单调哨声成动感音乐 “金陵第一哨”南京交警陈林的哨子舞
国内首创的交通哨子舞
一般人吹哨如果掌握不好旋律,听起来会非常刺耳。但有着“金陵第一哨”之称的南京交警三大队民警陈林却将哨子吹得别有一番滋味:他把打击乐的鼓点、音律和哨声融合在一起,单调的哨子声音就成了一段有节奏的动感音乐。 被喻为“金陵第一哨”的南京市公安局的一名普通交警陈林,用一支普通的哨子为交警的肢体语言做出了绝妙的注解。
如今,陈林的哨音不仅在夫子庙周边的路口响起,而且吹进了央视的“梦想中国”栏目(“非常6+1”的特别节目)。如果你想了解用哨子吹出来的动感音乐是什么样子,请在今晚7:30锁定央视二套的“非常6+1”节目,别忘了给南京交警陈林投上一票。
“研究”动感音乐花了一年
从小就对音乐痴迷的陈林5岁就开始学吹笛子,后来在父亲的影响下学会了弹吉他。1991年当了警察后,他对音乐的兴趣有增无减,还利用业余时间在南艺学了2年的打击乐。1995年,他在交警三大队当了一名执勤民警,那时南京还没有多相位信号灯,主要靠交警站在交通岗亭上吹哨子来指挥交通,每天至少要吹4小时,而且那哨声单调又刺耳。于是陈林萌生了把音乐融进哨音的想法。
规范的交通手势怎样才能和音乐的节奏融合起来?陈林开始根据交通手势的节拍和车辆通行时的方向进行琢磨。
比方说车辆直行的时候,需要快速通过,那就需要用节奏明快的三点摇滚和四点摇滚,哨音就好像是在赶着车子快速往前跑;示意车辆停车等待的时候,就用吉特巴(南京市民俗称小拉)节奏,明快的节奏让司机消除了紧张气氛;指挥车辆停止则用长音加短音的节奏,短促的哨音提醒司机和行人注意,长音相当于命令司机停车。
经过一年时间的“研究”,陈林终于吹出了“动感音乐”。
哨音让“哑巴”画眉唱歌
1996年,陈林吹出来的“动感音乐”正式在三山街路口上演,他哨音的独特魅力,每天都吸引着很多看客,市民称其为“金陵第一哨”,此名一直延续到今天。
附近的崔老先生介绍,他退休后花高价买了一只画眉,主要是陪他说说话。然而,画眉一直“金口难开”。崔老以为是画眉还没有适应南京的环境,一有空便带它到处溜达。
一次崔老经过三山街路口时,突然发现画眉精神大振,嘴唇一张一翕发出了声音。崔老仔细听陈林的哨音,和林间小鸟的叫声一样,清脆而有力,但节奏感很强。
于是,崔老每天带着画眉守在陈林的交通岗亭,时间一长,哨音不仅撬开了“哑巴”画眉的“金口”,而且画眉的叫声和哨音有异曲同工之妙。于是,每天只要陈林上班,崔老和画眉必定在旁边陪着,一直到1998年此处的交通岗亭撤离。
“金陵第一哨”吹进央视
今年5月份,央视二套“非常6+1”栏目开办了“梦想中国”的特别节目,在全国12个赛区进行海选,大约有40多万人参加。
陈林无意中知道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报名了。没想到在江苏赛区的2000名选手中,陈林精心编排了“哨子舞”,让广大观众和评委眼前一亮。
就这样,陈林在江苏选手中脱颖而出,以前6名的资格挺进了央视,而“非常6+1”节目组还特意跑到南京为其录制了一档节目,并于今晚7点半播出。据悉,陈林是全国所有选手中唯一的一名交警。
昨天中午,记者来到陈林家中的时候,他正在客厅里陶醉地敲打着架子鼓。他妻子说,这是他休息的一种方式。就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他的电话此起彼伏,大家都是来打听节目播放的时间。在此,我们祝愿,希望他今晚能成功……(田木 党生 阳江涛)
“工作着是美丽的”———用这样一部小说的名字来形容南京市交警三大队民警陈林,是最为贴切不过了。陈林在南京交警中可谓大名鼎鼎,一只小小的交通指挥哨,在他的嘴上竟然神奇地有了生命力,哨音不再尖锐呼啸,迸发出的是明快的节奏,充满了音乐的魅力,陈林因而有了“金陵第一哨”的美誉。
陈林将吹好交通指挥哨当做艺术来追求,而嘹亮高亢、节奏明快的哨音,不仅增添了陈林的个人魅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南京交警的良好素质和风范。陈林的哨音不仅响在他的工作岗位上,日前,他更是凭借一口吹哨绝技,走上了中央电视台《梦想中国》的舞台。
昨天,刚刚回宁不久的陈林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他说,参加《梦想中国》的比赛,让他的人生多了一份历练,多了一份感悟。
他是警察中文艺人才
说起陈林,南京交警三大队的民警说:陈林这家伙,弹吉他、打架子鼓、唱流行歌曲、朗诵、主持,样样都行,是我们警察中的文艺人才!
三大队教导员金良告诉记者:他们这里90%民警的婚礼都是陈林主持的,其他大队有文艺表演时,也经常邀请他去主持,是交警中很有名气的主持人哩,水平绝对不比专业的主持人差!
领导和同事的赞誉丝毫不过分,陈林的确有文艺天分,身上的文艺细胞特别活跃。他告诉记者,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自己从小就喜爱文艺。陈林的父亲以前是吹竹笛的,曾经获得过全国比赛的第一名,由于笛子演奏技艺高超,曾经受到过毛泽东、周恩来等接见。本来,陈林的父亲要留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可是因为种种原因,回到了地方。陈林的母亲也爱好文艺,新疆舞跳得特别好。陈林5岁起,就跟父亲学习吹笛子。后来,又通过自学,弹起了一手好吉他;令陈林颇为得意的是,他还有过两年的科班经历:1989年至1991他在南京艺术学院进行了打击乐的训练。正是这段经历,为他吹好交通指挥哨,打下了坚实的乐理和节奏基础。
1991年的时候,陈林通过招干考试进入了公安防暴支队;1995年的夏天,他来到了交警岗位。那个时候,交警察还“站马路”指挥交通,陈林在上下班的时候,见到有的交警动作不规范,“指挥起来没力量”,而且哨子吹得很刺耳,心里就琢磨开了:能不能使指挥哨音吹得更好听点呢?于是,他就开始研究吹哨的发音原理,慢慢地陈林就有了感觉,他把吹奏笛子的单吐和双吐技巧,同时结合打击乐的节奏,运用到了吹指挥哨中了。
说起吹哨的技巧,陈林特别兴奋:不同的节奏要配合好不同的手势,哨音止,动作停。比如,车辆左转或者右转就用伦巴节奏;车辆直行快速通过,就用三点摇滚或者四点摇滚节奏,因为摇滚节奏明快,适合用于车辆快速通过。
那个时候,陈林每天站在三山街指挥岗上,悦耳的哨音,规范漂亮的动作,很快就使得这个交通指挥岗位,成了马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家住附近的王亿然老先生告诉记者,他还记得那个个子不高、眼睛不大的交警,那个哨子吹的棒啊,而且动作看起来也赏心悦目,他每天路过时,都要停下来看看这个小交警的飒爽的身姿。
后来,陈林又被调到在市政府门口指挥交通,在这个岗位上,陈林一站就是一年,也正是在这个岗位上,陈林获得了“金陵第一哨”的美称。
《梦想中国》圆我梦想
“我一直有个梦想,就是能上中央电视台”陈林说。但是,陈林却没有料想到,就是嘴中的一只小小的哨子,将自己推到了央视《梦想中国》舞台的聚光灯下。
今年5月,《梦想中国》江苏选拔赛开始,陈林就去报了名。由于《梦想中国》主要以歌舞为主,所以陈林在初赛时,并未将吹哨子作为自己主要的比赛项目。随后的比赛,陈林一直很顺利。关键的时候,陈林拿出了自己的绝活。没想到竟然是一“吹”惊人。
决赛时,有6个中央电视台的评委,在看了陈林的表演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梦想中国》导演殷红点评时说:原来对警察的印象是,他们都很严肃,没有想到你的这个表演很有亲和力;另外一位评委则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工作中和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东西,经过艺术化的表现后,就会发生极大的魅力,你将工作技能艺术化了,非常有特色。
今年8月6日,《梦想中国》江苏选拔赛决赛中胜出的6名选手,离宁赴京参加总决赛。一到北京,陈林就开始生病,一连三天,陈林颗粒未进,但他一直坚持训练。每天下午1点30分到晚上9点30分,8个小时的训练派得满满当当。训练的时候,央视的人员对于时间、服装的要求非常严格。陈林非常珍惜这个训练的机会,见缝插针,不放过任何的机会。
8月12日下午2点整,总决赛正式开始。陈林第一个上场。他的表演让人眼睛一亮,他的动作一气呵成,哨音节奏鲜明,把一个交警值勤的整个过程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看到了警察身上那种独特的风采。陈林表演的就是自己的职业技能,将一只哨子赋予了生命,这是观众感到的新奇之一;再加上又是真正的警察在表演自己的工作过程,不同于以往是演员穿上警察服装在表演,这是观众感到的新奇之二。两个新奇,让观众感到了陈林身上的魅力,也让全国的老百姓看到了南京警察的职业素质和良好形象。
对于自己的表演,陈林一直很自信。但是结果总是出人预料,由于比赛是靠观众的短信投票决定胜负,陈林最后得票47000票,只获得了第四名的名次,和第三名只差了2000票左右。
我要对得起我的警服
在采访中,有些民警对于陈林的落选觉得不公平,觉得他的遭遇有点像现在的“超级女生”。
止步于前三名,当然让陈林有点遗憾,但遗憾只有一天,很快陈林就释然了。《梦想中国》的一位导演在比赛结束后,给陈林发来安慰短信,并告诉他已经向公安部推荐他上公安部的春节联欢晚会,这个消息让陈林觉得欣慰。
对于陈林来说,自己的梦想其实已经实现,他已经走进了梦寐以求的中央电视台,而且将南京警察的优秀形象展现在了全国观众的面前,而这一点已经远远地超过了比赛本身。
昨天,在南京交警三大队,记者和陈林做了如下对话。
记者:这次的比赛,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陈林:是种精神状态的展示。当我到了北京后,我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因为当我以一个警察的身份站在舞台上的时候,我觉得我不仅仅代表我个人,我的一举一动都体现了南京交警的形象。因此,在表演的时候,我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身姿、一个节奏,都力求将其中蕴涵的职业内涵最完美的传达给观众。
陈林的话语很质朴,他说他要对得起关心自己的大队领导和同事,以及南京市公安局以及交管局的有关领导。他告诉记者,在整个比赛的过程中,各级领导给了自己极大的支持,这个支持成了他的精神源泉。陈林告诉了记者一个小故事,在北京的比赛中,大队的金良指导员一连给他打了四个电话,不断的鼓励他并询问比赛的状况,接到金指导员的电话后,自己的眼睛都湿润了。陈林说,通过比赛,他感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真情、真心、真意,这是他比赛的第二个收获,让他永生难忘!
金良指导员告诉记者,陈林是单位一个快乐的支点。他将工作艺术化,对于交通法规等的宣传有很好的传播作用,他的感染力有潜移默化的效果。陈林这次走上央视舞台,虽然没有获得冠军,但是他的优秀的表现,客观上产生了很大激励作用,很好的说明了警察不是一个严肃的管理机器,他们都有着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才华.
《江南时报》 (2005年08月25日 第十九版)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