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警察故事>详细内容

警察故事

一切以安全为重 铁路小站民警的风雨情

来源:新华网浙江频道 作者:杭铁宣 发布时间:2006-09-19 17:13:22 浏览次数: 【字体:

 

       在素有“浙闽咽喉”之称的浙江省江山市南部,风景秀丽的仙霞岭斜贯其中。黄巢起义时在这里开辟的700里仙霞古道,1000多年来就一直承载着沟通内外的重任,直至浙赣铁路线建成开通,才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使山里的无限风光逐渐变成了游人向往的风景名胜。

    名不见经传的小站--上铺车站就座落在巍巍雄关下,多年来一直有一位民警默默守护着小站和周边群众的安全,他就是江山铁路派出所何智平。

    爱穿球鞋的“老何”

    记者一行乘汽车从江山火车站出发,开过一段坑坑洼洼的马路,拐过一个村庄,再沿着两边全是稻田的机耕路行驶十多分钟,终于看到了江山站公安派出所上铺警务区的门牌。见到"老何"时,他正在与一名铁路工人交谈着一处险地的施工安全问题,身旁的墙上挂着一副"辖区线路示意图"。

    初次见面,"老何"给人感觉其貌不扬,一米七几的身材算不上挺拔,说话时略显紧张,配着身上穿的浅蓝色制服,倒是脚下的迷彩球鞋有些显眼。"老何"全名叫何智平,是江山站公安派出所的一名线路民警。1981年他刚走出军营,就加入了铁路公安队伍,一干就是二十五年。期间,他一直默默驻守在沿线的各个小站,他用双脚踏遍了整个江山境内的60公里的铁路线,为了方便在路基上行走,"老何"爱上了迷彩球鞋,在多年的驻站生涯中,光是球鞋就踏破了不计其数。春节时,妻子给他买了双皮鞋,谁料老何没穿一会就觉得磨脚,立即脱下换了双球鞋。

    在上铺站一带的何家山乡,你要问何智平在哪,可能没几个人知道,但是你要说找"老何",乡亲肯定会说:“认识,认识”,然后帮你指路、带路。按说何智平今年46岁,远远称不上老的,但他为乡亲们所做的一些事,让淳朴的乡亲们总是习惯性地加个“老”字来表示大家内心的尊重,于是,“老何”的名字就这样家喻户晓地叫开了。

    铁路警察与乡间小道

    在人们的印象中,铁路警察一般是专职保护铁路上安全的,可在2002年的春天,人们却经常看到一位身着制服的民警独自在修补着铁路旁的机耕小路。他推着小木车从远处取来土,一锹一锹地填着小路上的坑坑洼洼,有时一干就是一整天。过些日子,人们发现又多了四、五个人在干,拖拉机也装来了砂石料,最后机耕小道被填的平平的,下雨天再路面再也不泥泞了,人们的出行也方便了。大伙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修路的民警就是何智平,当他修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近一公里的路,如果一个人修的话,需要的时间太长了,就多次与上铺火车站领导及何家山乡麻车村的干部协商,最后确定由上铺火车站出沙石料,何家山乡麻车村出劳动力,每月定期进行维修,这样终解决了于这件困扰乡亲多年的麻烦事。当地老百姓,只要一提起此事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老何办了件大好事。每当听到夸奖时,何智平总是憨厚地笑笑说:没什么,路修好了,下雨天人们就不会再走铁路了,这样对大家的安全有好处。

    情到真处最动人

    何智平的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他始终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工作,始终坚持一个浅显的道理:你时刻想着群众,群众自然支持你,只要群众支持,工作就能开展好。二十多年来,他一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的信念。

    记者在走出上铺车站不久,就碰到一位干活回来的老伯。老伯得知我们是来了解老何情况,立即很客气地将我们请到家中。"好人啊,老何真的是个好人啊!"杨老伯向我们叙述着一个流传在乡间,但老何一直未向我们提起的故事:村里有一个无儿无女的老周,独身一人,平时仅靠救济过活,经常到铁路边捡些剩饭剩菜吃。老何知道情况后,经常到老周家里送米、送油,跟他讲铁路安全。去年老周临去世时,对旁边的人说:"老何在哪?我就他一个亲人了,我想见他。"好多当时在场的人都流下了眼泪。讲完后,杨老伯执意要带我们去前面看看。一边走一边向我们介绍,老周虽然不在了,但老何的爱心依然在继续,前面那家的主人叫香玉,她丈夫十年前就去世了,三个儿子都在外面打工,基本上不问老人的生活。60多岁的香玉虽然自己都难以维持生计,却仍然在赡养着九十来岁的婆婆,为贴补生活,经常到铁路边拾捡可乐瓶。我们到达香玉家时,她家里没有一件现代化的东西,几样陈旧的家俱还不时散发着淡淡霉味。见到杨老伯领来了陌生人,香玉显得有些局促不安,连忙用衣袖将凳子擦拭干净,我们刚提到老何,老人便泪流不止。一边用衣袖擦拭着眼泪,一边用淳朴的江山方言和我们说着老何平日对她的种种好,一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觉油然而生。虽然,我只能靠杨老伯的翻译才勉强明白香玉老人的意思,但老人那种情真意切的表述确实让我们感动。离时走到村口,回过头,老人还在倚着门望着我们的背影。杨老伯非要带我们去看看老何修的路,我们告诉他,已经去过了。

    何智平心中装着群众,也深深地受到当地群众的爱戴。张家有事愿意和他说;李家有麻烦愿意和他讲;赵家要办大事愿意和他商量……每当他走到村子里,人们都亲切地喊道:"老何,坐一下"、"老何,中午在我这吃点"。山里人用他们质朴的方式欢迎着他们喜爱的民警,在他们的眼里,他就象隔壁邻居一样亲切。在他的带动下,许多家在铁路旁边的住户,自愿当起了义务的铁路安全宣传员,和老何一样,教育、劝阻着违章跨越铁路的行人。

    铁路情与责任心

    “老何”一家可称得上是“铁路世家”,父亲曾是一名铁路工人,岳父是解放初期龙游火车站派出所的第一任所长,就连儿子今年高考填报的志愿也是清一色的铁道学院,那股铁路情结有如灵性一般,在"老何"中家不断传延,而与这浓浓的铁路情相伴的,则是那份责任心。

    "压力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的良心争取的。""压力不是荣誉压的,是自己的良心要求的。""老何"喜欢把"压力"和"良心"结合起来,他说:"我在小站从事线路工作,没人管,也没人施压,凭得就是上心,只要真心去做了,百姓就会理解,会支持我的",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就是这简单的"上心"两个字给了他压力,给了他动力。据统计,仅2005年一年在浙江省铁路境内,一共发生火车撞人的事故209起,火车与汽车相撞的事故5起,危及行车安全的案件23起。而老何在上铺站工作的十年,他所管辖的7.5公里线路责任区,仅仅发生了3起火车撞人的事故,没有发生过一起汽车与火车相撞的事故,也没有发生一起危及行车安全的案件。

    一切以安全为重

    安全是铁路警察的最高追求,二十多年来,何智平为了沿线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动了不少脑筋,想了不少好办法。

    为了让铁路沿线的孩子不盲目地到铁路上玩耍,何智平主动联系到何家山乡麻车小学担任校外辅导员,除了经常性地向小学生讲解铁路安全常识外,还自编歌词、自谱曲子创作了一首"铁道小卫士儿歌",教小学生们唱,每当听到孩子们上学、放学时大声地唱"我们是铁道小卫士,要为铁路立功劳……",何智平感到特别的满足。这些年,沿线儿童没发生过一起铁路安全事故。

    何智平平时注意收集有关铁路安全方面的信息。当他看到江山市江东大桥即将全面贯通,附近的一些坟墓要迁移到公墓的报道后,立即就想到公墓就在责任区的铁路旁边,麻车村的人迁移坟墓必然要穿过铁路。于是,他准备了哨子和红旗,在此后的连续一个多月时间,每天从早到晚,在迁墓人员必经的铁路人行过道上进行疏导防范,一但远远地看见火车即将来临,便吹起哨子,示意行人停止跨越铁道。逢"3"和"9"的日子,迁墓的人格外多,有些人中午回家迟,有些人中午吃完饭后来的早,老何干脆就叫保安把中饭送到线路上来。一月期间,3000余迁墓人员过往铁路,险情未发生过一次。

    牵牛鼻子的老何

    说起牵牛鼻子,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时间回放到1985年,在以水稻种植为主的衢江平原上,实行了田地包产到户,何智平责任区两侧的2个乡镇、8个村庄、方圆十公里内一夜间增加了五百头耕牛,如果放任耕牛乱跑,一旦受到火车鸣笛的惊吓冲上铁路,将严重影响行车安全。从此,老何便不断往沿线农户家跑,一家一家地去检查,看牛栏是否牢固,牛绳是否腐烂。有的农户牛绳烂了,他就自己掏钱买麻绳为农户的牛穿上,他闲时还利用自己的木工技能,背着斧头和锯,帮助农户加固牛栏,防止耕牛夜间逃出来上铁路。何家山乡麻车村,有一位姜姓村民,为人脾气特倔,村里人都叫他“蛮牛”,经常牵牛过铁路、在铁路边放牧,开始时无论老何怎么做工作,他都不听。但何智平没有轻言放弃,他相信,不是问题解决不了,只是沟通交流还不够。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他一次又一次地往姜某家跑,直至第七次时,姜某没等他进门就说:“何师傅,你别说了,我知道错了,我以后一定改”。何智平的勤奋努力,创造出的"牵牛鼻子"的经验,被上海铁路公安局、杭州公安处作为线路工作经验向全局进行推广,他个人当年也被评为"上海铁路局的先进工作者"。二十一年过去了,何智平牵牛鼻子的事迹依然在群众中间传诵。

    午夜十二点钟声敲响,何智平趁着月光悄悄地套上制服,穿上那双迷彩球鞋,背上强光电筒,又一次来到熟悉的铁道线上,在如水般的月光照射下,他的背影突然变的挺拔、高大起来!

铁路小站民警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