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警察故事>详细内容

警察故事

乡村平安的守护神--好民警陈世立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郑昀 刘长惠 发布时间:2006-04-07 16:26:55 浏览次数: 【字体:

   《鹖冠子》中有一个故事: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到底哪一位医术最好呢?扁鹊回答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文王问,那你为什么最出名呢?扁鹊说,我大哥治病,是治病未发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名气无法传出。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传于乡里。而我治病,是在病情严重之时,所以大家以为我医术高,名气因此响遍全国。这个故事说明了“良医治未病”的道理。在四川省岳池县公安局罗渡派出所,也有这样一位民警,他长年扎根基层,奔走于乡间田野,宣传政策法律,超前预警,防患于未然;调解民间纠纷,化解矛盾,避免升级酿成案件;掌握基层基础信息,服务案侦工作….真正做到了公安部提出的“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目标。他二十年如一日,情系群众,爱岗敬业,甘于清贫,勇于创新,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了奇迹…他就是——

   在岳池县裕民镇,人们经常能看到一位身材高大的警察走村串户,那一脸的热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内心的真诚。他既是社区平安的守护者,又是社区大家庭中的一员;他是大妈的儿子,孩子的叔叔,左邻右舍的兄弟。他,就是1986年从吉林省某部队转业到岳池县公安局的社区民警陈世立,今年52岁,从踏入公安那天起,他一直在基层派出所摸爬滚打,风华正茂时,他曾担任过派出所副所长。他所做的一切,看上去是小事,但对群众来说却是大事。他二十年如一日,真情为群众,忠勇保平安。

    陈世立的群众观:怎样让群众满意?群众遇到难事儿,属于警察管的绝不推脱,不属于警察管的也要尽力帮助解决。

   20年前,脱下军装穿上警服的陈世立,被分配到岳池县公安局中和派出所作了一名基层警察,到所后,他一头扎进辖区了解情况,为了让大家尽快熟悉他,哪儿热闹他就往哪儿钻,主动地“推销”着自己。怕大家记不住,他一个劲地向大家分发警民联系卡。百姓跟他说的事,他怕自己记不牢,随身就带了个记事本,一桩桩、一件件全都记在上面,转身就想办法帮助解决。陈世立的同事说,陈世立分管的辖区最偏远,但他下乡从不叫所里的车子送,都是搭车去。就这样,凭着一个包、一支笔、一个本子、两条腿,陈世立走遍了辖区的每个角落。去年,省厅检查组验收派出所的工作,对陈世立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社区的工作十分繁琐,陈世立却总安排得井井有条:一方面收集治安信息,一方面看看村民们有什么需要帮助的。他和群众拉家常,问起生产生活情况,什么季节该注意什么,他提前提醒:春季,他告诉村民灌溉时注意均匀放水;夏季,他告诫村民防火防盗;秋季,他叮嘱村民劳动累了回家注意检查用电用火情况…这还不够,他还走边还宣传法律政策。他就象这个社区大家庭的一员,事事牵动着他的心。每次下乡时他总是把群众要办的证件收集起来,等到下次去时再带给群众。他说群众办一个身份证路上来回花好几个小时,有的还要坐车,费时又费钱,很不方便。仅这几年,陈世立就为群众送证上千个。 他认为,自己做这个事,不过是举手之劳,却赢得了民心,太值了。

    陈世立对待群众的家长里短、大小事情,他都以真诚的态度耐心地帮助解决。裕民镇石佛寺村的黄氏兄弟俩为母亲的赡养问题一直扯皮,年过八旬的母亲本是轮流在兄弟俩家生活,可是轮到该在哥哥家生活时,哥哥横竖不接手,弟弟不干了:母亲是大家的,当哥哥的为什么不赡养?两家人为这事扯得不可开交。陈世立知道后,找到黄家哥俩劝说,可哥俩都不卖帐,抛给他一张张冷脸:这是我们的家务事,关你什么事啊?可陈世立不气馁,他一次、二次、三次先后六次不厌其烦地登门找到兄弟俩,讲道理,打比方,阐明赡养老人是每个作儿女的义务。看着充满善意的陈世立,一次次为了自己的家务事奔波,黄家弟弟慢慢改变了态度。最后,黄家弟弟对陈世立说:“陈公安,我家的事你操了不少心,我条件比哥哥好些,母亲由我赡养就是了。”从此,弟弟不再与哥哥较劲了,主动把母亲接到家里,母亲过世后,又一人掏钱安葬了母亲。

     怎样让群众满意?群众遇到难事儿,属于警察管的绝不推脱,不属于警察管的也要尽力帮助解决。 这就是陈世立的群众观。裕民镇的田某在当地是个知名人物。曾经,当地党政领导提起他的名字就头疼。田某被判刑丢了工作,生活没着落了,就找镇政府领导闹,甚至还将床搭在了镇政府、县政府外边。谁拿他也没办法。当时田某已刑满三年,按法律规定田某已不属派出所管理对象了。96年陈世立调裕民派出所工作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他三番五次地找到田某,对田某说,你这么瞎折腾也不是个事,你有酿酒的技术专长,为什么不开个酿酒厂呢?田说,我吃饭都还没钱呢。陈世立说只要你不再瞎闹,钱的问题我来帮你。说干就干,陈世立立即找到信用社主任,以自己作担保抵押,为田某贷到了酒厂的1000元启动资金,随后,他又找到村镇领导,为田某批到了建酒厂的土地。在陈世立的一手张罗下,田某的酒厂建成了,产出了酒,不久就产生了经济效益。陈世立又琢磨开来:酿酒剩下的酒糟是很好的猪饲料啊。于是他又给田某出谋划策,让田建起了养猪场,后来又发展了渔业养殖,搞起了立体循环经济。如今,田某早就富了,除酿酒厂外,他建起了800多平方米的养猪场,年产优质肉猪2000头,还承包了5亩多
渔塘,年收入达25万余元,成为刑满释放人员发家致富的典型,被该县检察院邀请对在押人员进行现身说法教育。

    与群众的距离近了,就有了民情积累;与群众的交往深了,就有了感情积累。有两件事情,陈世立一直忘不了。辖区里的群众陈代全知道陈世立的患父亲风湿关节炎后,按家里祖传秘方给他父亲配药进行医治。1999年4月的一天下午,陈世立患重感冒,总算在家休息了半天,辖区里的赵大娘听说他在家休息,怕有人吵着他,就急忙跑到他们家楼下,把叫卖收废品的小贩、打闹的小孩统统都给撵走了。她像母亲看护自己生病的孩子一样,默默地守了整整一个下午,就为了能让他睡一个安稳觉。

    慢慢地,陈世立悟出了一个道理:爱民的主题大得很,但爱民的事要从小处做起。群众中有常年患病的,有孤寡老人的等等,他都记在本子上,挂在心里头,过些日子就去串串门,聊聊家常,力所能及地给他们一些帮助。遇到有的家庭碰上急事、难事,他就自掏腰包给他们减轻一些负担。

   一次年前例行安全检查,陈世立看到一个孤寡老人过年了家里什么都没有,他心里非常难受,回去后立即买了10斤猪肉、5斤白糖给老人送去,以后隔三差五他就要给老人送去一些生活物资,直到老人去世。还有一次,陈世立在街上巡逻时,看见一个摊前围了许多人,他上前一问,才得知是一位村民与摊主谈好价钱买一样东西,可是村民搜完身上也没那么多钱,就说不买了,可摊主不依,那个村民也一脸的无奈,于是便扯上了。陈世立问明情况后,二话不说,从自己身上掏钱帮村民垫上了不足的部分。类似的事情陈世立做了很多,但他从未给别人提起,这些事情都是群众说出来的。

     陈世立就认准了这么个理儿:心眼儿,得正,办事儿,得公!

    在陈世立工作的管辖区内,只要提起“陈公安”,可以说是妇孺皆知。群众信任他,是觉得他这人正派,办事公道。基层干部感谢和佩服他,因为他群众基础好,工作经验丰富,他为基层党政干部解决了许多后顾之忧。仅这几年,他为群众调解纠纷数百件,所在的辖区治安秩序明显好转,好几个村已经有十多年未发生刑事案件了。有数据表明,在农村各类伤害案件有80%是由各种纠纷引发的。因此陈世立很注重对群众纠纷的调解。他觉得,群众再小的事也是大事,这些小事如不及时化解,矛盾会升级酿成大事。陈世立调解纠纷案子,有他的三步曲:一是查明情况;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是因人施策。裕民镇10村村民李某是村上出了名的“扯筋匠”,三天两头与村里人吵架打架。一次李某和村民陆某为鸡鸭吃庄稼一事两家干上了,陆家仗着人多势众将李某打伤住进了医院,花去医药费2000多元。由于李某平时得罪的人多,谁也不同情他,相反大家都觉得他这人可恶,活该挨打。村委会多次调解未果,李某也不依不饶,扬言要打回来,一场血腥之灾眼见马上就要发生。陈世立了解到情况后,他力排众议,查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判明是打伤人的陆某不对。随后他先后数次组织两家进行调解,他指出李某平时的确有很多事处理得不是很妥当,但在这件事上陆某是错了。最后陆某一家人也认识到了错误,赔付了李得金的医药费。一起眼见就要升级的棘手纠纷案得以妥善解决,李某对陈世立感激不尽,村干部也如释重负。

    在本乡本土当警察,亲情这关不好过,无论是当所长,还是当片儿警,陈世立就认准了这么个理儿:心眼儿得正,办事儿得公! 有一次,裕民镇的一位与陈世立同姓的村干部与一位村民发生纠纷。群众都说这回该那个村民吃大亏了。可出人意料的是,陈世立在处理这起纠纷时,在查清事实的情况下,硬是坚持原则对村干部作出了处罚。这事以后,陈世立在群众中的威信更高了。他说正是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群众才会信任他。
 
   有一段时间,裕民镇上的社会治安不是很好。一伙十几岁的青少年纠集了10来人在场镇上强拿强要,百姓敢怒不敢言。陈世立负责裕民辖区的工作后,他通过走访调查,查清了这伙违法人员的违法事实,果断地进行治安处罚,他因人施策:该教育的教育,该罚款的罚款,该拘留的拘留。通过这么一治理,那伙青少年规矩多了,纷纷干起了正经事:有的做起了生意,有的外出打工。场镇上的治安秩序也好多了。老百姓对陈世立的感激不言而喻。

   “活地图”陈世立:哪家住哪,有几口人,长什么样;哪家的浑小子爱在外边惹事生非,这类事儿他张口就来。


   陈世立有句口头禅: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走进屋。每次更换工作岗位后,为了尽快熟悉辖区情况,他都拿着自制的户口簿一路走一路看,挨家挨户地核实熟悉户口本上人口,凡是在家的人员,做到一一见面,这次没见到,下次又去,直到见到为止;没在家的,就挖根刨底地追问人家长得咋样。用了不长时间,陈世立对辖区居民的熟悉率就达到了百分之百。他熟悉了每个家庭、每个成员。哪家住哪,有几口人,长什么样;哪家的浑小子爱在外边惹事生非,这类事儿他张口就来。附近警方来抓捕嫌疑人员,都知道他对辖区情况熟悉,也指名道姓要他一起去。久了,所里的同志送给他一个外号:“活地图”。

   2004年3月,武胜县警方到裕民抓捕一重大伤害案的嫌疑人员“李二娃”。由于只知其绰号,不知其姓名,一时不知从何下手。陈世立听说后,将警务区所有的“李二娃”进行了摸排,逐一将体貌特征说来,最后武胜警方根据他的介绍锁定并成功抓获了犯罪嫌疑人员李某。

   2005年,罗渡派出所辖区内有一个人在新疆库尔勒犯了大案,新疆当地警方的局领导亲自两次带队来岳池进行抓捕,结果未遂。这名人员本不是陈世立辖区的,但陈世立知道后,也很着急,他拿着从网上下载的犯罪嫌疑人员的相片,找到那名嫌疑人所在的村社领导,问清犯罪人员的体貌特征,暗暗记在心上,平时有事没事在街上巡逻时就留心观察。没想到有一天,这人在派出所出现了,是来办身份证的。所里的同志眼见犯罪嫌疑人员自投罗网,别提多高兴了,马上就要通知新疆警方来提人。可陈世立围着那个“嫌疑人”左看右看,总觉不对劲,觉得那人长得和村领导说的有些不一样。最后一审问,果然发现是个“冒牌货”,原来,犯罪嫌疑人找了一个年龄身高差不多的人来顶替办证的,真正的犯罪嫌疑人员此时正在街上一茶馆喝茶呢。问清情况后,陈世立和所里的同志一道,立即出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那名犯罪嫌疑人员抓获了。

   多少年来,也不知有多少个晚上,陈世立被电话铃声唤醒,匆忙离家,赶赴现场。为了摸清辖区情况,他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跑遍辖区的每个角落。由于劳累过度,他晕倒过,也曾感冒高烧,边打着针边工作。

   “点子警察”陈世立:陈世立认为作为社区警察不仅仅是做点儿好事,应该是让老百姓住着放心

   当一位社区民警,什么是最大的责任?陈世立在思考。他想不仅仅是做点儿好事,应该是让老百姓住着放心。每天晚饭后,陈世立不管他当不当值班,他都要到所里问问同事:“今晚有事没,需不需要帮忙?”今年春节值班,所里只安排了他两天的班,可他愣是在所里呆了五天。陈世立的理想是做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所以他把聪明才智都奉献给了社区。他的金点子越来越多,他负责的社区治安环境也越来越好。群众从心底里喜欢这个聪明的警察,亲切地称他“点子警察”。

    裕民镇位于两省三县交界处,治安形势历来复杂,他负责该辖区工作后,通过民意调查,得知当地居民都愿意“花钱买平安”。于是,在他的努力下,一支由单位、个体工商户出资聘请的治安巡逻队成立了,巡逻队24小时不间断地巡逻,有效地遏止了场镇上的不法行为。治安形势的好转,给当地带来勃勃商机,一些企业纷纷到当地来投资经商办厂。2005年先后有长超机械厂、兴华学校、三新猪业等外来企业来这里落户,总投资在1200万元以上。一年来,治安巡逻队直接挡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员20余名,协助公安机关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员12名,救助群众100余次,成功调解纠纷70余起。辖区无一群体性事件和安全事故以生,实现了“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的工作目标。市委分管政法工作的副书记在一次工作视察中,了解到他的这种工作模式后,大为赞赏。如今,陈世立的“裕民模式”成为一个品牌,在创建“平安广安”活动中被全市推广。

    陈世立一直恪守一句诺言“视人民为父母,当老百姓的好儿子。”他像儿子对待父母一样对待老百姓,带着对老百姓的深厚感情做工作。陈世立与老百姓熟了,关系融洽了,有了事群众也愿意跟他说。在一次走访中,陈世立得知辖区内大佛乡一伙恶势力敲诈勒索过往车辆的钱物,无辜殴打伤害百姓,抢劫经商人员的财物,无恶不作,群众怨声载道、敢怒不敢言。了解这一情况后,他深入辖区,不知疲倦地挨家挨户地走访调查,群众开始时不敢说,不愿说,他就一次次地去。整整一个多月,他带着2名民警在深山沟里走家串户,别人看他这个警察都这么大年龄了,工作还那么认真,对人也挺真诚的,是真心实意地想为老百姓干点事,被感动了,就一五一十地给他说。就这样,一条条有价值的线索逐渐被他收集起来,他顺藤摸瓜,很快弄清了团伙成员的犯罪事实。通过他的工作,警方一举打掉了这个恶势力团伙。当该恶势力团伙被摧毁后,大佛乡3万群众拍手称快:“压抑了近两年的怨气终于可以得到发泄了。”场镇居民争先恐后买来鞭炮燃放,时间持续3、4个小时,比过新年还要热闹。目前,该团伙已有10人被捕。谁都不曾想到,这样一个称霸一方的恶势力团伙,就是他这样磨嘴皮子给破获的。

    陈世立最信奉这么一句话:“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记得2004年裕民派出所撤所时,老百姓得知陈世立要调走,纷纷拉着他的手说“陈公安,真舍不得你走啊。”陈世立觉得,这是群众对他最深厚的感情,给他的最大荣誉!

    甘于清贫的陈世立:陈世立说吃孬点穿孬点没啥,关键是要对得起自己这份职业,这身警服。
    一心扑在工作上的陈世立,欠家人的太多。他一家妻子儿女父母大大小小八口人,妻子没工作,儿子媳妇在外地打工,全家的开支全靠他一个人每月900多元的固定收入,他还有一个上高中的女儿。为此,他在老家收了别人不种的3亩地来种,以补贴家用,家里只有来客人时才买点荤菜…..这些事情,他从来没给别人说起过。
    陈世立76岁的老父亲患有严重的风湿关节炎,可至今一人仍住在农村,还在田间劳作,乡亲们问他为什么不去城里跟儿子享福时,老父亲说“他一人工作,工资低,要养活一大家人,城里开支大,我现在还能做,种点地,每年给他们送点米和菜,也算是给他们减轻负担。”

    2004年底,陈世立调罗渡派出所工作,买罗渡派出所拍卖的旧房子,4万元房款还是东拉西筹借来的,至今还有1万多元的钱未还上。家中除了一台彩电值点钱,其余的全是些过式的旧家具。至今,他家里没有冰箱和洗衣机之类早就在平常人家普及了的家电,就连电视,也很少开,他妻子说,怕耗电。

    妻子说起他,爱恨交织:“他除了工作上的事,别的事一概不管。回家吃了饭就走。别人都说跟着当警察的老公享福,可我跟着他,这辈子只能过穷日子了。”

    去年,女儿陈静考高中差几分,要缴高价,懂事的女儿知道家里贫困,不愿给家里再添负担,要外出打工。妻子不放心,女儿毕竟才16岁啊,母女俩哭成一团。后来还是妻子的两个妹妹还无偿资助了她家几千元,女儿才得以继续上学。

    儿子陈伟说起陈世立,至今还抱怨:“我贷款买了一辆车,一次因超载被交警队挡住罚款,喊他去疏通一下,他也不愿,我还是被交了罚款,他还叫我莫沾他的光。”儿子一气之下带着车子远走贵阳,到外边挣钱去了。

    裕民镇兴隆湾村支书覃帮云说,每次遇见陈公安,陈公安总是很热情地给他发烟,但这么多年了,他还从来没抽过陈世立的好烟。说来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陈世立抽的香烟从来都是一、二元钱一包的。“他家经济肯定不是很好,我总是看见他家属平时买菜都是等到下市时才去,也很少看见她买肉。那阵菜要便宜些。”村支书如是说。

    其实,陈世立并不是没有挣钱的机会,曾有人找到陈世立,说是一起办个经济实体什么的,也不要他出钱,他只需暗中关照一下就行了。可陈世立说什么就是不答应。也经常有群众出于感激,给“陈公安”送来鸡鸭鱼蛋,可这些都被陈世立一一拒绝了,他还经常对妻子说,无论如何也不能收群众送的东西。他说吃孬点穿孬点没啥,关键是要对得起自己这份职业,这身警服。

    去年年底,局里有一批副科级指标,陈世立和他的妻子很高兴,以他的工作表现和34年的工龄,他们满以为没问题。升上副科级,每月工资要多出几十元,这样的话家里的生活条件也可以改善一下。可后来文件下来了,陈世立不符合条件,原因是文凭低了。妻子不服气啊,年轻时不是没机会深造学习,那时陈世立是所长,是骨干,组织上不放他走。但后来陈世立想通了。局里象他这样情况的还有4人,他们让陈世立一起找上级讨说法,后来他们都去了,可陈世立不去,他说政策又不是针对哪一个人的,组织有组织的考虑。只要你努力工作了,组织总会考虑的。正因为马上要退休了,今后的工作机会不多了,所以更要珍惜工作的机会,在岗一天,尽职一天——他如是说。
 
    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没有豪言壮语,陈世立数十年如一日,将法治宣传融入到走村窜户的基层基础工作之中,将法治理念融入到调解纠纷的群众工作之中,将法治精神融入到服务案侦的平安创建之中,通过他的努力,他的管区逐步实现了公安部提出的“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的目标。


   无论哪一天问起陈世立,他都能毫不迟疑地说出自己离退休还有多少天。他说,人生没有返程车,天黑之前紧赶路,要努力将每一件普普通通的事情做好。

陈世立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