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警察故事>详细内容

警察故事

一支画笔的破案传奇

来源:昆明日报 作者:张锦 发布时间:2005-06-03 18:56:04 浏览次数: 【字体:

  “仅凭口诉,就能把素未谋面的人描画个八九不离十。这么厉害?拍电影吧!”带着一连串问号,我走进了模拟画像专家陈达敏的办公室。

也许是听出了记者话里的弦外之音,陈达敏主动提出:“帮你模拟一回。”于是,我说,他画。20多分钟后,我心中的疑虑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佩服”,同时也明白了一枝画笔的神奇之处。

印有犯罪嫌疑人模拟画像的通缉令刚贴出几天,兰州警方就打来电话激动地对陈达敏喊到:“案子破了!那个拖了半年的碎尸案破了!”——陈达敏,云南省第一个把模拟画像运用到案件侦破中的警察。具有高超的凭口诉记忆画出模拟画像的特殊本领。与其他刑侦警不同,他兜里经常装的是一枝铅笔和一块橡皮擦。关于他手中的这支笔,有着许多不一般的故事。同事们说,一些疑难大案只要有他插上“一笔”,案情就可能柳暗花明,就会绝处逢生。

难案难不倒神笔

天气很热,陈达敏坐在一树荫下,仔细地甄别着目击者的话。他拿着一块画板,铅笔在纸上跑来跑去,不停地勾画着。目击者的手也指引着他的铅笔。渐渐地,一个男子的头像浮现了出来。“下巴该圆一点,有一圈肉。” “头发短短的,有一点乱。”

这是1995年昆明市发生的一起持枪抢劫案。某银行光天化日之下被抢走人民币11万元。作案后,犯罪嫌疑人挟持一辆出租车潜逃。发案现场一片狼藉,除了目击者和被挟持的出租车驾驶员的描述外,警方没有获得任何有关犯罪嫌疑人的资料。于是,陈达敏背着画板来到了现场。“没了嫌犯,就算仅有的证据、线索也帮不上多大的忙。此时,就需要人的想象去突破。” 陈达敏最喜欢美国的华裔神探的那句话:“到了一个环境,你一定会有一个感觉的。这个感觉就是想象力,也是天赐的灵光一现。”

“与平常的讲诉不同,因为目击者受到惊吓,记下的多半是一些细枝末节。” 陈达敏回忆起当时的情节:“可往往是这些细枝末节的琐碎,才有了铅笔的表达。”

在案件现场观察后,根据几名目击人对嫌疑人身高、年龄和大概的脸型的口述,结合自己的分析判断,陈达敏一气呵成,仅用20余分钟便勾勒出了犯罪嫌疑人的面部特征。可他还在凝神思考着,想给画像上的人注上一种特有的神情,使“他”活起来。

终于,他找到了,他运起笔,腕下生花,让那双眼睛警惕地四处探看着,游移着,仿佛盯着所有的风吹草动。当然,那双眼睛深处也有一种提心吊胆的惊颤和铤而走险的冲动。“很多时候,模拟画像不像是一门科学,更像是一门艺术。它更多的是靠直觉和本能,从积累的人物形象得出结论。”画完最后一笔,目击者哑然了,纷纷指认说:“就是他……”

警方迅速将画像分发出去,并在媒体上公布。10天后,利用这副模拟画像警方获取了一条重要线索:湖南长沙一个姓王的男子与模拟画像相似。当地警方对此人的行踪进行秘密调查后,查出此人具有重大嫌疑。于是专案组乘车赶赴长沙,在一出租房内将嫌疑人抓获。最终破获了这起持枪抢劫案。

2002年,陈达敏受命赶赴甘肃兰州,协助当地警方破案。受命的案子结束后,兰州警方又对陈达敏谈到,他们手上还有一起十分棘手的重案。该案发于半年前,是一起碎尸案。由于发现尸体处较偏僻,又没有目击者,尸源难以确定,所以案子久拖未破,尚处于一片疑云之中。于是陈达敏请当地的法医对尸体颅骨进行处理,以让他能根据死者头骨结构形态还原其生前的相貌,完成颅骨复原。面对法医“处理好”的颅骨,陈达敏只能硬着头皮上了。“这哪是处理过的颅骨呀,骨架根本没全部露出来,上面还连有很多肉和软组织,一眼望去恐怖之极。”

“那可是在冰柜里放了半年时间的颅骨!”即使事情已经过去了3年,但一提起当时的情形,陈达敏还是呲牙咧嘴地皱了皱眉头。于是,一直都是与白骨、人们的描述、铅笔和画纸打交道的他,像一位老道的法医般,带上塑料手套开始剥离颅骨上的软组织。“当时也没想太多,闭着眼睛憋着气就干了。反正心里念的是,不能让旁边的兰州警方看扁了我们云南警察。”

一个骷髅头露了出来。然后,陈达敏根据颅骨的特征,用他的巧手,让颅貌成功复原。很快,当地警方根据他绘出的模拟画像,查到了被害者的身份。接着,又沿着被害者的社会关系顺藤摸瓜破了悬案。

“其实自己心里当时也捏着一把汗,那段日子,我全神关注着案子的进展情况,直至案子完全告破,才松了一口气。”

神笔是这样练成的

1986年,刚刚从云南艺术学院油画专业毕业的陈达敏来到了云南省公安厅,当上了文件室的一名民警。因为有基础,很快,领导交给了他新的任务——把模拟画像运用到案件的侦破中来。

对于自己不经意间成了“云南模拟画像第一人”,陈达敏抓了抓头:“没想到这一干就快20年了。这其中的苦与乐也只有自己知道。”

第一张模拟像是在1988年画的。是一起白骨案。那天,陈达敏盯着那个颅骨看了3、4个小时。身子没动,心里早把颅像重合了无数遍。“人面部的五官、肌肉必须要和颅骨相吻合,每个细节、环节都要考虑进去,否则一个很细微的错误就会导致全盘的失败。”按照从书中掌握的技术原理,陈达敏画出了他生平的第一张模拟画像。吃不准像不像,他心里担心的不得了。很快,事实证明他成功了。

很多人都为陈达敏模拟画像的神奇赞叹不已。但陈达敏清楚,模拟画像是项科学性很强的技术,自己是在为案件制作了上万张模拟画像后才真正摸索出了路子。

从接触模拟画像那天起,陈达敏就逼迫自己狠下苦功,坚持每天画50张左右的素描,每年仅铅笔就要用掉几百支,至今已画了万多张的画像。“一个画板,一只铅笔,一个擦头”成了陈达敏的形象代言。

2000年,陈达敏开始学习颅貌复原。因为,根据死者头骨结构形态还原其生前相貌的颅骨复原技术对于查询那些毫无线索的无名尸骨的身份有着重大意义。

于是,每次上街,他总仔细打量每个行人的面貌,就连乘座公共车的时候,也不放过。他对人面部特征的研究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他利用各种机会,广泛收集资料,仔细研究、分析、辨别我国各民族、各地域人群的特有体貌特征,特别是脸型特征,并研究他们之间的差异。

很多时候,陈达敏都是用模糊的思维画模拟像的。但如何才能从叙述中提炼出特征、再现没见过的东西呢? 陈达敏说:“这就需要用分析把手中的笔发展下去。看一个人时,因为当时光线、心理、角度的不同,所以每个人看到的物体都会有不同。” 与画家画像不同,陈达敏更加注重模拟人物可供辨认的细节,脸部有没有特别的痣,有没有特别的纹、痕、疤等,嫌疑人的面部会出现什么特别的表情、动作。他还潜心钻研了犯罪心理学、刑事侦查学、生理学、解剖学、人种学、预审学、痕迹检验等多门学科的知识,综合运用到模拟画像中。他打了个比方:就像是要从成千上万种植物中找出一棵梧桐树,你不用画出这棵梧桐树所有的树叶、枝丫,只要找准一片具有梧桐树特征的叶子就能八、九不离十。

说到这么些年来感受如何, 陈达敏开心地笑了:“19年来,我虽然没有立过功。但我认为自己的含金量很高。看过《少数派报告》吗?里面的双胞胎姐弟所具有的特异功能,在于能够预测未来。而我正好也有相似处,能再现大家没见过的东西,告诉大家他长的什么样……”

模拟画像 陈达敏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