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警察故事>详细内容

警察故事

林雁:西区警察故事

来源:成都日报 作者:未知 发布时间:2005-05-29 09:39:49 浏览次数: 【字体:

 
  一

  走进西区派出所大门,我刚东张西望时就有人招呼了,是坐在值班窗口里的警察,他和气地问:“请问你有什么事吗?”知道我的来意后,他告诉我林雁正在开会。我只有等待。

  东走西走,发现这是个比较特别的派出所,有触摸式便民查询机,办公桌上都有电脑,看起来工作硬件和值班警察的态度一样好,最重要的是,这个派出所居然是无烟办公,在里面工作的警察和来办事的群众,都不能抽烟。有个抽烟的男人就被请到大门外,他嘀咕说:奇怪!

  见到林雁后,就知道了西区派出所为什么奇怪了。

  其实也不奇怪,林雁说,高新西区是成都市经济发展的重点,也是展示成都活力的窗口,“我们派出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国内企业,这里有很多的国际知名企业,比如英特尔公司,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不仅代表着成都警察的形象,还代表着中国警察的形象。因此不管是队伍建设,业务工作还是服务质量,我们必须是一流的。”

  西区派出所2004年3月1日挂牌成立,5个所领导是从全市局干警中挑选出来的,林雁特别介绍他们的所长王建是成都市警察系统里著名的拼命三郎,原来带领的派出所曾经在全省连续3年是打击犯罪破案第一名。所里全部民警都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据说今年已经把普通话和英语纳入了学习计划中。他们有个民警夜校,每周星期二晚上,全所民警都要去学习,内容很丰富,从政治到业务,从服务到礼仪,通通要学。林雁说这跟他们的服务对象发生变化有直接关系,“以前一个社区民警下段,夹个本本,大多是与居委会的大爷大妈打交道。但我们这里没有居委会,待建区内村委会有,他们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也会消失,所以我们更多的是为企业服务。”

  由此,去年8月,在高新分局主要领导的支持下,派出所结合辖区实际,创造性地推出了“公共关系民警”,专门负责与企业协调沟通,并提供相应的上门服务工作,“他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同志,沟通和办事能力都很强,人也挺风趣,企业非常欢迎。”除此之外,所内其他警种也会配合公共关系警察开展工作。

  但开始并非所有的企业都欢迎,一些外商并不喜欢穿制服的警察无故出现在企业里,虽然这些警察英俊、整洁、礼貌,要行举手礼,可那些外商还是担心警察的经常出现会引起无端猜测。林雁说这是文化与制度的差异,在中国,基层派出所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给服务对象提供一个良好的治安环境,作为日常工作,社区民警有责任深入到片区去督促、检查和指导安全防范工作,不到位的地方要去帮助完善。林雁说他和他的同事们想了很多主意,以《警民直通车》和《警民对对碰》的活泼形式征求意见,搞“警察开放日”,开展警民文体活动来融洽关系,“最后他们还是理解了,因为我们确实是为他们在做事。”英特尔产品(成都)有限公司对此作出评价说:“派出所在工作上所表现的积极态度、协作精神及服务意识令我们感到由衷的敬佩。”

  林雁和他的同事们为此感到自豪。

  二

  林雁从警14年,按资历该是老警察了,但我感觉他依然保持着在年轻人身上比较常见的上进心———他总是那么渴望得到一个好成绩。

  林雁记得很清楚,西区派出所成立那天,他和同事们立了一个志向:成为公安部一级派出所。这个志向去年他们没有实现,这让林雁心里有点不好受,但他显然明白自己今年该做什么,“成为一级肯定不会那么容易,我们还有一些地方做得不够好,需要努力,拿成绩说话。”

  今年是成都市项目年,高新区提出一个口号是“项目年无旁人”,作为政府机关和服务窗口,西区派出所全年的主要工作就是要立足公安本职为项目年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投资需要的良好的治安秩序与公共安全。林雁决定要在今年把英语捡起来,那样与西区越来越多的外企沟通会方便些,工作更好做。他自信地对我说:“原来不懂电脑,自学会了,何况还有点英语的基础,所以我相信这也是可以做到的。”

  说这话时,一台轻巧的笔记本电脑打开着摆在林雁的办公桌上,从2001年学会使用电脑后,他已经习惯了用它工作。

  而我却不太习惯这样的警察形象,感觉和过去的不太一样。当然,这肯定是我的认知没有与时俱进,正如林雁所说的那样,现代化并不仅仅是城市、生活以及企业,政府部门同样也在现代化,从服务手段到硬件设施,都跟着服务对象一起进步,“否则也谈不上什么良好的服务。”现在林雁所在的西区派出所,一色的“捷达”警车,配备着我国目前最先进的警用手枪。它们和13年前林雁举枪滑出弹夹的时代已经完全不同了。

  但林雁还是和以前一样,很多时候不能回家,很多时候回家还是要守门大爷起床来开门。从1岁到5岁,女儿都不太容易见到爸爸,但她对警察爸爸的骄傲始终还是一样。提到女儿和当教师的老婆,林雁也很自豪。

  我怎么成为一名警察

  我当警察的第一个星期,调解了一对老两口的纠纷……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是怎么成为一名警察的?

  林雁(以下简称“林”):很偶然。1989年我高中毕业,高考成绩不太好,本来上大学的可能性较小,没想到那年警察学院调低了分数线,我刚好够格。班主任到家来找我,问我去不去,头两次没找着,第三次才找到。这真是偶然,如果找不着我,我就不是警察了。那时候我对警察也没有什么概念,只知道穿制服,抓坏人,因为父亲是当兵的,从小对穿制服比较向往,所以就去了。

  记:后来知道警察是什么样?

  林:警察根本不是我以前想象的那么单纯、神气,大部分时间是做具体的、细小的事情,甚至你想都想不到的事情。我毕业后当警察的第一个星期,正在值班,有老两口因为生活纠纷吵架,闹得很厉害,街坊邻居来报案,喊我们调解。派出所的老警察都在外面执行任务,只有我去。那时候我才20岁,对婚姻、家庭都没有什么认识,就凭着自己家中父母那点经验,还有书上的一些知识,开始劝解那老两口。我做了一个多小时的工作,最后两位老人心平气和了,要请我吃饭,他们说:“你这个小伙子还可以啊!”(笑)

  记:有成就感吗?

  林:当时很感动,作为一个警察,给老百姓只是做了很小的一件事,但人家对你的回报却很大,总是这样。本来我们作为公安机关,给市民和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治安环境,是本职工作,是应尽的职责,可老百姓就是要来感谢你。这里的企业也是这样,他们对我们的工作、服务很满意,有些就主动找上门来要给我们赞助。我们肯定是不会接受的,这有原则,但这些事还是让人感动。

  记:在与市民打交道的过程中,除了感动,有没有不好受的时候?比如在听到一些不好的猜测和说辞的时候。

  林:我知道有些市民是有各种各样的猜测,说我们警察怎么着了。说实话,现在各种法律、法规都很清楚,我们做事都要按照程序规定来完成,同时也有完善的内部监管机制执法办案,不管是审批机关还是主管领导,对整个执法的程序———程序上是否合法、证据的收集是否合法、其间有没有违法或有失公允的地方———都是有监督的,并不是某个警察遇到什么事情就可以自己定论,但是有些老百姓对我们内部的工作了解不够,还是容易产生误解。比如抓小偷,抓了过后,其实我们在公安这一条线上已经按照程序走完了,审讯、刑事拘留、报给检察院批准逮捕已经不属于我们职责范围,而法院因为其性质轻微,判了管制或缓刑,或者刑期很短,小偷很快就放出来了,有些人就认为是我们警察放了,不理解,觉得其中会有什么交易。

  记:你遇到过吗?

  林:多了。像我在苏坡桥派出所的时候,管光华村地段。那里有个菜市场,小偷较多,我带着联防人员就去抓,可是回来后一审讯,发现那些小偷年纪都小,不够法定处理年龄,只能做了笔录,批评教育一顿,然后交给监护人就带回去了。可抓的时候大家都看到了,这样就会说警察“假打”之类的话。但如果我们要保证执法公正的话,就得忍受一些误解和指责,当然我们还要善于解释。肯定不能说是群众有问题,只能说是我们对群众的法制宣传还不够。

  我曾经做过特业民警

  我们经常在晚上蹲点,那个时候我家离单位很近,走路不到10分钟,但每周回家时间一般只有3天。  

    记:从刚才提到的那些派出所来看,你好像基本上都是在城郊结合部工作

  林:虽然我当警察从来没有进过一环路以内工作,都在城边上,现在更远了(笑),但我的从警经历挺丰富的。刚入警的时候,我搞内勤、整理材料,非常不安心,就想跟老同志一样去外面抓坏人。3个月后,我去管段,做社区民警,那个时候叫户籍民警,同时也做治安民警,就是现在的刑警。后来我当了刑警,还带联防队员,中间还被抽调到戒毒所工作过一段时间,很快又转到“特业民警”。

  记:什么叫特业民警?

  林:特种行业民警,主要是负责辖区的娱乐场所和特业单位的治安管理,包括酒店、宾馆、餐饮娱乐等等,就是吃、喝、耍的地方。

  记:这个工作听起来很轻松。

  林:其实非常考验人,如果立场不坚定,信念一动摇,很可能就被拉下水,因为接触的层面形形色色,稍不注意,就要出问题。但我觉得自己做得很好,所以后来我从黄田坝派出所调回来后,又负责了治安管理这一块的基层领导工作。当时石人小区“歪”的美容美发很猖獗,我们就去整治,从原来的114家,整治下来只有12家了,所有涉及到淫秽色情的东西全部坚决地整治掉。你应该知道,现在那一片已经是餐饮一条街了,生意非常好。

  记:这个过程容易吗?

  林:这是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他们投入的成本低,条件也很简陋,经营方式简单而灵活,另外因为长期被我们打击,他们在反侦查上比较有经验,要掌握证据有困难。我们要端他们的窝子,光关铺面不行,一定得要斩草除根。我们经常在晚上蹲点,那个时候我家离单位很近,走路不到10分钟,但每周回家时间一般只有3天。

  记:家人不怨吗?

  林:肯定怨,但没有办法,选择了警察这个职业就只有奉献。不只是我的奉献,还有家人的奉献。

  记:大家都是公务员,为什么警察就得奉献?心理平衡吗?

  林:没有那么多为什么,职业就是这样要求的。我从警十几年,感受非常深,警察这个职业比较特殊,工作要求自然不一样,简单地说就是,需要你的时候,你必须到,不受时间和其他条件的限制,交给你的工作你就要想方设法地完成。这有点类似部队,所以警察是准(半)军事化管理。我们西区派出所正力图去掉‘准’字,楼上都是宿舍,值班备勤的民警都住在这里,我值班的时候,也是24小时呆在所里。其实我们成都市的警察条件已经不错了,有次我们去外地办案,到了一个乡下派出所,5个警察,两个月没有发工资了。那时是年末,乡政府给他们发的年终奖是100只鸭子。我觉得很难受,都是同行,他们就那条件,可还不是一样办案。

  我最大的挑战

  那人看了说你拿把假枪来吓我嗦?对着我就砍过来,结果我背上挨了一刀。

  记:你为什么愿意奉献?

  林:年轻人嘛,我觉得在事业上应该有追求,本身警察也是我钟爱的职业,它特别有战斗力和创造力,而且非常具有挑战性,这对一个男人而言,是份有意思的工作。

  记:这个挑战是针对勇气还是智慧而言?

  林: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虽然警察工作会有危险,那是对一个人勇气的挑战,但在目前的社会情况下,更需要的是智慧。我有件很自豪的事,1996年抓捕一个重大抢劫团伙,最后剩个要犯在逃。他非常狡猾,不露面,我们只在他爱人处掌握了一个传呼号。我们就先做通他爱人的思想工作,把她从老家请到成都,然后找省医院的护士打那个传呼,留言说他爱人遭遇车祸在抢救,请速到。我们几个人埋伏在那里,他果然来了,被我们抓捕归案。他很服气,说他设想了种种可能,就是没有想到这一招。这是当时的一个很重要的案子,我特别有成就感。

  记:遇到过危险吗?

  林:我被砍伤过。那是1992年的时候,我在值班,有群众来举报说工地里有人涉嫌持刀抢劫。当时我年轻气盛,拿上枪就去了。在工棚里找到那人,一看他是喝了酒的,他问我什么事,我告知身份后,让他起来跟我到派出所协助调查,没想到他一下就冲了起来,从墙上抓了两把西瓜刀就砍。当时我还是有点紧张,想他是要拒捕,就准备鸣枪示警。这事很戏剧性,我一举枪弹夹子居然掉出来一截,后来知道是枪老化了,一扣不响,那人看了说你拿把假枪来吓我嗦?对着我就砍过来,结果背上挨了一刀。

  记:这事对你后来的警察生涯有影响吗?

  林:我变得谨慎了,在以后的抓捕行动中首先要注意自身的安全,如果你连自身安全都确保不了,肯定不能保证整个任务的完成。这不是胆小,而是把安全工作做到前面,是有效地预防。要知道,国家培养、训练一个警察成长,是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的,不提倡无谓地牺牲。

  记:到目前为止,你认为自己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林:应该就是到这里来工作。西区派出所刚组建的时候,上级领导对我们的要求非常高,起点也很高,要让这里成为成都公安的一张“名片”,全市上万名警察都盯着我们。这个挑战很大,我们必须要做出成绩,一流的成绩,一般的都说不过去。

警察故事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