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铁路公安处民警扎根“天路”
海拔高度是每个站台必标注的内容。
临来西藏前,记者便搜索着在西藏的大连人的名字,丁维军就是其中一个。这个在大连铁路公安处工作半生的铁路民警,在去年扎根西藏,成为拉萨铁路公安处的一员,为祖国这条新动脉注入了来自大连的血液。由于需要执行任务,记者在西藏采访的一个星期的时间里,丁维军一直在铁路沿线上检查工作,因此未能见到他,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他。
接受命令奔赴西藏
“因为我是一名警察,我要服从命令。”丁维军最初来西藏并不是主动要求的。2008年3月份,他接到上级命令,被派到西藏,支援拉萨铁路公安处的工作,他就这样随着其他同事一起,来到了这片他从未到过的土地上。那时,青藏铁路刚刚开通1年半,别说大连没有直达拉萨的火车,就是有直达列车的那些铁路部门的民警,也有很多人未曾走过青藏铁路。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而这里的工作对于丁维军来说,不仅是新鲜的,也是极大的考验。
西藏的气候与大连差别极大,3月春寒料峭、天气干燥让人口鼻冒烟,雨季则集中在5月到9月,一天之中就能体验晴空万里瞬间转变成雷雨冰雹,10月又一个绵长的冬天即将来临。半年的时间里,援藏的铁路民警充分感受到了西藏气候的瞬息万变,这无疑对在铁路线上值勤的民警是一次巨大的考验。
“这里需要我”
可就是在这样困难环境中,大连的铁路民警依然出色地完成了既定的援藏任务。在任务即将结束的时候,丁维军主动提了出来,他要留在这里。“在半年的工作中,我发现青藏线上确实需要我留下来。”丁维军介绍,青藏铁路在西藏境内全线长1千多公里,地形复杂,气候条件多变,沿线牲畜以及野生动物众多,维护铁路线的安全责任重大。这就需要很多人力物力,因此,他选择留下来。“组织培养我这么多年,也是我回报的时候了。”丁维军动情地说。
克服困难坚守天路
在记者电话采访的时候,丁维军正在安多县火车站检查工作。安多车站海拔4700米,比拉萨高出1千米。通话的过程中,记者明显可以感觉得到他喘气很重,说话断断续续的,说几个字就得停下来喘口气。他自己也说,在西藏工作1年多了,一直对高原缺氧不适应,尤其在沿线的这些车站工作时,这里都比拉萨要高几百米甚至上千米,因此就会觉得吃力。不过,他并不为此担心。“已经逐渐适应了,比刚来时好多了,我们一些藏族的同事有时也会感到喘气费力。都一样。”他乐观地表示。
说到未来打算,他很肯定地说,自己要一直留在这里,坚守天路。
采访手记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2006年7月1日,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终于全线通车了,结束了西藏——我国唯一一个省级行政区域内没有火车的历史。如今,这条穿越在高原山间的钢铁长龙已经运行3年有余,载着更多的藏族人民走出西藏,也将更多的内地人带进雪域高原。都说它的贯通为西藏的经济发展安上了助推器,可究竟助推力量有多大,只有亲身乘坐一次才感受得到。
由于拉萨的火车票十分紧张,需要提前10天预订,我们在西藏广播电台都市生活频道总监达瓦的帮助下,终于获得了拉萨往返那曲的车票,在西藏之行快结束之际,乘坐了一次青藏铁路火车。从进入拉萨火车站开始,所看所感都令我们耳目一新,藏式结构的拉萨站气派非凡,无柱式站台设计更显宽敞明亮,列车内饰藏族风格浓郁,每个座位下方都有一套吸氧装置,伸手可得,更显示出这是一列进入高原的列车。不过经常乘坐高原列车的一位陕西旅客告诉我们,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使用吸氧装置了,很多外地旅客都能够适应海拔高度的变化了。
这些外地旅客除了旅游者外,更多的是生意人。与我们相邻的几个座位上都是来西藏做生意的,原先他们或乘坐飞机或乘坐汽车进入西藏,现在火车开通了,他们不约而同地都选择了火车。老家在格尔木的张师傅原来专门跑青藏线,开大货车往西藏运输天然气,自从青藏铁路通车以后,他将大货车卖了,坐火车进西藏找商机。更多的人都是在青藏铁路通车以后才进入西藏经商的,小刘就是其中的一个。她老家在安徽,两年前和朋友一起来拉萨做手机生意,现在他们已经将分店开到了那曲,就是因为那曲通了铁路,往返拉萨、那曲之间很方便。“拉萨到那曲320公里,汽车要走5个小时,火车3个多小时就到了,而且比汽车舒适安全得多。”张师傅介绍。随着火车的开通,带动了那曲火车站周边的发展,一个个贸易运输中心拔地而起,带动了牧区经济的发展。这是一条天路,更是沿线牧民经济发展的纽带。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