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警察故事>详细内容

警察故事

刑警手记:带着执着精神努力工作

来源:人民公安 作者:王希泉 发布时间:2009-01-01 11:39:11 浏览次数: 【字体:

 

      作为记者去采访,脚步总是匆匆忙忙的。一个个的人物,一件件的事情,记在本子上。我不是个有心人,这些本子放在家中随意的地方,没有收到一起,但我想20多年来,那些本子如果摞起来的话,至少不会低于半米吧,这绝对是往少里说的。因此有些事情不翻本子恐怕是真的想不起来,但有些事情就是不翻本子也会有比较清晰地印象。与采访对象相见不过几小时,最长也就是一两天,真个是匆匆见匆匆散,我为什么对他们匆匆一见却不能忘却呢?

  我一想起她来就记起一枚指纹和路边的一张汽车的年检纸。

  她在刑警队是搞技术的,痕迹鉴定。她叫李玉芬,在北京市公安局房山分局工作。我去采访她时,应该是在1994年,她获得了国家级的荣誉。她是位老公安的女儿,先前是位学校教师,后来考进公安局,她非常热爱痕迹检验这个工作。刑警的许多现场是血淋淋的,甚至是比血淋淋还不能让人忍受。她不仅以非凡的毅力忍受了,而且还有一个特点,特别坚韧。

  那是一桩发生在农村的命案。现场是一处农民家,这户人家的房子把守着村头,死者是个女性。案件报到公安局的时候,人已经死了好几天。而且在这期间下过一场大雨,很多痕迹被水冲得没了踪迹,李玉芬领命出现场。她是技术员,任务就是要找到可供破案的确凿证据。根据现场情况判断,犯罪分子应该与死者认识,而且不会是在很短时间里完成的。屋内血迹斑斑,但却没有明显的指向犯罪分子证据。民警们在离现场不远的地方找到一根歹徒作案用的棒子,却仍旧没有线索。

  面对这样的现场,多少人会一筹莫展。李玉芬一开始也是如此,按照常规的方式,把能找的地方都找了,但没有痕迹,任谁也没办法。屋内的现场不仅死尸恶臭,而且滋生了众多毒虫,咬得她全身是包,很长时间后还流黄水,但她不放弃,又绕着现场周围看,而且把其他刑警做的调查笔录仔细查看。这所房子在村头,周围比较热闹,从现场进行过打斗的情况看,应该有过比较大的动静,而邻居也确实听到过动静,还来看过,但院门紧闭着,邻居也就回去了。知道这个情况后,李玉芬结合现场进行了认真的推理:现场周围应该过往车辆人员特别多,而且确实有邻居敲过院门,在出现人命案的房间里是玻璃窗,拉着窗帘,说明犯罪分子作案时就拉着,假设歹徒此时正在作案当中,一定会被惊吓,那他怎么办?就会躲在角落里,掀起窗帘一角向外窥视。顺着这个思路,李玉芬开始认真检查窗帘的每一个地方,特别是下角,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她终于发现了半枚极其珍贵的血指纹。为最终破案拿到了坚实的证据。

  这个案子还有一个后续,破案后,李玉芬又一次来到现场,就在她又一次拍照时,突然身后“咚”地一声响,她被吓得够呛,回头看却什么也没有。后来有人开玩笑说:“这是受害人给你磕头,报答呢。”

  如果说找到这枚指纹还有点幸运的成分,那么另一桩案件则没有这么幸运。

  案发现场是一个涵洞,发现一具被裹着的女尸,但这里不是第一现场。李玉芬和助手扩大搜索范围,发现不远处就是公路,不但有很多拖痕,而且还有一些血迹,就在这些痕迹中,有些一闪一闪的东西,她敏锐地感觉到了,仔细一看,原来是几粒汽车的碎玻璃,她断定肯定是歹徒将人撞死后抱上车,开出一段距离后抛掉。为此,她与助手一起沿着公路向前走,走出近一公里时,发现了更多的被扔掉的碎玻璃和胶条。这让她信心大增,最终走出3公里,终于她们捡到了一块更大一些的玻璃,这块玻璃是被一块纸粘在一起的,而这块纸正是车辆进行年检的“检”字标,标后面清晰地写着车牌号码。案件由此破获。

  接触过李玉芬的人,都得承认她办事有一股子韧劲,也就是这韧劲,她才可能成功。由此我又想起采访优秀户籍警王金榜时,他的所长说过一句话:同样一件事,放在别人那里,也许就不行了,但是交给王金榜,就没有不行的。

  这话说得也许绝对了一些,干警察这行,尤其是破案的警察,肯定会有些案子无法侦破,这是警察的宿命,而李玉芬、王金榜们难道仅仅是对这种宿命的挑战?我想肯定不会这么简单,因此,他或者她才会让我们记住。因为他们对工作的那种执著,坚韧。

  他是一位医生,我已经想不起他的名字来了,但是他所说的事情我却记得清楚。采访他的时候,他的身体显得很弱很瘦。他也是相当一级的人物,他用他的医术帮助了很多的人,取得了很好的医学成果。但我采访他时,他很少提及这些,有关他的事迹,很多是旁人介绍的,但他仍旧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因为说的不是他的优秀事迹,而是他的挫败。整个采访过程中,他说的就是这些。

  采访他是3年前的事情了,他的年纪在50多岁,他说话的速度比较慢,也不响,因为他刚做完一个手术不久。他说他最早在部队服役,入伍时间不长,他与一些战友被选中开始学医。穿上了白大褂,他们连最基本的医疗救护常识还没有学会的时候,就遇到了一个病人。当时部队驻地旁就是一个村子,有一天农民盖房时,突然间发生意外,一个人从房顶上倒栽着摔了下来,村民们立即抬着这个人赶到部队的卫生所,求他们治病。老乡的眼里他们就是活菩萨,包治百病。偏巧这个时候部队的老医生没在,他们几个同事一看,救人心切,立即把病人抬到病床上进行各种检查,然而就在这个时候,病人已经停止了呼吸。这是他开始学医后遇到的第一个死亡病例,他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病人。

  30多年过去了,他仍然记得。他依然心存不安。他说,当时所有的人实在是没有经验,现在总结这个病例,根据出事的情况看,这个人由于倒栽着落地,尽管头部受伤流血,但检查的同时更应该注意伤员的颈部情况。因为颈部受到伤害后,更容易致人死亡。颈部受伤后,没有抢救常识的人,万万不能搬动他,否则就会造成新的伤害。但当时不但是当地的农民,而且连他们这些人也缺乏这个常识。

  说这件事情的时候,他有些低头,可以看出来,他一直不能释怀。其实有许多理由可以解释这件事情的,但他选择了把此事牢记在心间。

  30多年间,他已经成为经验非常丰富的医生,而且在耳鼻喉专业方面取得了成绩,虽然已经从部队转业,但他人还在警营,在他所在的那个城市里,他成为非常著名的医生,不少医院都请他去,他没有动心,由于病人的口口相传,使他一直比较忙碌,但他也没有因此富裕起来,他从来不收红包一类的东西,他信奉的就是用双手解除他人的病痛。荣誉获得了许多,但他自己回忆起来很困难,但对病例却记得非常清楚,就是出现教训的手术。

  其实那是一个非常小的手术,切除扁桃腺。由于病人对疼痛非常敏感,术前进行了麻药注射,手术很成功,就在完成之际,他想术后病人肯定会比别人更感疼痛,于是就又为病人注射了一点麻药,但是就在刚刚注射之后,病人出现了意外,而这个意外正是因为扁桃腺被切除术而产生的对麻药过敏的现象。他立即对病人进行抢救,才没有发生更大的意外。

  总结这个病例,他的体会就是绝对要按科学办事,好心也必须恪守职业规范。

  人们对医生怀着崇敬的心情,但医生的内心更看重的是什么呢?这位医生敢于把失败病例告诉采访他先进事迹的记者,让我看到他内心。

  其实不论是李玉芬对工作的执著,还是这位医生对失误病例的不肯忘却,都是一种精神,并带着这种精神努力工作,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所以才有外人看到的成绩。这种精神与成绩应该互为表里吧。

警察精神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