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警察故事>详细内容

警察故事

民警陈强讲述东帝汶维和故事

来源:威海新闻网 作者:宋传波 庄代民 陈强 发布时间:2008-09-09 18:21:45 浏览次数: 【字体:

大使接见新维和队员。

和俄罗斯民事警察在一起。

在帝力的大街上。

  异域,危险和艰苦伴他体验使命与荣耀

  ——威海市公安局巡警支队民警陈强讲述东帝汶维和故事

  中国威海——东帝汶首都帝力,两地相隔万里。

  但因为一个人,当地人熟悉了联合国授予的第一个“最适合人类居住的范例城市”。他叫陈强,是我国派到东帝汶的第13批中国维和警察。7月23日,身为市公安局巡警支队民警的他同全国其他公安系统的4名民警一道从河北廊坊出发乘专机赶赴目的地。自此,这名作为我市首次赴国外执行民事维和任务的警察,在异域体验着随时而来的危险与无处不在的艰苦、于他乡感受着祖国赋予的崇高使命和任务授予的无尚荣耀。

  走向维和

  “我们是在7月14日赴公安部集结,组成中国第13批赴东帝汶5人维和警队,执行为期1年的维和任务。”陈强说,他同来自黑龙江、天津、湖南等地4名警员一起,当天赶到河北廊坊中国维和民事警察培训中心,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强化培训,并接受出国前教育、分发装备和疫苗注射。

  7月23日下午4时30分,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陈强等一行5人整装待发。蓝色贝雷帽,九九式中国警察制服,每个人警服的左胸前绣有一面五星红旗,右胸有每个人的汉语拼音姓名,右臂上有一块联合国维和警察的徽章。

  “登上离开祖国的飞机那一刻,心情非常复杂,既怀有对任务区的憧憬,又有对家人、对领导、对同事的依依不舍。”陈强说,当他步入飞机舷梯,虽然没有人相送,但自己还是下意识回了一下头,向着机场、向着虽不能到场的亲人们挥了挥手,当时他眼中盈满泪水。

  就这样,从北京启程,一行经澳大利亚悉尼、达尔文,于东帝汶当地时间25日下午4时50分到达首都帝力,并受到中国驻东帝汶大使的接见。

  7月26日至8月4日,陈强和来自俄罗斯、斯里兰卡、也门等国家的30余名维和民事警察一起,在帝力接受了为期10天的岗前培训,并顺利通过考试,成为联合国派驻东帝汶第8802名维和警察(警号:CP8802)。

  “目前,我正在位于东帝汶西北的波波纳若省玛丽安娜市警察局,负责边防巡逻和警察培训工作。”据陈强介绍,玛丽安娜市警察局下辖5个警署,3个边境站,7个岗哨, 由来自新西兰、埃及、孟家拉、菲律宾等十余个国家41名维和警察、66名当地警察和12名当地翻译组成。

  陈强负责木塔英边境站及4个岗哨的边防巡逻和警察培训工作。木塔英边境站位于东帝汶西北,是通往印尼的最大的边境口岸。每天,陈强和当地翻译一起,自带食品,驱车40余公里山路,轮流对各个岗哨的值班备勤情况进行督导、开展培训,每三天还要在边境站备勤24小时,撰写工作报告。

  据了解,木塔英边境站地处偏远,无水无电,条件艰苦;盘山公路多年失修,路况极差。为此,他要时刻发扬吃苦耐劳作风,积极克服困难,并加强与同事和翻译人员的交流,熟悉口音,以尽快掌握边境治安状况。同时,他还要结合工作经验,发扬自身特长,采取模拟演示教学方式积极开展警务培训。

  感受恐怖

  陈强所说的恐怖并非影片中出现的那种恐怖,而是潜在、随时可能发生来袭的恐怖。首先是对蚊子的恐怖,具体地讲是对登革热的恐怖。

  东帝汶70%的蚊子带有登革热病毒,前期中国警队半数以上人员曾患病,更有其它国家维和警察因登革热死亡的案例。由于此病无疫苗无特效药难以预防,陈强需要在加强防蚊措施同时保持良好心态,确保一旦确诊后依照预案迅速救治,力争将危害降到最低。

  “7月26日,到达东帝汶的第2个晚上,我们警队中的一位老警察,被蚊子咬了一口,他马上搽上防蚊水,钻进了蚊帐,再也不肯轻易出来了。”陈强举例说,当晚直到警队长来看望他们,这位老警察出于尊敬才拉开蚊帐警觉地出来。而这位老警察曾到科索沃执行过维和任务,可谓有着足够的维和经验,但科索沃任务区毕竟环境和国内差不多,没有流行疾病,而东帝汶的登革热确是很流行的。他在得知警队里很多同事都因为被蚊子叮咬而患上登革热后,内心难免感到紧张。

  “我们宿舍对付蚊子的‘恐怖袭击’采取了4保险:蚊香、电蚊器、蚊不叮和蚊帐,很壮观。”陈强笑着说,他们天天都在与蚊子作斗争,忙得真是“不亦乐乎”!

  “通过比较,除了新西兰的3名警察是由国家出钱住在一个别墅型的宾馆里、水电供应没有忧虑外,其它国家的同事的条件都差不多”陈强说,中国维和警察住得虽然挤了点,但日用水有保证可算得上是一个优越条件。可让他和同事万没想到的是,由此让他们感受到了来自蛤蟆的“恐怖威吓”。

  自从陈强和另两名中国警察住进了所租住的房子,房东几乎每天都抱怨他们用水太多。头两天,三人也觉得很不好意思,两天就把储备1吨多水的水箱用得精光——别说家东抱怨,连自己也觉得脸上无光,不节约宝贵的水资源。

  可仔细一分析,陈强和舍友感觉出不对来——三人又不是在用房东家的水灌溉稻田,怎么用也不至于两天1吨多水,而且做饭还用的是买来的纯净水,一天在家用水时间顶多20分钟,即便把所用的两个水龙头都打开不停地放,也用不完呀。仔细一检查,原来房东家的水龙头和马桶全是残次品,他家装修房子就是为了租给维和警察住,从来就没有试验过,况且他们三人所租的这家还是第一次被租出去,没想到处处漏水。

  检查出毛病后,陈强和舍友准备在晚上帮助房东往水箱里抽水。可当陈强掀开蓄水池看了看——呵,不看不知道,蛤蟆真不少!“我真后悔不该看呀,整个蓄水池蓄有蛤蟆一层。”陈强说,自从那时开始,内心对租房有水的优越感顿时消失的无影无踪。他的第一反是马上回忆——回忆两天来,自己究竟有没有用过水箱里的水做过饭、或偷喝过。待反应一下后,他和舍友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幸好!我们没用它做饭;幸好!我们谁也没有洗澡。”

  第二天,来到警局,陈强和舍友分头打听同事家中没有水怎么洗菜、洗衣服、洗澡…..答案让人感到满意而又有点失望——巴基斯坦的维和防暴队有日用水,而且水可直接饮用:让陈强和舍友感到满意的是自此可以去维和防暴队取水了;可失望的是,三天才会有一天晚上有车,那就意味着三天才能来取一次水。“不过还好,有干净水总比没有好,总比用蛤蟆水好,呵呵!”陈强笑言。

  另外,他们平常的维和工作环境恶劣,任务艰险,时刻存在伤害的威胁。玛丽安娜地处山区,医疗交通设施落后,距帝力最快车程也要5个小时,发生危险难以有效处置,提高风险意识尤为重要。特别是今年2月东帝汶总统遇刺后,治安形势进一步恶化,少数叛军在印尼边境一带活动,危险增加。今年5月,在木塔英边境站工作的一名中国警员被人用大刀砍成颅骨骨折,后转至澳大利亚救治。陈强接手这名警察工作后需做到24小时枪不离身。

  以苦为乐

  8月6日,陈强等3人接到了前往玛丽安娜市警察局的派遣令。3人行李很多,两个车所有空间都被填满了。因出发较晚,他们在当晚7时40分才赶到目的地。

  “天黑了,没有电,行李卸下来摆在房间里,只能用手电筒照亮将就了一顿晚饭。”陈强说,记得他曾问此前的同事:“没有电,平时有啥娱乐项目?”对方回答:“在院子里看狗撵鸡,等狗跑累了,鸡也累了,就用块石头扔一下,让鸡继续跑,让狗继续追,再看狗撵鸡。”说完了,彼此双方一阵大笑,一直到今天,陈强都会感到,原来院子里有一只狗和一只鸡是多么的重要!而天黑后,看不到狗撵鸡了,只有上床睡觉。

  8月7日,一觉醒来,新的一天开始了,陈强到任务区正式上班的第一天也开始了。他来到警局,先熟悉同事。“记得国内有一段相声里,演员曾吹牛说会七国英语,乍听很好笑,可来到任务区才知道什么叫七国英语,岂止是七国,简直是好几个七国哪!”陈强并非开玩笑地说,那众多国度的警察交流起来,听起来就像冥冥之音!

  8月9日,沿着九曲回肠的山道,陈强等3名中国警察同一名菲律宾同事一道来到了玛丽安娜市警察局所属的边境站,其中位于山旮旯里的木塔英边境站由陈强负责,这里有18名当地警察。在翻译的帮助下,陈强和当地警察局长进行了交流获知,这里是东帝汶通往印度尼西亚的主要通道,每天有数百辆车辆过往,人员比较复杂,走私贩私者大多也都是从这个通道过往。下午,陈强等3名中国警察去另外两个边境站。“在通往这两个边境站的路上,我们算是真正体会到了吉普车的越野性能——我认为无论什么拉力赛都真应该到东帝汶来举行!”陈强的言语中不失幽默。他说,两个边境站都依山而建,居高临下,对于越境者可谓一目了然。不过沿途见到的山羊野猪也很多,而且这里的野猪根本不知道怕人,非但不害怕,而且还经常地跑到马路中间朝着人呲牙咧嘴,维和警察们笑称这种野猪的无惧行为叫做路检。

  据介绍,他们一行从下午1点半出发,总共30左右公里的路程,等陈强回到自己所负责的边境站后竟然已经晚上六点钟了,可想山路之崎岖。

  “我所在的边境站工作压力不算很大,但生活上有一些困难。”陈强说,由于供电不能保障,他出国前准备的电压力锅、电磁炉之类的电炊具全部要“休息”了。如今,他和同事使用的是记忆里已经消失了的煤油炉,感觉还挺新鲜。同时,每个月要到东帝汶首都帝力超市购置整月所需的食品,因为在边境站地区购物不方便,属于有钱花不出去的那种。“不过也好,这样可以给俺闺女省两袋奶粉钱,呵呵!”陈强笑着说,好在自己是农村出来的孩子,什么苦都吃过,还能尽快适应当地的环境。

  “联合国驻东帝汶总警监曾说,中国警队是他最放心的警队。即使是在最艰苦困难的环境下,他也没有听到过中国警员的抱怨;更没有收到过任何针对他们的投诉。”陈强认为,这句话应是对所有中国维和警察的褒奖。他说,自己深为是一名中国维和警察而感到自豪!

维和 故事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