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警察的奥运身份
从申奥成功到正式开幕,在北京奥运会漫长的历史画卷之上,有无数中国警察的身影熠熠生辉。种种更为独特的身份——“代言人”、“施工者”、“外交官”、“裁判员”……仿佛在诉说中国警察与奥运密切而深刻的关系并不止于安全保卫。
再次提及申奥一幕,现任公安部机关副处长的王生安仍然历历在目。曾担任过奥运安保主题陈述人的王生安说,他的记忆时钟永远可以直接跳回到那段时光的任何一刻,“那篇陈述报告的每一个字,我到现在都记得。”
2001年2月24日上午,北京饭店。在北京奥运主题陈述的最后一天里,上演了王生安和中国奥运安保的多个第一次。所有申奥城市的安保陈述中,中国第一个出场;那一天的所有主题陈述中,奥运安保第一个登台;新式警服穿在王生安的身上,伴随着流利的英语与落落大方的姿态,第一次在国际会场亮相……
“穿警服是整个陈述中最大的一个冒险。”在王生安印象中,提出穿警服之前,他和同事们撰写的申办报告,提炼的陈述报告,基本上都是一致通过的。他对着镜子练习了足有上千遍的表情神态,大家更是全力支持。惟独穿警服上台陈述这件事,直到最后拍板同意的时候,仍然有差不多一半的人持不同意见。“他们担心穿警服会显得刻板,又担心反而会强化某些人对中国警察的过往成见,会提一些尖刻问题,给安保陈述带来风险……”
王生安始终坚持己见。“因为我穿警服好看嘛!”他一边说一边低下头来看看自己足有一米八的健壮身躯,笑容得意得像个孩子。当然,还有更严肃的理由。“就是因为当时外国人对中国警察还缺乏了解,甚至还有些误解,我坚信我可以让他们知道,我就是一个中国警察,中国的警察有多专业,有多友善。”
王生安穿着警服开始了他的侃侃而谈。而这场冒险的结果是,陈述结束后,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团长维尔布鲁根笑着跟他说:“王,你穿着警服很英俊,很友善,我们都很喜欢。”
而在此之后,身为竞争对手的其余四个申办城市在陈述安全保卫这一主题时,都选择了着制服出场。
北京市公安局外事办公室的墙壁上,并排悬挂着一张世界地图和一张北京市城区图。作为旗下欧洲组的一名成员,女警李蓓觉得,自己的工作就像是搭在这两张地图上的一座桥梁。
李蓓坦言,她和战友们进行的安保需求交流工作最初遇到了一些障碍,不过“不是语言上的,而是文化上的”。在李蓓看来,语言差异背后体现的文化差异,这是在国际合作中最需要克服的难题之一。
比如,“英语里的地名排序把最小的放在最前面,中文却是反着的。”而由此引申出的,是“外国人对细节的看重就和我们中国人对大局的强调很不一样。”又比如,外国人习惯给一个迅速的反应,哪怕答复是“这要求我实现不了”;而我们可能会愿意为实现要求在部门间做更多协调,但答复的时间却可能因此拉长。
李蓓说,像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日常生活中或许还容易互相迁就,可是在奥运安保这样一个涉及生命安全和重大利益的命题之前,就不是一句互相迁就可以轻轻带过的了。
于是,李蓓和她的同事们在方案细节与时间准确度的强化上下了大工夫。他们根据不同的需求,该会谈的会谈,能直接编译传达的就编译传达,竭尽所能地确保答复效率与细节的落实。
正是在这样你来我往的一次次沟通中,李蓓越来越觉得,“自己以前学的是警务英语,现在干的却是警务外交。”而他们的工作也得到了各国使馆相关官员的高度评价。在中方举办的联谊会上,官员们笑言,“我们很确定我们是在和一支国际化的队伍合作”,“我们对中国的奥运安保工作充满信心”。
对于即将真正进入的奥运时间,李蓓很是期待。她觉着自己就像一个为国内外双方服务了很长时间的服务员,很想知道自己的服务究竟能不能收到好的成效。而她自己的答案是:“我很有信心,我可以让大家满意。”
李勇干了半辈子警察,大部分时间是在建筑工地上度过的。任职于北京市内保局城建工贸保卫处的他,主要负责工地的安全、质量、消防、保卫工作。各国运动员对奥运村的建设赞不绝口,里面的功劳有他的一份。
2003年10月底,李勇来到北四环外面的一大片空地上,这里便是如今的奥运村所在地。李勇受命独自一人先期进入了解情况,从那一天起,他就再没有离开过这里。
李勇有句顺口溜:“内保内保,人熟悉地熟悉就是宝。”他说,要想做好内保工作,首先要熟悉建筑工程,会看各种图纸,这样检查才能查到点子上,提要求也能有根有据。为此,他几乎把《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规定》《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法律法规与规范标准》给翻烂了。为了确保国家游泳中心所用材料的安全,他几乎跑遍了江苏无锡的钢厂和北京顺义、大兴的配件厂,保证每个工件都能够追溯到生产厂家、加工地、焊接工、焊接时间,每一条焊缝都能追溯到具体的人。
李勇还有句话,叫“内保内保、无事不搞”。他说,他管了一大堆婆婆妈妈零零碎碎的事儿。农民工们把接脚手架的金属套扣塞饭盒里偷着拿出去卖,他得管;农民工们偷着往宿舍里搭电线,他们不用接线板光拧裸线,造成的消防隐患他也得管。
不过,他又不是光说些教训的话。这几年每到麦收、学生开学、逢年过节前,李勇都要嘱咐承建商:“该给工人准备点钱了,请人麦收、缴学费、孝敬老人都需要钱啊!”对方奇怪:“这事你也管?”李勇说,这当然要管。
在李勇看来,这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他都太熟悉了,他怎么能没感情。“5年了,就像孩子一样,我亲眼看着它出生,一点点成长!我40几岁能赶上中国第一次办奥运会,能从头干到尾,是我平生最大的幸事啊!”
在很多宁夏人眼里,张永祥、蔡薛刚、张毅、李祥、刘岩洁、邹波、朱爱民等7位民警是最幸运的人。今年3月初,这7名带犬民警被选中代表宁夏公安民警出征北京奥运会执行安保任务。他们和他们的爱犬一起,开始了与奥运零距离的征程。
对于警犬而言,炎热是它们的大敌。炎热的天气不仅会影响警犬的嗅觉,而且中暑最易引发警犬死亡。所以,7位民警的心里都绷着一根弦,生怕自己的搭档因为天气出点儿闪失,影响任务完成。邹波说,他每次一到休息时间,就先给“保罗”找阴凉地乘凉。如果实在找不到,他就让“保罗”往自己脚底下钻,用自己有限的身影给它辟出块凉快地儿来。
警犬怕热,其实人也一样怕热。因为宁夏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所以宁夏人很少能体会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气是什么感觉。可是朱爱民为了符合着装要求,不让汗渍浸透专供的T恤,天气再热,他也要在T恤里再加件背心。他宁可自己吃更多的苦,也不让因为炎热而狼狈的自己,出现在公众面前。他说:“北京这里管理严格,而且标准高、任务重,生活习惯和我们在宁夏也有很大差别,要说心里没有失落、郁闷和不顺心,那是假话。但是每当看到场馆里的那些座椅和设施,我的心里就只有两个字———坚持,我决不能因为吃不了苦而影响工作,那样一旦出了问题,不仅给宁夏人丢脸,更给中国人丢脸。”
事实上,辛苦是他们的常态。每天24小时3班倒,每次执行任务后都要签名,以备日后责任倒查;一日三餐顿顿盒饭,有时下岗后太累了,大伙儿就用冷水冲冲凉,一般都累得没有力气去生活服务区洗澡……这基本上就是7位宁夏民警的日常生活。“不过这些都不算什么,我们只希望付出努力和汗水后,奥运会能够平安顺利。”邹波说。
对成都警花傅濒逸来说,于8月9日正式打响的奥运会帆船帆板比赛,将是她第一次以非警察的身份亲历奥运;而对整个公安界来说,奥运裁判员傅濒逸的“横空出世”,也让大家开了眼界:原来警察还能有这样一条与奥运亲密接触的路径。
1991年,24岁的傅濒逸舍弃了省运动技术学院教师的优厚待遇,考入了成都市公安局的防暴警察支队,一干就是12年。劫持人质、经济诈骗、贩卖毒品、杀人碎尸等重案,她都参与过侦破。一个探组4个人,3男1女,战友们谁也没把她当女人照顾,同事们更愿称她为“傅哥”。在成都警界,“女警傅哥”更是名声在外。
不过跟警察相比,傅濒逸跟体育的缘分其实更深。1983年,16岁的傅濒逸一场旱冰滑下来,被刚巧到旱冰场检查工作的省体委训练处杨处长认定是个天生滑水的好苗子。从此,傅濒逸开始了她5年的滑水、帆板运动员生涯。
退役之后,割舍不下水上项目的傅濒逸转投相关裁判工作“过瘾”。当上警察之后,她也从未放弃过自己的裁判“兼职”,屡次担任全国帆板冠军赛的裁判。去年年底,傅濒逸参加了国家体委帆船运动奥运裁判的有关考试。今年6月中旬,她正式接到通知,获得奥帆赛裁判的资格,这位当年的运动员、现在的警察,终于用一个裁判员的身份,实现了自己进军奥运的梦想。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