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狱警吴虹:挖掘震撼心灵的情感打动犯人
人民网·天津视窗3月14日电:
■狱警日志
吴虹日志 2月5日
我一直以为,犯人也是人,对她们的教育改造应该是多角度的,挖掘那些最能震撼她们心灵的情感打动她们,远比单纯地说教更能提升教育感化成效。
我对监区所有的犯人说:就要过春节了,我知道在这个时候,你们都会更加想家,想念亲人,就把这份思念写下来吧,把你们写给亲人的信交给我,明天我休息,一定替你们把信送出去。
当我说完这话时,很多犯人都流了泪。我看到凤一直坐在那里没有动,低着头只是默默地流泪,我了解她的情况,知道她一定是心里有话却无处诉说。于是走到她跟前说:就写一封信给自己吧。没想到她写了一封信给我,言词恳切,句句动情。这让我很感动,也让我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这样我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对她进行帮教了。
吴虹,天津市女子监狱一监区的警察,做狱警之前,她在司法警官学校做教育管理工作。44岁时到监狱做罪犯的教育管理工作是她没想到的。很长时间她都不能接受这一现实。但是,当她真正置身于大墙内,和女犯们有了更多的接触之后,才发现,监狱警察虽然是一份累心、危险、艰苦的工作,却也是一个可以使人迅速成长的工作。
所以对每一个新收犯人,吴虹都会仔仔细细地研究她们的相关材料,从中找出教育感化的切入点。
吴虹讲到的珉,是一个将近50岁的犯人,因诈骗罪被判7年有期徒刑。在外面的时候,为了一个小她十几岁的男友诈骗了7万元。尽管她的犯罪完全是为了那个男人,但是她入监之后那个男人却从没来看过她。在与吴虹接触后她像是找到了亲人,把憋在心里的话全都说给了吴虹。她说,我说出来也不求有什么结果,只是想说出来让自己轻松轻松。
吴虹说,半年来她感受最深的就是监狱警察是一个很需要头脑的工作。在犯人这个群体中,每个人的经历千差万别,知识水平也不一样,对她们的管理教育就要因人而异,不仅要让他们在这里感受到法律的威严,更要让他们学会踏踏实实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因为犯罪进入监狱,她们可能默默地接受监管,但是如果不深入到他们的内心施教,没有达到情、理、法施教的共鸣,在她们刑满之后,她们还有可能重走老路。
比如松,经历坎坷,幼年丧父,童年丧母,青年丧夫,一个人带着孩子艰难度日,虽然有比较高的学历,但性情率真。曾经两次被劳教,这次又因为贩毒被判入狱。吴虹认为,这样的一个人,必须让她敞开心扉,帮助她真正找到犯罪的根源,调整今后做人处事的取向,才能使她不再犯罪。吴虹先看了她的自传,第一次找她谈话时她很戒备,因为她刑期短,还有四个月就可以出狱,于是吴虹从她出狱之后的出路谈起,才使她敞开心灵,把在自传里没写到的事情也都说给了吴虹。
再比如玫,有着经济学和法学双学士学位,是一个理性而刚烈的女人。一对双胞胎儿子刚过哺乳期,她就被判入狱。入狱第二天,火眼暴发,嗓子哑得说不出话来。吴虹就想,这一夜她是怎么过来的啊,不管她犯了什么罪,她也是一个母亲啊。吴虹知道,与这样一个犯人交谈,每一句话都不能让她感到是随便说说的,每一句话都要能够打动她,还要让她知到认罪是前提,改造是必须。所以吴虹第一次找她谈话时的第一句话是:看了你的经历,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在这里认识,但是既然在这里认识了,必然是有原因的……
吴虹说,对于监狱警察来说,最难的是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应对不同的犯人。首先是心理承受能力,因为我们每天接纳的都是情感上的垃圾。不深入犯人的内心,工作就做不好;而深入犯人的内心,我们自己的内心就要承受很大的情感压力。其次是知识方面,因为我们接触的犯人哪个学科的都有,哪个行业的也都有,要想真正得到她们的信任,就必须能够在感情上理解她们,同时对于她们提到的话题不能是一个完全的外行。不仅如此,还要有比较全面的法律知识,犯人们常常会就她们的案子向我们做一些咨询,我们要能够给予她们帮助。
吴虹说,从最开始内心的拒绝,到现在喜欢上这个职业,这种变化是悄然而至的。她说,当老师的时候就想教几个好学生出来,现在就只求能管出几个重新回归社会后能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负责的人。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