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警察故事>详细内容

警察故事

为河北10位英烈寻亲:病休警察为烈士"寻亲"万里行

来源:燕赵都市报 作者:未知 发布时间:2007-09-25 07:59:25 浏览次数: 【字体:

余法海表示将尽一切努力为这些烈士寻到家乡和亲人。

余法海寻亲万里行的车票。

本报记者 郭志昆 文/图

余法海是湖北省赤壁市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当公安民警时成为公安部一等功臣,患上尿毒症后社会各界好心人热心相助得以换肾成功,病休在家的他又开始了新的长征——“我为烈士寻亲万里行”。

1 一等功臣遭遇大病

余法海1950年生在长江北岸洪湖边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1954年家乡遭水灾,他随叔叔逃荒到蒲圻(后改为赤壁)县城。“文革”期间他是“老三届”初中生,当过下乡知青,赶过牛车,跑过运输,什么苦活累活都干过。

参加工作后,他成了一名警察。当过治安民警、指导员、科长、派出所长,立过一等功,当过市劳模和省先进个人。1983年全国严打时,他因成绩突出被公安部授予一等功臣,这是当年湖北省公安系统惟一一个最高级别的奖励。

1989年,他因连续高强度工作,血压升高,四肢肿胀,耽误了治疗时机,双肾功能严重坏损导致慢性肾衰。局领导硬是把他从工作岗位上拉了下来,派车把他送到医院治疗。

此后,他先后到过数省治疗,都没有明显效果,医药费报不了,单位能解决的只是杯水车薪。如果进行肾移植,起码需要几十万元的费用,这对他家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此时,中风偏瘫的老父亲在为儿子的病情焦急之中离开了人世,八旬老母让弟弟接回了老家。

2 各界相助换肾成功

1995年5月,余法海的大女儿偷偷向《人民公安》杂志写了一封信,当时余法海的医药费已过万元,妻子是个扫大街的清洁工,三个孩子在不同学校就读,生活十分困难。当时,赤壁公安局经费紧张,干警们的工资都不能按月发放。没有办法,余法海只好动员3个孩子相继从初中、中专和大专退学回家,到社会上打工赚钱。

《人民公安》杂志记者实地采访后,连夜赶写了《超越生命———一位警官的奉献之歌》,刊登在1995年6月出版的第12期《人民公安》杂志上。全国各地的许多民警给他写信表示问候,市里也为他解决了一个孩子的就业问题。此后,国内多家报纸和杂志发表了余法海的事迹,人们纷纷向他捐款。

2003年,一家部队医院收治了重病中的余法海,还想方设法为他找到了肾源,及时地进行了肾移植手术。手术前后,部队的很多干部战士组织起来给他捐款,提供各种帮助。为了做手术,余法海把房子也卖掉了,一家人挤在公安局领导临时为他们调剂来的两间旧楼房里。手术做得很成功,余法海又活了下来。

3 回报社会成了人生目标

活下来的余法海逢人便说,“是解放军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的生命之光是社会各界无数好心人给点亮的,我活着就要想办法为大家做些事情,否则我会感到内心不安。”此后,他便开始了创作之路。

他在公安系统基层工作时,遇到过许多典型的案件。病休后,他开始把自己经手的案件整理成探案小说和纪实文学,同时还写散文、诗歌,搜集地方的人文掌故、风土民情等。1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有6部专著问世,他成了赤壁很有名气的地方作家,当上了市作协的副主席。此后,他便想把后半生用在写作上。然而,偶然的机会,他和羊楼洞的142座烈士墓产生了不解之缘。

羊楼洞,赤壁市西南36公里处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是湖北茶叶的主产区,因其茶叶质好而赢得“羊茶”的美名。在羊楼洞村16组老营盘茶山,有一片不为外人所知的志愿军和剿匪烈士墓群,掩映在大山深处的茶场中。

几年前,赤壁市就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议,应该保护好羊楼洞的烈士墓群。2005年,赤壁市政协开始组织人对墓地进行调查,病休在家的余法海被抽调参加调查和资料整理工作。2006年,赤壁市公安局负责羊楼洞村扶贫工作,公安局领导找到余法海,希望他能加入到工作组,进一步参与调查了解相关情况。

4 “我为烈士寻亲万里行”

这片荒墓群中安息着142位当年的志愿军和剿匪烈士。由于墓碑字迹模糊,当地又找不到什么确切的历史资料,他们当中的大部分烈士连身份都难以确认。

当年,医院和警卫部队把烈士的遗体装进棺材,按先后次序把烈士掩埋在羊楼洞的茶山上的一片荒地。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半米高的墓碑上的红漆字迹已经开始脱落,有的字迹变得十分模糊。

“这些牺牲的英烈都是我们的病号,从他们的伤势可以看出战争的惨烈!”73岁的刘芳是当年野战医院的老护士长,她颤巍巍地拿着烈士名单老泪纵横。刘芳老人回忆,随着战争的深入,伤病员越来越多。病房不够就在空地上搭草棚,没有消毒剂就用煮饭的锅煮沸杀菌,因为缺少青霉素,许多伤员因伤口感染而死。1200多名伤员中大多数人治愈后就归队了,遗憾的是142名伤员牺牲,之后被埋葬在羊楼洞。

病休在家的余法海,每次去羊楼洞都舍不得打车,而是租当地最便宜的“麻木”(三轮车),坐在“麻木”上,浑身都被颠簸得麻木了。整整用了3天时间,他跪在地上一个墓碑一个墓碑地抄,根据仅存的墓碑上的模糊文字抄下了142名烈士的碑文,然后整理成一份烈士名单。初步统计,142人中解放军占30%,公安军占10%,志愿军占60%。他暗下决定,要为这些长眠异乡的烈士寻找他们的家乡和亲人。

此后,他查找史料、访问战友,给各地的公安和民政部门发信函、打电话。仅烈士名单资料就修订了4次,第一次是按抄录时的墓碑排号进行整理的,后来发现不利于寻找,就改为按省区划分。由于许多地方行政区划已发生很大变化,许多地名已经不存在,他就查找大量资料,进行对照,最后拿出了一套准确完整的烈士名单。

他与赤壁市人武部、民政部门和羊楼洞村所在的赵李桥镇联手,开展了“百封信函、千人协查、万里电波,为142名英烈寻家乡找亲人”的行动,社会各界开始关注此事。

据调查,142名烈士中,大部分人是参加抗美援朝负伤后,送回后方医院经救治无效牺牲后就地掩埋的。后来由于医院撤销,加之部队番号和我国行政区划变迁等原因,埋葬在这里的英烈渐渐被人遗忘。

“英烈们远离家乡和亲人50多年了,应该让这些烈士魂归故里。”老民警余法海说。自从发现这片烈士墓群后,56岁的他决定开始为长眠异乡的142名烈士“寻亲”,让烈士魂归故里。余法海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为这些烈士找到“家”,“他们曾经为了和平血洒疆场,如今却不能魂归故里,这让我们后人难以心安。”

5 86位英烈还没有找到家乡

为142名英烈寻家乡找亲人活动的艰难出乎余法海的预料。他寄出的100多封信函中,有40多封因“查无此地”被退回,没退回的大部分也都石沉大海。几番努力,只为8位烈士找到了亲人。

一年多来,他经常抄墓碑、查史料、访战友,尽可能找出有关烈士的历史资料,不断地发信函、打电话,不断向媒体呼吁,虽然困难重重,他仍有不小的收获,先后为20位烈士找到了亲人。

余法海说,建国后,当时的通讯条件还十分落后,送到羊楼洞的伤员因伤都没有与家里取得联系。

余法海说,“只要我活着就要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以前不知道羊楼洞烈士墓群的事情,现在既然已经知道了,就不能再让烈士默默无闻地安息在远隔千山万水的大山里,而是要想办法让他们的家人知道这一切,让烈士魂回故里。”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得知余法海的事迹后,专门邀请他到学校进行讲座,谈到对烈士墓群的考察和为烈士“寻亲”的经历,台下掌声雷动。今年年初,在华中科技大学党委的倡议下,成立了红色寻访基地,学校30多个院系的400余名大学生报名加入到为烈士“寻亲”的行列,组成义务寻访志愿团。17个小分队利用放假回乡的机会,找到了12位烈士亲人,大江南北的新闻媒体记者通过报道也找到了20位。

9月12日下午,余法海在电话中告诉记者,经过全国各地媒体和热心人的共同努力,目前已为56位烈士找到了家乡和亲人,还有86位烈士的家乡和亲人没有找到。

活动中,最让余法海感到气愤的是,有人冒充烈士亲属想从中获得好处。

在余法海家的阳台上,有一沓车票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原来,这些都是他为了寻找烈士亲人而自己花钱坐车的票据。他先后走访了湖北、湖南、山西等多个省区,拖着有病的身子亲自到烈士的家里去看望,以表达自己的崇敬之情。他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此活动,为更多的烈士找到家。

病休警察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