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警察故事>详细内容

警察故事

女警官保卫萨拉热窝

来源:山东周刊 作者:齐崇淮 王建华 发布时间:2005-03-21 21:00:23 浏览次数: 【字体:
2001年12月29日黎红在萨拉热窝制高点留影

    2001年10月27日,根据联合国维和工作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向波黑任务区增派了10名维和民事警察,在这迈出国门执行“国际警察”任务的公安民警中,有一位值得山东人骄傲,代表了山东公安形象的女警官,她就是青岛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技术二处35岁的高级工程师——黎红。
  维和民事警察,是作为联合国派驻“任务”地区依照联合国宪章执行执法监督任务的民事警察,其主要任务是监督任务区内当地警察在对公民执法中有无侵权行为。这是自2000年1月始,我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参与国际事务的一项具体工作。
  2000年初,按照公安部的要求,省公安厅向省内各地市公安局发出推荐、选拔维和民事警察的通知,青岛市公安局经研究认为,黎红符合推荐条件。当她弄清了事由,却有些犹豫:目前做医生的丈夫被组织派往国外学习深造,正在进行心血管的研究工作,8岁的儿子还在读小学,父母和公婆年事已高,家里里外都离不开她,做为一个母亲、女儿和媳妇要去参加这一“国际任务”的选拔的确困难重重。但望着领导和战友们信任、鼓励的目光,想到自己正年富力强,应该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奉献给世界和平,这才是人生价值的真正体现。她最终下决心,去报名“试一下”。她的行动也最终得到了亲人们的理解和支持。
  通过了省公安厅的资格审查后,黎红参加了公安部组织的英语、公安专业、驾驶、射击等项目的选拔考试,以优良的成绩成为公安部首次磷选的80位人选之一,并于2001年2月19日到公安部维和培训中心参加了两个月的强化集训。
  训练是艰苦的,首先要过的是语言关。一踏进培训中心,要培训的十几门专业课中除军事地形学外,全部是英语授课,生僻的单词,维和专业用语,铺天盖地地一古脑强灌,每天早上黎红6点起床,和同学们跑完早操,立即读书练口语。一本英语词典几天就被翻的没了“模样”。
  在驾驶训练中,虽然黎红能驾车在路况复杂的闹市区满街跑,可按联合国对参加维和警察的要求,还必须考核60迈速度急刹车、40迈速度跑“S路”等。60迈速度急刹车要求驾车者在80米内将车速从零提升到60迈,而后车轮滚动助力“慢慢”刹车。在80米的路程上有三道线,每个动作车轮要滚过几米都是限定的;40迈速度跑“S”路,在限定的路程中要过6个桩,车从提速到稳速,车轮离桩的距离只能是80厘米。标准是无情的,训练是不近人情的。黎红和战友两人驾一辆国产2040吉普,仅用5天时间,顺利达到“国际标准”。
  射击训练,从拔枪压弹,打保险到瞄准击发,不能超过5秒钟,打出的5发子弹只能从胸环靶上鸡蛋大的面积内集中穿过。为了这5秒钟黎红是怎么训练的,其中的甜酸苦辣只有她自己品味的出。最后的考试中,联合国考试官眼见中国的警察不但在5秒钟内完成了规定的动作,拆装枪支速度仅用了45秒(标准2分钟)时,心口诚服地翘起大拇指。
  经过二个月的强化训练,黎红熟练地掌握了联合国宪章、东帝汶法律体系(原印尼法律体系)和维和民事警察的职责、任务、准则、及自救能力。后来根据派遣意向她又自学波黑地区的政治历史及其各民族生活、宗教情况及其他情况。
  几关下来,参加培训的中国警察,有44名顺利通过,黎红成为山东省三名取得资格的民警之一,也是我省惟一的一名女民警。
  1988年黎红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中国刑警学院刑事化验专业,同年7月,她被分配到青岛市公安局刑侦处技术科从事刑事化验工作。十几年来,她受理各类案件1500余起,其中毒物分析1000余起,物证分析500余起。1997年以来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1998年取得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有她参与的重要杀人案的分析检验,均以正确的鉴定结果为案件的侦破提供了线索,她和战友们运用偏振光等新技术检验纤维,在数十起效能肇事逃逸案中发挥了作用;她撰写的《鸦胆子中毒及其检验》、《三种三唑安定类药物的检验》等论文,荣获山东省科协颁发的优秀自然科学论文三等奖,并因此参加了全国第二届毒物分析学术交流会。《QA—I指纹显现粉的研究》1995年通过部级鉴定,参加了“全国公安八五科技攻关成果展览会”,并获山东省公安厅科技进步一等奖,公安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四个多月过去了,黎红在波黑的工作、生活如何?日前,记者通过电话对她进行了专访。
    黎红通过电子邮件把自己在波黑当“国际警察”的感受、工作、生活经历等情况一一作了介绍。字里行间中黎红把浓浓的思乡、爱国、敬业、自豪之情全部倾泻出来,读之,令人感动,催人泪下。

初到萨拉热窝

  临出国前,公安部的领导亲切接见了我们并与我们合影留念,公安部外事局局长及人事局训练处处长代表部领导到首都机场为我们送行,《北京晚报》的记者也对我们进行了采访,据说我们出征的消息和照片在27日《北京晚报》的头版头条刊出,也就是我们出发的当天。
  经过10多个小时的长途飞行,我们终于到达了我们的任务区——萨拉热窝。一个传说中美丽而勇敢的城市。中国驻波黑使馆的大使和商务参赞以及先期到达波黑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的3名在萨拉热窝工作的同志到机场迎接我们,仪式挺隆重的。在异国他乡又一次感受到了亲人的温暖。
  波黑是前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一个共和国,有近300万人口,1992年宣布独立,同年爆发内战,1995年停战,同年12月,联合国开始在波黑展开维和行动。在近2000名由各国警察组成的国际警察部队和以北约为主的多国稳定部队的努力下,经过历时6年的维和行动,基本上消除了战争所带来的影响,波黑的经济建设也逐渐开始恢复,人民的生活基本上趋于安定。无论是那个民族,都可以在波黑自由通行。根据联合国最新公布的资料,目前已经在波黑恢复和建立了较完备的司法体系,建立了一支多民族的司法队伍,并在国际警察的监督之下,保持了严格公正的执法。另外,波黑的边境管理队伍也已组建和布置完毕,标志着波黑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波黑也已经开始在国际社会和联合国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波黑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气候与沈阳差不多。整个国家显得很整洁,很精致,环境非常洁净,建筑物都很漂亮。如果不是战争,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百姓的生活水平是比较高的。
  波黑是一个山区国家,群山起伏,延绵不断,萨拉热窝就座落在这起伏的群山之中,从机场放眼望去,四面环绕的山坡上,坐落着错落有序的建筑,别有一番风格,青山、蓝天、白云,构成了一副秀丽的风景画,真正意义上的山城。如果不是战争的缘故,这里一定是个旅游胜地。萨拉热窝国际机场不大,非常简陋,周围拉着铁丝网,来往的旅客不多,航班也很少,波黑内战以后,这里的旅游业已完全瘫痪。战争已经过去6年,但这里到处都可以看到战争的痕迹和烙印。机场由法、意重兵把守,街道上到处可以看到有“UN”标志,白底黑字的车呼啸着急驰而过,超低空飞行的直升飞机轰鸣着掠过城市上空,时时提醒着人们:这是一个战区。草地上不时地可以看到联合国用于警告人们注意地雷的黄色隔离带和腥红色滴着血的骷髅的标志。乘车穿越城市,随处可看到被炮弹毁坏的建筑,一些居民的住房上仍然有子弹留下的痕迹---大小不等的枪眼,让人过目之后一阵心颤。在联合国总部的附近,可以看到一个通讯社大楼的废墟,那千疮百孔却依然挺立的框架可以想象出它曾经的辉煌,废墟至今无人清理,人们确信那里面还有炸弹和无辜人的尸体,瑟瑟的秋风中它象在呜咽,对过往的人们诉说着战争的残酷。更让人过目不忘的是,在萨拉热窝市中心及周围那一片片的新墓地,夜幕降临时墓地的墓碑上都亮起了彩色的灯,那或许是亲人们最后的祷告和安慰了,感受着这一切,一股悲哀涌上我的心头,这就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后果。
  我们这次来的10名同志,只有两名女同志分在了萨拉热窝,其余的人都分到了各地。因为这是中国第一次向波黑派遣女民警,所以当我们在萨拉热窝联合国总部培训的时候,常常会引起人们好奇的目光,对我们也表示了极大的热情和友好。我们也非常骄傲,在波黑的联合国总部终于有了中国女警的身影。培训结束后,我们分到萨拉热窝的西部分局,这里的工作很紧张,主要是时间上的不适应,上班分三班,早班8:00-16:00,下午班16:00-00:00,晚班00:00-8:00,一个月至少有4个晚班,这儿工作较国内来说要辛苦,不仅要三班倒,而且只能干满30天以后才有6天的休假。我们每天的工作是到辖区的各当地警局巡逻,监督检查他们的执法情况,然后写出报告,送到局长、人权处和指挥处,这个地方的工作条件不是很好,但机会都很平等,一般的是新来人员都要到巡逻队锻炼一个月之后,才有资格竞争其他职位,只要你自己认为你行,你就可以去竞争,没有什么条框限制。我自己在巡逻队干了10天以后,我就去地区的regional operation,相当于我们市局的指挥中心参加竞争了,通过努力,我从12日起就开始在那工作了,自己心里也挺高兴。

迎接挑战

  远离祖国,远离家乡,远离我所熟悉的领导和同志们,到一个陌生而且是战区的地方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些过去我只在电影里看到的残酷的镜头,如今就原原本本的呈现在我的眼前。临出国前我曾经阅读了大量有关波黑战争及其背景的书和文章,我以为我已经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可是到这之后,看到的一切的一切,我被惊呆了,我简直不敢相信这居然是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战争:在这片曾经美丽的国土上,人们像疯了似的互相残杀、蹂躏,使用的是惨无人道的最野蛮的手段,到处是腥风血雨,无数的居民流离失所,沦为无家可归的难民。老人、妇女、儿童更是首当其冲,在布满战争阴霾的天空下,饱受着战争给他们的心灵和肉体带来的难以述说的苦难与创伤,上演着一幕幕人间最惨烈的悲剧。这对我来讲无疑是一次剧烈的心灵的撞击,我觉得我是在经历一次从未有过的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
  在波黑任务区工作,除了有较大的心理压力之外,还有较大的工作压力。这个任务区参加维和任务的大多数是欧美国家的人,亚洲和非洲的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他们一般都有3至4次的维和经验,有的甚至是6、7次的维和经验,对于我们这些首次参加维和的人来说,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了。从维和经验上说,我们明显不是人家的对手,所以要想在任务区站稳脚跟,我们必须付出几倍于他们的努力才行。我们首先遇到的是语言问题,尽管我们在国内通过了联合国极为苛刻的考试,但到任务区后与那些来自母语是英语国家的人相比,我们还是感觉力不从心。我刚到萨拉热窝西区警局ILIDZA team伊丽扎队)工作的时候,各种口音包括中国在内共有43个国家的维和警察)的英语,让你如坠雾里,不知所云,有时根本不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工作起来免不了有些困难,为此,我利用一切机会熟悉各种口音,每天只要有时间就开着对讲机(任务区的联络方式主要是通过对讲机),锻炼自己的听力,除此之外,我还经常找那些我认为说英语比较难懂的国家的人聊天,终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适应了这里的语言环境。其次是欧美国家对中国的偏见,在波黑任务区中国是参加维和任务的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欧美的警察本来就对社会主义有偏见,加上他们对中国的了解,仅是通过当地一些对中国并不友好的宣传,及我们国内前几年一些反映二、三十年代的旧中国电影,在他们的想象中,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人们连吃饭都成问题,就更不用说别的了。所以到这之后,我们感觉压力很大,我们不仅要在这工作,而且我们的形象和言谈举止都直接代表了自己的国家,因此,我们还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树立祖国的好形象。让我们感到扬眉吐气的是我们的装备,还有什么比事实更有说服力的呢,中国队的装备在任务区不能说最好,也算得上数一数二,尤其是让西方警察惊讶的是:中国队几乎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这在任务区是不多见的。这不仅说明我们的维和警察各个都是电脑高手,而且充分显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一些欧美国家的警察通过观察和与我们的交谈,对中国有了新的认识。
  在联合国的任务区工作较国内有所不同,即使你刚到任务区是新手,在别的国家的同行眼里你也是经验丰富的,不会有人主动告诉你工作的程序及步骤,一切要靠自己。我到ILIDAZ team的第二天就带着翻译单独出去办案,培训的时候虽然学过办案的程序,但实际工作与培训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好在前一天我大体了解了整个办案的程序,所以没费太大的周折。这里的办案程序与国内大致相同。在team(队)里一天要办的案件很多,而且ILIDZA team负责的区域很大,因而涉案面较广,其中有:涉枪案、盗窃案、抢劫案。自杀及任务区特有的难民安置EVICTION)案件,还时不时地要去现场,有时甚至夜里去现场。好在自己从事了十几年的刑侦工作,办理这些案件还算得心应手。在ILIDZA team工作10天之后,我通过竞争调到了萨拉热窝regional operation工作。在这工作之后,我觉得自己的视野拓宽了,这里所掌握的情况是整个萨拉热窝地区的,包括辖属的7个警局及萨拉热窝机场。我的工作是汇总每天的情况,写出书面报告,向联合国总部通报。工作比较繁忙。
  目前波黑的局势还算稳定,但存在的问题也非常突出:一是波黑的经济依然没有明显好转。整个国家依然没有什么支柱经济,绝大部分东西全部靠进口。国家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国际社会的赞助。前不久,由于波黑政府没有支付煤气费用,有些国家就停止了煤气供应,造成许多家庭在冬季无法取暖。城市断电和断水的情况几乎每天都有二是民族冲突依然不断。特别是部分穆斯林民族极端分子,以各种借口挑起事端,造成部分区域经常处于紧张状态。由于战争,这里家家有武器。我们到萨拉热窝之后每天都发生几起不同的枪杀事件。莫斯塔尔地区克族与穆族发生纠纷,进而演变到老百姓包围当地警察局,甚至公开威胁国际维和警察。据统计,最近整个波黑的抢劫入室盗窃案件发生率急剧上升,联合国维和警察和当地警察不得不加大夜间巡逻的时间和次数。

为祖国争光

  由于联合国在这里的主要任务是维持国家的和平,帮助波黑恢复和重建独立公正的司法体系,维护人民的基本权利。因此,我们维和警察的主要工作是监督和协助当地警察执法,保证能够依法行政。到波黑后,我本着多学习、多锻炼、多接触不同工作的目的,努力争取,不断竞争,先后从事过10天的基层警察局机动巡逻监督官工作,45天萨拉热窝地区行动部指挥中心工作,现在通过竞争,已经被任命为维和总部人权办公室特别反应行动部门调查官。
  按联合国的规定,联合国国际警察的所有的职位必须通过竞争才能得到。去年12月21日,我参加联合国维和民警总部高级职务的竞争,通过了由总部有关部门举行的面试。根据联合国规定,所有在总部工作的高级人员,还必须通过专业能力鉴定。12月22日,我参加了维和总部培训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考试,取得调查官资格B级证书。我有幸成为新增派的10名同志中第一个取得专家评审考试B级证书并进入联合国波黑总部工作的。这次高级职位的竞争成功主要得益于自己十几年刑侦工作的经验,另外我能在工作之余,利用休息时间,刻苦学习理论知识,尽量多地汲取各种维和知识,在短时间内就把联合国发的培训资料和教材(共有6本)全部学习了一遍。
  今年1月20日至26日,我们特别反应行动部到波黑的一个特区——布尔奇科,执行了联合国“玫瑰行动”任务,主要是突击调查评审当地警察局的执法情况。因为年底波黑任务区就要结束,我们行动部计划要在9月份之前完成整个波黑主要城市当地执法机构的调查评审工作,以便确定在联合国撤出该任务区后,当地执法机构是否能够担当起公正执法,服务于社会的重任。

无尽的思念

  在任务区除了工作上的压力外,更多的是心理压力,特别是对自己亲人的思念,尤其是逢年过节的时候。“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里我更深地理解了其中的含义。而我们听得最多最喜欢、理解最透的就是那首著名的萨克司曲《回家》。大家难得聚在一起,聚在一起谈得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孩子,对我们来说那永远是一个美好的谈不完的话题。我们仔细地从自己的记忆中搜寻有关孩子的点点滴滴,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地重复,每当谈起自己的孩子时,每个人脸上总是写满了灿烂。对我来说,每个星期五的中午12点半到1点(本地时间,在国内是晚上7点半到8点)是我最幸福的时刻,那是儿子约好给我通电话的时间,接到儿子的电话,听到儿子那虽是稚嫩却是充满关切的声音,我觉得很知足,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母亲了。有几次,我因为工作的缘故没能接到儿子的电话,那时的一周在我看来是那么的漫长,那么的难捱。
  过小年那天,大家聚在了一起,喝了点啤酒,酒不醉人人自醉,一时间大家泣不成声,对老人的牵挂,我们亦为儿女;对孩子的思念,我们亦为父母。来这之后,我们每个人对人生,对生命的价值有了重新的理解。
  这里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与国内不同。当地人与其他欧洲国家的人一样,早晨起来喝咖啡,我试了几次很不习惯,感觉胃特别不舒服,而且工作期间也有正常的喝咖啡的时间,上午两次,下午两次,咖啡的味道闻起来很香,但喝就不同了。这里没什么带绿叶子的蔬菜,黄瓜和西红柿倒是有,但价钱很贵,几乎合人民币20元1公斤,有当地的一种蔬菜,我不知道叫什么名,味道是苦的很难吃,我们一般不买。说起来好笑,以往在国内我看都不看,尝都不尝的咸菜,在这里成了宝贝。酱油和醋成了紧销货。这里没有酱油,醋是白色的醋精,确切地说是醋酸。早餐我们将就一下,中午在外面吃(我们只有1小时的午餐时间,12点至1点),晚上回来做点饭,有时候工作累了或事情多回来晚了,就凑合一下,随便吃点东西。中国驻波黑使馆的大使和参赞对我们不错,每逢过年过节都让我们去使馆,只有在那我们才能尝到地道的中国菜,才有一种家的感觉。
  根据联合国总部规定我们上下班是不允许步行的,都是由所在的工作单位接送。这里的道路与国内也不同,没有人行道,当然路上也少有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一般的道路都很窄,是双车道,一来一往,而且因为战争的缘故,路况不好,尽管是这样,当地人开车还是很猛,经常在路上超车,所以当地的交通事故特别多。我现在在联合国总部工作,两人共用一辆车,用车比较方便。但联合国对我们的要求也很高,出了交通事故,如果是我们的责任,要负责全部赔偿,包括车辆,所以我们在这每人都是谨慎驾驶。
  春节那天,我们大家商量好,所有有中国警察的地方都插上五星红旗,为我们亲爱的祖国也为我们自己。
  最后,黎红在电子邮件中说:请同志们放心,我会倍加努力,在欧洲国际维和舞台上展现中国女警的风采。

女警官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