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儿警”贾银虎
编者按:
他是一名警察,又是这个社区大家庭的一员。他是大妈的“儿子”、孩子们的“叔叔”、左邻右舍的“兄弟”。他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可他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被社区居民亲切地称呼为“管片儿的虎子”。
在去年由公安部主办、群众直选的“我最喜爱的
十大人民警察”评选活动中,来自北京市公安局石景山分局苹果园派出所的社区民警贾银虎脱颖而出,以较高票数入选。这样一位普通平凡的民警,为何能让那么多群众坚定地投他一票?贾银虎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他的个人魅力在哪里?本期我们特邀贾银虎做客“人物·对话”,向读者揭示一个为民办实事、个性质朴的“片儿警虎子”。
他以生活的涓涓细流,诉说着水滴和沧海的关系
“管片儿的虎子”
“虎子,巡逻队还缺人吗?算我一个。”“虎子,我孩子的户口解决了,真多亏了你呀。”在北京市石景山公安分局苹果园派出所苹果园三区,被居民亲切称呼为“虎子”的人,就是社区民警贾银虎。
贾银虎管辖的苹果园三区,有25幢高楼,2576户居民,是苹果园地区最大的社区。社区一面紧邻苹果园地铁站和多路公共汽车站,是京西地区进出京城的必经之路;一面是挨着农转居的平房区,存在大量的出租房;另两侧则被繁华的商业区包围,周边流动人口多、治安环境复杂。然而,从2001年至今,社区连续几年无重大刑事案件。居民说:“虎子功不可没。”
在社区内,常能看见这样的情景,老人正在与贾银虎说话,他那高高的个子很自然地略微前倾,侧着脸,专注地听着,最后总是不忘说一句:“有什么困难您就说一声。”
小区有一个精神病人,一次犯病时举刀要砍自己年迈的父母,情急之下,电话打给贾银虎,他在第一时间赶到,制服了患者,避免了惨祸的发生。老人常感激地说:“是贾银虎救了我们老俩口的命啊!”
为了及时掌握群众的困难,贾银虎印制了警民联系卡,利用休息时间挨家挨户地送;在小区大门口设立了警民联系栏。后来他又自己掏腰包,在社区各醒目位置安装了民警提示牌,印上自己的手机、呼机号码。
在小区北边有一条过去农村浇地用的水渠,多年来因雨水冲刷变成了大沟。每到雨季沟里积存大量的雨水,一下雨附近山上大量外地住户的生活垃圾一并冲入沟内,沟内恶臭四溢,蚊虫成群孳生。
“我虽然没有能力为居民填平这沟,但我可以成为他们的嘴,去反映;成为他们的腿,去奔走。”贾银虎说道。
几乎磨平了几个负责部门的门槛,房管所、街道办事处、市政部门成了他经常出入的地方,一跑就是一年,辛苦奔波换来了一块块青石板盖上了沟面,民警贾银虎与老百姓的心也贴近了。
一个寒冬的夜里,贾银虎接到一个电话:“叔叔,我家的门开不开了,爸爸妈妈赶不回来,您能帮帮我吗?”小女孩的声音从电话里传出,在所里值班的贾银虎赶到小区,小女孩的父母晚上10点才能下班,小女孩8点钟回到家后,钥匙怎么也插不进防盗门的锁眼。此时天已全黑,小女孩又怕又急,跑到公用电话亭给妈妈打了电话,可即便妈妈立刻往家赶也得一个多小时,情急之下小女孩的妈妈说:“你给警察叔叔打个电话,看他能不能帮你。”
很快,贾银虎带着开锁工人赶来了,一看是盼盼牌防盗门,开锁工人说这门开不开,小女孩顿时眼泪四溢,贾银虎一边安慰她一边想办法。半个小时后,他借助一根细小的钢丝,一点点地从锁眼内掏出了一根被人塞进去的硬铁丝。
看到社区里残疾人上下楼梯不方便,贾银虎和物业、居民商议后,把小区内10个住有残疾人或老年人的楼门台阶全改成了斜坡,方便了残疾人和老人出入。
换灯泡、带老人瞧病、帮助聋哑人、填平不平井盖……这些更是贾银虎工作中的“家常便饭”,用他的话讲就是:“凡是你在生活中能遇到的麻烦事,片儿警全能遇到而且还得想法解决。”
从1995年至今,贾银虎来到苹果园三区当社区民警已有十个年头。“片儿警虎子”究竟为居民做了多少好事,解决了多少困难,他说不清,可居委会干部和居民却心里有数。当贾银虎提出组建社区义务巡逻队时,报名的人几乎要踩破门槛。2002年3月,在住房紧张的情况下,贾银虎又用争取来的20平方米地皮,建起了社区警务站,把“家”安在了居民身边。
社区的居民说:“我们都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么一位好民警。他做的事情都不大,但点点滴滴都很实在,都发生在我们身边。有虎子在,居民心里都塌实。不管谁家有了麻烦事,都会想到要和虎子商量。”
工作方式:耐心倾听和走群众路线
“百姓的鸡毛事也是大事”
1995年刚来到这个小区时,贾银虎没太闹懂“片儿警”的含义,以为还是破案抓罪犯。等实际接触后,工作中更多的却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琐事。“虎子”对记者说他当时都蒙了:“原来片儿警还得管这些家长里短的事啊!”因此开始的社区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贾银虎觉得群众始终和他保持着距离。不过天生一副犟脾气的“虎子”却并不气馁,通过一段时间地细心观察和揣摩,他渐渐理出来一套自己的“社区工作理论”。
“虎子”对自己工作方式的总结之一就是听,而且要耐心地倾听。不管群众向自己反映的问题有多琐碎多麻烦,你只要静下心来认真听了,下一步的社区工作就好做了。“虎子”对记者说:“其实很多群众来找你反映问题,并不都是要求你给他解决问题的。他们就是想找个人说道说道,说出来了心里就舒坦了。”
小区里的李大爷今年七十多了,常常为一些琐事和自己的老伴怄气。在记者采访的那天下午,爱较真儿的李大爷又找“虎子”评理来了。原来,李大爷年纪大了,记性不好了,老伴就替他保管每月的退休金,并严格限制大爷身上的现金数。“小心眼”的李大爷就常常为此跟老伴闹别扭。就这么一件很小的事情,李大爷吁吁叨叨地说了将近一个小时,但贾银虎始终面带微笑静静地听着。有时大爷说到激动处忍不住咳嗽起来,“虎子”就递杯开水过去,轻轻说道:“不急,不急,慢慢说,我听着呢。”那情景像儿子对父亲的体贴与理解。等大爷彻底把心里的“郁闷”都倒尽了,情绪也平静下来,“虎子”才像话家常似地开导起来:“大爷,咱们这样想好不好,大妈是为了您的安全才帮您把钱管着。您说您这么大年纪了,腿脚不灵便,记性也不好,万一被骗了或被抢了,都不好。现在社会上就有些不法分子专找你们这些大爷大妈下手。大妈是关心您才这么做的。有这么个好当家的,您啥事不用操心,每天吃好玩好,您呢就偷着乐吧。”一席话说得李大爷转怒为喜,心里的憋屈一扫而空。看着来时满面怒容的李大爷最后喜滋滋地走了,记者不由向“虎子”投去了赞许的目光。可“虎子”却说:“别把我想得有多伟大,我也没解决什么事,就是态度好,老人吗,就是希望能受到尊重,得到关心。”看来,细心的“虎子”把老年人的心思算是摸透了。
“虎子”常说,社区民警的工作就是群众工作,只有把群众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社区工作才能顺利展开。在苹果园三区里,有很多退休在家的大爷大妈。“虎子”将这些人组织起来,成了警务站的义务巡防员。每天到了一定的时候,就有一群带着红箍的大爷大妈,分成几组从不同方向巡视小区,成了一道风景。用贾银虎的话就是:“有猫就避鼠。我不是让他们去抓坏人,但大爷大妈带着红箍这么一走,对不法分子就是一种威慑。”但光发动群众还不够,社区民警首先要自己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在苹果园三区工作的这十年,贾银虎已经养成了一种生活习惯,就是每天下了班吃过晚饭,“虎子”都得到小区里和周边转悠转悠,看看路灯是否亮着,他担心那些下夜班的小区居民,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贾银虎对记者这样解释:“别看这些都是小事,可能拉近和老百姓的距离,老百姓觉得你能事事想着他们,自然也会全力配合小区的治安工作。比如去年的小区封闭管理工作,居民就很理解,都不用做多少工作。而且一发现小区里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或人,都会积极向你汇报,从中能发现不少案件线索呢。”
职业习惯:从人们不经意的话语中、不注意的细节中发现线索
“其实我最爱破案”
和贾银虎聊得时间长了,他不由向记者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其实我最爱破案。”“虎子”常说自己有职业病,身边的人和事哪怕有丝毫的异常他都会立即警觉。这可能和他以前干过防暴警的经历有关吧。一次,贾银虎刚从管界出来发现一名外地男子,从出租车上下来进了金顶山村,还让出租车在外边等着他。他感觉此人有些鬼鬼祟祟,就上前问出租车司机这人从哪儿来。司机告诉他是从西单来。该人的举动引起了贾银虎的怀疑,一个外地人穿着普通,怎么会舍得从城里租车到石景山?
20分钟后那人又出现了,手里拎着一个包,贾银虎立刻将其堵在车上,经查,包里竟然满满地装着一包假证件。经过审查,此人交代自己是从城里打车来提货的,但他并不知道货主的仓库在哪儿。根据这条线索,贾银虎一次次找辖区群众了解情况,找房主查找房客登记的情况。很快一个特大的制假贩假窝点被捣毁,收缴了近万册的假证件、公章、车牌子、文凭。
贾银虎在为期两年的“严打”整治斗争中,参与破获刑事案件三十余起,打击处理违法犯罪人员74人,抓获在逃人员7名,打掉吸贩毒、嫖娼卖淫、制假贩黄窝点14个,收缴淫秽光盘一万八千余张,假证件及假文凭三千余份。
“虎子”总结自己的“制胜法宝”就是“群众基础好,信息来源畅通。”他总能在对方不经意地谈话中捕捉到破案的信息。一次某居民向贾银虎抱怨,说隔壁邻居这几天晚上老有不三不四的人来,常常闹到深夜甚至通宵,也不知是干什么的。敏觉的“虎子”一下子就意识到十有八九可能是聚赌。经过一番调查后,果不其然这里就是一个聚赌窝点。贾银虎果断地和派出所联系抓赌。在一天深夜,苹果园派出所民警将正在酣战的赌徒们堵个正着,一举端掉了这个赌窝。
还有一次,贾银虎注意到小区里老停着一辆黑色的桑塔那轿车,很长时间没有人动,脏兮兮的。“虎子”凭经验判断这可能是辆被盗的“黑车”,罪犯可能还没来得及找着销赃的下家,就先停在这个不起眼的角落里。经过上网查询,果然这就是门头沟区某住户被盗的车。
贾银虎喜欢破案到了痴迷的程度,即使在休息日,他也经常开着车到发廊、酒吧等地方蹲点,随时准备发现线索,破案抓罪犯。就在全国“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颁奖晚会的前一夜,“虎子”还寻思着要去抓吸毒、贩毒的。愣是让领导给训回来:“被砍一刀怎么办啊?”
获奖之后觉得压力更大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民警”
其实作为管着两千多户居民的社区民警,面对老百姓很多琐碎却又棘手的问题,贾银虎向记者坦言:有时也很烦。每当这个时候,他有自己平衡情绪和心态的“绝招”,就是换位思考,把自己摆在对方的位置和角度来看问题,这样就能使自己很快从郁闷和烦躁中摆脱出来。有时“虎子”的工作也同样会遭到质疑和不理解。一天,在小区门口饭馆停车场的临时工打来电话,说某机关单位的车不交车位费,和收费的临时工引起争执,司机还动手打人。贾银虎闻讯赶来。几经劝说,对方就是不交一块钱的停车费,还带着鄙夷的口吻对“虎子”说:“你是哪个派出所的,叫你们领导来!今天就是不交这钱,怎么着?”一直以工作有耐心被领导认可的“虎子”那天终于忍不住发火了:“这里明明是收费停车场,停车交费天经地义,不管你是谁的车都得交钱。你不是要见我们领导吗?行,咱们换个地儿说。”当即贾银虎将这名司机带到了派出所,直到对方单位领导前来道歉并补交了停车费。
“这是我记忆中最‘粗暴’的一次工作态度。”贾银虎自我解嘲地说:“当时也不知怎么了,我就是看不惯对方愣是跟一个临时工过不去的样子。这个司机他只想着临时工向他收费不合理,他也不替对方想想,人家就是一个管收费的临时工,他为了保自己的饭碗就得向每个停车的司机收费。你对收费不满意,完全可以向停车场的管理部门提出吗,干吗非跟一个临时工过不去,大家相互理解一些不行吗!”
“那你在工作受到误解,感到心烦时,下班后会不会也将这种情绪带回家里?”
“有时会的。老实说,别看我在社区里很有耐心,态度很温和,似乎是个好性子人。其实我在家里,别人就得让着我,我是家里的老小,从小都是在哥哥姐姐的呵护下长大的。”
贾银虎笑着说,爱人对他履行丈夫的职责方面只打了50分。他自己也承认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对于妻子,贾银虎总觉得歉疚的东西太多。为了不让丈夫分心,妻子至今没有出去工作,默默地独自一人承担起家庭的全部责任。因为陪妻子的时间少,有的人还以为“虎子”离婚了呢。
儿子现在8岁了,除了满月时和爸爸在一起过外,每年儿子生日贾银虎都在工作。他说:“我应该也算不上是个好爸爸,对社区居民我总是很耐心,但对儿子却极不耐心。儿子算术不好,我没有耐心教他,所以我儿子很怕我。”
谈及获得“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荣誉后的感受。贾银虎坦言:压力比以前大多了,以后更得扎扎实实工作。
记者:压力比以前大了?
贾银虎:以前心烦的时候敢对妻子和儿子瞪眼睛,现在不敢了,因为到时他们准会挤兑自己说:呦!还是‘十大警察’呢!
记者:怕丢掉这个名吗?
贾银虎:这个名是群众给的,不是想要就能要来的。我不能让它丢了,丢了就是把群众丢了,就是忽视了群众。钱丢了,还可以挣回来;名丢了,就永远挣不回来了。
“社区民警就是百姓的贴心人”
34岁的社区民警贾银虎,在2004年的全国“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评选活动中成功入选。他不仅是北京地区惟一入选的民警,也是10位当选民警中职位最低、工作岗位最基层的民警。
在参评的过程中,贾银虎曾经最不被“看好”,因为北京地区和他一起参评的有破案能手臧学民、有跑着疏导交通的任素永、有北京惟一一位战斗在反扒一线的女民警于晓明。从表面上看贾银虎的事迹既不轰轰烈烈,也难以展示在大多数人的面前,即便是在公安系统内部他的知名度也远远落后于其他3人。可这次评选的最后结果却是,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全国近1700万人次通过点击网站、发手机短信和直接填写选票等方式进行评选,贾银虎获得的选票名列前茅,这一结果连贾银虎也连说“没想到”。
贾银虎的入选在北京市公安局内也引起了很大震动。因为社区民警是不容易出成绩的警种,很多民警甚至不愿把社区民警当成第一选择。一位资深警官对记者说:“多年以前北京出了个杨秀奇,今天又出了个贾银虎,两个人都是社区民警,都没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儿。可为什么百姓们认可的总是这样的民警,值得我们关注。”
走进贾银虎工作的苹果园三区,记者在这里处处能感受到贾银虎和群众联系的紧密程度。在他担任社区民警十年时间里,苹果园三区的治保力量由几十人增至252人,从2001年至今社区连续几年无重大刑事案件;他自己掏钱为社区安装提示牌,从警12年没在家过过一个除夕……百姓将他的工作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的同事和领导感慨地说:“他对老百姓透明度高,老百姓对他的认同感也就高,这种类似于一家人的血肉关系是其他警种很难比拟的。”居民们亲切地称他为“虎子”,贾银虎说:“这说明老百姓把我当成了自己人,我这次能当选,也是因为他们把所有美好想象都放到了我身上,群众希望身边有我这样的民警。”
警察形象如何树立?通过“片儿警虎子”的做法我们知道,能为广大群众排忧解难,让群众看得见,踏踏实实地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乐于助民,并且用真心换来老百姓真情的警察,才是真正受老百姓欢迎的人民警察。贾银虎就是以自己实实在在的付出被社区居民誉为“名副其实好片警,广大群众贴心人”。社区民警是警方面向百姓开放的窗口,大多数群众对民警的第一认识都是从身边的“片儿警”身上得来的,无论时代怎么变,群众还是需要能帮他们踏踏实实做事情的民警。无论是过去的杨秀奇还是今天的贾银虎,是老百姓给了他们荣誉,又是老百姓用双手将他们托了上来,群众实际上在他们身上寄托了对民警的很多期望。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