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开封市公安局刑侦支队队长张天增献身刑侦事业三十多年
在与病魔顽强抗争了4天4夜后,张天增疲惫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生命定格在了55岁。
张天增,中共党员,三级警监。在主持开封刑侦工作21年中,张天增参与并指挥侦破了“9·18”馆藏文物盗窃案、“2·10”盗枪杀人案、“1·28”杞县投毒案、“4·8”岳飞庙文物盗窃案等数千起重特大案件,多次立功受奖。2003年被列入公安部刑侦专家人才库,2006年被评定为全省十大侦查破案专家之一。
惊悉张天增因突发大面积心肌梗塞去世,公安部有关领导当即发来了唁电,省公安厅和市委、市政府领导及全省警界同仁,都匆匆赶来为他送行。面对遗像上张天增那惯有的微笑,与他并肩战斗多年的战友们不禁痛哭失声。
21年来,作为开封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及其前身刑警大队的队长,张天增亲自参与并指挥侦破大、要案数千起,为开封的稳定立下了卓著功勋,为数不清的无辜群众伸了冤;作为公安部和省公安厅的刑侦专家,他多次奉命协助省内外公安机关破获疑难大案,打响了开封刑警能征善战的品牌。提起他,犯罪分子既惊惧又佩服;提起他,老百姓既感激又亲切;提起他,战友们异口同声——“张天增是开封刑警的灵魂”。
端着一杯浓茶,挟着一箱方便面进了审讯室,这架势当时就让刘农军有了心理压力
34年的刑侦生涯中,每起大案的成功告破,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超人智慧,背后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精彩故事。
1992年9月18日夜,开封博物馆62件馆藏文物被盗,震惊全国。案犯遗留在现场的玻璃刀、红绒布等物分属4个不同产地,销售地有数十个城市,难以确定侦查范围。“查这些物证在市场上的交叉点,交叉点在哪儿,哪儿就是侦查重点。”一筹莫展之际,张天增一锤定音。未几,随着交叉点武汉的浮出,案件打开突破口。
2004年6月19日,通许县某村一名少女被奸杀后又被抛尸井中,张天增现场勘查后,当场推断凶手就在该村居住。一周后,凶手落网,果如张天增所料。
2004年9月17日,南郊乡一妇女被杀死在家中,张天增现场勘查时当场勾画出案犯特征。案发3天,凶手就擒,与张天增的推断吻合。
一次判断正确,可能是偶然,次次研判无误,则成就神奇,张天增也因此获得了“神探”的美誉。其实,张天增既非能力天生又非科班出身,入警前,他仅有初中文化程度,他在案件侦破中显示的过人睿智,皆来自于刑侦生涯的经验积累和对新知识的追求。
1973年,干了两年多武装警察的张天增调入郊区公安分局,从刑侦内勤、技术员、刑侦外勤、副队长、队长、副局长,直干到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支队长,一步一个脚印,一案一次积累。战友们说:“他把所有刑侦上的活儿干遍了,处处都精通,哪句判断都有根据,咋能不准。”
的确,侦破通许“6·19”案件时,他就是从足迹上显示的凶手赤脚扛尸在麦茬地里行走自如且抛尸不走弯路,推断凶手是农村体力劳动者并熟悉抛尸现场环境。张天增常常利用这些案件告诫侦查员:“刑事侦查是复杂的多边科学,不仅涉及医学、化学、气象、土壤、历史等学科,还包含生活知识,必须全面了解掌握。”这既是他对年轻侦查员的教育引导,也是自己的身体力行,是“神探”“神”之所在。
他依靠对心理学炉火纯青的应用智斗刘农军,已成为共和国刑侦史上的精彩一章。
“9·18”大案主犯刘农军青岛就擒,连续两轮突审不下。奉命连夜赶去的张天增仔细揣摩了刘农军的心理后,端着一杯浓茶,挟着一箱方便面进了审讯室,这架势当时就让刘农军有了心理压力。“刘农军,你别觉着有多大本事,其实你就是个马仔级人物,可悲!”照头一句话打掉了刘农军的傲气。“你真读过那么多书?那跟我这个初中生过过招儿吧。”第二句话又“拱”起刘农军的火。就这样,连续3天,张天增时紧时松,完全占据主动。刘农军则阵脚大乱,连跟文西山联络的方式也交代了出来,最后哀叹:“败给你,我服。”
历数张天增的辉煌,所有的开封刑警都说:“不管啥样的案件发生,只要他往那儿一坐,我们心里就有底。”
经过一条狭长的过道,这意味着谁冲在前边谁就完全暴露在对方的枪口下
从警36年,张天增在与犯罪分子斗智的同时,也时时在与他们斗勇。那一次次出生入死,至今说来,仍令人惊心动魄。
1990年冬,郑州一名民警和女儿双双遇害,凶手抢枪逃至山东菏泽,省公安厅调开封民警就近抓捕。凌晨,张天增带着助手拜双喜、曹放等人翻墙进院,结果发现从房门到凶手可能藏身的卧室要经过一条狭长的过道,这意味着谁冲在前边谁就完全暴露在对方的枪口下。生死关头,张天增毫不犹豫地对曹放等人说:“我和老拜是队长,先上,如果俺俩中弹,你们就拿俺的身体作掩护,击毙他。”尽管这次行动中张天增等人安然无恙,但他临危不惧的气概,却永远印刻在了战友心里。
1993年的一天深夜,张天增带领民警赶到芦花岗抓捕1名杀人凶手,破门而入的一瞬间,张天增又是冲在最前面。面对凶手迎面劈来的砍刀,张天增闪身躲过,反手将其扭住,谁料,穷凶极恶的歹徒另一只手又从被子里抽出一把刀狠狠向张天增脖子砍去,千钧一发之际,跟进来的曹放纵身上前死死按住了歹徒的这只手,张天增才躲过一劫。
2005年秋,山东菏泽一村庄,张天增又与拜双喜冒着生命危险,将一名劫杀出租车司机的惯犯按倒在田埂上。这一年,张天增已53岁。
在张天增的一生中,这样的亲身涉险,这样的出生入死,究竟有多少回,谁也说不清。侦查员们只知道,统筹布局时,张天增是将;冲锋陷阵时,张天增是兵。
伙房把面条下好了,张天增却倒下了。临走,他连口面条也没吃上
从警36年,他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侦办案件中,保民平安的事业中。
张天增去世后,参与抢救的专家说:“他的病虽属突发,但却是积劳成疾。”长年与他并肩作战的刑警们说:“他太累了。”女儿说:“他连睡着的时候,眉头都没舒展过。心里惦记着案件呢!”
妻子与他结婚30年,却没有张天增与她一起上街、带孩子逛公园的记忆。张天增去世前1个月,妻子与女儿去上海,想与他一道,他摇摇头道:“不行,活儿在那儿搁着呢。”“你忙到啥时候是个头儿?”“等退休吧。”
“9·18”大案,张天增一走3个月,孩子有病,妻子深夜抱着孩子深一脚浅一脚往医院跑,眼见别人生病的孩子被父母哄着、抱着,张天增的妻子直落泪。
1998年正月初一,杞县发生投毒大案,张天增连妻子煮好的饺子都没顾上吃,就去了现场。正月初五,岳父岳母双双煤气中毒,昏迷多日,张天增只能心情复杂地在电话中对妻子说:“我回不去。”案件告破,张天增匆匆赶回,岳母已溘然长逝。
今年5月13日是母亲节,至孝的张天增专门抽空到街上为老人买了一双鞋。这是张天增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给八旬老娘过母亲节。
张天增不是不懂生活,不是不懂爱,只是他知道,他对这个社会,对老百姓,对开封公安这个集体担负的责任太重,他心中承载的东西太多、太多。
刚刚接任刑侦支队支队长的曹放记得,智斗刘农军,3天3夜大功告成,心力透支的张天增却连根香烟都夹不起来了。
副支队长金念庆记得,不久前的一天,他随张天增外出执行任务,临行却见他楼上楼下着魔似的转了一圈又一圈,连叫几声都没有应,人已全身心沉浸在案件的思考中。
侦查员王峰记得,2006年1月,他随张天增去沈丘协办案件,工作正紧张,张天增却突然催他回开封:“1月5日是你爸爸的忌日,回去一趟吧,这儿有我盯着。”
更多的战友记得,2007年6月24日是星期天,可已退居二线的张天增还是早早就来到支队,和同事们研究了整整一上午案件。下午,吃饭上从不挑拣的张天增突然提出想吃碗面条,伙房把面条下好了,张天增却倒下了。临走,他连口面条也没吃上。
熟悉张天增的人,无论老少,都习惯叫他“老天儿”,这称呼是出于对他的尊敬,出于对他作为开封刑警21年“掌门人”所发挥的无可替代作用的肯定。2005年10月,张天增因年龄关系不再担任支队长,政委雷勇专门找到局领导,要求让张天增作为总支书记身份继续主持工作。今年4月,领导班子调整,在雷勇和其他支队领导一致要求下,市局领导再次决定张天增作为正县级调研员继续参与支队领导工作。雷勇说:“不是我们不知道他累,不是我们不想让他休息,只是这支队伍实在不能没有他,他是开封刑警的灵魂。” (开封市公安局宣传处)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