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案件报道>详细内容

案件报道

大毒枭刘招华蜕变全程:从精干法警到逃犯

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胡非非 发布时间:2006-06-27 10:48:55 浏览次数: 【字体:
 


刘招华的辩护律师走出法庭,对案情缄口无言


庭审结束后,被包围的犯罪嫌疑人家属拒绝任何媒体的采访,匆匆离去


备受关注的大毒枭刘招华在广州中院受审,法警把守大门


刘招华的大哥所站的楼梯上去的三层小楼,就是刘招华从小生活的地方。刘招华的大哥在山顶搭了一间草庐,在那里吃斋念佛修行

[视频]刘招华蜕变过程:从精干法警到毒枭

    被控制售18吨冰毒获利,其第三任妻子和4名马仔同堂受审

     昨日上午,恰逢第19个国际禁毒日,世纪大毒枭刘招华在广州市中级法院正式过堂,检察机关指控其制造、运输、贩卖毒品18吨多,其第三任妻子李晓青和4名马仔也因制造毒品罪、窝藏罪、转移赃物罪同堂受审。据悉,因案情重大,该案将连审两天择日宣判。

    据广州市检察院指控:1995~1999年,福建省福安市人刘招华先后伙同同案被告人郭锐荣、陈炳锡(已起诉)等人在福建省福安市、广东省普宁市、宁夏银川市等地制造毒品甲基苯丙胺(即冰毒)18吨多,并将部分毒品运到广州等地贩卖,从中获利3200多万元。

    2004年11月24日,在公安部向全国发出A级通缉令,悬赏38万元追捕刘招华时,其手下马仔郭鸿飞、郭荣堂、阮锦平三人先后为其提供财物和隐藏处所,帮助其逃匿。

    1999年11月5日,刘招华的第三任妻子李晓青明知刘是公安机关的追捕对象,仍帮助其将赃款532万元转移,以逃避侦查。第二天,李晓青还将120万元交付刘招华,协助其外逃。

    公诉机关认为,被告人刘招华构成制造、运输、贩卖毒品罪;被告人郭锐荣构成制造、运输毒品罪;被告人李晓青构成窝藏罪、转移赃物罪;被告人郭鸿飞、郭荣堂、阮锦平构成窝藏罪。

    据悉,该案将连审两天,法院将在查明各被告人犯罪事实的基础上,择日依法宣判。

    被告人 罪名

    刘招华 制造、运输、贩卖毒品罪

    郭锐荣 制造、运输毒品罪

    李晓青 窝藏罪、转移赃物罪

    郭鸿飞、郭荣堂、阮锦平 窝藏罪

    (记者 李朝涛 通讯员 穗法宣)

  蜕变之路 从月入50元法警下海后惊人暴富

     在平潭部队服役时是一个出色的武警;以正排级干部转业到福安法院担任法警时曾立“三等功”,是法院的“先进工作者”;被市里抽调去招商引资后,刘招华辞职下海办厂,直至因制造冰毒被通缉四处逃亡最后落网……信息时报记者近日前往福建,试图从刘招华的“传奇”人生中,探寻其复杂的人性和堕落的轨迹。而刘招华曾经短暂工作过的福安法院,无疑是其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能打”的法警

    “那小子是个人才,当过武警,受过特种训练,很能打。”

    6月22日,大雨。福安法院法警大队办公室里,几名法警围坐在一起闲聊。

    对从法警大队走出去的刘招华,他们并不陌生。刘招华的“传奇”经历早已传得神乎其神,但他法院工作的经历却是短暂而平淡的,他们只能零星地从一些老同志嘴里获知点滴。

    “我们都是在他(刘招华)后面进来的,连我们队长都比他晚,原来跟他一起工作过的现在都不在队里了,”一名法警说,“他是武警转业安置到法警大队的,因为当过兵,所以‘很厉害’,工作干得不错,还立过‘三等功’,得过‘优秀工作者’”。在这些年轻人看来,刘招华绝对是当时法警队的业务骨干和精英,凭他的能力,如果继续留在法院工作,前途不可限量。

    “那小子是个人才,当过武警,受过特种训练,很能打。”聊起当年的刘招华,在福安法院工作多年的小陈说:“他的身手在法警中绝对是一流的,四五个法警都按不住的凶犯,他一个人就能弄倒”。因为业务能力突出,刘招华立过功,受过表彰。

    一个“好青年”

    当年好学上进、工作出色的刘招华给人以“好青年”的印象。

    在同事眼中,刘招华为人谦恭和蔼、乐于助人,是个好人,大家几乎挑不出他什么毛病。当年好学上进、工作出色的刘招华给人以“好青年”的印象,颇受领导赏识。或许正因如此,他才有了后来作为法院唯一一名干部被抽调去招商引资的机会。

    刘招华在福安法院工作了不到一年时间,就被市里抽调去招商引资,此后消失在同事的视野中。大家对刘招华的印象,也永远定格在那个“好青年”上。离开法院的刘招华在外面究竟干了什么,没有人知道。法院的老同志张道明(化名)说,刘招华慢慢转变直至走上制毒的不归路,差不多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他出去了,没人管了,不像在部队和法院时有严格的纪律约束,慢慢就变质了,人都是会变的嘛!”

  第一桶金

    刘招华慢慢转变直至走上制毒的不归路,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一名熟识刘招华的老同事说,刘招华很要强,渴望出人头地。当时他的工资只有50多块钱,对于一个家境贫寒受够穷困折磨的人来说,这点可怜的工资远不能让刘招华满足,他曾不止一次地抱怨工资低。就这样,“前途无量”的刘招华选择了提前离开,开了福安法院“下海”的先河。

    一名知情人说,上世纪90年代初正值改革开放,当时做生意的人不多,想做生意很容易,因为贷款好贷。刘招华抽调去招商引资,被视为得了“肥缺”,不但借此和一些领导混得很熟,还认识了不少外商。这些都为他后来自己投资办厂提供了资源优势,他的“第一桶金”差不多就是在这个时候赚到的。

    当刘招华再次出现在同事面前时,他已是富甲一方的大老板,有房有厂,完成了从贫穷到暴富的蜕变。

刘招华从小酷爱化学 娶有三妻生有四子


刘招华就是在这个红门的出租屋里落网的


刘招华在制毒工厂旁建了当时镇上最为豪华的别墅,那时县里的领导也经常来这里参观


昔日的制毒工厂如今用来生产泡沫包装盒


在别墅的一楼有个地洞,这个地洞被传成是刘招华的逃生秘道

    大毒枭最后藏身处竟是老家

    刘招华从小酷爱化学 娶有三妻生有四子

    福建省福安市赛岐镇苏洋村是大毒枭刘招华的老家,他的第一家制毒工厂就设在这里。为了解刘招华的成长史,信息时报记者近日探访这个小乡村。在邻居和亲人的眼里,刘招华因为家里贫困从小就聪明好学,很要强懂事,知道分担家庭的困难,“只可惜长大后走错了路”。

    小镇名人 妇孺皆知村里有个大毒枭

    “陈雄,教授……张文辉,博士……钟志金,教授……”在列出了一连串的名人和介绍之后,话锋一转,“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大毒枭,‘末路毒枭’刘招华”。福建“今日福安”网站的福安“名人录”上,刘招华的名字赫然在列。

    记者在刘招华第一个制毒工厂所在地——福安市赛岐镇苏洋村采访时,在村口遇到了几个苏洋村小学今年刚毕业的学生。

    问到是否知道刘招华,几个孩子异口同声地大声说:“知道!”他们说当时都是从电视上看到的,学校老师还要求学生回家看电视播放的刘招华的新闻。个子最矮的“小刘”的回答很专业:“大毒枭!全国通缉!”个子最高的“大刘”颇为骄傲:“我们村里发的抓刘招华的通缉令都是我贴的!”

    “大刘”说,当时村干部到他家开的店里吃饭,给了20张通缉令让他出去四处张贴,还要求一定要贴在大家都能看到的地方,好让村民看了举报。“通缉令上有四张照片,最上面一张是大家都认识的刘招华的相片,下面三张是他整形过后的,通缉令上还有举报的奖金。”

    而在学校里,刘招华成了最生动、最典型的反面教材。“老师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不要学刘招华制造冰毒害人,要学好,不要学坏!”小刘用稚嫩的声音认真地说。

    在熟人和街坊邻居眼中,刘招华从小聪明好学,很懂事。刘招华老家附近一位老人说,刘招华家子女多,从小家境贫寒,靠父亲做豆腐维持生活。高中时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他主动放弃读书去当兵,后在法院工作也很出色。

    “他是个好孩子,很聪明,只可惜走错了路。”邻居阮老伯说。

  亲人讲述 二姐称弟从小酷爱化学

    6月21日下午,根据群众的指引,我们找到了位于福建福安市赛岐镇前进街的一幢旧式三层小楼。但当我们向在一楼房间内睡午觉的一名妇女打听刘月春时,得到的答复却是“出家吃斋了”。室内的另一名男子犹豫了一下,向记者指了指楼上。

    刘招华的二姐刘月春一再否认了自己的身份。经多番软磨硬泡,这名妇女终于默认自己就是刘月春。

    仅比刘招华大一岁的二姐刘月春从小和弟弟在一起生长,与弟弟关系最亲密,对弟弟也最为了解。

    刘月春说,弟弟从小就脑子好使,知道分担家庭的困难。在刘招华12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的重担落到了母亲身上。但母亲于1996年瘫痪,并于两年后去世。这个打击对刘招华的打击很大。

    刘月春说,弟弟在读中学时很喜欢数理化,尤其在化学方面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以及过人的天赋。当时家里有很多化学方面的书籍。但最后,他还是因为家庭实在困难无法继续坚持下去。高二的时候,刘招华放弃读书,选择了当兵。

    刘招华从部队专业到福安法院当法警后,经常回老家看望亲人,并不时给家里寄钱,成了家里名副其实的顶梁柱。至于弟弟在外面究竟干了些什么,他们从来不干涉,也从来不问。直到说是因为制造冰毒被警察查了,她才知道出事了。从那以后,她就再也未见过弟弟,至今已有10年。

    藏身之所 全国通缉偏偏藏身老家小巷

    2004年底,刘招华潜回福安老家藏匿。2005年3月5日才被警方逮捕。

    街尾,福安市的一条老街,虽然已是市区偏僻所在,但这里商铺林立,车水马龙,日间依旧是一个闹市。

    记者反复询问探路,循着一个狭窄的巷口进入,穿行十余米,尽头是一幢红色大门的民房,门牌上印着“街尾27号”的字样。这个普通的门牌号,这幢普通的三层小楼,因为一个世纪大毒枭的藏匿和被抓而变得声名大噪。

    巷子深处很静,外面的喧嚣几乎被完全隔离。但这里并不是死胡同,大门斜对面有条仅容一人侧身通过的缝隙,穿出去就是大马路。即便巷口已被完全堵住,从这道窄缝里依然可以逃出去。选择这样一处隐秘所在藏匿,刘招华可谓煞费苦心。

    对于刘招华的选择,曾有媒体报道说是刘招华思乡心切,想最后看一眼生养他的故土后了无牵挂,再偷渡出境。但对于一个当过兵受过特殊训练,有着敏锐的反追踪反侦查能力,并且经历多年逃亡生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性的人来说,这里才是藏身的最佳所在。当外界猜度刘招华可能已逃亡国外时,他偏偏在人们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了。

    但这次他很不走运。通缉令早已铺天盖地,刘招华的头像也为众人所熟知,无论他埋得多深,都逃不过举报者锐利的眼神。

    “街尾27号”有一个小院子,一楼客厅里摆着沙发、彩电等家居用品。一名穿着睡衣的妇女睡眼惺忪地将我们领到二楼卧室,从里面走出一名年轻男子,自称姓“缪”(音),是这里的租户。对记者的突然造访,小缪并不觉得奇怪。“前一阵子已经有好几批记者来过了。”

    三楼用木板隔成两间,里面床铺桌椅一应俱全。小缪说,刘招华被抓时就住在三楼里面的单间,只是在地上铺了个床垫,房间里有电视机、电饭锅等简单的家电;外面房间住的是他的保镖。

    在小缪看来,对于刘招华这样一个全国通缉的大毒枭来说,隐蔽才是最重要的,即使穷途末路到如老鼠一般躲在暗无天日的房间里啃方便面,也比与他人合租暴露在别人的眼皮底下安全。

    第一任妻子 毒窝查封后出家为尼

    刘招华共娶过三个妻子,第一任和第三任妻子的两个儿子都曾由二姐刘月春抚养过,现在则都在各自的娘家。

    刘招华的第一任妻子在刘招华赛岐的制毒工厂被查封后伤心欲绝,出家为尼,至今不知去向。这个妻子为刘招华生育有一个儿子,今年16岁,在福州读中学,平时主要由外公和舅舅、舅妈照顾,每年寒暑假都会来赛岐看望姑姑。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好,但受到家庭影响,性格比较内向,平时话不多。家人至今都不敢告诉他关于父亲的事,他也从来不问。但刘月春认为,即使亲人不说,孩子可能也知道,毕竟,当时通缉和抓捕刘招华时闹得满城风雨。但奇怪的是,孩子也从来不问关于父亲的事。

  第二任妻子 刘招华逃亡时迎娶生下一女

    刘招华的第二任妻子在湖南,也是他逃亡期间迎娶的,家人对这个妻子都没见过,只是听说后来刘招华再次被通缉时和她登报离婚,第二任妻子给他生了一个女儿。

  第三任妻子 生有一儿一女寄养在娘家

    刘月春说,弟弟的第三任妻子生育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现都在福建建阳娘家,由外公外婆照看。女孩8岁,读小学一年级;男孩5岁,上幼儿园。刘月春以前从未见过那个女孩,只是在去年7月放暑假时孩子由娘家人带着来过赛岐一次,说是出生那么久从来没回老家看看,那次过来看一下,但只呆了3天就走了。男孩由刘月春抚养过几个月,此前由一个自称是刘招华朋友的女子送过来,说是刘招华的孩子。由于当时孩子还小,不懂事,便管刘月春叫“妈妈”,而不是叫“姑姑”。刘月春对这个孩子视如己出,疼爱有加。去年4月建阳娘家人来将男孩带走时,刘月春很难过。

    刘家简况 五兄妹大哥大嫂出家

    刘家共有5个儿女,刘招华最小,刘月春排老四,仅比弟弟大一岁。因为年龄上的关系,刘月春与刘招华从小在一起生长,关系最好。此外,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大哥于1996年因儿子死亡看破红尘出家,在此之前,大嫂也已剃度为尼;二哥去年7月去世;年纪最大的大姐与刘家姐妹同父异母,后来嫁到外地,如今很少来往。( 本版摄影 巢 晓)

刘招华欺骗村民投资建厂实为制造冰毒


刘招华在漓江花园185号的别墅还挂着未收的衣物


当年刘招华向白岩村租用这个山洞,还请了当地的村民把洞拓宽填平,他对外说是准备用来做冷库和加工厂的


凤凰林场的老职工接受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当年的刘招华看起来很和气,见了面也会跟大家打招呼

    豢养恶狗吓走村民

    从赛岐镇出发,经过把人颠得骨头散架的石板路,驶过尘土飞扬的乡间泥路,穿越高速公路下的一个涵洞,前方约1公里外的山脚下,一幢白瓷砖红琉璃瓦的三层小洋楼赫然映入眼帘,其外观之豪华不逊于四周山上的庙宇。那里就是刘招华的第一个制毒工厂,属苏洋村地界。工厂依山傍水,旁边是奔流不息的赛江。

    选址偏远僻静

    一面是山一面是江,只有一条小道通至工厂

    一面是高山,一边是江河,到达工厂的路只有一条小道,路旁长满一人多高的杂草,偏远而僻静。选址在这里建制毒厂,可见刘招华确实计划周密。

    有了大山和赛江两道天然屏障,刘招华的工厂根本不需要什么围墙,只是在入口处垒筑了两道两米来高的红砖墙,装上铁门,就算是厂门了。深褐色的铁门上挂着一把大锁,在风雨的剥蚀下已锈迹斑斑,旁边还有一个小侧门。

    记者刚踏进铁门,厂房深处就传来一阵狗吠声。

    一名中年男子背着手在里面的空地上溜达,不时停下来低头思考着什么。他是苏洋村村民郑文华,是这个工厂现在的承租者。郑文华租厂生产泡沫盒,用来包装葡萄,每年只有在葡萄成熟时的季节生产一个季度,生意不是很好。

    郑文华领着我们参观了工厂。从外往里走,最外面是一间高高的铁皮厂棚,大部分开了天窗,只剩下一副铁架子。往里是一间砖墙石棉瓦顶结构的厂房,外墙多处剥落损毁,原来的窗户也只剩下大大的方形的洞,有的用砖头堵死。厂房里面堆放着大量的泡沫,是郑文华生产的葡萄包装盒。

    传说中的秘道

    其实是建别墅打水泥桩留下的空洞,现在做了地下室

    距离厂房50米处是昔日的制毒厂的标志性建筑——一栋3层楼的小别墅。别墅外墙上贴着白色的瓷砖,楼顶是红色琉璃瓦的小阁楼。如今,很多瓷砖被敲掉,外表看起来灰蒙蒙的。

    一楼大厅右面的角落里有一个1米见方的洞穴,深约2米,里面黑乎乎的,堆着一些泡沫。用脚猛跺地板,下面传出“咚咚”的闷响。

    记者下到里面,通过微弱的光亮,发现这里相当于一个地下室,面积约二三十平方米。这里就是媒体曾广泛报道的刘招华的地下逃亡通道,据说外面的出口处时刻停着一部快艇。但记者眼前的地下通道却是封闭的。

    郑文华说,他从未发现这里可以通到外面的赛江,地下通道一说不过是谣传。在记者后来的采访中,刘招华的二姐刘月春也一再强调,这里是当初盖房打桩后留下的地洞,并不是什么地下逃亡通道。因为当初这幢小楼是建在农田上的,地基属软基,为了防止房子塌陷或进水,建房时打了很深的水泥桩,房子就建在水泥桩上。这个地下室就是水泥桩中间留下的一个空洞。

    “艳惊”全镇的别墅

    如今窗户、楼梯都没了,瓷砖被人撬走,马桶也被砸碎

    小楼每层布局都以住家为主,中间是大厅,四周为房间,每个房间里都有厕所。如今,小楼内的窗户、楼梯扶手都没有了,甚至连内墙和地板上的瓷砖也都被人撬走,卫生间里的马桶更被砸个粉碎。因此室内红砖裸露,看起来像刚建好的毛坯房。

    郑文华说,刘招华的厂房被查封后,邻村很多村民偷偷溜进别墅,将能弄走的东西全部撬了下来,实在拿不走的就砸烂。这栋装修豪华的别墅就这样被掏空,成了空架子。

    别墅唯一保存较好的是天台的阁楼,四周的围墙上还贴着绘有山水花鸟的彩色瓷砖。站在楼上往下看,一楼后面居然还建有游泳池和一个小花坛。即便在今天看来,这栋别墅的设计也是相当豪华的。

    郑文华说,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这栋别墅是全镇最豪华最气派的,全镇独此一家,连镇上的酒店宾馆都比不上。但因为厂里养着狼狗,没有村民敢接近。至于刘招华在厂里究竟生产什么,也无人知晓。因此厂房因制造冰毒被公安机关查封的消息,无疑像一颗重磅炸弹在赛岐镇炸开了锅。人们做梦也没有想到,刘老板做的是这种买卖。

    挂名橡胶厂实为制毒窝

    在苏洋村一些村民眼中,刘招华不仅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大毒枭,更是一个出尔反尔的大骗子。“在我们村里办厂,开始说好了会招我们村民进厂做工,厂子盖好后一个也没要”,一名村民说起来愤愤然,“厂子因为制毒被查封了,连我们的田地也收不回来!”

    成了三资“企业”

    与村里签约,建成投产后招村民进厂当职工

    2003年当选苏洋村村长的刘永华今年只有30岁,当刘招华在苏洋村办起第一个塑料加工厂时,他还不过是一个毛头小子,他们本是八竿子也打不到的两代人。但“在其位”就得“谋其政”,如今成为村长的刘永华,却不得不为刘招华“擦屁股”——不断向上级申请收回刘招华被查封厂房的土地,那是刘招华向村里租的,而不是其私人财产。“村民去年还找我要土地款,我到哪里弄钱?这么大的案子,谁敢做主?”刘永华一脸郁闷。

    1991年,刘招华向苏洋村承租了位于赛江边上的15亩土地,用来投资兴建一座塑料加工厂——宏发橡胶有限公司。租用的土地在当时都是基本农田,是很好的土地,本来是种水稻的。

    当时刘招华与村里签订的协议是:厂子办在苏洋村,建成投产后招收村民进厂当职工。由于当时“三资企业”很少,能有这样一个为村民创富的厂子落户村里,不但村干部,连当地政府领导都很高兴,热烈欢迎刘招华投资。

    大兴土木

    看热闹的村民挤破了头,地方政府的领导也来捧场

    在刘永华的印象中,刘招华投资建设的这家塑料厂的豪华程度在当时的赛岐镇无人能及,尤其是那幢小别墅。厂子建设过程中经常有好奇的村民前往参观,建成后看热闹的村民更是挤破了头,当时地方政府很多干部领导也来捧场,风光一时。

    但厂子建好后,村民们也曾看见运送过一些设备材料进厂,但刘招华并未像当初承诺的那样招村民进厂做工,也未正式开工生产。今天在村民们看来,刘招华当初装模作样地购买设备和原料进厂,不过是在放烟雾弹,是为制造冰毒做掩饰,穿上合法的外衣。

    欠几万元土地款

    随着刘招华出逃,这笔钱成了名副其实的烂账

    除了前期交给村里的几万元,用来分给被租土地的农民做租金,刘招华尚欠着村里几万元土地款未付清,虽然村干部屡次催讨,但一直没有结果。这些钱伴随着刘招华案发出逃,成了一笔名副其实的“烂账”。

    刘招华的制毒厂被查封后,厂房、设备均被没收,包括建厂土地,这让村里很不解。“厂房设备是刘招华投资的,是其私人财产,公安机关查封没收我们没意见,”刘永华说,“但土地是刘招华向村里租的,不是他自己的,应该回收村里。”

    因为这事,被租土地的农民没少找村干部讨说法,村里也希望能把那块地利用起来,重新招商引资,投资办厂,造福村民。毕竟,赛江边上的那块土地地理位置很好,闲置着太可惜了。

    为此,村里曾多次向上级反映,但刘招华的案子太大了,没人敢做主。不过,反复地反映还是取得了成效,公安也希望有人能代管被查封的厂房,免遭破坏。最终的处理结果是,村里先将土地和厂房从宁德公安那里租过来,再转租给村民郑文华。

    “现在没人敢来投资。”刘永华很无奈。听记者说刘招华的案子要在广州开审,刘永华很兴奋,“太好了,我们一直盼着这一天,早审早结案,那块地也早点有个好归宿。”

刘招华被通缉时曾作为擒贼勇士将照片登报(图)


刘招华当年就躲在这个山洞里,靠干粮度过了16个日夜


毒枭张扬登报做“擒贼勇士”

    桂林一家报纸曾刊登刘招华“勇斗盗贼”的照片,当时通缉令已发出可惜无人发现

    6月21日起,信息时报记者沿着大毒枭刘招华在桂林留下的痕迹,全方位还原了他在桂林的日子。

    在刘招华进入桂林后,曾作为“擒贼勇士”大模大样地上过《桂林晚报》,当时通缉刘招华的照片已发在公安内部网站上,可惜无人发现“勇士李森青”就是刘招华。

    1999年11月,从宁夏运往广州12吨的冰毒被警方查获,刘招华东窗事发,逃离广州,化名“李森青”,以商人身份出现在广西桂林。在近5年时间里,刘招华长期居住在桂林市区一栋两层楼的别墅——漓江花园185号。

    漓江花园185号

    定格于逃离一刻

    今年6月21日,时隔刘招华逃离桂林已有1年7个月零25天,记者来到漓江花园185号,这里已经窗户紧闭,大门上封条退色,即将脱落。在顶楼平台上,三两件未收的衣服还在铁丝上飘动,这是2004年11月24日他逃离后保留至今的场景。

    “当天晚上,中央台的《焦点访谈》播出了刘招华的通缉令,连夜,他们一家都急忙逃散了!”住在185号对面户主说,2000年初,这位户主与刘招华一家先后搬进漓江花园,做了4年多的邻居。在当年,漓江花园是桂林数一数二的小区,现在一套这样的别墅价值70多万。

    经过4年多的相处,刘招华一家留给漓江花园居民的普遍印象就是:“普通人,甚至比市井小民还小气的普通人。”

    一位曾是刘招华及其妻子李小青(化名周倩)的牌友向记者描述:刘招华常邀左邻右舍前去他家打牌,而且喜欢和妻子相互指点如何出牌,但难免会输。“为此,刘招华夫妻经常吵架,并惊动周围邻居。”但是,刘招华输钱从不赖账。

    据漓江业主委员会成员桂先生说,刘家一共有三辆车——三菱越野、富康和皮卡。“虽然漓江花园住的都是桂林比较有钱的人,但这样的排场还是比较突出。”但是,2003年4月份,小区征收物业管理费和停车费时,刘招华却借口小区保安不好,拒交管理费。

    “这种小气,也许是刘招华一种精心的伪装!”不少与刘家有过接触的居民事后如此推测。

    旧时邻居回忆

    刘家“复杂多面”

    漓江花园的不少居民说,刘家往往都是高朋满座,不少市里面的车都停在他家门口,其中包括警车。“那时,李森青(刘招华的化名)也是市里面的名人,在桂林地区各个镇都不少投资项目,他还对邻居炫耀说,自己是2002年桂林市十大青年企业家。”

    但是刘招华的一些反常的情况,也引起不少居民疑惑。

    2004年8月份,小区管理填报业主资料时,负责这项工作的桂先生清楚地记得:“当时,刘招华填写自己户口所在地是全州,我就纳闷,一副浓重的福建口音,为何生于全州呢?”不过,这种疑惑并没有让桂先生联想到大毒枭。同时,一些经常与刘招华妻子打牌的居民也经常议论:刘家自称在福建还有两个儿女,但在桂林住了4年多,却从未见过刘家过年回去看过。

    直到全国通缉令下来后,漓江花园的居民渐渐拾起过去记忆碎片,拼凑出一个“复杂而多面”的刘家——

    “在通缉令发布之前几天,刘的表弟经常呆呆坐在门口独自抽闷烟,心事重重。”

    “一旦邻居家前来的陌生人,刘的妻子经常出门去偷听。”

    “除了打牌,刘很少与别人谈起他是如何来桂林的。”

    插曲 曾为捉贼照片上报

    大部分桂林人都认识“李森青”,这不仅因为他在桂林各地投资上千万的产业,而且,“李森青勇斗盗贼”也曾上过当地报纸——2003年2月6日,《桂林晚报》用一个整版刊发了这则新闻,这也是刘招华的照片第一次上报。

    《桂林晚报》记者陆汝安告诉我们,2003年2月初,他从通讯员那里得知一位在临桂镇投资上千万的商人,在家中面对入室盗窃的三名小偷不畏凶险,将其中一名小偷生擒,而此人就是“李森青”。陆说,他也许是面对面采访刘招华的第一人。

    “刘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和善’。”陆得知刘是世纪毒枭后分析说:就是“和善”,让刘招华骗过许多人。

    陆还说:“刘特别能说。从他讲(捉贼)的过程中,我感觉他是一个喜欢冒险的人,他所擒住的小偷比他高一个头,而且手持武器!刘招华十分乐意我为他拍照,为了生动表现当时擒贼的经过,刘在相机前摆出各种姿势。”

    其实,当时通缉照片已经发在公安内部网站上,如果当时有人发现,那么他早就落入法网了。2004年底,陆汝安在逛超市买东西时看到墙上贴着刘招华及其妻子的通缉令,才恍然大悟。

    全州户口这样到手

    为什么操一口浓重福建口音的刘招华却拿到桂林市全州户口呢?这一切源于刘招华初到桂林的时候。

    化名李森青的刘招华爱在商界积累人脉。一次宴席上,他结识了桂林商人胡某(已故)。席间,刘招华显得“豪爽、一掷千金”,让胡某深感结缘“贵人”。刘招华提出请胡某帮助办理当地户口,胡当即爽快答应,并将此事委托给朋友唐述海。

    2000年1月11日,唐述海谎称“李森青”的户口于1998年农村换发户口本时,由于派出所的原因漏登,望给予补办。时任全州县龙水镇派出所民警王琼雅未核实情况,仅凭一纸证明,就给“李森青”办理入户手续(注:王雅琼以玩忽职守罪被桂林市雁山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缓刑1年)。

    这样,福建籍毒枭刘招华就成了广西全州县龙水镇同安村畔田口村民。时隔两个月,刘招华为便于藏匿,再次要求胡某帮忙办理全州县非农业人口户口。

    2000年3月12日,胡某再次将此事委托于唐述海。以“李森青”在全州县经商的名义,向全州县公安局申请农转非户口登记。时任户籍科科长的杨某未核实“李森青”真实情况,就办理了农转非入户手续。

    至此,刘招华正式落户“全州县全州镇民主路221号”,成为操福建口音的“全州仔”。(本版撰文 时报特派记者 涂峰)

刘招华斥资逾千万桂林办公司


   自称高干子弟化名“李森青”投资多个项目但都有始无终

    从2001年起,刘招华化名李森青“定居”桂林,并自称高干子弟,以“桂林市森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名义,在桂林开展大手笔的投资项目,范围涉及桂林临江镇、两江镇等多个镇。仅临江镇“红豆杉”种植项目就计划投资3亿元人民币。但这些项目大多有头无尾,直到逃离桂林,他还拖欠当地农民工20多万元的工资。

    “大老板”斥巨资改制林场

    结果:育苗无法存活如今成黄土一片

    在桂林“落户定居”后,刘招华将自己成功“漂白”成一名拥有巨资的商人。2001年9月,刘招华化名“李森青”注册桂林市森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万元。“李森青”任董事长,公司注册地址为漓江花园185号。他同时还在桂林市的临桂、龙胜两县投资千万元,其中,要数计划总投资3亿元租赁临桂县国营凤凰林场的工程最为“宏伟”。

    6月22日,记者前往位于桂林西部、地处丘陵地带的临桂县凤凰林场。该林场占地近3万亩,如今人丁稀少,几位在林场工作近30年的老工人谈起“李森青”和其带来的那次“改制”仍然记忆犹新。

    “2002年底,在县里领导和林场负责人陪同下,一位大老板来到我们林场考察。”林场员工李亚苟还记得当时那位老板面带微笑与他们工人打招呼,“他就是李森青”。随后不久,2003年3月,由县政府组织的“林场改制大会”在林场召开,参与这次会议共有50多位林场职工。

    参与那次大会职工代表郑分德说,这次会上,县领导表态,林场租赁改制以后,每年可以收回税收250万,而五年以后为每年200万。从当时租赁协议上看,森森公司以600万现金租赁凤凰林场70年的整体种植权,并承诺一年后完成工厂建设,投入资金1.3亿元,三年投资3亿元……

    “凤凰林场是丘陵地带,根本不适合种植红豆杉。”工人李亚苟说,李森青的公司先开辟30亩地用于育苗,可是最后都无法存活,只剩下300多株幸存。记者在林场看到,曾经育苗过红豆杉的地垄如今已成黄土一片。

    林场工人回忆,“投资开始时,刘招华还到林场转转,并和工人问个好,但到了2004年后,刘招华很少在林场走动,更谈不上对林场的管理。由于林场疏于管理,林场发生了几次火灾,损失不少”。

    记者通过相关渠道联系到当年在刘招华投资桂林中起实质性作用的关键人物——原临桂县县委副书记,现任桂林市交通局副局长骆运明。对当年招商引资的细节,骆运明已经不愿多提:“刘招华起初很遵守协议,在签完合同不久,就将资金汇入县财政局的账户,其余的事,还是问司法机关吧。”

  拓平隐蔽山洞做冷库

    结果:许诺一次性付10年租金终未见一分钱

    除了投资凤凰林场,刘招华还把自己视线放到两江镇白岩村。2003年5月,“李森青”在两江镇宣称投资8000多万兴建洋葱精加工项目,并称要带动两江镇种植洋葱1万亩,使两江镇成为洋葱之乡,年创税收800多万以上。为此,“李森青”还要求白岩村村民,将村后一座山洞拓平,说是为日后作为冷库所用。

    据白岩村村干部吴江明回忆,2003年上半年,他接到镇里面的电话称,有个大投资商要来村里考察,当时他去村前迎接这位大老板,“这位大老板就是刘招华,他来的时候,有一大帮陪同一起,排场不小”。吴江明说,刘招华在村里转转后,表明他只看中村后的一个山洞和洞前的几十亩地而已。

    吴说:“刘招华当时就想把这个洞租下来,准备作为工厂冷库,并以每年租金3000元与村里达成协议,一次性付出10年的租金。但至今未见到一分钱。”不过,刘招华当时觉得这个洞口太小,他要求扩大,可以通行卡车。

    “他还与当地村民签了一个协议,将山洞底部整平扩宽,当时工程量估算的是5万元,可是最后只给2万元,当时洞口本来只能走三轮车的,拓宽后,可以走大卡车了。”

    记者看到,这个山洞背朝沿山路方向,隐蔽难以发现,要翻过村里的田埂才能找到。远望这个山洞,看见洞口并不大,如同一条山缝一般。洞前的空地已经被岩石和泥土夯实整平,一圈岩石绕起篱笆。向洞穴里面走几步,便觉得“别有洞天”。洞内冷气阵阵,清凉沁人。洞穴面积约三分之二个足球场那么大,洞高约15~20米,整个洞由一个巨大石柱支撑。洞壁上挂满了石钟乳,石柱随着不时滴下山泉,“叮咚、叮咚”作响,洞内有五分之一的空地已用水泥整平,而泥泞土地上还留下深刻卡车轮胎印。往洞内走进50多米,光线已经昏暗,但洞的深处可以看到透出一缕阳光,那是从另外一个可以通往后山的洞口透出的。

    为什么刘招华偏偏会挑选这个山洞?村民事后议论,那大概是为制造毒品选的地点吧。时任村支书的刘孔平说,看到刘招华当时的排场,还以为他是个大老板。刘招华当时自称自己是高干子弟,父亲是副总理级国家领导人,他从小就在军营长大。直到刘招华逃离桂林那天,两江镇的洋葱精加工厂仍未建成,只剩下半成品冷库的山洞。

    “红豆杉”项目招工300名

    结果:拖欠农民工20万工资玩失踪

    刘招华在桂林投资诸多项目中,龙胜县的红豆杉育苗基地投资时间最早,也给当地带来最大的负面影响。他在当地拖欠了百余农民工的工资,合计为20多万元。

    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乡原负责人说,大概在2001年,刘招华得知黄沙江这块宝地后找到了乡里面,要求租赁山岭建设红豆杉育苗基地。“我们对此项目进行考察研究,认为可行,便积极为刘招华办理了有关的报批手续。后来,黄沙江红豆杉人工原材料林培植基地便启动。”

    刘招华这个“宏大”的项目吸引了附近的新元、固洞、半河等村寨的150多名农民到基地打工,算上忙时雇佣的临时工,在刘招华红豆杉基地打工的附近农民有近300人。“项目开始时,刘招华曾经来过这里四五次,而工程进行得比较顺利。”该负责人说,2003年4月,红豆杉基地在农民的辛勤培育下初成规模,一个月后,基地公路已修成了10公里,苗圃育成了50亩,炼山挖坑60多万个。在基地打工的百名农民工每月四五百元的工资也按时发放。

    随后,刘招华却突然“失踪”。“我们记不起刘招华失踪的准确时间,大概在2003年5月份。”在基地打工的农民说,他们立即到处打听其下落,后来这一情况反映到平等乡政府,乡政府曾多次派人去桂林市区找刘绍华,但每次都没有结果。

    平等乡负责红豆杉基地项目的副乡长石安成曾表示,闻讯刘招华拖欠农民工工钱的事情后,平等乡相关负责人曾多次催促刘招华,并十余次上门,但没有结果,最后连打电话刘招华都不接。

    据悉,2003年5月起至2004年1月份止,森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拖欠171名农民工的工资合计为204102.17元。11月23日,这些农民工以劳务合同拖欠工资为由,将桂林市森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起诉至龙胜各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就在第二天,刘招华准备逃离桂林。(本版撰文 时报记者 涂 峰 本版摄影 时报记者 陆明杰)

藏身山洞靠干粮度过16日

  记者在刘招华当年逃亡的山洞发现他在洞里刻有“在此一游”的字迹

    在桂林市保宁县浔江村山间的一个废弃空军雷达站,是刘招华桂林逃亡生活的终点。刘招华当时在电视上看到通缉令后逃到这里,靠干粮度过了16个日夜。当年警方搜捕网撒向这里时,刘招华已不见踪影,只剩丢弃的衣物和一个用来包装鞋垫的塑料袋。

    信息时报记者近日专程到这个山洞,发现洞穴壁上有“李森(刘招华又一个化名)在此一游”的字迹,据当地村民介绍,这是刘招华自己写下的。

    洞里刻“李森在此一游”

    2006月6月23日,记者在当地向导指引下,驱车60多分钟,来到临桂县保宁乡。保宁乡距离桂林市区行程大约45公里,其中近10公里为碎石山路。浔江村与南方许多小乡村一样,安静质朴,不过两年前,数百警察一次抓捕行动打破这种平静生活。

    “那是2004年底了,数十辆警车和百余民警和武警来到村口,说是去山上一个废弃的山洞抓人。”浔江村村民回忆,这样声势浩大的抓捕行动,他们都是第一次见到。

    当地村民介绍,“这个山洞原来是空军的雷达站,后被废弃。它最后又成了刘招华桂林逃亡生活的终点站。”

    与两年前不同的是,雷达站入口处,野草茂盛地长着,掩住了洞口。一眼看去像一座孤寂留在山腰的荒冢。洞口仅有1米多高,记者猫着腰进入洞穴。洞里最吸引眼球的是,刘招华为16个日夜山洞生活留下的“纪念”——“李森在此一游”赫然画在入口处墙上,这是刘招华用化名留下的字样。其中“森”字已经被后来人给抹去,而据当地居民说,在洞穴的深处,刘招华还公然写上了自己的真实姓名。

    爬进洞穴,一股逼人寒气扑面而来,凉气只透脊背,借着微弱的光线,可以看到空穴内大小近十多平方米,高近3米,在穴壁上画着各式张牙舞爪的涂鸦,碎石砖块歪斜地倒在地上。洞穴内各种入口连通交错,记者走了20多分钟,还是漆黑一片,难以找到尽头。

    看到通缉令躲进山洞

    而就是在这个洞里,刘招华靠着快食面、饼干、火腿肠、鸡蛋等干粮,度过了16个日夜。

    2004年11月24日下午,在桂林福建老乡江荣华的红云烟酒店里,刘招华像往常一样喝着茶,看着电视。突然,他看到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正在播放公安部A级通缉令,其中悬赏20万抓捕刘招华。刘招华说他看过新闻后,心里并不是太慌张。

    晚上6时左右,刘招华和店里的朋友吃过晚饭,刘招华妻子的表弟驾车来到店里接他,他们并未回到自己的别墅——漓江花园185号,而是乘车直接奔向阳朔。

    当月25日,到达阳朔后,刘招华做了短暂停留,随后又驾车往桂林雁山方向逃亡。最后逃到了这个雷达站。可是当数百警力组成的搜索队赶到这个废弃的雷达站时,留给他们的只是刘招华丢弃的衣物和一个用来包装鞋垫的塑料袋,刘招华从桂林跑了。(时报记者 涂峰)

    相关报道

    销毁5吨毒品发电2000度

    昨日,省禁毒委、广州市禁毒委联合省、市有关部门,在广州大学城举行全省“6·26”国际禁毒日系列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大学城10所高校的5000多名师生参加了仪式。会议结束后,现场展览广州海关缉毒行动中缴获的5吨毒品随即被押送至广州市垃圾处理中心进行集中销毁,顿时“变废为宝”用于广州居民发电。

    据介绍,此次销毁走私毒品活动是广州海关历年来销毁规模、毒品数量最大的一次。也是广州海关首次采用这种方式销毁毒品,整个销毁过程仅需20分钟,不仅避免了公开焚烧对空气造成的污染,还可以用以发电,体现了循环经济的理念。

    广州市生物废弃物管理中心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保守估计,5吨毒品至少可以发电2000度,以每户家庭每月用电200度计算,2000度电可供10户居民使用一个月。此次发电主要供给白云区太和镇居民使用。(记者 刘妍 凌慧珊 通讯员 粤禁毒宣 穗关)

  广东重拳整治涉毒娱乐场所

    昨天下午,国家禁毒委召开全国禁毒人民战争电视电话会议,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禁毒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重点部署今明两年的全国禁毒人民战争。

    广东省副省长、省禁毒委主任李容根在会议上发言。李容根要求,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禁毒职能部门要以贯彻落实中央领导重要指示和全国会议精神为契机,进一步加大领导力度、加大投入力度、加大工作力度,通过继续健全完善禁毒工作责任制、实行禁毒委成员单位分专题包市挂点督导帮扶工作制度和制订实施禁毒工作年度考核制度,努力打好“五个战役”、抓好“四项整治”。要以禁毒重点地区、部位和通道的整治为重点,强化缉毒破案和堵源截流工作;要以提高戒断率和戒毒效果为重点,深化禁吸戒毒和康复矫治工作,要以整治涉毒歌舞娱乐场所为重点,努力遏制吸贩新型毒品活动,全面推进禁毒人民战争工作。 (记者 刘妍 通讯员 粤禁毒宣)

毒枭 刘招华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