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伦理人性法律丢失 几起血案背后的沉重思考
一块腊肉、一场争吵就使得他们轻率地举起锋利的屠刀向邻居乃至亲人砍去,那一瞬间,亲情、伦理、人性、法律似乎全都丢失了———
为达个人目的,把亲生女儿当成是最大的“包袱”而谋杀。11月15日,宜城市“蛇蝎母亲”黄某被公安机关抓获;
平时好吃懒做,偷窃邻家腊肉被发现,却残忍地将邻居砍死;
……一桩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血腥案件,让人的脑海不禁产生一个个大大的问号,亲情缘何如此淡薄?人性缘何如此冷酷?道德约束缘何如此失效?法律意识缘何如此丧失?
是什么让凶残淹没了人性的善良?是什么让他们将屠刀如此轻易就挥向自己的亲人、朋友?
罪犯的伏法并不是案件的终结,留给我们的还有沉重的思考。
案例一:腊肉惹出命案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35岁的文家兵,是公安县夹竹园镇卫东村8组的农民,与被害人李伦玉是多年的邻居关系。
今年1月9日,文家兵见邻居李伦玉家楼房顶上晒有腊肉,遂起盗窃之心。当晚10时许,文家兵携带篾刀一把、尼龙绳一根、杉木棒一根、编织袋一个来到李伦玉家屋子后面,将尼龙绳的一头系在腰间,另一头绑住杉木棒。文家兵爬上李伦玉家屋后的树上,将杉木棒拉上来搭在楼房平顶与树杈之间,然后顺着杉木棒攀至楼房平顶。当文家兵正在盗窃腊肉时,被李伦玉发现。李即将文家兵拽住,并大喊“捉强盗”。文家兵见事情败露,不仅不道歉,反而举起篾刀朝李的头部猛砍,将李砍倒在地,随后取下三块腊肉逃离现场。李伦玉被砍后当场死亡,殁年58岁。
11月25日,一声正义的枪声,结束了抢劫杀人犯文家兵的生命。
案例二:为民除“害”活活打死亲弟
古人云,兄弟如手足。王章华是王章云的亲兄弟,与武海成同住咸丰县活龙坪乡海龙坪村。王章华生前脾气暴躁,经常打骂父母兄长,欺负乡邻,在当地是一“霸”。
2005年4月19日上午,王章云将王章华持刀到武海成家滋事一事向活龙坪乡派出所报了案,王章华大为不满。下午5时许,王章华见哥哥和武海成夫妻在武家中吃饭,即手拿石头大吼:“今天一个都跑不脱!”三人吓得往屋外逃跑。王章云跑出门时顺手拿起一根扁担,眼见王章华追上了自己,便用扁担乱打,击中其头部。王章华转身便跑,王章云追上去又打了他头部几扁担。这时,武海成也赶过来帮忙追打王章华。
王章华慌不择路,掉到路坎下的灌木丛中。二人搬起石头往下砸了几十下,又下坎去找。王章华往前逃,王章云追上后用扁担将他打倒在地,因用力过猛连扁担都打断了,又捡起一根木棒打其颈部。在确认其死亡后,二人将其尸体扔到水沟中。回到武海成家后,王章云打电话向活龙坪乡派出所投案自首。
9月20日,咸丰法院一审以故意杀人罪判处王章云有期徒刑14年,判处帮凶武海成有期徒刑6年。
案例三:劝架不成媳妇挥刀伤婆婆
当儿子与媳妇吵架时,做母亲的会帮助谁?孙某选择了偏向儿子。
巧云是孙某的儿媳妇,每当小两口吵架时,孙某都会在一旁数落巧云,久而久之,巧云感到自己与丈夫的不睦全是由于婆婆的挑拨引起。
6月22日晚6时许,孙某听说儿子又与媳妇吵了起来,急忙赶来“助阵”,谁知道刚走到屋门口,迎面正好碰到怒气冲冲的媳妇巧云。孙某一见媳妇,张嘴就数落她的不是。早已感到委屈的巧云不由得怒火中烧,跑回厨房拿了一把20厘米长的菜刀,边喊“我杀了你”边朝孙某砍去。孙某本以为巧云只是嘴上说说,没想到儿媳妇居然动真格的,于是便与巧云扭打起来,在双方厮打过程中,巧云砍中孙某10余刀,导致孙某左尺骨开放性骨折。幸亏邻居们闻讯赶来,才制止了一件命案的发生。
专家评析:四大原因诱发犯罪
人命关天,杀人偿命。20年前乃至10多年前,亲情犯罪在我国是十分罕见的,为什么这种现象目前如此普遍?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二庭副庭长郭卫华博士认为,当前社会正处于伦理悲剧发生的高发期,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
伦理道德的约束力下降。人们将更多的关注投入到自身利益的争取中,造成对家庭成员、亲属、友邻的淡漠。比较突出的是赡养问题。有些子女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而放弃对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有的父母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嫌儿女是累赘;有的农村邻居之间为一点点利益、小事起矛盾,甚至记仇一辈子。
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有些人事业上一帆风顺,出类拔萃,但和家庭成员、左邻右舍关系却较僵,主要是缺乏与家人之间必要的沟通,心里产生了隔阂。如婆婆和媳妇之间,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了无数的人间悲剧。
个人心态失衡。邻居之间喜好攀比,一攀比心态就不平衡,很容易发生出格的事。文家兵平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看到邻居家晒有几块腊肉,就认为别人的生活比他过得好,于是去偷,以达到他的平衡。被发现后,本来不是什么大事,道个歉就完了,但他却选择了极端。
法律意识淡薄。法律在亲情之间有着误区,子女打长辈,丈夫打妻子,兄弟对打,后果再严重,也认为是内部矛盾,没有意识到是犯法。王章华的哥哥王章云认为弟弟无恶不作,打死他是为民除害,结果以身试法,悔不当初。
教育学家杨淑子院士认为,亲情犯罪必须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要防范亲情、友邻犯罪案件的发生,一是要加强全民普法宣传和教育,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二是要加强家庭道德观、伦理观、法制观的重新塑造,选择正确的沟通方式。三是要建立健全心理咨询体系,找到一个合理宣泄的出口。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