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招华:头号毒枭的变轨人生
他曾在法警岗位上有过出色表现,但最终走上了制毒、贩毒的不归路;他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却自学只有化学专业研究生才能看懂的书,研制出了冰毒结晶;他是建国以来悬赏金额最高的逃犯,却披着伪善的外衣,以“企业家”的身份冠冕堂皇地生存了近5年。从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到“万恶之源”的制造者,从自信心极度膨胀的“投资商”到世人唾弃的阶下囚,刘招华聪明反被聪明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倘若偏离了正常的轨迹,必将自取灭亡。
警方深夜突袭 大毒枭睡梦中就擒 3月5日凌晨4时30分,福建省公安厅实施代号为“啄木”的抓捕行动,公安民警、武警官兵一百多人在福安市街尾某小巷发动突 袭,公安部A级通缉令悬赏20万元追捕的全国头号毒枭刘招华在睡梦中束手就擒。
随后,警方在福建霞浦县城关抓获刘招华之妻周倩。周倩1974年出生,原名李晓青,福建建阳人,身高1.65米,也是特大制贩毒品犯罪团伙成员。 知情人士透露,春节前,有一个30多岁的外地女子来租房,不久就有两个男人住进来。"这两个男人住进来一个多月,却没看见他们的真面目。如果我知道楼上住的就是大毒枭,那我去举报就能拿到几十万元奖金了。"一位住在附近的妇女半开玩笑地说。 生于贫困“自小善于利用人” 生于1965年的刘招华家里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他曾于1983年到1985年在福州武警边防支队服役,1989年到1994年在福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任法警。刘招华12岁丧父,父亲生前是做豆腐的,父亲死后大哥继续父亲的生意,刘招华也就由大哥一手拉扯成人。 “聪明”,是亲友对儿时刘招华的一致评价,前进街居委会党支部书记陈胜平是看着刘长大的:“他那时候的学习成绩非常好,我们都觉得他只要继续上学一定能考上大学的,但由于他家里穷,高中还没有毕业就当兵去了。”自小与他一起玩的刘卫平说,当时大家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刘招华平时不怎么看书,但他的学习成绩在几个伙伴中间总是最好的。 这位玩伴对刘招华的聪明还有另一种解读,他自小善于利用别人:“我们小孩子之间经常打架,可刘招华从来不出手,只是站在一边,说谁坏谁该打之类的话。”服役后,刘招华又在军队上了两年中专,学的是后勤管理有关专业,后来提为排级干部,协助后勤管理。 表现出色的法警岁月 福安市法院原副院长钟石龙回忆,1989年刘招华退伍后在福安市人民法院任法警,当时法院里还没有专门的法警队伍,只有刘招华一个专职法警,另外还有两个其他部门的人供随时抽调充当法警,其实当时的法警工作有很多,包括打扫卫生、挑水、做通讯员等等。 “但刘招华做事有条不紊,干净利索,工作表现积极,为人很好,团结同志,同志间的关系很融洽。”钟石龙说。法院政工科主任雷阮玲也证实,由于工作积极,刘招华1989年底才到岗,1990年就被评为法院的先进工作者,1991年福安市隶属的宁德地区法院系统开展执行工作大会战,刘招华在大会战中立了三等功。 善于拉关系招商中积累人脉 由于刘招华在法院积极的表现,他当时得到了福安一位县领导的赏识,1992年被抽调到县委参加招商引资工作。 善于交际是刘招华的一大特点,他服役时曾在福州平潭县一边防派出所待过一段时间,在那里就结交了一些人。民警许克度介绍,他最初的两个落网同伙陈文印、张明辉就是在这里结交的。“刘招华在边防几年结交了大量的各色朋友,到法院工作以后成了他的一大资源,抽调他可能与这有关。”钟石龙说:“我们事后分析,刘招华在这段招商引资过程中可能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 制毒背景神秘与台湾人合作 对于刘招华最初制毒的资金来源,福安市公安局赛岐分局局长缪施健说:“听说他在服役时认识了一个台湾人,此人很有钱,出钱购买了设备。”刘招华的好友刘卫民也知道这个台湾人:“他(刘招华)刚到法院上班就花两三万元盖了房子,钱据说是台湾人给的。”后来他注册公司开工厂时,跟刘卫民说建厂房花了70万元,“我不知道他说的是真是假,好像也跟这个台湾人有关。”刘招华的岳父吴瑞廉的说法可能更接近真相:“他当时说要与一个台湾人合办工厂,这个台湾人到我们这里住过一段时间,我见过,当时看起来还是个中年人,大约40来岁,戴着眼镜。”福建省公安厅缉毒总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说,从目前看来,刘招华涉足毒品是从福建开始的,这与一些大的背景分不开。 1992年,刘招华的招商引资工作结束,但他没有按时回法院上班,托辞说县领导同意他不回法院上班,但有关领导否认了这个说法。后来法院党组开会要开除刘招华但没有实行,刘招华这才于1994年把档案从法院转到了县人才中心。从此以后,刘招华的其他法院同事们再也没有见过他。 他竟然是个毒枭 刘招华第一次进入警方视野是在1996年,福州警方扑到他的冰毒制造厂,却只发现一些零散的设备,10公斤冰毒早已经被他销毁了 1996年,福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接到举报,有两名毒贩将在福州市工业展览中心门前进行交易。于是警方派了两名警察化装成毒贩,一举将疑犯陈文印和张明辉抓获。 12月10日,当时作为探长亲自参加抓捕行动的福建省公安厅缉毒大队薛建和警官向记者描述了这个案子:警方一共出动了20多人,现场缴获冰毒5公斤,但是抓获的犯罪嫌疑人中并没有刘招华。1996年12月,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陈文印、张明辉死刑。这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他们翻供了,说冰毒是从一个叫刘招华的人那里拿来的,并且举报刘在福安赛岐有工厂制造冰毒,并且有10公斤冰毒藏在刘的小舅子家中。” 直到此时,刘招华才第一次进入警方视野。福州警方立刻赶到福安,结果发现扑了空,赛岐的冰毒制造厂只剩下10多口用于试制冰毒的反应锅以及一台崭新的控制台,10公斤冰毒早已经被销毁了。 而确认刘招华制造冰毒的事实也费了一番周折。薛建和说,他们在别墅里找到了大量票据、发票,其中有几张是从北京购买苯基丙酮的发票,购买量很大,有好几吨,此外还从刘家里找到了介绍冰毒生产流程、生产配方的书籍。警方对工厂里的设备、工艺等实物拍了照,随后找到了福建省公安厅刑侦总队理化分析部门的一位专家。专家出具了书面意见,认定了刘招华生产冰毒的行为。 刘的小舅子吴某也招供了窝藏毒品的事实,但在法庭上,跟律师见面后他却翻供了,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最后他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缓期五年执行。陈文印、张明辉也因为检举了刘招华,保住了性命,由死刑改判无期徒刑。 但是,刘招华却从此消失了。警方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了延续至今的追捕。 “刘招华这个人反侦查能力比较强,早在法院对陈文印、张明辉案件进行审讯的时候,他就已经得到了消息,出逃了。”薛建和说,“这些年来我们为了抓捕刘招华去过广东、武夷山、上海等地,而且已经基本确定他是从武夷山逃跑的,大概在1999年11月份,当时他与另外一个女人生的儿子刚一个月。可就是没有一次能够抓到他。” 制毒厂藏在深山 冰毒厂位于赛江边上,后面是一座小山,离最近的村庄约有700多米,其间仅有一条一米宽的陆路相连,外人根本不可能知道里面究竟在干什么。 12月6日,记者来到位于赛岐镇苏洋村的冰毒制造厂原址。 冰毒厂位于赛江边上,厂房后面是一座小山,把工厂和村子完全分隔了开来。工厂离最近的村庄约有700多米,其间仅有一条一米宽的陆路相连。从选址上看,当时刘招华显然是经过慎重考虑的:靠江使工厂运输方便,靠山又避开了村民的视野,相对偏僻的位置,使外人根本不可能知道里面究竟在干什么。 “当时外面有高高的围墙,而且养了六七条大狼狗,我们根本不敢走近。”一位村民告诉记者。 整个工厂的核心是一栋三层黄色琉璃瓦小楼。小楼至今依然矗立在赛江边上,在那一带显得非常突兀。如今的小楼显得空空荡荡,荒废,墙板、地板、家具都已经被毁,但是从遗留的痕迹看,当时的确豪华装修过。每一层除了大厅外,各有3个房间,每个房间的面积约有20多平方米,并且自带卫生间,楼下还有一个很大的地下室。 “这样的面积足够搞一个冰毒制造厂了。”同行的赛岐警察告诉记者。 尽管警方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刘招华曾经在这里制造了15公斤冰毒,但是他的家人和朋友至今仍不相信这一点。 刘月春回忆,从1993年开始,刘招华就说起过要和台湾人一起办塑料厂,但好像直到被警方查处也没有正式投产过。 刘卫民也觉得那个厂里制造冰毒不可思议。“我去过几次,厂里好像没有什么工人。当时做了一些样品出来,就是几个塑料灯,会发光。” 而陈胜平的回忆则是曾见过有一车一车的洋葱往工厂里面拉,“拉进来的都是原料,说是做洋葱晶。” 12月8日下午,记者辗转找到了刘招华的岳父吴瑞廉。吴表示,刘招华曾跟他说过要和台湾人一起办厂,生产洋葱晶。吴甚至还见过那个台湾人,台湾人当时40多岁,戴眼镜,在赛岐住过好一阵子。 那个和刘招华合作的台湾人到底是谁,也一直是个谜。刘卫民记得刘招华曾告诉过他,盖苏洋村的那栋小楼花了70多万,全是台湾人给的钱。“刘月春现在居住的那个三层砖房也是刘招华当兵回来后盖的,据他说花了两三万,也不知道哪里搞来的钱,恐怕也和台湾人有关系吧。” 无论在赛岐还是福安,认识刘招华的人普遍有这么一说:他早年在平潭当兵的时候,结识了一些台湾人,并且对其中的人有恩。正是这些人后来将他引上了毒枭之路。 向西安教授讨教制毒 1996年刘招华找到西安交大的一位教授,他们在一处很简陋的实验室里完成冰毒结晶工艺。教授并不知道这个年青人日后竟成了个毒枭 在刘招华成为毒枭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是掌握了制毒技术。 据薛建和介绍,刘招华在冰毒制造工艺上使用的是最新的化学合成工艺,他选用的原料是丙酮。但是在实际制作冰毒的过程中,刘招华生产冰毒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冰毒结晶工艺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 1996年四、五月份,刘招华来到西安,找到了西安交大的一位姓朱的教授。他们在一处很简陋的实验室里完成冰毒结晶工艺。朱教授帮助刘招华实验了整个冰毒的结晶过程。万分感激的刘招华当即支付给他现金5000元,返回福州后又给朱邮寄了5000元。之后,刘招华开始走上了冰毒的非法生产道路。 薛建和说,其实福州警方很早就在刘招华家里发现了一张5000元的汇款单收据,准备去西安调查,但当时由于某些原因没有去。 直到1997年6月,薛建和接到福建省公安厅的电话,说西安警方到福州调查一些情况,他才知道原来刘招华的制毒技术就是去西安学来的。 11月24日上午,陕西省公安厅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证实,1997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了福州市警方破获赛岐一地下冰毒加工厂案,曾给刘招华帮忙解决冰毒结晶问题的西安交大朱教授看过电视后很快到陕西省公安厅去“自首”,但这名教授当时并不知道刘招华“讨教”背后的真实用意。 刘招华是如何赢得教授的信任的呢?西安交大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证实,1995年刘招华托人认识了已离休的朱教授,以研制减肥药为借口,“请教”老教授帮忙实验用苯丙酮合成甲基苯丙胺。在实验前,朱教授曾认真查阅了有关资料,确定甲基苯丙胺确实是制作减肥药的一种必要成分,然后才进行实验并成功合成了甲基苯丙胺。至于刘招华用该工艺来制冰毒的真实用意,教授当时毫不知情,更不知道甲基苯丙胺就是冰毒。 后来,朱教授在电视上看到有关专家介绍冰毒的化学结构,才得知甲基苯丙胺就是新型毒品——冰毒。当晚,他立即向西安交大党委汇报了情况。学校随即令校公安处向陕西省公安厅进行了报告,并及时向福建警方通报了有关情况。 据悉,由于朱教授当时并不清楚刘招华的真实用意,警方并未对他进行处理。 一年产出12吨冰毒 从1999年1月至10月,刘招华指挥他人在广东普宁生产出至少12.36吨的冰毒。结果警方把它们搬出来摆满了整整一个篮球场 大约在1998年前后,刘招华潜入广东普宁市。这里不但靠近闽粤边界,文化上和福建相近,更因为当时这里是制贩毒的便利之地。 刘招华找到了这里的毒枭陈炳锡,两人一拍即合。刘出制毒技术,陈出钱,很快就开了第二家冰毒厂。 陈炳锡其实在当地并无很大名气。他经营了几家服装厂,但这只是他对外公开的身份。据说,陈为人非常低调,且对普宁不少寺院有慷慨捐赠。 同样,刘招华在普宁也没有留下什么印迹。当地许多警察也是看到最近的通缉令后,才知道他在普宁活动过。“这可能是内地毒枭的共同特点,他们都十分谨慎。” 由于冰毒制造过程中会产生腐蚀性很强的污水,只1个月后,刘招华和陈炳锡合作的新厂流出的废水,就把村里鱼塘里的鱼给毒死了,引起村民们文汇报不满,告到政府部门。刘招华见势不妙,赶紧北上银川寻找避身之地。 刘招华和陈炳锡这次找的是隶属宁夏银川市新城区沙渠口牧工商联合公司的一个农药厂房。他们把普宁的制毒设备转移到这里,由刘招华组织安装并制造冰毒。 在这个僻静的厂房里,刘招华由原先的小角色迅速发迹成后来震惊世界的大毒枭。从1999年1月至10月,刘招华伙同陈炳锡,指挥4名普宁人运用他掌握的新技术,生产出至少12.36吨的冰毒。 如果不是谭晓林团伙贩卖毒品的暴露,刘招华不知还会给世界多大的震撼。 谭晓林,原籍四川,在云南边境一带打工中结识缅甸大毒枭杨国栋,后娶其女,入缅甸籍,拥有上亿元身家财产,成为金三角地区的新一代大毒枭。1999年7月28日,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正式立案查处谭晓林跨境贩毒集团,案件命名为“7·28案件”。 同年11月4日,警方在长时间跟踪这个团伙后,在广州一家仓库里现场缴获其贩卖的108.85公斤海洛因。 警方在这个仓库里,还意外地发现了17个纸箱,里面装的是高纯度冰毒。“我们准备走了。守仓库的有个人就说,哎,旁边那个仓库平时也是挺怪的,常锁着,(我们)打开一看,全是箱子……”广东省公安厅民警回忆说。 这些箱子里装的也全都是高纯度冰毒,“非常非常多,从地下堆到(房)顶上。”民警们搬这些箱子花了一天时间,结果摆满了整整一个篮球场,一数,竟有554个纸箱,共装有11.08吨冰毒。“当时很多在场的老警察都暗吸凉气,感叹这一辈子都不可能见到这么多冰毒。” 通过审讯,警方还从普宁市池尾镇贵政山村缴获质量较差的1.28吨冰毒。 据警方调查,指挥制造这批惊人数量冰毒的,正是刘招华。但这一次,他再次成功逃脱。 “他那天回去并不是坐电梯上去的,而是走防火通道。当他上了楼以后,从防火通道门一出来,就看到他的房间正有人进去,公安人员在搜查,他马上调头就走了。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他的消息了。”广东省公安厅民警说。 1999年11月,公安部对刘招华发布通缉令。 谦和富商 2000年刘招华潜逃桂林,取得“合法”身份成功“黑洗白”,在当地活动近5年无人知晓并以投资商成为官方的座上宾,2004年警方悬红60万缉拿他,刘招华再度开始了他的亡命生涯。 2000年3月15日,广西桂林市全州县全州镇城关派出所的辖区居民档案里,开始出现一个名叫“李森青”的男子。同年4月和5月,先后冒出“周倩”、“周杰”、“李华”等3人。他们都是从这个县的龙水镇“农转非”而来。其中,李华和周倩、周杰均来自龙水镇同安村委。 但记者调查发现,这4人都不是龙水镇人,登记的居住地址都是假的——周边的居民说根本就不认识他们。 这个秘密直到今年11月24日公安部发布悬赏通缉令才露出水面。让当地有关方面尴尬的是,他们亲热相称几年的“李总”李森青,竟然是中国头号大毒枭! 亡命桂林的“合法”生活 和刘招华有过交往的人对他印象不错,迷信“木”的他只得到桂林5年的庇护 在全州获得“合法”身份后,以“李森青”之名出现的刘招华,先是在桂林市郊漓江花园购置了一套二手3层小别墅,2001年9月在桂林高新区创建桂林市森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万元,股东7人,刘任董事长。自这年起,刘在桂林市下辖的龙胜、临桂两县投资约千万元,主要种植濒危植物红豆杉。2002年2月,成立桂林胜康天然生物研究所,后因这个“空壳”公司连续两年未年检被吊销。 12月8日,记者来到漓江花园185号,发现房门和院门均已被警察贴上封条。这里是刘招华等人在桂林的落脚点,也是他的森森公司注册地址,居于花园最角落,安静而且隐蔽。 在这里,刘招华似乎忘却了远在福建的妻儿,与周倩以夫妻身份出入。同住的还有李华和周杰,据警方对外消息,他们分别是刘招华和周倩的表弟,周倩是福建建阳人,她怎样和刘招华走到一起,目前还是个谜。 一名长年在漓江花园门口开摩的的男子告诉记者,刘共有3部车,自己开一辆小车,周倩开一辆小型越野车,李华则开一辆带封闭车厢的小货车。刘和周倩都喜欢打牌和打麻将,在花园里有不少牌友,经常围坐一起消遣。刘曾在牌桌上说,他在全州、龙胜和临桂都有投资,但看不出他身上有老板的气派,有时反倒显得很小气,夫妻俩经常为对方输了钱而吵架。“事后想来,他贩毒那么有钱,却为这点小钱夫妻斗气,肯定是做给别人看的。” 和刘招华有过交往的人,对他的印象不错,除了长着福气相,为人做事也比较低调、沉稳,说话不紧不慢,谦和有城府。虽然刘的身份证是全州的,但一口浓重福建口音的他不避讳说自己是福建人。李华和周杰也是福建口音,只有周倩的普通话里听不出她来自哪里。 大约在2002年,周倩生下一男孩,取名彬彬。这再次让人想到,刘招华的化名李森青,他的森森公司,还有他选择的逃生之地桂林,都带有“木”字。看来,刘招华对“木”仍然笃信不疑。 但事实上,桂林并不能给他终生的庇护。在这里隐姓埋名近5年后,他似乎嗅到了危机正在来临。邻居最后一次见到他是今年11月22日下午,他牵着儿子的手在花园大门旁走动,此后就再也没有出现。 这个时候,周倩还留在家中。邻居告诉记者,第二天傍晚,她开车去幼儿园接儿子的时候,几名警察守候在她家门口。“周倩回来时远远看到,就直接跑掉了。” 刘招华家三楼阳台上,至今还晾晒着几件衣服未收,似乎印证了周倩逃离时的措手不及。邻居称,警察发现周倩逃跑后,入室搜查到半夜。 第三天上午也就是24日,公安部即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刘招华悬赏20万元通缉。但公布的刘招华照片还是刘的早期照片,直到4天后的海南省公安厅通缉令,上面才出现了警方掌握的他最近的照片,显示刘招华脸部明显发胖,剪了平头还戴了眼镜(但记者调查发现,刘平日里一般不戴眼镜)。 11月29日广西自治区公安厅发布通缉令时,还未掌握周杰的照片。几天后,广东方面的通缉令才补上了这一缺陷。 这些似乎都表明,警方对刘招华和他身边人的关注,并不比他们出逃早多久。或者说,当过兵、做过法警的刘招华,在躲避警方追捕能力上非同一般。 投资当地频频抛头露面 刘招华凭借手中的资本和强大的游说能力,被奉为造福当地的“恩人” 和许多通缉嫌犯尽可能断绝与外界往来不同的是,刘招华频频与桂林方面的一些官员接触。在内地大兴招商引资的背景下,刘招华凭借手中的资本和强大的游说能力,一度成为桂林一些县乡领导的座上宾,甚至被奉为造福当地的“恩人”。 2002年底,临桂县凤凰林场许多职工在收看当地电视新闻时,惊讶地发现林场已经被县里租赁给刘招华的森森公司了,而林场方面却不知情。直到2003年3月,时任临桂县委副书记的骆明远才把刘招华带来林场进行商洽。在骆明远的斡旋下,林场与刘签订协议,同意租赁改制。 根据这份协议,林场1600多公顷林地几乎全部租赁给对方,用于红豆杉种植和深加工,租赁期70年,第一年李应完成工厂建设,投入1.3亿元,3年内完成总投资3亿元。“工厂建成2年内即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2007年应缴税款达1000万元,2008年达5000万元……”这次租赁改制的另一大动作是“安置了大量职工”。 “这是全区70多家林场乃至全国众多林场里最彻底、最成功的一次改制,我们林场得到了大实惠。”留守职工高和平(化名)对记者说。 这次改制得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的赞同,但在批复中要求把70年租赁期降为国家规定的50年,同时提出“原场内森林公安机构不得随林地租赁,应上收到所在县森林公安机构统一管理”。这句话改变了林场派出所“可能沦为刘招华私家保镖的苗头”,高和平说。 签订协议后,刘很快给临桂县财政送来600万元,用来安置林场职工、处理林场原有债务等方面。300亩苗圃基地也很快开建,种上了红豆杉苗。因天然红豆杉已濒临灭绝,而其中提取的紫砂醇对抗癌有奇效,因此人工种植前景被普遍看好。在这个背景下,临桂县方面对刘招华寄予厚望,不时前来探望。 刘招华如何“黑洗白”? 刘的“合法”身份暴露户籍制度漏洞,有关人员将受到处理 刘招华在桂林活动近5年无人知晓,和他改名“李森青”并持有全州县“合法”身份有直接关系。那么,他是如何“黑洗白”的呢? 记者从有关渠道获悉,刘招华的这条路径大致为:2000年找到全州社会上的一名中介,此人再找另一中介,第二中介从龙水镇同安村委获得盖章证明,证明刘招华等人是本村人,但户口登记中漏登了,第二中介到龙水派出所上到户口,然后以农转非名义转入全州镇,入户城关派出所。 目前,第一中介已被警方抓获,但起关键作用的第二中介闻风而逃,警方尚未对此作出最后定论。 全州县公安局局长欧克强认为,刘招华此路走通的两大背景是,2000年人口大普查为漏报人员上户提供了便利条件,而扩张中的城镇化建设,需要很快吸收农民为城镇居民,以此扩大城镇面积,提高城镇消费能力。 同时,欧克强也承认,“这至少说明了我们办事民警在工作态度上粗枝大叶,不该省略的程序省略了。”他认为,龙水镇民警应该对村委会的所谓证明实地调查、严格审核。 实际上,记者发现,这次户籍事件暴露出的问题远不在此。 刘招华登记的身份证地址是全州镇民主路221号,周倩和周杰的地址是穿心巷8号。巧合的是,现住穿心巷8号的卿淑云大娘告诉记者,大约在1997年以前,这里的门牌号码就是民主路221号。但她既不认识李森青,也不认识周倩和周杰,这几个人的名字也没有出现在她家的户口簿上。 奇怪的是,城关派出所所长对记者表示,他们接到的证明都是有效证明,只能办理。 150农民向头号毒枭讨薪 因为拖欠工资,大毒枭刘招华已被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的150多名农民告上了法庭。 2003年4月,老板刘招华却突然“失踪”。据称,刘招华在平等的债主有近200人之多,所欠金额为25万多元。2004年10月份,150位农民向龙胜法院起诉刘招华。据称,此后还陆续有农民加入到起诉队伍中,实际人数估计有200人。 目前,法院于2004年12月1日对刘的红豆杉基地予以财产封存。法院称,他们将通过合法途径,将这些东西拍卖后用来支付农民工资,剩余款项上交国库。 与毒枭对话 警察:你是不是刘招华? 刘招华:肯定是,这还用讲? 警察:你知道你做什么? 刘招华:你也知道我也知道,何必问呢? 警察:我也是警察,你(曾经)当过警察,我希望我们之间能够坦诚。 刘招华:这个没问题,但是我希望你不要去聊(其他)任何人,这个东西呢?是我的就是我的,你们不要想做一个什么圈套来给我怎么样。你们想知道什么事情,你列一个(清单),或者来讲你做一个提纲,你如果想。。。。。呢?我跟你讲,你根本不要跟我这里混,你讲了也是白讲。 记者:你作为有四个小孩的父亲,你不想说一点什么。 犯罪嫌疑人刘招华:没有什么好说的。儿孙自有儿孙福。 记者:你既然生了他们,你应该养他们。 刘招华:这个可能是命里面注定的。 记者:你想和你家人说一些什么。 刘招华:不想说,多少年了,我们离开这个家,对这个家也没有什么贡献,没有什么好说的。
|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