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警察作家>详细内容

警察作家

武和平:“我的赤诚之心,没有掩盖”

来源:中国第一公安文化 作者:闲钓碧溪 发布时间:2006-12-29 21:44:32 浏览次数: 【字体:


    汴梁城里走出的作家武和平是一个传奇的人物。
    1992年,他指挥侦破发生在开封的中国文物第一大案,声震全国;1994年,主演电视剧《九一八大案侦破纪实》,明星风采十足。而此前的1982年,他已出版侦破小说《血案遗踪》,并被搬上银幕。拍电视剧之后不久,武和平离开故土,10年之间仿佛淡出家乡人的视野,淡出文坛。
    7月25日,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打黑侦破小说《掩盖》面世,首印5万册,作者正是公安部办公厅副主任兼新闻发言人、一级警督武和平。多方联系,本报获得了独家专访武和平的机会。
    话题从故乡开封谈起——

“魂牵梦绕是汴梁最最眷恋是黄河”

  “离开家乡10年,却一直没有离开京都和黄河。我离开东京开封,离开黄河,进了首都北京。可中间有两年多时间,又到西安任职,生活在黄河边的西京。三座古老的京都,按历史坐标几乎贯穿中国历史……”武和平出口成章,说话不急不缓。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中没有京腔的油滑,也无开封话上挑的尾音。他笑言:“当年拍电视剧时练出来的。”
   “但我最想念的还是汴梁城,最眷恋的还是咱们的大河——黄河”,武和平的话语中充满了深情。他告诉记者,他出生在开封,在黄河的黄泛区周口太康县下乡插队3年,就住在农民的牲口屋里,“那时就有一个作家梦”;1971年返乡回城,当上了警察,“到今年,已经整整35年了”。
    武和平难忘汴梁城,不仅因为这里是生他养他的故乡,而且“在我生活过的三个古城中,开封的文化积淀是最有特色的。”别看我现在写小说,人家都说我是作家。其实,我这点历史文化知识、我的作家梦,都源于童年时期大相国寺听书的经历。”武和平说,小时候,他有空就钻进大相国寺,勾栏瓦肆里那些说书人口中《七侠五义》、《水浒传》,给他了英雄的情结和文学的梦想。他开始沉浸在小说中,沉浸在文学的梦幻中:长大了,我也写书。

《血案遗踪》写文物侦破“9·18”犹神助

  1992年,开封发生“九·一八”文物大案——几个用高科技手段作案的犯罪分子从戒备森严的市博物馆里盗走馆藏文物69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件、二级文物52件、三级文物3件、未定级7件。此案当时被称为中国文物第一案,震惊全国。
    当时武和平是上任不到半个月的市公安局局长。他立下军令状:不破案,就辞职。作为指挥长的他,通过蛛丝马迹撬开全局,一网打尽犯罪分子,被盗文物全部追回。
    1994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电视剧《九一八大案侦破纪实》,武和平出演男一号,自己演自己,明星风采十足。
    许多人都说武和平人生最闪亮、最辉煌的就是这段经历,许多人也是在那个时候从报道、从荧幕上,认识了临危不变、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他。
    如今提起这段经历,武和平的语调依然不徐不疾。他讲述的是一段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
    1982年,武和平创作了第一部小说《血案遗踪》。故事原型是1977年4月30号发生在开封的一件震动全国的大案。后来特别请到了一个专家,帮助侦破了此案,他有感而发就搞了一个长篇小说,后来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搬上了银幕。
    武和平回忆说,当时真实的案情是,4月30号晚,开封市斧头街王大昌茶叶店闯入了两个犯罪分子,杀害了几个值班人员,抢劫了几千元现金。“这是地上案件,为了让它好看,我就加工了一个地下案件,形成了连环案”
    在地下案件中,武和平写了一个清代文物首饰盒,叫龙凤首饰盒。为了写好小说,他来到开封博物馆学习。当时开封博物馆新进了一批文物,是从故宫博物院送到开封展出的一批国宝级文物,都是御用物品。“写这篇小说积累的文物知识,十年之后,侦破‘九·一八’时派上了大用场”,武和平说:九·一八大案发生后,他们就很快进入案情,在公安部指挥下,立足河南,布设境外,把东西全部追回。
   “拍电视剧,我们并不情愿。因为一拍电视剧,我们侦察员的就很可能要离开我们喜爱的岗位。我是刑警出身,我理解他们。后来中央电视台找到公安部,作为一项命令下达,我们才接下了任务。为了让老百姓了解警察,了解他们那种鲜为人知的破案的奉献精神,我们服从了命令。”武和平很为自己的战友们骄傲:我很想念我的开封战友。“当时,几乎所有的开封战友都动员起来了。我们自己演自己,许多人都说我们演的很棒,其实我们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博士”没有上过大学作家本是警察

  “在自考网上,有网站说我是自考的最大受益者”。武和平说,自己大专念的是夜大,1980到1984年的4年时间内,他在读完成了中文本科的自学考试。1995年底,武和平到北京工作,第二年就报考了中央党校的法学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他又接着读了刑法学博士。2002年拿下博士学位,武和平又想去攻克“博士后”,“可当时我已经超过50岁了,人家说年龄过线,所以只能作罢。”
   “沙僧虽无能,取经意志坚”,提起自己的求学经历,武和平笑言,自己学的东西少,一直没有进过正规大学,所以总感到一种紧迫感,一直到50岁的时候,学习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2002年结束学业之后,武和平利用剩余时间又投入了创作,写了两部小说,一部是《掩盖》,还有一部是《瞒天过海》。《瞒天过海》写的是在河南、在陕西生活的警察们保护文物的曲折故事,“今年将出版,计划出40万本左右。”武和平说,他很早就有一个梦想,想写故事,当了警察后有人说,“武和平当警察还能写成小说,太阳就从西边出来了”,就冲着这句话,为了证实警察也能写小说,武和平较劲了。其实,武和平写小说更多的还是因为这是他的一个“梦”——“我始终把文学的梦看得最长远,因为这是我重要的精神生活。”
    提起创作年龄,武和平认为自己正在蹒跚学步。“我的创作年龄还太小,如果说20多年前出了处女作,20多年后我仍要寻找感觉,因为从逻辑思维到形象思维需要一个过程,我觉得自己找来找去还是在蹒跚学步。我不知道是否能给家乡人献一份礼物,但是我的心是献给战友献给乡亲。愿做有创作能力的警官,做有警官经历的作者。”

我的赤诚之心没有任何“掩盖”

  说到自己的小说《掩盖》,武和平侃侃而谈,“大船掩盖矿难,作为大船的主人孟船生掩盖着大船的真正目的,谁在掩盖孟船生呢?倒不见得都是腐败者,比如说这个地方在搞形象工程,当地政府官员也许会有意无意的掩盖。现在再亮的灯下都有阴影,怎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呢?怎样才能不遮挡呢?党内的监督,老百姓的监督,立法机构的监督,传媒的监督,当各种光源对准一个焦距的时候,就不会有阴影了,这就是“无影灯”的效果。现在中央的措施,包括从立法的角度,党纪、党规的角度都做出这种规定,就是要将这种隐瞒不报的情况化为最小,实事求是。”
   “但我的赤诚之心没有任何‘掩盖’!”武和平说,作品高于生活,源于生活,作品中有生活的元素,而不是还原,是千人集于一人,是生活的再加工。“艺术是真实的,首先要心诚,感动了自我,才能让读者产生共鸣。”
    武和平在小说里大量地表现出了民间的东西,“老百姓一片赤诚,求实是老百姓的呼唤,要同虚假的东西战斗,同犯罪的东西较量,层层解决不实的东西。”武和平说,他常常形容自己和战友,就好像黑白世界之间的一堵墙,他们每天用血肉之躯砌成这堵墙。“我们每天面对的是黑色的事件、带血的匕首和黑洞洞的枪口,身后就是光明的世界,老人、妇女和儿童。警察每天都在面对着罪恶、巨大的诱惑和冲击,在黑白世界的前沿,每天和黑色事件打交道,不免成为一个健康带菌者。警察站在黑白之间的堑壕上,常常有一种正义的冲动。警察的核心是忠诚,忠于法律,我们致高的追求,就是忠诚。”
    谈起小说,武和平娓娓道来,波澜不惊,然而说到故乡,他却语调突变,“我经常梦到刷绒街的老图书馆,经常梦到我的战友们”,说这两句话时,他语带哽咽。武和平说,他感到家乡的变化是日新月异的,他对自己魂牵梦绕的故乡——河南的感情是非常深的,“黄土地、中原的沃土、战友、老百姓养育了我,我写小说也是献给战友,献给乡亲们。”
    记者上网搜索了一下,发现仍有不少网友十分关心“”武和平,他们想问问这位“儒警”,“平生报复实现未,家乡尚在梦中否?

武和平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