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警察作家>详细内容

警察作家

华 章 无 语 尽 春 风——警营作家李春锋诗歌印象

来源:http://gat.jl.gov.cn 作者:李 旭 东 发布时间:2005-02-01 23:53:11 浏览次数: 【字体:
 

警营作家李春锋  

    李春锋:男,1969年出生于吉林省梨树县。1993年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1995年调入四平市公安局(现任四平市公安局办公室主任)。笔耕十载,共发表通讯、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文艺评论数百篇,作品被收入《中国当代诗人代表作》、《当代散文选》等多部选集,现为作家协会理事、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认识春锋的时间很短,但知道他名字的时间却很长。
    我和春锋出自同一师门——吉林师范大学中文系,是实实在在的师兄弟。可惜到我中文系读书的时候,他已经毕业到校报工作,无缘相识,只能从教授们那眉飞色舞的眼神里获知他是个出类拔萃的尖子生,心下也就春锋多了几分敬佩和神秘感。遗憾的是,当我后来到校报做业余编辑和学生记者时,他又调入公安局,穿上了警装。在编辑部,经常翻看以前的校报,春锋的名字便一次次地映入眼帘,那一篇篇简洁凝练、饱含真情、思想深邃的佳作令我们这些小师弟们赞叹不已,也更增加了我结识这位“才子”的渴望,但始终都未能如愿。
直到1998年毕业,我以记者的身份回英城采访,才见到了这位久违了的大师哥。
    春锋个子不高,戴着副黑边眼镜,面色白皙,无论是言语之中还是举手投足间都透露着质朴、真诚的儒雅之气,丝毫没有现在年轻人那种玩世不恭的浮躁和讳莫如深的城府,所以一见面就有了一见如故的感觉,几次接触之后竟成了“心有戚戚焉”的莫逆之交。
    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只苇草,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的确,在春锋的作品中,无论是情景交融的报告文学,还是清新质朴的诗篇,无论是优美隽永的散文,还是洋洋万言的文学评论,或是笔锋犀利的杂谈,其间都透射着他对人生、对社会深深的理性思索。读他的作品,回令人在不经意间受到一种感染,突然在心头涌起一阵莫名的激动,宛如在远离喧嚣闹市的古典小楼中与挚友悠然品位香茗,茶尽而兴致犹酣。随着工业文明的演进,许多人在为富庶的物质生活奔走而精神的画图却日渐模糊的今天,春锋没有在现代纷繁的生活中迷失自己,他时刻在用理性的目光冷静地审视着周围的世界,并以诗性的憧憬构筑着人生与社会的精神家园,表现出他对人类命运终极走向的深切关怀。也正是因此,这些年来文学创作始终伴随着他的生活。
    有人说:“诗是文学之母”,着不仅因为诗是最早的文学形式,更缘于它能以简练的文字反映深刻的内涵。这种文学样式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春锋描摹他精神世界的载体。春锋生于北方,是地地道道的关东人。松辽河畔的黑土地不仅给了他生命的滋养,也塑造了他淳朴、坚韧而又自信的性格。虽然身居城市,可是在他心灵深处拂不去的却永远是眷恋乡土的跫音。在诗中,春锋以其大写薏的手法,从火热的农村生活入手,捕捉生动的细节,用深层的体验去拨动带有浓重民族化色彩的落叶归根之弦:“炊烟是中国朴素的文化/袅袅缠绕人类/炊烟的根很深/深到岁月的尽头/火光闪过/那方水土呀/占尽惟一的枝干相依为命《炊烟飘飘》。”激烈的商业竞争在带来财富的同时,也日益冲刷着许多人渐趋苍白的精神世界,而在春锋笔下却展现着东方儒家文化的原始表象的缩影——温馨而宁静的乡村故土这方抚慰心灵的港湾:“乡下的牛只会拉犁/乡下的牛挤不出牛奶/养活不了城市/诗人跪在牛和父亲朴素的背影里/真诚和希望便笼罩我终生《我们乡下的牛》。”
文如其人。正像坐在春锋对面听他极富内涵的谈话一样,他的诗都有着一种引人沉思的品格。无论是对自我的思考:“我的左手紧握右手/远方的背影正像记忆逼来《坐于冬的对面》”,还是对自然界的吟咏:“石头,石头/千年爱情/也不生长任何附加成分《石头寓言》”,都能给人留一段恰到好处的空白,让你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他的诗时而流荡着沉郁顿挫的气息,时而表现为悲壮硬朗的风神,时而似小桥流水,时而如雨后飞虹;尤其是春锋调入公安局以后的作品,更透露着一股先声夺人的阳刚之气,落笔之处无不显现着作者厚劲的笔力。
    春锋在大学时就是出了名的“书虫”,古典文学的修养极深,然而他却不囿于前人的陈规。在诗中他既能汲取传统的丰富营养,又能以现代诗歌为参照,使其忠实于自己的生命感悟,对现实和人生进行过滤和提纯,在平凡的生活中追求着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因此,他的作品有着极为鲜明的个性。
    五月,又是关东大地柳绿花红的季节,我们衷心地期待着这位正当盛年的警营作家在今后的日子里能以更加成熟的作品为警苑的百花园中再添几株绚丽的奇葩。

作家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