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海岩:特别想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崇敬和向往
2月17日,著名作家海岩作客新华网,讲述自己的故事。新华网 陈杰 摄
著名作家海岩拥有多重身份,但为大家所熟悉的身份多是畅销书作家和热播电视剧的编剧,像《一场风花雪夜的事》、《便衣警察》、《永不瞑目》等经典的小说和电视剧,都出自海岩之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听听海岩先生讲述自己的故事。
新剧本正在酝酿 暂无投拍计划
主持人:一看到海岩,相信很多观众都会打一激灵,是不是又要有一部“海岩剧”即将上映或者您又将推出最新力作?海岩老师能不能就在此为喜欢你的网友透露一点信息,我们的猜测是不是真的?
海岩:我现在正好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我最新的作品就是《舞者》。《舞者》是去年年底在湖南卫视首播,现在正在全国其他地方省台发行,估计今年上半年就会陆续有一些省台播出。新的剧本也在酝酿当中,但是没有投拍的计划。
主持人:我想起以前看过您在其它地方谈到过,不喜欢接受采访原因是害怕读者失望,可您已经是一位拥有众多影响广泛作品的成功作家,依旧会有这样的担心吗?为什么?
海岩:我是一个也纯情小说的作家,一般的读者都会把作者本人想象成为一个作品主人公里面的形象。作家通常是不好看的,基本我每上镜一次,书的销量就下降一本。
主持人:您这样说很幽默的。您应该是对自己的作品很有信心的。
海岩:我对作品还是比较用心的.但是哪一部作品能够在市场上、在读者和观众当中有更好的反响,更受欢迎,这个是很难预期的。我们看到很多非常有质量的作品,可能受众并不多,有很多非常没质量的作品却受到热捧,这种现象也很多。
我作为一个作者可能也更关注在创作当中如何用心,如何真正把自己体验的那一部分生活,准确、充分地表达给受众。至于说,这个作品卖得好不好,那么就听天由命了。
海岩作品是类型化产品 比较贴合大众心理
主持人:我想大部分人还是通过您的小说,尤其是像《便衣警察》、《永不瞑目》、《玉观音》这些被改编成经典电视剧的作品而熟悉您,而且许多人认为您的作品都带有鲜明的海岩特色,您认同吗?那您自己在创作时会不会也确实沿袭一个固定的模式呢?
海岩:很多的人认为海岩剧有固有的模式,其实也不完全是。我的小说没有涉及到有案情的,但是都牵掣到爱情。现在很多作品都有案情和爱情,但是并不一定就是海岩小说。这个概念并无排他性,而且也不能概括我的作品。海岩小说和海岩剧是一个类型化的产品,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比较成功的大众化文化都是类型化文化。
比如说好莱坞的大众文化就是类型化的。灾难片、剧情片、西部片、历史片其实都是有类型的。西部片大部分都是一个类型的,战争片也差不多都是一个类型的。类型就是对观众基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习惯的一种贴合。但是,类型片最大的挑战就是观众容易有审美疲劳。而观众对他熟悉的套路绝对不接受你再克隆一遍的。大众文化要成功就要靠创新,在同一个类型里面要有新的人物、新的故事、新的结构产生。
你看这部作品和那部作品,既然也是同一个类型还是那么喜欢,就是因为他有了新的人物、新的剧情、新的思想。这对作者也是一个挑战。
主持人:您是否按照同一个模式去写作呢?
海岩:迄今为止,观众和媒体总结出来的各式各样的模式,比如说案情加爱情的模式等等,都不能说服我自己。我在作品外部的结构包装和情节推动的叙述上是比较贴合大众心理的,这也是我多年创作所苦心研究的事情。我写小说、写电视剧都要想到别人是否能接受,是否喜欢这样的表达方式。至于我表达什么,并不是去体会大家需要什么,而是我想要表达什么。这些都是需要和一般老百姓的欣赏习惯、知识结构相贴合的。你说了半天,大家都听不懂是不行的。只管传播,不管传播力是不行的。
2月17日,著名作家海岩接受新华网专访。新华网 陈杰 摄
文学作品既要真实再现生活,也可以把生活瞬间理想化
主持人:我们看您的作品中都会有美丽的主人公、美丽的爱情、美好的人性,能不能与大家分享一下您最近通过媒体或是现实生活中感受深刻的美好事物或人物?
海岩:我接触社会其实不是很多的,每天上班就在自己的公司里处理各式各样的杂事,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去年的地震、奥运会等等这些大家都比较瞩目的事件当中涌现出来的很多感人故事。我去年还给参加奥运会的公安局干警写了很多当时的日记,我看了一下这个日记,感觉到奥运会有很多的英雄出现,但是幕后的英雄大家可能并不了解。其实他们每一天从早到晚为奥运的安全在忙碌,对一个无与伦比的精彩奥运,干警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这样的事迹不是很张扬,这种勤奋的人、做出奉献的人是最能感动我的。
主持人:这种人也特别能够融入您的作品吧。
海岩:我后来的作品越来越深入普通人的生活,特别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在中国当代的文坛上以写美为主要兴趣的作家是不太多了,很多作家都认为我在暴露社会的丑恶,暴露人性的一些阴暗面。我过去做过警察,在商业领域也工作了很多年,对社会的丑恶面我接触的比一般作家要多。我不知道为什么一旦拿起笔来,我就特别想表达那种对美好事物、美好人性的崇敬和向往。
我觉得文学作品既要非常真实的再现生活,也可以把生活瞬间理想化,让这种非常美好的情绪来抚慰读者和感召读者对美的向往。
主持人:听说您做过警察,而且什么交警、狱警、片警等都做过,当年还去支援过唐山大地震的灾后重建,可以说见过太多丑的、恶的、血腥的事物和人,而您的作品却都充满“美”,您是如何做到从中挖掘“美”?您自己也说过您的小说是以“写美为主”,但是会不会一味的追求唯美而失去真实?
海岩:我觉得在一个商业社会里,可能金钱的作用非常的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多表现为利益关系,是一种交易的关系,这和我们从小的理想以及受的教育有很大的反差。我有很多的小说把人写得特别的干净,特别是主要人物,他追求的爱情、理想、工作都是非常的不金钱化、不肮脏也不血腥的。我觉得人的本性上是美好的,需要把它表达出来,需要用这种生活中已经不多见的纯洁来告诉人们什么是最美好的东西。
一个在生活中比较唯利是图、斤斤计较、诡计多端的人,他的内心和本性一定是向往好的一面的。比如说一个很奸恶的人要找朋友,肯定是希望找一个好点的人,而不是也找一个奸恶的人。这个反映了人的本性是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的,好的东西永远会感动人本身。
高星级酒店引导高品味生活
主持人:刚才在节目一开始说过您拥有多重身份,除了作家以外还有企业管理者、酒店经营者等等,在您的作品里也有所反映。提起高档酒店大家脑海中呈现的即是一副富丽堂皇、一尘不染的景象,经常面对这样美好的景象会不会审美疲劳?怎样持续不断激发自己的美感?
海岩:我觉得酒店过去出售的是房间、餐饮等,后来在理论上说酒店出售的是服务,现在比较流行的看法视说酒店出售的是文化。如果这个酒店开的时间能够长久,一定是和到酒店的宾客之间有文化的互动和沟通。其实人类的目标就是生活的更美好,吃饭也好,住酒店也好,消费也好,都应该追求更有意义的生活方式,更能提高自己文化品位,增加自己文化知识和修养的消费,才是一个高星级、现代化的酒店所希望引导的生活方式。
比如说,现在很流行的环保。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环保的?在任何一个城市和国家,可能高星级的酒店就是这种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就是有文化含量的生活方式的一个倡导者和引领者。所以我不认为会有审美疲劳,而是应该不断随着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方式的改进、时代的推进,来不断调整和创新出新的消费形式。
2月17日,著名作家海岩接受新华网专访。新华网 陈杰 摄
悲剧对人情感的刺激可能是一般的戏剧、闹剧、正剧所不能达到的
主持人:您的作品所展示给大家的是一种唯美的境界和氛围,但是很多故事的结局却都不是“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领悟美的同时又让人伤感或感到悲痛,这是为什么?大团圆的结局不是更美满吗?
海岩:刚才我们谈到了很多大众文化的原则。大众文化的原则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情人终成眷属。我的作品反映了自己从小受到的教育和我向往的生活,我向往的这种人际关系与我们看到的现实有一些反差。
从作家感性的认识上可能有一点悲观的情绪,所以就不太愿意让那些特别美好的情感在纷乱的现实中有非常合理的持续,所以我会情不自禁的让这段感情中断下来。美的东西,往往不敌丑的东西。其实在悲剧上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悲剧感实际上是激励文人的愤怒,激发读者对美好事物追求的信心和决心,这是悲剧的作用。悲愤当中会更觉得美的可贵,更痛恨丑的事物。对人情感的刺激可能是一般的戏剧、闹剧、正剧所不能达到的。
“80后”作家有商业意识 但作品主流性不够
主持人:很多人说海岩之所以能写出那么多优秀的作品正是因为他丰富的人生经历,那您怎么看那些从课堂到课堂的“80后”甚至“90后”作家及他们的作品?
海岩:我没有太多的看他们的作品。但是从社会的评论中看到他们的作品也有一些问题。尽管他们的作品现在很流行。
第一个问题就是80后作家整体上比较有商业意识。从写作到他们运作的过程,商业性很强。当然他们生长在一个商业的时代,他们有这种意识是无可厚非的。我们这代作家就不会有这样一个意识,而是觉得“文以载道”,还是相对比较清高。
第二个问题就是80后作家的作品还没有走向社会,主流性还不够。更多的是描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圈子,所以就导致了读者相对低龄化,主流性不够。听说,80后作品雷同比较多。文学的本质是创造,不是模仿,要引入自己生活的感受。我想,当“80后”到中老年的时候,他们的作品应该是会越来越好。
崇拜每一本读过的书的作家
主持人:作为一个作家,您平时一定需要阅读很多书,您最欣赏的作家是谁?最喜欢的作品是什么?
海岩:我整个人生当中最大的缺点就是阅读不够。可能因为我从小就没有怎么上过学,我一读书就头大,这个是我非常大的缺点,总是不能够静下心来读书。但是我每读一本书都会特别崇拜这本书的作家。我看王蒙的书就特别崇拜王蒙,包括我看到80后的文章,都有自叹不如的感觉。这个可能和我少见多怪有关系。我觉得从他们的作品中,我得到了很多很多启示。
主持人:不同的作家和不同的作品都能给您一些营养和补充?
海岩:是的,如果一个人能够把阅读作为他的生活乐趣,那这个人的生活想必丰富而充实。
作家分为两种 不一定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
主持人:您曾说自己的业余生活不多,白天忙完公司的业务晚上接着写作,对一个作家来说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或者说丰富的生活又怎么能写出好的作品呢?
海岩:我觉得作家分两种,一种是他写的东西必须是他亲身经历的,他看到过的。还有一种作家是凭自己的想象,凭自己其它方面的生活积累,形成他对生活的规律性的判断。这两种作家都有,有写自己特别熟悉的事儿的,也有写自己虽然不熟悉但是非常感兴趣的事儿的。
比如说,我以前看过高洋写的清宫系列,姚雪银写的《李自成》,还有莫言写的《红高粱》,他们显然都没有经历过这些年代,但是还写的那么真实。这包括了他整个的价值观和对中国事态人情,以及中国历史的认识是否准确,和他们自己的学识有关。
天生感性 多重工作经历培养了自己的理性能力
主持人:在商界与文学界这两个似乎完全不相干的领域之间游走,您已经做到游刃有余,那您认为这两者在您的生活、情感包括思想层面呈现一种怎样的状态?
海岩:我天性是比较感性的,我的小说也是非常感性的,小说里的人物为了情感可以不顾一切。但是由于我后来当兵,当警察,在国家机关、大型国企长期工作,这个工作经历又训练和培养了我的理性能力。
我讲问题比较有条理,处理事情不会激动。我是天蝎座的,情感非常强大。我的上升星座是天秤座,非常理性,很讲平衡,不是特别坚持自我的这样一种个性。我感觉到一个人是理性和感性都有一点比较好,很多事情是需要理性来处理的,很多的事情又需要激情和模糊的判断来处理。感性因素比较多的人生活中应该会经常摔跤,因为理性的光辉对一个人前进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而完全理性的人生活中也会缺乏创意,而且会显得古板,跟他接触会索然无味。
感性有的时候是天生的,理性有的时候是培养的。我希望年轻人注意理性的培养。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