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的战线》与新中国电影同时起步
今年是公安部建部55周年,公安题材电影也走过了55年。
作为新中国电影中一个富有特色的部分,公安题材电影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而出现,伴随着人民公安事业的诞生而起步。建国55年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个方面巨大而深刻的变迁,在公安题材电影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深深的投影,同时公安题材电影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折射出新中国公安工作走过的不平凡里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坎坷曲折和探索创新,公安题材电影已经显示了自己在中国电影文化中相对独立的文化品格,同时也成为中国公安文化事业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公安题材电影,公安工作一条“看得见的战线”。
公安题材电影55周年①
(1949—2004)
■《无》之背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今天的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由伊明编导,张平、姚向黎等主演的电影《无形的战线》。
从这部影片的片名我们就可以看出它讲述的故事内容涉及的是社会生活的哪一方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中一直占有最重要地位的对敌斗争,在这一年开始发生了转变,战场上面对面的厮杀变成了在隐蔽战线上的较量,而这一斗争任务又主要是由公安队伍承担起来。《无形的战线》在片首和片尾两次引用毛泽东1949年3月5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中的讲话:“在拿枪的敌人被消灭之后,不拿枪的敌人依然存在,他们必然要和我们做拼死的斗争,我们决不可以轻视这些敌人……”把当时社会环境和时代条件下电影对于表现这一斗争任务的偏重十分醒目地表露出来,由此,它作为中国公安题材电影的发轫之作,开拓了一个在它之后近30年时间里中国公安题材电影未曾改变的表现领域,即表现社会生活中敌我对立的政治斗争。
■《无》之模式
力图要使观众相信从银幕上看到的形象和场景是现实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从而接受电影所传递的政治意识、形态观念和价值取向。从这种鲜明的政治意识形态立场出发,电影需要对银幕上展开斗争的双方做明确的敌我政治判断,并以此决定情节的铺展和冲突的结局。
从《无形的战线》开始,中国公安题材电影至少不是自觉地本着“娱乐”的目的来创作的,它在二元对立的冲突模式中设置人物及其关系,更加突出的是人物的政治符号意味,人物的性格、命运,尤其是潜层的心理世界不可能得到多么复杂且深入的表现。情节受到题材领域狭窄和冲突模式固定的限制,也难有更为丰富的表现,也因之而影响到风格样式的创新和多样。最后,创作环节中的种种规范设定保证了公安题材电影在审美格调上的高昂、明朗。(宋强)
一路走来
1949年至1953年这段时间,可以被看作是中国公安题材电影的初创期,先后创作了《无形的战线》《人民的巨掌》《一贯害人道》《草原上的人们》等作品。由于这些影片的出现,中国电影中一个独特的题材类型———公安题材影片得以确立,并由此确定了以后许多年此类题材电影在创作上的诸多规范。
50年代中后期是中国公安题材电影取得巨大发展的时期,一些在中国公安题材电影史上堪称经典的影片,如《虎穴追踪》《国庆十点钟》《寂静的山林》《羊城暗哨》《山间铃响马帮来》《神秘的旅伴》《今天我休息》等都创作于这一时期。
60年代前期,由于自50年代后期以来在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日益严重的“左”的思潮和政策的侵袭,包括公安题材电影在内的中国电影受到冲击和影响。60年代前期文艺政策的调整也只是使它保持了一定的创作数量,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如《铁道卫士》《跟踪追击》《秘密图纸》等基本上还是延续着前一时期创作所形成的模式,而未能在艺术上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倒是时代生活中对于阶级斗争主题的强调在一些影片中打上了烙印。1963年的《冰山上的来客》因其将各种电影表现元素灵活调动和充分运用,是这一时期,也可以说是整个“文革”前十七年时期中国公安题材电影的巅峰之作。
“文革”十年,公检法被彻底砸烂,正面表现公安工作和人民警察生活的电影创作也就谈不上了。70年代中期拍摄的《海霞》《小螺号》《南海长城》等影片可以看作是前一时期一批以东南沿海地区民兵反特斗争为内容的影片的延续,只是其中阶级斗争的主题被大大突出和强化了。
“文革”结束后的1977年、1978年短短两年时间,就创作出了《熊迹》《暗礁》《风云岛》《黑三角》《东港谍影》《猎字99号》和《斗鲨》七部影片。尽管相隔十年之后出现的这部分未能从总体上超越五六十年代的创作水平,有些作品的艺术水准甚至低于十七年时期,但它们毕竟标志着正面表现公安工作的电影创作的迅速恢复,显示出这类题材电影所具有的生命力。
80年代前期是中国公安题材电影突破前三十年创作格局,取得飞跃性发展的时期。首先在主题表现上,不再囿于单一的政治斗争主题,而触及到社会生活更广泛的领域,同时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入展示使人的表现走向丰富。一批反映“文革”十年中公安战士同破坏公安工作的邪恶势力进行斗争的电影,如《神圣的使命》《第十个弹孔》《戴手铐的旅客》《春雨潇潇》《405谋杀案》等在观众中引起热烈反响,而《她从雾中来》《再生之地》《少年犯》《预备警官》等影片将此前从未在电影银幕上得到展现的改造罪犯工作、警校生活等搬上了银幕。即使是一直在公安题材电影中占据主要位置的反犯罪斗争内容,这时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反特”、“肃反”等政治斗争方面,而是更加紧密地结合当前改革开放的社会形势,更多地表现公安机关同形形色色的刑事犯罪的斗争。这部分影片构成了这一时期公安题材电影的主体。
在“娱乐片”大潮之中
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向各行各业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中国电影业逐渐失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优越从容,而不得不面对严酷的市场竞争。这时又正好赶上电视在中国家庭的普及,使得电影面临观众人数不断减少的危局,这对于要将票房收入和经济效益作为生存和发展重要指标的中国电影来说,不啻是雪上加霜。于是,中国电影将“娱乐片”的创作推到了前所未有的至高地位,以至到80年代中后期一度掀起了“娱乐片”的大潮。在这一潮流中,与公安有关的各种类型样式的影片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成为“娱乐片”登上市场擂台的主将。应该说,“娱乐片”大潮的兴起对于改变中国电影,特别是中国公安题材电影的创作观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确实拍出了一些比较出色的影片,如《最后的疯狂》《疯狂的代价》等。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数量急剧蹿升的同时,却是整体质量的急剧滑坡。其中相当一部分影片严重脱离中国公安工作实际,简单照搬摹仿境外同类电影情节、场景和人物造型,甚至靠赤裸裸的暴力和色情场面直接诉诸感官刺激以追求所谓“娱乐”效果,在败坏了中国观众欣赏口味的同时,也败坏了中国公安题材电影几十年的良好声誉。“娱乐片”大潮不仅没有拯救中国电影,反而使它跌入了低谷。
朝向电影本身
经过一番喧嚣狂热之后,90年代以来,中国公安题材电影在陷于冷清的同时,也归于平静。面对电视剧的迅速崛起,它跟从中国电影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一起经历了严峻的生存与发展的考验,执著地探寻着中国公安题材电影的创新之路。从1990年的《龙年警官》开始,直到进入21世纪初,先后推出了《狭路英豪》《天生胆小》《民警故事》《埋伏》《过年回家》《睡不着》《蓝色爱情》《押解的故事》《寻枪》《秋天的流星雨》《警察有约》《疑案忠魂》等优秀作品。这些优秀作品至少从两个方面显示了90年代以来中国公安题材电影所取得的艺术进步,一是积极寻找同中国公安工作和警察人生的现实生活的契合点,力图在银幕上展现出为中国观众所认可的真实的公安世界,并从中创立中国公安题材电影应有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二是不拘一格地广泛探索不同的表现方法和手段,丰富电影语言的叙事功能,开掘各种银幕造型元素的表现潜力,使中国公安题材电影呈现出样式、类型和风格的多样化格局。(宋强)
他们共同的第一次
●对《无形的战线》的创作者来说,该片是他们电影事业的重要坐标。从此,他们与新中国的电影事业一起成长。
伊明,笔名阮潜,编剧、导演。1913年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学生时代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开除。1935年到上海,在复旦大学等校旁听求学,写些影评和剧评,第二年入电影界,在《十字街头》中扮演了角色。
1938年,伊明在武汉加入中国电影制片厂,参与编辑《抗战电影》,同年赴延安。抗战胜利后,伊明受命去四川筹备开辟电影阵地,国共谈判破裂后转赴上海,购置了一批电影器材返回延安,这批器材为开展延安电影事业奠定了物质基础。1946年,伊明参与筹建延安电影制片厂,同年,与陈波儿合作创作了电影剧本《边区劳动英雄》并任导演,影片中途夭折,但对伊明的导演生涯是一次有益的经验积累。
1947年,伊明来到东北电影制片厂担任编导,1949年自编自导了《无形的战线》,标志他真正开始电影编剧和导演的生涯。此后,他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担任编导。1980年,为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他带病导演了《革命军中马前卒》。第二年,他将小说《城南旧事》改编成电影剧本。剧本摆脱了传统的戏剧结构特点,以小主人公英子的视角,将互不相干的几个故事串连起来,表达了纯真的童年人生。影片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后,成为新中国电影史中独创性和艺术性兼备的经典影片。90年代,为纪念左翼电影运动六十周年,伊明还编选了《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一书。1995年,伊明去世。
1949年,姚向黎从哈尔滨来到东影,在《无形的战线》中扮演女特务崔国芳,这是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女特务形象。不同于十恶不赦的坏蛋,崔国芳是一个误入歧途的青年,影片着力刻画了她失足后的苦闷和窃取情报时的惶恐、被捕后是坦白交代还是隐瞒抵抗的内心矛盾。经过我公安人员的教育感化,她主动交代了敌人的阴谋,得到了宽大处理,回到新社会重新做人。
在此之前,姚向黎没有什么演出经验,更没有在镜头前表演的经历,是《无形的战线》给了她机会,她学习了表演,学会了做一个电影演员。此后,她成为专业演员,在北影主演了《新儿女英雄传》《一贯害人道》等影片。1959年后,到中央戏剧学院任教,向立志表演的学生传授自己的表演心得。歌星蔡国庆回忆他当年在中央戏剧学院少年班学习时提到,老师们发现他身上缺少工农兵的革命气质,于是负责表演课的“姚向黎老师为培养我的革命气质,让我先努力在表演课的小品练习中扮演苏联的小布尔什维克(俗称小共党)”。
张平,原名仉家驹,演员。1917年出生于江苏昆山,上中学时便积极参加学校的戏剧活动,1936年,他和伙伴们在上海组织雷电剧社,后因家庭生活困难不得不辍学工作。抗战爆发后,他跟随上海救亡演剧五队奔赴延安,并改名仉平。在延安,他参加了话剧《血祭上海》的演出,在舞台上崭露头角,不久,成为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第一期学员。
1948年底,张平加入东影,次年便在几部影片中担任了重要角色:《光芒万丈》中的老工人、《无形的战线》中的侦察队长。在银幕上,他正式改名张平。这次改名也无意中成了他艺术人生的分水岭,从此,他活跃在新中国的银幕上,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1950年,他主演《钢铁战士》,获得1951年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和平奖和文化部1949年-1955年优秀影片个人一等奖。以后接连出演了《风暴》《怒潮》《小兵张嘎》《革命家庭》《黑三角》等优秀影片。1986年去世。
梁音,演员。1926年出生于东北齐齐哈尔。16岁就当了铁路检车段检车工人,挑起生活的重担。但他爱好文艺,参加了齐齐哈尔铁路局工人业余话剧团,演出《夜深沉》。1946年,齐齐哈尔解放,梁音接触到来自解放区的革命文艺,深受鼓舞,便瞒着母亲报名参加了东北文工团,随团赴前线演出了《白毛女》等话剧。
东北解放后,文工团合并到东影,梁音也成了电影演员。1949年,他初次在电影《桥》和《无形的战线》中担当角色。
几十年来,梁音在《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冰山上的来客》《三进山城》《药》《焦裕禄》等数十部影片中扮演了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细心的观众发现,这些人物大多都是工农兵,对此,梁音幽默地说:“咱没长着那‘溜光水滑’的脸,就适于演工农兵。”
(刘洪妹)
链接:公安题材电影
我们这里所说的中国当代公安题材电影,是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中国(大陆)电影中以反映公安战线开展反对犯罪的斗争、进行社会管理与服务的工作以及从事这一工作的人民警察的现实人生情状和内在精神图景为主的所有故事影片创作和作品现象。(宋)
关键词:第一
《无形的战线》诞生于新中国电影事业的第一年,与新中国电影史同时起步:
第一个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第一批故事片: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派出文化干部前往东北接管伪“满洲映画协会”,1946年10月,成立东北电影制片厂。1949年,在艰苦的条件下,《桥》和《无形的战线》等影片摄制完成。
第一部反特片:枪林弹雨的厮杀已成往事,对新生政权构成威胁的是敌对势力的暗中破坏。《无形的战线》开创了此类影片的先河,并受到公安部嘉奖,称赞该片“通过电影艺术,揭穿反动派的阴谋破坏,教育人民提高警惕,保卫国家政权,保卫经济建设”。(刘)
以电影的名义
公安题材电影,一个多么诱人的片种!曾几何时,我国电影银幕上塑造的一个个活生生的公安英雄形象,以及他们出生入死英勇擒魔的战斗故事,是那么长久地铭刻于人们的脑际,感染、教育和鼓舞着广大公安民警和亿万观众,并因之抒写了共和国电影发展史上闪光的一页。实践证明,作为中国公安文艺最有光彩、影响最大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电影创作的进展和实绩,都是在公安部和各级公安机关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取得的。现在,人民公安报社为庆祝公安部建部五十五周年,决定编发“公安题材电影专版”,藉以系统而集中地展现新中国建立以来公安电影取得的辉煌成就,并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推动公安电影进一步繁荣发展,这对于加强公安文化建设,意义重大深远。
“专版”的编发,是对公安题材影片的检阅与巡礼。
人民公安电影诞生于共和国成立前夕而发展于建国以后。从1949年初东北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伊明编导的《无形的战线》算起,公安电影迄今已走过了五十五年的历程。其间,经历了如驼峰般起伏的建国后头十七年的崛起、“文革”十年的低谷、新时期之初的复兴和近二十年来的繁荣这样几个发展阶段。建国后十七年,公安电影闪亮登场,以惊险样式为主,以剿匪、反特为题材。这些影片所写公安人员个性特征突出,但性格还不够丰满。“文革”中,公安片的拍摄横遭压制,但仍有冲破“四人帮”的阻挠,得到毛泽东、周恩来支持的《海霞》以及《小螺号》《南海长城》诞生。至新时期之初,被积压的创作热情如井喷般迸发,同时呈现承前启后的创作特点和题材多走向的兆头:一是作为继续“文革”前的惊险样式,创作了一批反特和反映隐蔽战线斗争题材片,前者如《熊迹》《黑三角》《东港谍影》《猎字99号》《斗鲨》《405谋杀案》等,后者如《保密局的枪声》《与魔鬼打交道的人》和《蓝色档案》等;二是出现了若干否定“文革”揭露“伤痕”的公安片;三是出现了写警察自身、改造罪犯题材片尤其是打击犯罪的侦探片。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公安电影有了更大的发展,突出特点是题材面大为拓宽,显示了公安电影充满生机活力。当然,在商业化娱乐片大潮的裹夹下,影坛“公安热”难免泥沙俱下,但为观众喜爱而获得大奖的影片也有一批,“专版”将对建国以来产生过较大影响的或获得大奖的佳片加以评介,使我们加深对影片思想艺术成就的认识。
电影是一种集体创造的艺术。在公安电影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很多杰出的编、导、演等创作人员为其内容和形式的探索和创造贡献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他们的通力合作,成就了银幕上一部部感人的公安电影。可以说,公安片的摄制,每一部都是编、导、演等主创人员心血凝成的结晶。他们如同一颗颗明亮的辰星,不仅名垂公安电影史册,也将光耀在170余万公安干警和广大观众的心头。
“专版”的编发,还将是对发展公安电影事业并作出贡献的作家、艺术家们的缅怀和感念。(杜元明)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