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公安剧:“人不人,鬼不鬼” 只好吃夹生饭
曾几何时,荧屏上充满了公安题材的电视剧,只要太阳一落山,或者还没落山,就开始上演。后来,因为广电总局的限制,黄金时间不让播了,有的就转移到了23点之后。再后来,风声不那么紧了,又越来越多起来,而且大有“午夜凶铃”的趋势。
其实,大力宏扬正义,暴露丑恶也是一件好事。总比整天屏幕上皇帝太后太监格格一大帮叽叽嘎嘎地嬉笑打闹要强的多。但是近来笔者发现公安剧越来越有两种趋势,而且越演越烈。一是过于注重细节。二是过于注重纪实。
说它过于注重细节,可能有人要疑惑。注重细节不好吗?无论是小说,还是影视,只要是创作,就该注重细节啊。这样才能细致透彻,才能具体形象。但是,现在的很多公安剧注重的却不是公安警察如何破案,如何追捕,如何维护警察荣誉,如何保护一方平安。而是细致地刻画起罪犯的犯罪心理甚至详细地做案过程。简直就是罪犯教科书,让你不会也会了。真不知这样的电视剧是给老百姓看的,还是给犯罪分子看的。
也许,制作人是想让观众能看过之后,能明白做案手法,然后能有所防备?殊不知咱们普通老百姓哪有人犯罪分子学地快啊!
到后来,不仅要详细展示犯罪过程,还要详细分析犯罪心理。要说这分析犯罪心理,以给人更多教训,本来是好事。但是如果干脆带着同情甚至赞同的观点去表现罪犯,就是错误的做法了。
说它注重纪实是与第一点紧密相连的。也许时间长了,制作人发现现在的人们都喜欢真的东西。无论你编的多么精彩,如果是假的,大家也会腻烦。于是,又在纪实上打起了主意。可是要纪实,你就在案情上真实吧,可他偏要在演员上,也要力求所谓的"真实"。于是就运用了表演和真人秀相杂的表现方式来纪实。也就是说主要演员用正式演员,次要的干脆就用真的警察,真的罪犯虽然不能用,也要用一些特别“像”罪犯的普通人来演。让人看了感觉就是真的。可是这样一来,更加违背纪实的原则,同时又损害了表演的魅力,把电视剧弄得“人不人,鬼不鬼”的,感觉就象吃夹生饭,很不是滋味。糟糕的是,编导还经常安排一些毫无意义的无聊镜头来增强现场感,比如开会的时候某人被叫出去接电话什么的。其实众所周知,该剧的真实性仅仅是事件本身而已,在拍摄现场,一切都是精心设计的,表现方式永远做不到真实,又何必自欺欺人呢?不如干脆全部用专业表演的方式来叙事更加顺畅自然,也避免了纪实的虚假。
其实,虽然我们普通观众不是特别懂艺术,但是我们要的“真实”,仍然是“艺术的真实”。最多,我们要的是剧情的完全真实,但在表演上还是不要“超级逼真”。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