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系警察——公安题材影视剧专家谈
继古装、言情电视剧走热荧屏之后,近年来公安题材成为荧屏的一大亮点。陆续播出的《刑警本色》《罪证》《永不瞑目》《“12·1”枪杀大案》在观众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本报记者在日前西安召开的全国公安文学创作研讨会上,约请了部分专家、学者探讨了这一问题。
陈忠实(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
公安题材的文学及影视作品应是所有文学及影视作品中拥有最广泛读者和观众的题材,首先它能带给人神秘感和离奇感,这是其它题材所不具备的,也是任何文化层次的人所需求和感兴趣的。平时我看电视,经常有意识地选择有破案题材的频道,在紧张的同时获得放松。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的多样化、复杂化,现代犯罪手段不断升级,犯罪规模、残忍程度也在发展,公安系统怎样面对现代高智能的犯罪,采取哪些高智能的手段,公安题材表现的可能性和空间相当大。我之所以喜欢看一些公安题材的影视剧,最根本的是生活的真实感,看完后能直接感受到社会的正义力量,心理上得到平衡和满足。客观地说,有些公安题材的影视剧缺乏强烈的冲击力,感染力弱化,这种责任不应抱怨生活,生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只能说是艺术表现力的问题。
何镇邦(鲁迅文学院教授)
怎么看待公安题材异军突起,荧屏争播警界风云的现象,我认为有几个方面,一是从公安本身来说,其生活本身就带有传奇性,比较有挖头,现在是转型时期,人需要刺激、宣泄,这适合观众的心理期待;其二是这几年公安文学创作有起色,给影视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犯罪与反犯罪的斗争,跌宕起伏,悬念很大,险情迭起,血肉横飞,使很多创作者更多地关注这一题材的作品。近几年涌现出一些作品有相当的艺术水平,比过去有进步,比如说《刑警本色》敢于揭示公安内部像潘副局长这样带有黑社会性质的问题,《犯罪升级》对社会问题思考有深度,《“12·1”枪杀大案》写出当前警察工作的艰难,而且剧中色调、音乐接近于生活的原色调,有冲击力。最近播出的《永不瞑目》把破案与情爱结合在一起,很浪漫,但也有些毛病,实际上是一场三角恋爱,而警察追捕毒贩仅仅是个背景,但这种三角恋爱经不起推敲,编的痕迹较重,负面的东西也有。
陈晓鸣(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公安题材影视剧还有一类就是纪实性的。随着中国城市化和经济的高度发展,人们的观赏习惯、观赏方式和期待都发生了变化,有一种对真实性东西的替代需求。90年代后半期,中国社会变化太大,高科技的发展,整个社会生活现实都不断淹没在各种符号当中。我们处在一个仿真的年代,很难判断出什么是真实、虚假,这使我们更加热切地期待一个真实的东西,不愿意看虚构的故事。《“12·1”枪杀大案》这类公安题材纪实片类似于解密的东西,过去不可能见诸于世的,它的出现迎合了观众的心理期待。
罗亮齐(四川省公安厅宣传处处长)
在当前公安题材影视剧比较火爆的情况下,从播出后社会效果来看,我觉得有两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其一是审美导向问题;其二是艺术与生活真实中间真与假的把握,表现手段上真纪实与假纪实的把握。我当过片警、刑警,算是个公安文学的作者和爱好者,从多重身份和多种感受来看待这种热,我比较悲观。我看了有些影视剧比较憋气,弄不清楚这些片子到底要给观众提供些什么。《刑警本色》不是看你刑警队长多么聪明、勇敢,而是看你公安局长怎么坏,我的很多朋友见到我就说:“你看你们公安局多么坏。”当然,我们不能因为一本书、一个剧否定一个行业,但在中国,观众往往把戏当做现实。《永不瞑目》播出后,一些人就纷纷责问公安机关,你们为什么不保护大学生。我感到很痛心。
曹凤(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文学系副教授)
《英雄无悔》《至高的荣誉》等以公安为主线,展示社会层面,在矛盾冲突中警察的形象得到了一定的塑造,是近年来公安题材影视剧中的精品,《永不瞑目》观赏性强,与其说是公安题材,不如说是青春偶像剧,男女主角从外形到表演给人又真又纯的感觉,把握得比较到位,如果换一个演员,不会有这么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影视剧个别细节不够真实,因为细节不真实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还有对法律法规的纰漏。公安题材的作品毕竟代表一种法制精神的体现,观众会自觉不自觉地以法的东西来衡量。
董晓宇(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文学系副主任)
《永不瞑目》这部言情剧适应了观众的不同审美需求,从一定程度上,海岩填补了琼瑶的空白,电视就是大众消费,就是快餐。《永不瞑目》具有典型的通俗剧的方式:非常激烈的冲突,非常简单的剧情,非常极端的情感。现代生活太平淡,太缺乏激情,海岩小说的极端化情感是很吸引人的,很浪漫,虽然不是很真实,但是很引人入胜,《永不瞑目》成功地抓住了这一点。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