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警察影视>详细内容

警察影视

“亨特张”打开观察现实的一扇窗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2-07-26 15:35:03 浏览次数: 【字体:

 

  影片《神探亨特张》剧照。

  与往年电影暑期档不同,今年,现实主义题材影片表现异常突出,陈凯歌的《搜索》、高群书的《神探亨特张》、蔡尚君的《人山人海》都已上映或即将登陆影院。其中,正在热映中的《神探亨特张》是一部无明星、无刻意设计的低成本影片,一亮相就在观众中掀起了话题风暴。高群书也因此片获得了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突破警察脸谱化形象

  在一个烟雾缭绕的办公室,高群书一边深深吸着一根雪茄,一边对本报记者介绍创作心得。他用食指敲了敲桌子,自豪地说:“我拍了一个特牛的电影,给后代留下一个可以观察2012年中国的一个窗口。”高群书的自豪不无道理,与以往的警匪片大不一样,《神探亨特张》在银幕上呈现了当下城市真实的生活氛围。这样一个警察抓小偷的主旋律题材,被众多业界人士认为超出意外,颠覆了过去主旋律电影的固有模式。

  《神探亨特张》的名字听起来好像是一部警匪类型片,同时也让人联想起福尔摩斯、007等神探特工形象。实际上,影片中既没有追车戏、肉搏战、爆破场面,也没有悬疑、推理等戏剧化情节,更看不到身手了得的神探。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的是海淀分局双榆树派出所便衣民警张惠领的故事,他在7年内抓获了1600多名违法犯罪嫌疑人,人称“反扒神探”。上世纪80年代有一部叫《神探亨特》的美国警匪剧曾风靡中国,所以辖区内的老百姓将两者嫁接到一起,称张惠领为“亨特张”。

  片中的张惠领既不像神探那样无所不能,也不像英模片中警察惯常的那种高大全形象。他从来不穿制服,追起罪犯来气喘吁吁,口头上也从来不说那些空洞的套话,直言自己的工作很“糟心”,抱怨工资太低。“乍一看,这就是个人民警察为人民、打击犯罪分子的主旋律故事,但和以往所有主旋律题材截然不同的是,它细腻地还原了人物本身。影片里的张警官有血有肉,内心里有压抑的东西,还说了一堆牢骚话。”影评人曾念群说,这个人物以前在内地银幕上从没见过,打破了以往主旋律电影的脸谱化模式。

  “我讨厌一些英模片的那种概念化。我的出发点就是从生活本身出发。我采访过很多警察,发现生活中的警察根本就不是英模片里的那种高大全形象。”高群书透露,从去年夏天到电影开拍之前,他足足跟了张惠领一年,跟他一块儿到街上转悠,体验生活,看他抓贼。电影里有几个抓小偷的情节,就是高群书跟张惠领一起转悠时的亲身经历。

  “张惠领经常骂人。他要带领很多便衣保安,有时着急就会骂人,但这是他的个性,不影响他是个劳模。”高群书说,不可能所有的警察都跟任长霞似的,不可能千人一面,电影导演要看每个人物的内心,不要太在意外在的东西。他访问过很多劳模,感觉这些劳模的共同特点,就是善良、有智慧,愿意帮助别人,因为有这些东西才超出一般人。至于骂不骂人,他觉得并不是最重要的。所以高群书没有把张惠领塑造得完美无缺,而是一个充满了矛盾、有时候甚至有点无奈的活生生的警察。

  在以往很多主旋律电影中,总是出现主人公带病坚持工作、不顾家庭之类的老套情节,总喜欢直接跳出来宣扬大道理,显得假大空。这种“苦情戏”的套路,在《神探亨特张》里完全不见了踪影。“张惠领的老婆、孩子都特别支持他的工作,完全不像英模片里那种常见的家人反对、不理解警察工作的套路。”高群书说,张惠领也有糖尿病、哮喘症,但不让观众觉得造作,反而让人觉得他真实可信,这是一个很家常化、很有普通人情感的警察。

 没有简单正邪对立

  让人五味杂陈

  在《神探亨特张》里,不仅警察不再是任劳任怨的高大全形象,小偷们也耍起了嘴皮子。一反过去主旋律电影屡见不鲜的罪犯僵化形象,片中一场场警匪审讯下来,小偷们个个振振有词,爆笑台词不断。像什么“长成你这么帅的当警察,长成我这样的只能当小偷”;“中华民族不差我一个人缺德”;“你是北京警察,我是下岗女工,我没去当小姐就不错了,我告诉你我是有原则的”……诸如此类的辛辣台词,让人开心一笑的同时又不得不为之心酸。

  曾在“双榆树国际电影节”观看此片的演员梁静坦率地说:“笑的时候笑出了眼泪,等看到后面便是真的泪水。片子不矫揉造作,用生活的智慧让你哭、让你笑。”作家方方看完后则感慨不已,原以为是喜剧片,不料却是一部沉重得令人茫然的正剧。“此片虽无贪官,却遍地‘刁民’。看时有种怒其不争又哀其不幸之感。什么样的社会土壤才能生长出这么多既刁难他人又作践自己的猥琐之徒呢?”

  在影评人曾念群看来,《神探亨特张》里警察、小偷和骗子都是平等的小人物,也给予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一个表达的机会。“影片里的小偷都不是十恶不赦之徒。警察抓了小偷,片中的小偷都在说话,表达自己的意思。警察对小偷也没有太多教化、批判,而是试图理解、同情他们的生活,这是非常难得的。”影评人云飞扬说,在以往主旋律警匪片里,小偷都没有话语权,只有被批判的份儿。这部影片更多表现的是底层小人物的生活处境,他们都活得不容易,对他们有一颗悲悯之心。

  “超级震撼!”曾拍过《孔繁森》、《郭明义》等知名英模片的导演陈国星看完《神探亨特张》后感叹,这是一部“重口味”的电影,影片中的人物形形色色,把偷窃、打架、讨债、欺诈等行为,都表达得“赤裸裸的”,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之分,都是生活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小人物。在文明与野蛮、冷酷与温情之间,各种人物都没有标签化,刻画得非常到位。

  提及为何要这样塑造人物群像,高群书深有感触。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就采访过大量罪犯,改变了他的既有看法,也影响到拍摄这类角色。“几乎没有一个罪犯认为自己在犯罪,而是认为自己被生活所逼才走上这条谋生之路的。这颠覆了我对罪犯的认识,原来他们是这样一群人。”高群书感慨地说,这次拍电影,他发现双榆树地区的街头盗窃也是这样,这些小偷都说是出于谋生才犯法的,他们的要求很低,都是比较低级的犯罪。“这些小偷也是人民的一分子,真让人五味杂陈,没法简单地用正邪对立来区分。”

给科班演员上了一课

  在中国电影依赖明星日趋泛滥之时,高群书却反其道而行之,起用了非职业演员担任主演。在拍摄《千钧一发》时,他采用完全没有演戏经验的警察马国伟担纲主角,结果出奇制胜,获得了当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影帝。这次在《神探亨特张》里,他又集结了近30位没有表演经验的微博红人。出版人张立宪扮演警察张惠领,作业本、王小山、盲人民谣歌手周云蓬、编剧史航、宁财神等也都参与其中,分别扮演小偷、骗子等社会底层小人物。

  高群书表示,《神探亨特张》需要的就是这帮有担当的非职业演员。“这些人都是作家、编剧,理解力很强。演员最大的问题就是千人一面,没有个性。美国演员为什么演得好?他们大多是博士毕业。在中国,我觉得演员整体上没文化,表演上也有缺陷。没有那么多的人生经验能演好戏吗?”他解释,自己现在找的这些人,是一群有阅历的人,生活教会了他们演技,他们塑造人物有自己的理解和诠释,所以比大腕演得都要好,是自己合作过的最好的演员。高群书举例说,周云蓬演东北贼王,那身行头一出来,连化装都不用。

  在拍戏过程中,高群书并没有教这些非职业演员怎么演戏,而且短时间内也不可能教出来。他只是让这群微博红人根据剧本自己去想象角色,把角色自由发挥出来。碰到他们初次演戏太紧张的情况,高群书自有办法。“因为我们就是在酒桌上认识的,我看到他们喝酒后的样子特别好玩,所以在拍戏前,我都要他们喝二两二锅头,大家一下子就放开了。”他笑称,这些人本身很有个性,在电影中也很好地表现出来了。

  看完这部影片,演员黄渤对这群非职业演员的演技高度认可,并坦言“很有危机感,感觉到职业演员是一个多么有危机的职业。”曾念群也表示,这些非职业演员对社会底层人物的体验和关注,是一般演员不能企及的。“从影片效果看,这帮人确实令人刮目相看,给职业演员很好地上了一课。”他觉得,要是影片里的小偷、骗子都换上黄渤、徐峥这样的熟脸,观众可能会光顾着看明星,片中小人物的命运很可能就被忽略了。

  近年来,主旋律电影流行采用全明星阵容进行商业运作,《建国大业》、《建党伟业》最为突出。除了大明星阵容,一些历史人物主旋律电影还走了青春言情剧的路子,像《秋之白华》、《湘江北去》等,不仅采用明星来演历史人物,还主要刻画人物的爱情故事。然而,由于明星太多也影响到影片的故事性,使得观众只关注明星不关注剧情。主旋律言情剧的套路,更让历史人物失去了真实感。

  《神探亨特张》恰好是对当下这一明星模式的颠覆,并得到了业内的一片赞誉。业内人士何子英赞叹:“这部电影像原汁原味的生活实录,第一次发现原来电影还可以这样拍:不要明星大腕,不要豪华制作,不要搭建外景,人人都可能当演员。”

现实题材不要自我画圈

  无论《神探亨特张》,还是《人山人海》,在构架上都与传统剧情片不太一样,采用了纪录片式的纪实风格来拍摄,把现实生活直接呈现在观众眼前。通常在影片里,北京呈现给观众的是国际大都市形象,但少了活生生、油腻腻的烟火味儿。高群书觉得,这不是真实的北京,“《杜拉拉升职记》里的北京很光鲜,但那真的是普通人眼中的北京吗?我们看到的那些高楼大厦,背后有很多心酸的故事。”

  用高群书的话说,《神探亨特张》就是从时代的洪流里舀一瓢水,这个片子展现的是北京的“灿烂和混沌”。虽然影片里出现了很多小偷、骗子,也涉及到一些社会阴暗面,但还是顺利通过了国家广电总局的审查。在不少业内人士眼里,这部影片突破的尺度之大,在近年来是罕见的。

  “这可能跟题材有关系,因为警察接触的就是阴暗、犯罪的东西,这是他的职业所决定的。”高群书说,其实,是否拍黑暗的东西并不重要,关键是带着光明的心态去拍,希望社会不要太阴暗,不要让这个社会变得冰冷。只要有张惠领这样有良心的人在,这个社会还是会往好的方向发展的。实际上,影片结尾警察和无赖和解的情节,依然让人感到温暖,还是在歌颂光明。

  现在,很多国内电影人以审查为由,不太愿意触碰现实题材,喜欢一窝蜂去拍古装片,影片里几乎看不到当下的生活景象。“不要自我束缚,自己画一个圈,什么题材不能碰。”高群书说,只要对社会、对大众有益的电影,想办法拍好就行。“我拍了很多负面的东西,为什么能让大家发笑,也能过审?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现实生活,不粉饰社会,影片表现了你在伤害别人的同时,其实也在被别人所伤害。这对观众也有善意告诫的意思!”

  “这部影片在表现底层生活方面,有很强烈的带入感,故事就发生在街头,发生在我们身边,所以能让人感同身受。”影评人韩浩月说,相比之下,现在的一些主旋律英模片,主创为了应付差事,也为了偷懒省事,不愿冒风险,还在延续过去陈旧的思维模式,结果,虽然人物原型很感人,一搬上银幕却感觉很虚假,就因为缺少现实生活气息,距离观众太远。

  陈国星恳切地说,《神探亨特张》对现实的触碰深度是超前的,“下手狠、刀口很深。”在他眼里,这部影片其实更像一部作者电影,不是按照传统英模片的路子拍摄,而是按小人物来拍,值得国内电影人借鉴。影评人云飞扬也认为,高群书的这部新片给人启发,即便是主旋律电影,只要有个性创作,照样能取得好口碑,“在古装片盛行的今天,要是《神探亨特张》能形成一个好现象的话,也许现实主义题材创作会重新回潮。”

记者观察

  拔出萝卜带出泥

  自《神探亨特张》上映以来,评论界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批评者质疑这根本不是电影,只是一部小品段子集锦,整个剧情只是不同故事的简单叠加,利用搞笑的台词去俘获观众。而力挺这部影片的人,却直呼影片“直指灵魂”,不能简单套用现有的电影定义来评价这部影片。诚然,从经典电影的戏剧结构来说,该片的故事主线显得十分松散,甚至有些混乱,但瑕不掩瑜,并不影响这部影片所具有的当下意义。

  在近年来的国产片中,极少见到像《神探亨特张》这样直面现实生活的影片。比起陈凯歌《搜索》的浅尝辄止,这部影片揭示现实的力度要深入得多。这部主旋律题材的影片,让人看完后很难跟传统英模片对上号。在过去的英模片中,对主人公的塑造是建立在道德评价的基础上,往往只注重表现人物崇高光辉的一面,却很少表现这个人物的内在矛盾以及个人道德形成的生活土壤。俗话说,拔起萝卜带出泥,但英模片经常只呈现一个萝卜标本,却看不到萝卜生长的泥土。这就导致人物形象的塑造假大空,从而失去观众的信任。

  相比之下,《神探亨特张》的基础不是道德标杆,而是人物的职业困境。从警察张惠领所处复杂纠结的工作环境中,带出对这个角色的道德衡量,他的尽职尽责就显得格外具有说服力。影片没有丝毫刻意拔高或美化,而是用摄影机紧跟张惠领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把他疲劳和苦恼的一面都展现出来,原来这个人跟大伙一样,都要面对一大堆处理不完的琐事。这种还原生活的拍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而不是那种好人好事的宣传样板典型。

  这部影片没有止步于此,它还通过警察抓小偷的过程,牵出一连串当代小人物形象,把城市生活也带了出来。在这里,同样没有简单的道德评价,而是凸显出每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及其生活困境,让观众自己去反思和掂量。电影里粗糙的生活景象扑面而来,充斥着各种噪音,导演并不刻意去剪裁、修饰,不去对生活指手画脚,发表自以为是的看法。高群书说得好,这部影片只是在社会这口大缸里,随随便便舀了一瓢水给大家,里面有灿烂也有混沌。

  曾经在贾樟柯的《小武》、张猛的《钢的琴》里,感受过这种时代生活敞开的浓郁气息。只是现在的国产片,太多美轮美奂的画面,太多形式的设计,却看不到生活的本来面目,自觉隔绝了当下生活。这样的影片,即便是所谓现实主义题材,拍出来也让人觉得隔靴搔痒,并不能打动观众的内心。好的文艺作品也许就应该像乱蓬蓬的野草,跟生活土壤息息相通,而不是修剪成精致的盆景,否则,美则美矣,但缺少活活泼泼的生命力。或许不必用固定的电影定义来框住自己,反而是《神探亨特张》这样一开始就把生活当作教科书的作品,更显得生机勃勃。(周南焱)

神探亨特张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