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玫瑰——电视剧警界风云二十年
中国的电视观众有时真让电视制作人们捉摸不透。《还珠格格》把个清宫戏炒得沸沸扬扬,小燕子和紫薇两个真假格格还未退场,下面的皇帝、嫔妃、阿哥、格格就已经按捺不住,跟着一串串地粉墨登台了。可是观众的热情却似乎降了温,开始退场,只留下表演的人独自寂寞,自娱自乐去。
不过这话也说不准,满以为已经过时的武侠剧因去年一部港产《天龙八部》咸鱼翻身,该剧创下了在全国19个卫星频道的黄金时段同时放映的惊人记录,使得那些在香港影视界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老江湖都大跌眼镜,连呼搞不懂。
弹指一挥间,又到了新千年。青春偶像剧的热浪还未散去,公安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已经率先在京沪两地火了起来,从《刑警本色》到《罪证》,再到引起极大轰动的《永不瞑目》,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着实热闹地紧。各种媒体也纷纷被调动起来,现在几乎所有网站上都有网民们粘贴的文章,有骂的,有捧的,其实得到的效果都是一样,因为这类商业炒作怕的就是落个冷冷清清,无人喝彩,即使有人喝倒彩,也说明倍受关注,人气很旺。
自从80年代中期中国电视剧业开始全面发展起来,公安题材的电视剧就一直活跃在中国的电视屏幕上。早期的一批成功电视剧中也不乏公安题材,一曲《少年壮志不言愁》唱遍大江南北足以说明《便衣警察》的影响。放弃了“高大全”和“三突出”的标准,尽力表现一些人性的内涵,塑造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警察形象是这部电视剧的突破。社会历史变迁的大背景,扑朔迷离的案情发展,曲折复杂的人物关系,再加上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无疑为枯燥乏味的电视餐桌呈上一锅味道浓浓的杂烩汤,马上刺激了观众近已麻木的味觉。
90年代中后期,广东一批电视人策划推出了四部很有影响力的电视剧精品:《外来妹》《情满珠江》《英雄无悔》和《和平年代》,其中《英雄无悔》属于公安题材。用一句很俗的话说,这部电视剧“紧扣时代脉搏,敢于表现社会阴暗面。”无须讳言,该剧深受港台都市剧的影响,三角、四角爱情故事、惊心动魄的警匪交锋、商界巨子家庭的爱恨情仇、警察内部的腐败官僚,都是此剧的卖点和成功的几大商业要素。而最大的突破就在于很好地刻画了两个主要的反面人物:“冰毒女郎”姚一萍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女毒枭,但又是个没有落入俗套的反面人物,她被塑造成高智商的犯罪份子,同她交锋的前几回合警察屡战屡败,借塑造这个人物,编导也蜻蜓点水地触及了地下社会的某些深层的东西。
而另一个反面人物是公安局副局长胡永煌。同以往表现的堕落份子形象相比,他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性色彩,他疼爱女儿,关怀妻子,还同初恋情人有一份剪不短理还乱的恋情。最令人叫绝的是该剧的大结局,他在意识到自己的罪行暴露后,毅然冲进火场救险,最后葬身火海。此时人物的行为动机就显得很复杂,是畏罪自杀呢,还是将功补过呢,聪明的编剧卖了个关子,答案请君自得。
如果说《英雄无悔》被公认属于典型的警匪剧模式的话,那么《永不瞑目》却在是否是警匪剧的问题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一些人认为该剧与其说是警匪剧,不如说是言情剧,这有损于公安题材的严肃性;还有人指出,《永不瞑目》是不真实的,因为公安干警不会让普通百姓作卧底,还死在毒贩的枪下。但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郝建则认为这样的情节安排是一种想创新,突破旧框框的冲动,值得肯定。
实话实说,《永不瞑目》是一部相当具有观赏性的作品,编导在创作时应该是把商业性和收视率作为重点考虑的对象。该剧的最大突破在于设置了一个三角爱情关系,而这个关系是交叉建立在所谓善与恶、警与匪之间的。女警欧庆春,她明明爱肖童,但出于很复杂的原因,让肖童当卧底,还一直不愿表露自己真实的情感,直到肖童死后,她才让自己的情感冲溃理智的堤坝;而肖童为了欧庆春,接近毒枭的女儿,不仅染上毒瘾,最后还死在那个女人的枪下;欧阳兰兰为了让肖童忠于自己,不惜用毒品来引诱肖童,在情人背叛自己后,用枪来维护爱情的忠贞。
编剧海岩在已成俗套的缉毒题材外包装了如此曲折的爱情故事,跌宕起伏的情感纠葛,当然让观众过足了一把瘾。而所谓的真不真实自然不会是沉迷于剧情中的电视大众们的关心的问题。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特殊国情的国家,公安题材的类型剧难免会受到各种限制,要想做更大的突破,还需一个很长的过程。比如我们还很难设想将匪徒设置为作品的主角,有些深层次的问题现在也不好挖掘,但是相对过去而言,电视界已经有了很大的创作自由,毕竟枪的旁边可以插上玫瑰,缉毒追凶的闲暇可以体味爱情。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