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胆兼备”的“四有坏人”
文革前的文艺作品:好人都宁死不屈,为了不让敌人活捉,或投江,或跳崖。若来不及死,也要把机密文件吞掉或者烧掉,再把一盆花放在窗台,警告前来联络的同志:此处危险。
文革中的文艺作品(大多是样板戏):革命者绝不可谈婚论嫁。女革命者若怕人多嘴,就让她的老公去上海跑单帮,或者在门口挂一块革命军属的牌子。总之,不能让他们成双成对地展现在舞台上。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文艺作品:正面人物=革命+爱情。“乔厂长”可以闪电式求婚,毛泽东可以在舞台上与杨开慧依依惜别……《生活的颤音》更开了男女一号“嘴嘴相印”之先河。
看近些年文艺作品,又发现了新套路:各种各样的犯罪分子不仅浑身是胆、视死如归,而且柔情似水、爱心如月。
《书香门第》剧照
只要打开电视机,看看那些反贪、公安题材电视剧的最后一集,就可看到那些穷凶极恶、贪得无厌者的“悲壮”结局:《刑警本色》中勾结黑社会的公安局副局长潘荣与《铁面无私》中制造假币的方杰被警察包围时,面无惧色,开枪自杀;《绝对权力》中受贿的副市长赵芬芳和《天之云地之雾》中诈骗杀人的吴淮生宁可跳楼或跳崖,也不愿坐在被告席上;《黑洞》中的黑社会老大聂明宇更为壮烈,在熊熊烈火中面不改色,从容赴死……社会上确有些拿生命当儿戏的亡命之徒,但真能将生死置之度外者并不多。在许多人眼里,伊拉克前总统之胆量比起电视剧中的“虎胆歹徒”们并不逊色,应该有宁可杀身成仁,也绝不当俘虏的大无畏精神。但正是这位手中有枪的萨氏,面对美军围捕,竟乖乖就范,让明里暗里支持他的人大跌眼镜。如果请电视剧编剧们来安排这个敢对本国人民使用毒气的萨达姆的结局,是不是比聂明宇还要壮烈?
《黑洞》
仅仅让这些人死得壮烈还不算,许多电视剧还要表现这些人的情深意长。《黑冰》中的大毒枭郭小鹏对母之孝超乎常人;《荣誉》中杀人不眨眼的死刑犯桑震奎和自己爱的女人同生共死;方杰在风月场勇救弱女子,对她呵护有加;《公安局长》中黑社会老大钟六一虽常常对自己的朋友和手下痛下杀手,但偏偏与公安局长的女儿真心相爱,当被警察包围走投无路时,巧施妙计,让自己死在自己爱恋的女人枪下。
《荣誉》剧照
不可否认,中国文艺界曾有将反面人物脸谱化、简单化和漫画化的时期,生活中犯罪分子的人格也并非都沦丧殆尽,但作为艺术作品,塑造别人的作品中未曾出现或很少出现的人物才算得上高明。记得有人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自然界是否如此没有考证过,但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大概不会错。如果千篇一律地集恶魔与天使于一身,真不知是生活欺骗了电视编剧还是电视编剧欺骗了电视观众。虽然观众不一定非要在电视剧中看到“四有新人”,但电视荧屏上炮制一个又一个如同孪生兄弟的“四有坏人”也算不上高明吧?
就某一部作品来说,写一个有情意有胆识有才干有风度的“四有坏人”未尝不可,但如果每部作品中都是勇敢的恶魔与美丽的恶魔,撇开真实与否不论,起码也有雷同之嫌。看到电视剧中许多犯罪分子都有痴情美女苦苦相恋,叫人不得不相信“男人不坏,女人不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那些专为人指点恋爱迷津的“知心大姐”、“爱心大叔”们如果多看看这些电视剧,定会为情场失意的男人指一条“堕落得美女”的捷径。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