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以市场为标杆
为了使这部具有改革意义的电视剧在市场站住脚,主创者在创作伊始就以市场为标杆。编剧陈兵说,在剧本创作中,制片人、导演、编剧、演员反复地讨论了“市场”需要什么。他们认为,作为公安题材,警察抓小偷,本身就具备商业化条件,同时,这个剧的后半部分是中国警察到美国追捕逃犯,在美国实景拍摄,具有一定的新鲜感,增加了本剧的商业化元素。但仅有这两点是绝对不够吸引观众的,要打开市场,还得有点“突破”。他们反复研究了不少当前的同类题材电视剧,最后为自己定了三条原则。
首先,要“真实”,不要“纪实”。陈兵说,很多公安题材的电视剧目前采用的是“纪实”性的拍摄手法,这种手法一开始确实比较新鲜,能够吸引观众,但现在它的缺点已经暴露出来,闪晃的镜头、不细加雕琢的原始故事素材,使“纪实”很容易把“真实”变得“粗糙”。因此,《荣誉》虽然也是在诸多实际案例中取材的,但故事情节进行了较多艺术加工,打破了公安题材惯用的“纪实”手法,力求在“纪实”的基础上再跨出一步。
其次,抓住根本看点,不求面面俱到。李功达说,现在,不少同类题材的戏,都喜欢掺入很多警察个人的家庭、爱情等“人性化”的东西,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但不是唯一有效的方法。其实,个人的七情六欲写多了,反而让整个戏显得平了,影响了最吸引观众的东西——破案。因此《荣誉》坚决打破了这种拍摄套路。李功达笑说,我们剧中的警察,全是“破案机器”,警察的性格,在破案中展现出来,舍弃了很多“生活”方面的东西,人物照样形神兼备。
最后,犯罪细节与人物心态、性格的巧妙搭配。陈兵说,公安题材的戏,很多细节都是直接根据真实案例编写的,没有细节,观众不爱看。但是,过多描写犯罪和破案细节,常常会给现实生活中的罪犯提供经验,给刑侦工作造成更多的困难。《荣誉》采取的做法是,除了请公安部门予以把关审查外,在很多犯罪细节上没有把侧重点放在描写犯罪手段,而是突出罪犯的心态描写、性格上的刻画,这就巧妙地解决了“泄密”与“市场看点”的供求矛盾,让观众没有“不过瘾”的感觉。
《荣誉》投资上千万,拍摄动用了警察6000人,警车300辆,飞机10架,算得上“大制作”了。李功达说,剧中的“飞车”戏,专门从香港请来了曾与成龙、吴宇森、杜琪峰合作过的著名车技导演罗礼贤,耗资60万,就是为了“好看”。李功达说,只花6万能不能拍?也能,但是,能有这效果吗?“走进”市场就要有“走进”市场的样子。
《荣誉》这部连续剧还没播出,其VCD版权就以每集8万元的价格卖出,比同类题材电视剧的市场价格高出两倍。同时,该剧海外版已经进入日本、美国和加拿大,这在同类题材的作品中更是罕见。看来《荣誉》的市场化路子起步还不错,但李功达说,一切还得等播出之后,收视率上来才能算数。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