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警察影视>详细内容

警察影视

信仰缺失 美国人看恶搞电影找刺激

来源:世界新闻报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09-08-15 19:37:16 浏览次数: 【字体:

 

这源于文化变异和信仰缺失,“9·11”和金融危机更将其推向高峰

    《布鲁诺》继《波拉特》之后,再次对美国主流文化中荒谬和虚伪的部分,进行了恶搞

    有《波拉特》前期给观众灌一碗“爱药”,《布鲁诺》登上北美7月份周末票房冠军榜,是意料中的事。该片就是一只下蛋的公鸡,直接恶搞了母鸡们的优良传统,抢走了母鸡们下蛋的专利。

    其实,恶搞电影在美一直大放异彩,深受观众热捧。尤其是“9·11”后,美国公民对政府产生不信任,金融危机又让其对政府失望,而恶搞电影恰恰迎合了公民从非常态中寻找刺激的本能。这种文化现象是对社会的一种解构,也是文化变异和信仰缺失的结果。

    开启恶搞电影新时代

    2006年的《波拉特》是恶搞电影的里程碑,标志着这类电影的高歌猛进,而《布鲁诺》则将其发扬光大。有趣的是,两片导演均为拉里·查尔斯,主演也同为萨沙·拜伦·科恩。

    《波拉特》有一个超长的片名——《波拉特——为了建设伟大的祖国哈萨克斯坦而学习美国文化》,这个名字让媒体大为头疼,只好简称为《波拉特》。在影片中,科恩扮演的男主角波拉特·萨格耶维是哈萨克斯坦知名度排名全国第六的男人,同时也是国家电视广播网的首席主持人。他从哈萨克斯坦到美国旅行,主要目的是想制作一档纪录片。踏入美国领土后,波拉特经历了许多从未想象过的事情,也闹出了不少笑话。诸如用马桶洗脸,学唱美国国歌,参加同性恋大游行,把尿不湿穿在裤子外面……种种迹象表明,波拉特像一位刚走出森林的原始人,一下子来到高度发达的社会中,让他在面对不同的人、事、物时,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迷茫、惶恐、亢奋、自恋等,尽管如此,他胸膛里依然装着一颗报效祖国的心,时刻铭记出发前,父老乡亲盼望他早日“学成归来”时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神。

    《布鲁诺》的全名比《波拉特》更为吓人:《布鲁诺:一个让美国直男尴尬不已的外国基佬的美国美妙之旅》。恶搞也相对升级,可以说,《布鲁诺》把全世界时尚界都涮了。只是主角变成了奥地利的时尚记者。没来美国前,布鲁诺是时尚达人,以同性恋娘娘腔为基调,大耍米兰时装周T台,定格了他的个性和行为方式。到了美国后,他衣着妖艳,行为乖张,一路上无所顾忌,闹出连篇笑话。有意思的是,布鲁诺穿行全美国,与美国各个阶层、各个种族进行文化交流和碰撞的结果,居然是人人喊打。无论白人黑人都很排斥他这个外来者,连向来不喜欢生事的犹太人,都被触怒,当街追杀他。难怪有评论认为,该片是对“有偏见的美国人的一种形式主义的讽刺”。

    除了国籍不同,两部影片的男主角都在美国大出洋相。影片用搞笑、下流甚至十分恶毒的方式,对美国人引以为傲的主流文化中荒谬和虚伪的部分,进行了挖苦和讽刺。

    恶搞电影的鼻祖

    谈起电影恶搞,梅尔·布鲁克斯是鼻祖,这位“祖师爷”1926年生于纽约布鲁克林的犹太区,参加过二战。二战结束后,布鲁克斯回到纽约,以击鼓谋生。一次在一个小镇的旅馆演奏时,恰遇喜剧搭档休假,临时请他客串表演。他用带有犹太口音的英文说了一个笑话,不料大受欢迎。因此,他决定放弃击鼓的差事,改行作艺人。1968年拍《金牌制片人》初涉影坛。该片讲述百老汇制片人和经济师联手,拍摄“希特勒的春天”。两人心怀鬼胎,都想占有投资。这部闹剧上演后受到观众广泛赞许,结果两个自以为聪明的家伙,不仅分文未得,反而被推上被告席。显然,该片是一个讽刺剧,对象乃百老汇剧场文化。

    在《金牌制片人》中,布鲁克斯的“恶搞”才华已显山露水。其最精彩部分是“希特勒的春天”:让这个纳粹魔头穿上皇帝的新装,用肉麻的方式进行大肆吹捧。这种明赞暗讽的方式,本身就是一场闹剧。

    1974年,布鲁克斯相继推出《新科学怪人》和《灼热的马鞍》。前者取材于科幻恐怖经典小说《科学怪人》。布鲁克斯把原著中的惊悚与恐怖场面,转化成充满喜剧色彩的“恶搞”元素,使整个影片从头至尾笑料不断。观众看后心理上不会产生恐惧感,反而觉得恐怖得十分可爱。《灼热的马鞍》则是一部典型的西部黑人喜剧片,片中最大的“恶搞”就是颠覆和肢解西部传统片。布鲁克斯认为传统西部片对牛仔过于美化,他举例说,以前的西部片中,牛仔每顿饭离不开豆子,却从没有听过他们放屁的声音,于是他在《灼热的马鞍》中特意安排牛仔篝火旁吃烤豆放屁的场景。布鲁克斯通过这种夸张手法,创建出一种全新的黑人喜剧表演风格,并沿袭至今。

    以后数十年间,这位“恶搞”大师拍摄了《紧张大师》、《无声电影》、《罗宾汉也疯狂》等一系列无厘头喜剧佳作。他一直在颠覆传统电影,给观众带来别样的视觉享受。

    恶搞电影照样被恶搞

    从二战到2002年“9·11”之前,美国恶搞电影几乎是布鲁克斯一人的天下。但这类电影还不太成气候,尤其是以拍西部牛仔片见长的导演不看好这类电影,甚至声言,它丑化了电影的本质,把观众导入一种变态的生活状态。然而,“9·11”事件发生后,恶搞电影再次迎来自己的春天。《迈阿密风云》、《史诗电影》、《宗教的谬误》等一批优秀影片,极大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求。

    《迈阿密风云》讲述的是警察卧底缉毒的故事。乍看是一部警匪片,其实更是一部恶搞电影,该片有东方美女+西方帅哥+枪战+美景等滥俗噱头,恶搞的对象又是警察。片中有的情节很搞笑,如大毒枭跟警察争先恐后向巩俐扮演的女毒枭求欢。看着巩俐跟警察亲热起舞,大毒枭的手下竟然气得眼睛里噙满泪水。该片通过恶搞警察,对政府的不作为行为进行讽刺和批判,也正是美国公民所需求的。

    《史诗电影》至少恶搞了《超人归来》、《X战警3》、《加勒比海盗2》、《纳尼亚传奇》、《查理与巧克力工厂》、《疯狂顿的神父》、《达芬奇密码》、《航班蛇患》、《哈利·波特》和《波拉特》等片。哈利·波特成了白胡子,加勒比海盗头子跳起了街舞,超人被射中眼睛跌下高楼……就连十分火爆、本身就是被恶搞的波拉特,也成了片中被爆涮的人物。

    可见,对主流文化的嘲讽是恶搞片存在的意义,也是其最主要的意义。当恶搞成为一种主流文化,人们照样会以冷嘲热讽的解构姿态来恶搞它,因为逆反心理——尤其是年轻人的叛逆。也许这是恶搞电影乃至一切恶搞的受众基础。

信仰 电影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