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警察影视>详细内容

警察影视

人贩无情 警察有情——读电影文学剧本《天伦》有感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友文 发布时间:2008-12-29 22:42:30 浏览次数: 【字体:

 

王仲刚文集第二卷中的电影文学剧本《天伦》是一部真实反映公安干警营救被拐卖妇女和儿童的故事片。依据此剧本拍摄而成的影片于1995年完成并上演,时至今日达十多年之久,现在读着这剧本发现其生命力犹存,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同在。

此剧本之所以耐看,是因为它讲述的故事攫取人心。如利欲熏心的人贩导致几个幸福美满家庭的破裂,激起读者的无比义愤;人民警察在与犯罪分子较量的过程中,所作出的牺牲和付出的代价摧人泪下。此文本的教育功能是多重的,一是给那些梦想不劳而获,企图铤而走险的准犯罪分子敲响了警钟。二是对那些缺乏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小孩和妇女是一个很好的提醒。文学是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的统一。它除了现实的功利性之外,还有间接的功利性,即审美。审美是文学的基本功能。文学通过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使人获得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从而陶冶性情,提高精神境界。

情感性是文学性之一,因而文学的审美作用是通过打动读者的感情而实现的。作品中年仅12岁的雷蒙蒙纯洁可爱、活泼漂亮,似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这朵花却被人贩曲为民给摧残了。曲为民将她卖给贺老五,贺老五又将她转卖给罗锅做媳妇。自从蒙蒙失踪后,全家便变得支离破碎。蒙蒙的爸爸雷老师因此而神经失常,整天在街上拉一首如泣如诉的小提琴曲,求大家帮他找孩子,过路人无不为之动容。奶奶因找不到蒙蒙,忧郁成疾。等到警察将蒙蒙解救出来,让她与奶奶重逢时,奶奶已处在弥留之际。文本所营造的氛围是喜中有悲,且悲的成份多于喜,从而激起读者对犯罪分子的无比憎恨。从心理上看,文学是通过情感的宣泄和补偿来调节人的情感而产生愉悦心情的。

蒙蒙像一个天使,不仅美丽可人,而且有音乐天赋,还主动为贫穷而温馨的家分担负担,外出挣钱。著名公安作家王仲刚为什么要把蒙蒙写得这么完美呢?这是苏联早期杰出的心理学家维戈茨基所说的“情感逆行”在作祟。所谓“情感逆行”,就是作家要让作品有震撼力,就要让人物的命运和读者的同情发生逆差。读者越是同情,作家越是要折磨他。人物的命运越是和读者的希望有反差,就越是有阅读的吸引力。未成年人蒙蒙被强迫入洞房和罗锅强暴蒙蒙的场景撕心裂肝,这不是我们读者愿意看到的,众多读者倒是期望蒙蒙有一个幸福的归宿,而给蒙蒙带来无限伤痛的罪魁祸首却是人贩子。打击犯罪、保护人民是人民警察的职责。人民警察为了坚守法律的正义,为了一方平安,他们必须义不容辞地去解救。

尽管作品中诸如母子相认之类的感人场景很多,相关的细节也不少,但是公安文学评论还是得围绕人民警察做文章。于是,本人重点就警察话题而展开。在剧本中露面的有四个警察,其中三个警察形象塑造得较为鲜活,即省公安厅刑侦处周振远副处长、老同志老马、年轻人陈建亚。这几名警察为了解救被拐卖妇女和儿童牺牲得太多太多,包括亲情、爱情和友情,甚至是生命。睿智的王仲刚将他们置于人伦的纠葛中,就写出了人民警察的警察意识。       

周副处长和妻子李晓曼结婚8年来,因为长年在外奔波办案之故,与妻子聚少离多,没有尽到做丈夫和做父亲的责任。妻子无法忍受,愤而提出离婚。周副处长极力说服:“干咱们刑警这一行,有什么办法?我这当头儿的还好些,下边的侦查员比我苦得多呢。他们一年365天,能在家一个零头就不错了。”周妻说:“一年到头,你在家不到三个月。礼拜天你不回家不说,元旦、春节、五一、十一你比平时还忙,你陪孩子上过街吗?逛一次公园,还让叫走。”夫妻之间的对话很久,也没有让李晓曼回心转意。李晓曼念及儿子还小,加之周副处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劝导,提出暂时分居一段时间。这一节夫妻对话部分不仅揭示了公安工作的特殊性,而且也道出了警察不被家属理解。由此可见,人民警察面临两难困境。穿上警服,就意味着责任。周副处长在大家与小家之间作出选择时,他必须不辱使命,不忘自己的职责。

周副处长仅仅是王仲刚笔下的一个典型。为了保护妇女儿童的人身权利,保护人民群众能安居乐业,以周副处长为首的人民警察冒险深入虎穴,勇敢地指挥并参与解救,其革命的英雄主义气概与日月同辉。

当读者正为周副处长的婚姻担忧的时候,机智的王仲刚又编制了一个非常好的情节,即让周副处长的儿子周南也玩失踪。得知儿子周南被人贩拐走,“晓曼经受不住这个意外的打击,一下子傻在那里”。妻子李晓曼从此变得神情呆滞,万念俱灰。她在家放着周南的生日录像,思念的泪水尽情流淌。目睹丈夫解救之后的凯旋,一切尽在不言中。这对夫妻从对立冲突走向了和谐,妻子也开始读懂丈夫及其工作。尽管此情景安抚了读者,但也落入了“十景病”的误区。

警察老马在解救途中英勇牺牲,增添了作品的悲壮成份。老马为营救被拐儿童而陷入险境,被不明真相的群众围攻殴打。老马身上有枪,但他为了不伤害群众,打不还手,被打得头破血流,仍忍着痛向群众作解释。最后,老马不是死于犯罪分子的枪口之下,而是死于无知、麻木的人民群众之手,这是何等的沉痛!

老马解救的孩子是别人的,自己却没有,从侧面写出了老马的大公无私。周处长悲愤地朝围观的人们大声诉说着:“你们知道吗?我们的老马是一个从警三十多年的老警察,有名的破案能手,擒贼尖兵,全国优秀人民警察。他被群众称为‘保护神’。二十年前,他一人生擒杀人犯,腹部中了一弹,那时他年仅二十四岁,刚刚结婚,从此失去了生育能力。”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认为“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艺,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 尽管中国历史是一部苦难深重的历史,然而中国古代的文人却很少能正视这个悲剧的社会。他们在天人感应、善恶昭彰、轮回报应等观念的支配下,视一切悲哀凄惨而不见,最终都要结局到“大团圆”上来,形成中国文学“大团圆”的基本模式。对这种以瞒和骗为基本特征的文学模式,鲁迅深恶而痛绝。他大声疾呼,“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写出他的血和肉来”。 王仲刚文如其人,直面公安工作,写出了对敌斗争的残酷性,写出所有像老马这样的人民警察的悲剧。公安作家并没有粉饰生活,而是真实地描摹大写的人民警察,写出那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

陈建亚也是作为一个崇高、伟岸的警察形象呈现在读者的大脑中。自古忠孝两难全。母亲多次打电话到他单位摧问他的个人之事,他总是无暇顾及。就是在母亲病逝的关键时刻,他也不能看上一眼,因为解救工作正紧。

以上三个警察形象各具特色,使我不由得想起了武和平长篇小说《掩盖》中的警察群象,即胡子仇金虎、袖珍警察卓越和猴探长王玉华。所有这些警察形象既有个性,也有共性。就共性而言,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他们牢记宗旨,爱岗敬业,忠实履行神圣职责,用忠诚、用智慧捍卫着社会的稳定,用汗水、用鲜血维护着一方的安宁,舍小家、顾大家,默默无闻,乐于奉献。

人贩无情,警察有情。丧尽天良的人贩不仅打破了众多家庭的生活平静,也向人民警察发出了挑衅。为了割除社会的毒瘤,对人民群众满怀深情的人民警察义无返顾。

这部精致典雅大气的《天伦》是高级警官王仲官投注了大量心血和深沉情感的生命之作。这篇公安文学佳构的线索来源于真实案件,可见,此文是因刻骨铭心的切身经历压迫着作家使然。(注:《王仲刚文集》(六卷本)于20088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本文论及的是第2卷《天伦》中的电影文学剧本《天伦》

 

注释:

《鲁迅全集》1卷第192---193页。

《鲁迅全集》1卷第241页。

《鲁迅全集》1卷第241页。

附王仲刚小传:王仲刚,男,19541月生,笔名小丑子,河南省固始县人,一个在万里铁道线上令犯罪分子闻风丧胆的职业警察,当代中国文坛惟一的“一手拿枪一手执笔”的警营作家。现任兰州铁路公安局政委,二级警监,铁道部公安局刑侦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公安文联文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公安文联副主席,河南省文学院院士,郑州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客座教授。

30多年的刑警生涯,多次出生入死,屡破疑难大案,16次荣立个人一、二、三等功,国务院领导先后亲自授予他个人一等功奖章和全国反走私先进个人(省部级劳模)证书。曾任郑州铁路公安局刑侦科科长、刑侦处处长、督察长、副局长、广州铁路公安局长沙铁路公安处政委、青藏铁路公安局政委。

业余时间潜心创作,主要电影作品:《风流警察亡命匪》《伏虎铁鹰》《天伦》《非常民警》《生死快车》,中长篇电视连续剧:《紧急追捕》《喋血大动脉》《暖流》等,有的被翻译到多个国家和地区,曾获过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最佳编剧奖。歌曲《天路情歌》于200712月获中国音乐界最高奖第六届金钟奖声乐作品大奖。出版个人文集《王仲刚影视剧作精选》《觉悟》,长篇小说《喋血大动脉》《紧急追捕》《国旗恋歌》等。

430035武汉市桥口区古田三路特1  湖北警官学院(北院)宣传部  张友文 电箱:youwen2039@163.com电话:027 83497528 013971416380       20081225

张友文 王仲刚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