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斐德的史学研究深深烙下“上海”二字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近日通过网站发布了魏斐德辞世的消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著名历史学家戴维·霍林格评价魏斐德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最杰出的历史学家,也是该校历史上最伟大的学者之一”。1965年起,魏斐德开始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任教直至今年6月退休。
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周武教授曾于1999年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学,并与魏斐德教授有过半年多的交往和无数次亲密交谈。昨晚他在接受上海东方早报记者采访时认为,魏斐德是当今美国和西方公认的最杰出的中国学专家和史学大师。
“魏斐德的最大贡献是跳出了费正清的‘冲击———反应’模式,但更多的从中国社会的内在因素中寻找中国社会变迁的缘由。”周武说。据介绍,魏斐德在上海社科院历史所担任海外学者已经有20余年,还是历史研究所少数几位荣誉研究员之一。由于魏斐德自1980年代中期后的研究领域逐步转向上海近现代史研究,所以魏斐德与上海社科院的交往一直非常密切。据周武回忆,魏斐德上一次来上海是2003年底,并在上海社科院作了一个题为《美国中国学研究的最新趋势》的演讲。“魏教授几十年来一直热心于中美学术的交流,对我们历史研究所的贡献尤为巨大。”
据他透露,魏斐德原本应邀参加上周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并答应作开幕演讲,还准备参加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建所50周年,但这一切都因为魏教授的病重而打乱。“8月初的时候,魏教授的夫人给我们发了一封邮件,表示魏教授癌症晚期,只有几周的生命,因此无法前往上海。魏教授通过这封信表示,不能来上海是他最后的遗憾。”周武教授回忆道,“而失去了这样一位老朋友也是我们历史研究所最大的遗憾。”
“魏教授在今年6月退休时,在演讲中透露退休后将创作4本关于中国的历史著作,直到去世前他还在创作关于潘汉年的一本书,所以他的去世对美国中国史学界和中国历史学界都是巨大损失。”魏斐德的第一部重要著作是1966年的博士论文《大门口的陌生人》,他从独特的视角透视近代中国的早期历史。1985年出版的《洪业:清朝开国史》是其最重要的著作,曾获美国亚洲学会列文森奖。费正清曾评论该著作,“对于任何对中国真正感兴趣的人来说,从现在开始魏斐德的书是他首先要读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魏斐德的上海史研究]
在魏斐德的史学著作中,直接研究上海历史的有两部专著《上海警察,1927-1937》、《上海歹土:战时恐怖主义与城市犯罪,1937-1941》和五篇论文。另一部专著《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也有一部分内容涉及上海。这一系列著作通过叙述警察和特工这两种国家暴力工具在上海的活动,揭示了在特殊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民党政府在国家建设与市民社会发展两方面双重失败的过程和原因。它们是以叙事史学的方法,将人物研究与制度研究相结合的典范之作。
“孤岛”时期,国民党特务机关在上海的活动主要是暗杀汉奸。魏斐德在《上海歹土》中对这些暗杀有生动的叙述。他认为战时恐怖主义的后果是厌倦。在国民党和日伪的暗杀战中,上海成了一个恐怖的城市,市民对暴力厌倦了,以至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公共租界时他们没有激烈抵抗。魏斐德还指出,日本军队对中国爱国恐怖主义的残暴回应坚定了美国废除对日商约的决心,而美国的废约决定,则导致日本偷袭珍珠港。
[地方世界主义者·史学思想]
魏斐德继承了列文森有关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的见解,即认为未来的世界历史应该是民族文化身份和普世价值的和谐共存,是地方主义(provincialism)与世界主义的和谐共存。家庭背景、少年经历、外语才能、中国史研究、遍天下交友,魏斐德一直处在与多种文化的交流对话中,他无疑是一个世界主义者。当今史学界十分重视运用社会科学的方法和理论,也注重借鉴哲学界和文学艺术批评界的理论成果。魏斐德反对历史学过于社会科学化,在历史叙事(historicalnarra-tive)备受攻击之际,独张叙事史学大帜。他最引以为同道的,是《上帝的中国儿子》作者史景迁(JonathanSpence),但魏斐德并没有忽视理论的重要性,他对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重要理论很熟悉。对他来说,问题在于如何运用理论,即如何处理好历史叙事和理论概念的关系。
作为叙事史学的实践者,魏斐德通过思考叙事史学与结构史学及小说的关系,来确定叙事史学的边界。不少历史学家会十分果断地在历史和小说之间划一道分明的界限,不愿历史沾上一丝小说的味道。因为他们认为历史刻意求真,而小说故意虚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魏斐德则被历史与小说之间的张力吸引,不认为两者能截然分开。
魏斐德把历史研究比作工艺、手艺,并自称是个工匠、手艺人。也就是说,在这门行当里经验、感觉、技巧要比抽象的理论思考更为重要。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史料里,他都非常善于捕捉传神的细节,每有评论,必用小故事穿插其间。令人一读而想见其机智敏感、博学多识。摘自叶斌《史学大师魏斐德》
魏斐德1937年12月,魏斐德出生在美国堪萨斯州堪萨斯城。由于随家庭到处游历,到中学毕业时,他法语、西班牙语、德语都已有相当基础。在哈佛大学读本科的时候,专业是欧洲历史与文学,侧重文学。大学毕业后,几本有关中国的书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此沉迷于中国学研究不能自拔。
1960年,魏斐德本来可以回哈佛跟费正清搞中国研究,但是他去了伯克利加州大学跟费的学生列文森(JosephLevenson)读博士。在完成有关1839至1861年间华南动乱的博士论文之后,27岁的魏斐德开始执教于伯克利历史系。至今垂四十年,著述宏富,育人无数。他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会长、伯克利加大东亚研究所所长,并在美国学术团体联合会、亚洲协会等机构任职。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