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警察书屋>详细内容

警察书屋

《迷失的儿子--美国纽约警察局长自述》出版

来源:新浪文化 作者:小青 发布时间:2005-01-28 15:32:17 浏览次数: 【字体:
    美国何以成为美国?在很多人心中,可能都回不期而然地思考过这一问题,多年来,试图回答这一问题的探讨报告,可谓众说纷纭,图文典籍也算车载斗量,浩瀚不可胜数,但是,对于充满好奇心的猎奇者来说,那些关于真相的说教都不及手头这一本口述传记来得透彻实在。

  《迷失的儿子——美国纽约警察局长自述》传主是位响当当的人物:伯纳德.B.克里。2000年8月,他四十五岁时出任美国纽约警察局第四十任局长,不言而喻,人们在书中可以看到平时浮光掠影难以按索到的某些美国真正细节。但是最为称奇的,仍然是这个大名鼎鼎的铁腕人物的成长史,他从一个贫民窟的弃儿成为美国警界举足轻重的大人物,听起来像一个传奇,并且类似于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雕侠侣》,老套而且美丽,出身低微、甚至一开始就带有原罪的主人公,不仅穿越了人生多种重大危机和考验,并且攀登到了自己理想中的最顶峰,实现了少年时代就在心中暗暗盘旋着的雄心壮志。

  我常想,美国何以成为美国?一定有它的某些很本质的深刻的东西在内在发生作用。克里的母亲帕德瑞拉在贫民窟生活,在跟他父亲结婚之前经历过两次婚姻,并在四年后离开他父亲另嫁他人,在这期间她曾为毒品、酗酒而卖淫,“最终被命运撕成碎片”,年仅三十四岁就惨遭谋杀离开人世。对失落遥远的母爱的追寻,盘踞在克里的心灵深处。克里一直沉浸在被母亲遗弃的痛苦怨恨之中,也一直在追怀着那微薄的母爱,他始终无法找到杀害自己母亲的凶手——他原谅了母亲的遗弃,他为了不能给母亲伸冤雪恨而抱憾,但是他走出了个人不幸的阴影。

  他的父亲是个软弱的工人,沉默,酗酒,却是克里心目中最伟大的英雄——他经历种种曲折,从帕德瑞拉那里带走了四岁的克里,避免了克里命中注定的第一次毁灭。克里的少年时期跟所有青春期男孩一样,打架,辍学,偷东西,并用偷来的一点小钱去投师学艺,练就了一身好功夫。当他多年后出任纽约市警察局长时,报纸上“前辍学生”的称呼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他没有上过大学;他的出身、经历、环境,都注定了他将被一切的正统和主流遗弃;但是,终其一生,他“在不断地将我最崇尚的品质注入到自己逐步成长的人格当中,包括勇气、力量、荣誉感,以及忠诚。”在他的人格当中,遗弃他的母亲所留给他的微薄的爱,任劳任怨的父亲所给与他的沉默的爱,以及克里自身对这世界的爱的追求和眷恋,构成了这孩子一直向上的动力之源,他没有在任何环境里沉沦下去。这真是个奇迹。

  克里在做军事警察时,曾经在韩国有一段短暂的恋爱,意外地获得了一个女儿,驻外结束后这段爱情和女儿都不知所踪。归国后的克里遭遇了一次失败的婚姻,妻子不许他探望儿子,他为了儿子和妻子的赡养费曾债台高筑而申请破产。他与毒枭周旋,斗智斗勇,每一分秒都在和死神与幸运之神擦肩而过。他遭遇过职场的明争暗斗,同事的排挤打压,但是他依靠不屈不挠的勇敢精神和务实态度,刷新了美国警界的形象,在短短三个月内,将纽约犯罪率降到有史以来最低水平。这种神话般的真实人物故事,读来真是令人不忍释卷。

  话说到开头——就是从这本书里面,以愚之见,确乎可以看出一种令人折心叩首的精神气质,那就是美国何以成为美国,全赖乎有这样一种民族气质和个人精神。虽然,传主并无宣讲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的主观愿望,而仅在于阐述困扰多年的心结、困惑,以及自身经历的真实讲述,并且试图解释这种美国式成功背后不凡的个人奋斗历程;但是在中国的读者看来,克里的过去和今天,确乎有某种昭示的意味。“勇气、忠诚、信念和爱”,这些中国式的大词在书中频频出现,我想决不是出于一种偶然或者故意,而是克里的个人历史、美国的个人生活一种普遍和必然的反映。

  当然,这本书的厚度不仅仅在于它故事的丰富性和内心遭际的曲折。克里四十多年生涯的复杂经历,令这本书有别具一格的沧桑之感,他孤单被弃的童年的阴影,贫穷、歧视中挣扎的少年的迷惘,以及青年时代的意气风发和逐渐成熟,他的感情方面的孤独不幸和永不放弃的对真爱的执著,事业的成功和个人生活的难以如愿,都似乎在表明,一个人的历史,就是一个国家的历史,一个民族的历史;一个人的遭际所诉说的,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不曾放弃的,对爱、正义和良知的追求渴望;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实践自己内心的追求和渴望,其实就是在每一个可以把握的现在,实现自己。——这个道理,中国人常常讲到,却不大容易明白和做到。

  所以这本书之翻译和出版,无疑是善事一桩,无他,为其可以励志,可以快意,可以洗心,可以涤愁,可以拨阴霾而见阳光也。

  《迷失的儿子——美国纽约警察局长自述》,由群众出版社出版。

书籍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