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解读上海警政史的钥匙评魏斐德的《上海警察(1927-1937)》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魏斐德的《上海警察(1927-1937)》(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写的是北洋政府统治谢幕后的上海。1927年,国民政府掌握中央政权,初步确立起对全国的统治。国民党致力于将上海打造成全国首屈一指的模范城市,因此重新组建的警察系统便被寄予厚望,期待成为革新上海的有力工具。
抗战期间,上海租界成为“孤岛”,上海工部局警务处政治部档案遗失。1990年初,魏斐德发现,原来那些遗失的档案被处理了,秘密存放在华盛顿,从这些外文档案入手,魏斐德发现了大量被湮没的历史事实。
魏斐德选择了上海警察这一群体作为切入点,以警察和警务制度为中心,横向拓展讨论近代上海的政权变动、政治生态和社会情况。魏斐德倡导叙事史学,将超凡的叙事能力和历史学家的精确性结合在一起,把学术著作写得丰富而生动,给读者带来旧上海景象的文本奇观。
书中重点分析了国民党如何在这10年中依靠警察力量将上海变成一个国民党自我表现的舞台;揭示了国民党的党国体制与地方势力间的关系等;在“新市政秩序的局限”中对上海公安局最终失败的原因作了深入剖析。
在史料运用上,魏斐德别具一格。像“孤岛”期间的工部局警务处政治部档案这样的史料,国内学界往往只是作为辅助史料,而魏斐德将其用作本书史料的主体。在魏斐德笔下,有收受贿赂的警察、领取赏金的杀手,还有携带大笔银元的革命家。本书所研究的是“行政权力如何在近代警察国家中制度化”。在运用史料时,作者还十分关心中国社会治理。
魏斐德晚年开始写这本《上海警察(1927-1937)》,完稿后,《上海歹土(1937-1941)》和《红星照耀上海城(1942-1952)》也先后问世,成为上海三部曲系列。《上海警察(1927-1937)》乃该系列的开山之作,是一把解读上海警政史的钥匙。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