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中国监狱警察生活的纪实作品《监狱警察》出版
作为一个特殊的警种,每天工作在高墙之内、直接面对犯人的监狱警察,长期为公众陌生。近日,我国第一部描写中国监狱警察生活的纪实作品《监狱警察》由东方出版社推出。写出此书,作者刘晓玲曾接到网友留言询问:“监狱警察,指的是被关在监狱中的警察吗?”刘晓玲如此回答:“是的。他们是被‘关’在监狱中的警察。他们每天和他们直面的犯人一样,被关在高墙之内。犯人有刑满释放离开监狱的时候,他们却会一直在那里。”
该书以新中国成立之后建立的第一个劳改农场——清河农场为背景:中国第一代监狱警察押解着近两千名罪犯,在清河茶淀地区的盐碱荒滩上,白手建起中国最大劳改农场。从1949年至2009年,清河农场历经了整整六十年的变迁。
六十年风云,铸就了许多“戏剧人生”。譬如主人公腾飞远,接到北平军管令后,主动到政府部门登记,还把自己在国民党里的职位虚报了好几级,有意夸大了自己领导级别,目的是希望短暂的“训练”之后,新政府会给他安排更高的职位。当他到了清河训练大队之后,才发现,他们是作为反动党团特务分子,被教育改造的。随着清河训练大队整建制的改变,他被送到了清河农场。
譬如腾飞远的管教队长陆占贵,中国第一代监狱警察。在清河农场创建之初就押着腾飞远等第一批犯人离开北京,来到艰苦的茶淀。他自己不识多少字,却要教育改造腾飞远这样的有知识而且有相当造诣的国民党特务,他不止一次地成功捣毁了特务们反攻倒算的阴谋,还多次制止了犯人们的越狱、暴乱、打群架。
最初,清河农场的发展需要人手,犯人们纷纷把家属接来,警察们也响应号召把家属接来,农场仅用几年的时间,便发展成为一个相当完善的真正意义的“劳改农场”。农场格局当年是由苏联专家帮助设计的。农场的每一个分场就是一所监狱,每所监狱都是由三个区域构成:犯人监舍、狱警的工作区;警察及家属宿舍区;还有犯人和“就业人员”的家属宿舍区。三个区域,直接标志了所住人员的阶层和社会地位。
因为第一代警察、犯人的子女出生,清河农场也建起了幼儿园和学校。老师基本是由犯人和释放后留在当地工作的“就业人员”担任,孩子们也都在一个班上学。但是,两个阶层的家属和孩子基本是老死不相往来,阶层阵线分明。但感情总是试图跨越这些隔阂,让“戏剧人生”又生发出些许更富戏剧性的交集,譬如陆占贵的儿子陆超新就在心里悄悄地喜欢“就业人员”腾飞远的女儿。
记下这些“戏剧人生”的《监狱警察》作者刘晓玲,有着15年政法记者生涯。她告诉记者,写这些“生活于高墙内”的警察,自己酝酿已多年。“相较别的警种,监狱警察身上,有着别样温情,很感人。有的犯人想不开要自杀,狱警们劝慰;犯人的孩子要上学,他们为了自己的工作对象好好改造,帮他们孩子解决上学问题;犯人老婆要离婚,警察们又得去找犯人的老婆,劝她在情感上给犯人机会……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与淳朴,在这种特殊的工作环境中,反倒凸显得更为鲜明。”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