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前言:福尔摩斯—人性的法、情、理与知识技能的典型

前言
福尔摩斯:人性的法、情、理与知识技能的典型 英国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小说风靡全世界,已是一种福尔摩斯文化现象。伦敦、纽约等世界许多地方都成立有“福尔摩斯协会”,小说中虚构的伦敦贝克街221号成了“福尔摩斯迷”们向往的地方,特辟展览馆,其周围成了福尔摩斯文化中心。人们崇拜福尔摩斯达到狂热的程度,以模仿福尔摩斯的衣着打扮、神态习惯为乐,孩子们学着福尔摩斯的样子侦探秘密,司法刑侦部门也要借鉴福尔摩斯的方法进行工作和研究。福尔摩斯自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随着他的探案故事进入我国以来,已是家喻户晓,成为历久不衰的知名度最高的外国文学人物。
柯南道尔爵士(Sir Arthur Conan Doyle),1859年生于苏格兰,1885年在爱丁堡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02年因为对英国的南非战争政策辩护有功而封爵。他受母亲的熏陶,从小爱讲故事,对文学怀有浓厚的兴趣,六岁的时候就能写故事,并且自绘插图,在学校里是有名的故事大王。由于受了侦探小说家美国的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英国的科林斯(Wilkie Collins,1824--1889)和法国的加博利约(Emile Gaboriau,1832--1873)的影响,在开业行医的业余时间创作侦探小说。他以大学里一位具有惊人的观察和推理能力的教授为原型,构思一件凶杀案,一位私家侦探对神秘的案情作出准确的推理判断,智勇破案,这侦探就取名叫Sherlock Holmes歇洛克·福尔摩斯,并创造一个副手Dr.watson华生医生讲述故事的结构形式,这就是《血字的研究》。1886年4月写成,起初投稿无人识货,至次年才勉强由《比登圣诞年刊》发表。但有一家《利平科特杂志》尚能看好,于1890年登出了他的第二篇福尔摩斯探案小说《四签名》。1891年,《海滨杂志》非常赏识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发表《波希米亚丑闻》,付给优厚稿酬五十英镑(以后高至每篇一百英镑)。柯南道尔和他的福尔摩斯同《海滨杂志》一起从此蜚声文坛(《海滨杂志》还扶植了吉卜林、威尔斯、萧伯纳、克里斯蒂等多名作家)。自这一年开始,柯南道尔便弃医从文,专门写福尔摩斯。1892年汇集十二个短篇出版《歇洛克·福尔摩斯探案辑》,1894 年又将十二个故事结集出版《歇洛克·福尔摩斯回忆录》。由于柯南道尔另有写作计划,想终止福尔摩斯系列小说的创作,所以在《回忆录》最后一篇让福尔摩斯与大罪犯搏斗坠崖,同归于尽。不料激起读者愤怒,社会不能接受,纷纷向编辑投书抗议,甚至威胁、谩骂。于是再继续写福尔摩斯,让福尔摩斯战胜对手,自己并没有坠崖,重又归来。一直写到1927年,福尔摩斯《鞠躬尽瘁》“告老退休”。柯南道尔1930年7月7日心肌梗塞去世,病逝的前一年出版了《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此后迅即被译成各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而且被不断搬上银幕一百多次,出了专演福尔摩斯和华生的名演员。我国最早在1908年由林琴南等译、商务印书馆出版《歇洛克奇案开场前编》及《后编》,1934年由上海世界书局发行全集中文本,是翻译文学的第一种全集本,销量也是独占鳌头,译者是作家程小青、郑逸梅、包天笑、范烟桥等多人。程小青还模仿福尔摩斯创作中国侦探霍桑探案系列。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福尔摩斯小说曾被作为精读教材选入大学英语课本。1926年上海创刊一份报纸揭露社会及党政军的腐败,直至1937年着力报道抗战,八一三后才告停刊,这份报纸名就叫《福尔摩斯》。
好奇和探究心理是人的天性。把错综复杂、曲折离奇、悬念迭出的案情和侦探方法编成故事,篇篇故事又充满着丰富的科学知识、紧张惊险的场面和克敌制胜的勇气与智慧,那自然会引入入胜,使人的好奇心和审美情趣得到极大的满足,因而对福尔摩斯产生浓厚的兴趣。十九世纪英国产业革命深入发展,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开始进入近代格局,社会刑事案件也随之复杂化。在突飞猛进的科学知识技术的基础上,作案技巧大为提高。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破案手段也随之大大长进。探案小说便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福尔摩斯探案则是探案小说永远的经典之作、顶峰之作,它的每一则故事都包含深刻的人文思想内容,人物具有文学典型意义。这是福尔摩斯探案受到特别欢迎自身所具有的深层原因。每一篇福尔摩斯小说都呈现出那个时代各个不同角度的人文图景,虽然作品不向这一领域深入展开,而是着重写刑案侦破,但是决非仅仅写探案手法而已,分析每一篇的中心思想,都是一个深刻的人文题材,确实提出了令人值得深思的诸多社会问题,描绘了这些问题中的各类人物形象,从侧面向读者提供了深广的人文思考空间。
1837至1901年的维多利亚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1819—1901)时代,英国从封建制成功转制走上资本主义鼎盛期,资本主义得到蓬勃发展,整个国家、社会蒸蒸日上,英国的基督文明向全世界扩展,成为‘‘日不落 ”的世界头等强国。福尔摩斯被设计成一个私家侦探形象,就是这一时代精神的象征,崇尚个人作用,看重知识技能,注重理论实践的客观标准。他是一个英国式绅士英雄,热中于冒险、奋进、创业,时代所提倡的逻辑、科学、技能、法制、博爱平等自由民主观念,集中体现在他身上。他追求增强人的能力,以具备超人的智慧和毅力潜能服务于社会为己任。他无疑是个理想化的大智大勇大能者。正如为艺术而艺术,他为工作而工作,财富和名誉不是个人一己的目的和动力,而是社会整体性的自然结果,如果追逐名利,不免成为犯罪动机,结果成为他所从事的工作的目的对象。他的生活志趣,只是创造性地工作,衣食余兴都不脱离这个中心。这其实是事业有成者的普遍规律,为工作而工作是创业人的最高境界。国家和社会正是需要这样的人才,也就恰恰符合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形象。人们在现实生活的搏斗中需要有这么一个正面形象为精神支柱。笛福(DanielDefoe,1660~1731)创造了一个遇海难漂流孤岛为生的希望不屈奋斗的鲁滨孙,是英国十八世纪资本主义早期的时代形象。福尔摩斯无疑比鲁滨孙更具有资本主义成熟发展时期的先进性,形象更全面、更现实,因而更具有社会实践意义,让人们意识到,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应当有福尔摩斯精神,像他那样热情、认真、懂科学、讲方法。小说中写到福尔摩斯以他神枪连击出维多利亚女王的缩写字母V.R.来抒发他的爱国主义情怀。福尔摩斯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产物和时代象征。福尔摩斯精神以侦探形象而诞生,人物活动正好更能体现,更能关情,受人注目。
作者对封建官场作风持批判态度,而不是一味粉饰颂扬,也是福尔摩斯深得人心的原因之一。小说处处以福尔摩斯这位私家侦探的干练高效反衬官家警场腐朽无能,正是表明社会转型期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惯性的能动)中击。作者在故事中尖锐批评层层行政官僚机构阻碍工作效率,批个条子左等右等批不下来,让罪犯有隙可乘,几个被害人险些丧命。警官工作时时不忘邀功请赏、晋升,贪福尔摩斯之功据为己有,福尔摩斯也乐意奉送,成全他们,但工作上则与他们决不含糊通融,各自走着瞧便了。不过小说反映的英国法纪是严明的,也不见警方有腐败行为。如果司法没有公正,警匪一家,英国不可能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福尔摩斯再大的本事也难以施展,除非是侠盗,那是另一种文学形象。鉴于小说对官方绝无粉饰、颂扬的笔墨,可信在这方面应该是历史基本事实的反映。后面几个故事中写有年轻一代警官在成长,很有些福尔摩斯的作风,似乎可以看作警务制度方面正在进步,步入现代机制。所以书中可以看出,福尔摩斯形象表明英国已经进入了容许竞争、容许选择而严于监督的现代化社会政治形态,社会的分力不再是争夺与镇压的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靠着最终形成合力来推动社会向前。
作者对官方没有颂扬的习惯,福尔摩斯对贵族上层人物也只以普通人看待,全书庶民意织大为弘扬,王公贵族不贵,且有老朽迂腐的表现。教授学高为师,但并不必然身正可范。作者笔下的大教授、大大教授,是罪魁祸首,如同牲畜。大概不是在对这一阶层的故意贬低,而是对市面上不实颂扬的反对。只有人性观念才是博爱平等观念的基础。阶级阶层的社会性局部概念,不能取代人性的总概念。据有地位、学位层次者,既是作好更好,也是作坏更坏,本身不是人性好坏善恶的标准。福尔摩斯之所以广受喜爱,当然在于破案高明,最主要还在于他有纯正崇高的人性。读者欣赏高明的探案手法的同时,又在人伦道德的探讨上受到深刻的教益。福尔摩斯淡薄名利,工作忘我,与人为善,救人苦难,总之只晓得以自己的能力造福于别人。他惩恶扬善,善恶分明,既疾恶如仇,又宽容为怀,许多人靠他成全,不少人受他挽救,是人间的啄木鸟,受难者的福星。案子结局的处理,既顾法,更饱含情和理,而以情理为重,所以总是符合读者普遍的愿望。探案手法高明落实于丰富的人情味,是方法论和目的论高度完美的统一。他就是这样品性的一个人。当然作者将他超人化了,这是文艺手法的需要,真实生活中不可能有这样的人,但确实是人们向往的一个高品德、高智慧、高能力的综合典型人物,人们宁信其有,不信其无,所以不愿他死,所以要拜访贝克街,所以要给这个虚构的小说人物树起九英尺的全身铜像,还不够,还要有扮演的模特在那里活动展示着。福尔摩斯如同其他世界名著一样,人性是永恒的主线,其成功也正在于此。广大民众对福尔摩斯这个文学形象的评价是最权威的评价。
作者对于观察、思考、调查研究中运用逻辑归纳分析的观点方法,体现了十九世纪实证主义科学形成的方法论,书中有大量福尔摩斯的论述,这里不妨录几句他简单的讲话:“世上事,事事都明摆,有眼无心看不见。”“ 必须探究生活原貌,生活比之任何丰富的想像力永远要雄辩得多。”“在没有获得根据之前就妄加推测,那是最大的错误,人们会无意有意地曲解事实来迎合理论,而不是将理论来符合事实。”“当你将可能性的不可能一一排除掉,剩下的不管似乎还是不可能,那必定是事实真理。”(或者另一种说法“真真假假一百条,九十九条都是假,剩下一条必是真”。)“观点一旦改正,那原先最相左的一点却成为通向真理的路径。”等等。福尔摩斯一再强调要观察、调查,要去伪存真了解问题,由此作出假设、推论,然后一一加以事实求证。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引导西方走上现代化道路,也推动了我国近代科学思想观念的形成。在我国传统的思想方法中只重归纳而欠缺演绎推理,因而我国的近代科学发展不起来,远远落后于西方;福尔摩斯则以演绎推理见长,是文艺小说形式的现代科学的他山之石,拿来为我国科学思想可以攻玉。国人所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胡适的名言,然而,在福尔摩斯探案中,可以多处看到相一致的语言表述。假设与求证本是贯串、主导福尔摩斯对自然科学的认识与实践,已是现代化了,他是个化学家,在此基础上成为百科学问的杂学家、逻辑学家、刑侦专家。他认为社会问题归根结底是个自然规律问题。所以研究解决社会问题,也就是认识、处理总体人际关系问题,要以自然科学为出发的基点。自然科学是全人类共同认识而需要遵从的科学,脱离、违反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及任何“学问”必然是伪学。福尔摩斯认为:“人想要超脱自然,必为自然所淘汰。要是离开天行之道,人类中的精英也一定逆返而成畜类。”思想家们回顾一下上个世纪以来的历史,人类的许多事实证明此言之不虚。福尔摩斯是很有思想深度的。因此,只把福尔摩斯看成是不入经典的通俗小说,而看不到它在文艺创作上反映着西方现代化的社会进程与科学文化思想史的作用与地位,那是认识上的局限与偏见。
福尔摩斯:人性的法、情、理与知识技能的典型 英国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小说风靡全世界,已是一种福尔摩斯文化现象。伦敦、纽约等世界许多地方都成立有“福尔摩斯协会”,小说中虚构的伦敦贝克街221号成了“福尔摩斯迷”们向往的地方,特辟展览馆,其周围成了福尔摩斯文化中心。人们崇拜福尔摩斯达到狂热的程度,以模仿福尔摩斯的衣着打扮、神态习惯为乐,孩子们学着福尔摩斯的样子侦探秘密,司法刑侦部门也要借鉴福尔摩斯的方法进行工作和研究。福尔摩斯自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随着他的探案故事进入我国以来,已是家喻户晓,成为历久不衰的知名度最高的外国文学人物。
柯南道尔爵士(Sir Arthur Conan Doyle),1859年生于苏格兰,1885年在爱丁堡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02年因为对英国的南非战争政策辩护有功而封爵。他受母亲的熏陶,从小爱讲故事,对文学怀有浓厚的兴趣,六岁的时候就能写故事,并且自绘插图,在学校里是有名的故事大王。由于受了侦探小说家美国的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英国的科林斯(Wilkie Collins,1824--1889)和法国的加博利约(Emile Gaboriau,1832--1873)的影响,在开业行医的业余时间创作侦探小说。他以大学里一位具有惊人的观察和推理能力的教授为原型,构思一件凶杀案,一位私家侦探对神秘的案情作出准确的推理判断,智勇破案,这侦探就取名叫Sherlock Holmes歇洛克·福尔摩斯,并创造一个副手Dr.watson华生医生讲述故事的结构形式,这就是《血字的研究》。1886年4月写成,起初投稿无人识货,至次年才勉强由《比登圣诞年刊》发表。但有一家《利平科特杂志》尚能看好,于1890年登出了他的第二篇福尔摩斯探案小说《四签名》。1891年,《海滨杂志》非常赏识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发表《波希米亚丑闻》,付给优厚稿酬五十英镑(以后高至每篇一百英镑)。柯南道尔和他的福尔摩斯同《海滨杂志》一起从此蜚声文坛(《海滨杂志》还扶植了吉卜林、威尔斯、萧伯纳、克里斯蒂等多名作家)。自这一年开始,柯南道尔便弃医从文,专门写福尔摩斯。1892年汇集十二个短篇出版《歇洛克·福尔摩斯探案辑》,1894 年又将十二个故事结集出版《歇洛克·福尔摩斯回忆录》。由于柯南道尔另有写作计划,想终止福尔摩斯系列小说的创作,所以在《回忆录》最后一篇让福尔摩斯与大罪犯搏斗坠崖,同归于尽。不料激起读者愤怒,社会不能接受,纷纷向编辑投书抗议,甚至威胁、谩骂。于是再继续写福尔摩斯,让福尔摩斯战胜对手,自己并没有坠崖,重又归来。一直写到1927年,福尔摩斯《鞠躬尽瘁》“告老退休”。柯南道尔1930年7月7日心肌梗塞去世,病逝的前一年出版了《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此后迅即被译成各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而且被不断搬上银幕一百多次,出了专演福尔摩斯和华生的名演员。我国最早在1908年由林琴南等译、商务印书馆出版《歇洛克奇案开场前编》及《后编》,1934年由上海世界书局发行全集中文本,是翻译文学的第一种全集本,销量也是独占鳌头,译者是作家程小青、郑逸梅、包天笑、范烟桥等多人。程小青还模仿福尔摩斯创作中国侦探霍桑探案系列。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福尔摩斯小说曾被作为精读教材选入大学英语课本。1926年上海创刊一份报纸揭露社会及党政军的腐败,直至1937年着力报道抗战,八一三后才告停刊,这份报纸名就叫《福尔摩斯》。
好奇和探究心理是人的天性。把错综复杂、曲折离奇、悬念迭出的案情和侦探方法编成故事,篇篇故事又充满着丰富的科学知识、紧张惊险的场面和克敌制胜的勇气与智慧,那自然会引入入胜,使人的好奇心和审美情趣得到极大的满足,因而对福尔摩斯产生浓厚的兴趣。十九世纪英国产业革命深入发展,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开始进入近代格局,社会刑事案件也随之复杂化。在突飞猛进的科学知识技术的基础上,作案技巧大为提高。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破案手段也随之大大长进。探案小说便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福尔摩斯探案则是探案小说永远的经典之作、顶峰之作,它的每一则故事都包含深刻的人文思想内容,人物具有文学典型意义。这是福尔摩斯探案受到特别欢迎自身所具有的深层原因。每一篇福尔摩斯小说都呈现出那个时代各个不同角度的人文图景,虽然作品不向这一领域深入展开,而是着重写刑案侦破,但是决非仅仅写探案手法而已,分析每一篇的中心思想,都是一个深刻的人文题材,确实提出了令人值得深思的诸多社会问题,描绘了这些问题中的各类人物形象,从侧面向读者提供了深广的人文思考空间。
1837至1901年的维多利亚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1819—1901)时代,英国从封建制成功转制走上资本主义鼎盛期,资本主义得到蓬勃发展,整个国家、社会蒸蒸日上,英国的基督文明向全世界扩展,成为‘‘日不落 ”的世界头等强国。福尔摩斯被设计成一个私家侦探形象,就是这一时代精神的象征,崇尚个人作用,看重知识技能,注重理论实践的客观标准。他是一个英国式绅士英雄,热中于冒险、奋进、创业,时代所提倡的逻辑、科学、技能、法制、博爱平等自由民主观念,集中体现在他身上。他追求增强人的能力,以具备超人的智慧和毅力潜能服务于社会为己任。他无疑是个理想化的大智大勇大能者。正如为艺术而艺术,他为工作而工作,财富和名誉不是个人一己的目的和动力,而是社会整体性的自然结果,如果追逐名利,不免成为犯罪动机,结果成为他所从事的工作的目的对象。他的生活志趣,只是创造性地工作,衣食余兴都不脱离这个中心。这其实是事业有成者的普遍规律,为工作而工作是创业人的最高境界。国家和社会正是需要这样的人才,也就恰恰符合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形象。人们在现实生活的搏斗中需要有这么一个正面形象为精神支柱。笛福(DanielDefoe,1660~1731)创造了一个遇海难漂流孤岛为生的希望不屈奋斗的鲁滨孙,是英国十八世纪资本主义早期的时代形象。福尔摩斯无疑比鲁滨孙更具有资本主义成熟发展时期的先进性,形象更全面、更现实,因而更具有社会实践意义,让人们意识到,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应当有福尔摩斯精神,像他那样热情、认真、懂科学、讲方法。小说中写到福尔摩斯以他神枪连击出维多利亚女王的缩写字母V.R.来抒发他的爱国主义情怀。福尔摩斯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产物和时代象征。福尔摩斯精神以侦探形象而诞生,人物活动正好更能体现,更能关情,受人注目。
作者对封建官场作风持批判态度,而不是一味粉饰颂扬,也是福尔摩斯深得人心的原因之一。小说处处以福尔摩斯这位私家侦探的干练高效反衬官家警场腐朽无能,正是表明社会转型期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惯性的能动)中击。作者在故事中尖锐批评层层行政官僚机构阻碍工作效率,批个条子左等右等批不下来,让罪犯有隙可乘,几个被害人险些丧命。警官工作时时不忘邀功请赏、晋升,贪福尔摩斯之功据为己有,福尔摩斯也乐意奉送,成全他们,但工作上则与他们决不含糊通融,各自走着瞧便了。不过小说反映的英国法纪是严明的,也不见警方有腐败行为。如果司法没有公正,警匪一家,英国不可能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福尔摩斯再大的本事也难以施展,除非是侠盗,那是另一种文学形象。鉴于小说对官方绝无粉饰、颂扬的笔墨,可信在这方面应该是历史基本事实的反映。后面几个故事中写有年轻一代警官在成长,很有些福尔摩斯的作风,似乎可以看作警务制度方面正在进步,步入现代机制。所以书中可以看出,福尔摩斯形象表明英国已经进入了容许竞争、容许选择而严于监督的现代化社会政治形态,社会的分力不再是争夺与镇压的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靠着最终形成合力来推动社会向前。
作者对官方没有颂扬的习惯,福尔摩斯对贵族上层人物也只以普通人看待,全书庶民意织大为弘扬,王公贵族不贵,且有老朽迂腐的表现。教授学高为师,但并不必然身正可范。作者笔下的大教授、大大教授,是罪魁祸首,如同牲畜。大概不是在对这一阶层的故意贬低,而是对市面上不实颂扬的反对。只有人性观念才是博爱平等观念的基础。阶级阶层的社会性局部概念,不能取代人性的总概念。据有地位、学位层次者,既是作好更好,也是作坏更坏,本身不是人性好坏善恶的标准。福尔摩斯之所以广受喜爱,当然在于破案高明,最主要还在于他有纯正崇高的人性。读者欣赏高明的探案手法的同时,又在人伦道德的探讨上受到深刻的教益。福尔摩斯淡薄名利,工作忘我,与人为善,救人苦难,总之只晓得以自己的能力造福于别人。他惩恶扬善,善恶分明,既疾恶如仇,又宽容为怀,许多人靠他成全,不少人受他挽救,是人间的啄木鸟,受难者的福星。案子结局的处理,既顾法,更饱含情和理,而以情理为重,所以总是符合读者普遍的愿望。探案手法高明落实于丰富的人情味,是方法论和目的论高度完美的统一。他就是这样品性的一个人。当然作者将他超人化了,这是文艺手法的需要,真实生活中不可能有这样的人,但确实是人们向往的一个高品德、高智慧、高能力的综合典型人物,人们宁信其有,不信其无,所以不愿他死,所以要拜访贝克街,所以要给这个虚构的小说人物树起九英尺的全身铜像,还不够,还要有扮演的模特在那里活动展示着。福尔摩斯如同其他世界名著一样,人性是永恒的主线,其成功也正在于此。广大民众对福尔摩斯这个文学形象的评价是最权威的评价。
作者对于观察、思考、调查研究中运用逻辑归纳分析的观点方法,体现了十九世纪实证主义科学形成的方法论,书中有大量福尔摩斯的论述,这里不妨录几句他简单的讲话:“世上事,事事都明摆,有眼无心看不见。”“ 必须探究生活原貌,生活比之任何丰富的想像力永远要雄辩得多。”“在没有获得根据之前就妄加推测,那是最大的错误,人们会无意有意地曲解事实来迎合理论,而不是将理论来符合事实。”“当你将可能性的不可能一一排除掉,剩下的不管似乎还是不可能,那必定是事实真理。”(或者另一种说法“真真假假一百条,九十九条都是假,剩下一条必是真”。)“观点一旦改正,那原先最相左的一点却成为通向真理的路径。”等等。福尔摩斯一再强调要观察、调查,要去伪存真了解问题,由此作出假设、推论,然后一一加以事实求证。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引导西方走上现代化道路,也推动了我国近代科学思想观念的形成。在我国传统的思想方法中只重归纳而欠缺演绎推理,因而我国的近代科学发展不起来,远远落后于西方;福尔摩斯则以演绎推理见长,是文艺小说形式的现代科学的他山之石,拿来为我国科学思想可以攻玉。国人所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胡适的名言,然而,在福尔摩斯探案中,可以多处看到相一致的语言表述。假设与求证本是贯串、主导福尔摩斯对自然科学的认识与实践,已是现代化了,他是个化学家,在此基础上成为百科学问的杂学家、逻辑学家、刑侦专家。他认为社会问题归根结底是个自然规律问题。所以研究解决社会问题,也就是认识、处理总体人际关系问题,要以自然科学为出发的基点。自然科学是全人类共同认识而需要遵从的科学,脱离、违反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及任何“学问”必然是伪学。福尔摩斯认为:“人想要超脱自然,必为自然所淘汰。要是离开天行之道,人类中的精英也一定逆返而成畜类。”思想家们回顾一下上个世纪以来的历史,人类的许多事实证明此言之不虚。福尔摩斯是很有思想深度的。因此,只把福尔摩斯看成是不入经典的通俗小说,而看不到它在文艺创作上反映着西方现代化的社会进程与科学文化思想史的作用与地位,那是认识上的局限与偏见。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