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上海警察自豪――《张声华与“803”战友们》序
这本书原是我在当公安局长时提议撰写的。我也曾经答应过出版者作序。但在这本书正式面世时我已经调离了这一令人难忘的战斗岗位。到市委后,由于很多公务急着处理,书稿清样送来压在案头已有多日了,然再忙也得写点什么,当此书快要付印的时候,我确实想说一些心理话,至少可以作为我对这一时期与上海四万多名公安民警并肩奋战的一种怀念和感谢。
二
1997年4月3日,我受命主持上海市公安局工作,身处新环境,面临新形势,种种挑战、困难和压力是不难想象的。好在有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政府以及公安部的正确领导,也得到了包括张声华同志在内的局领导班子成员和全市各警种四万余干警的全力支持。大家一道为确保上海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同心协力,恪尽职守,交出了一份份党和人民比较满意的答卷。
张声华同志是我此前就已经认识的,但并不太熟。现在回想起来,第一次是在什么场合,又是在什么情景下相识的细节,我已记不清了。忘不了的是,后来我和他在一起共事过三年多。三年多时间,放眼历史长河,当然算不了什么,不过公安的战斗生活浓度极高,这三年中经历了香港与澳门回归、第八届全运会、国庆五十周年等上百万人的重大庆典活动,实现了安全保卫工作万无一失;出色完成了美国总统克林顿、法国总统希拉克、英国首相布莱尔等64位国家元首访问上海的安全警卫任务,公安部曾专门发来了嘉奖令;爆发了数以万计的高校爱国学子涌向美国驻沪领馆,愤怒抗议以英国为首的北约组织导弹袭击我驻南斯拉夫使馆事件,示威活动持续一周有余,我们确保了学生安全和社会秩序稳定;“法轮功”邪教组织在北京中南海闹事波及上海,一批本市“法轮功”痴迷者闹访上海市政府,围坐人民广场,被我们平稳清除出场……还有很多很多惊心动魄的战斗,在我个人的记忆里,这三年多确实非同寻常。
记得刚上任,面对的就是震惊全市的“敲头案”。自3月18日夜发生第一例“敲头案”起,罪犯频频作案,先后在宝山、杨浦等地发生了12起“敲头案”,造成两名妇女死亡,十名妇女头部重伤,大量财物被劫。那时街头巷尾人心惶惶,女同志夜间不敢单独出门。在作了一番调查后,我于4月10日紧急召集“803”刑侦总队吴延安总队长、宝山分局王自强局长、杨浦分局徐达芳局长和参战刑侦人员并案开会。作为市公安局分管刑侦工作的副局长,张声华同志也参加了会议,在吴延安等同志汇报了他们的工作并作了情况分析后,张声华同志发了言。他的发言留给我的印象是:在惊天大案面前他显得十分镇静,对作案时空的分析很严密,对罪犯的作案手法和心理状态的刻画有他独到的见解。这次会议对防范和侦破此案作出了一些重要决定,特别明确了吴延安同志领衔,宝山公安、杨浦公安和技侦总队联手全力投入侦破此案。6天之后,在群情激愤的参战民警的努力下,此案告破,市民奔走相告。时任市委副书记的王力平同志连夜赶来祝贺,发了一条“红塔山”香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黄菊同志一直十分关心此案,闻此捷报立刻送来了一幅楷体题词:“广大干警连续作战,为民除害,又建新功,诚表感谢和慰问。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争取得更大的成绩。”
三年中,我和张声华、吴延安及“803”的同志们在工作上一直是风雨同舟的战友(公安警种很多,“803”刑警仅是其中之一。准确地说,在市公安局还有很多十分优秀的帅才、将才,我们朝夕相处,及时侦破了持土枪抢劫银行大案,妥善处理了韩国货机坠毁事件,彻底整治了三万余辆非法运营的三轮机动车,整整一夜冒着生命危险扑灭了某部工厂储油罐区重大火灾……他们都是我永远不会忘怀的战友.也许在我将来其他的文字中会出现),有一种同呼吸共命运之感,相互之间建立并且维系了很深的感情——这种感情,既是共产党人的同志之情,也是公安战友的手足之情。
彼此朝夕相处的时间尽管有限,张声华同志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不抽烟,不善酒,有儒将气质,精明干练,长于案件分析,精于现场勘察。他从警近40年,参加或负责过不少名案的侦破,屡立奇功,后来因工作需要转为负责分管治安工作,以他的资历和贡献,似大有老本可吃:或者到处摆摆谱,表表功;或者甩甩大袖,在一旁冷眼相向。而他绝不会这样,他组织观念很强,任劳任怨,对罪犯嫉恶如仇,处世待人真诚宽厚。只要不妨碍工作.个人利益受点影响不会斤斤计较,但绝非“乡愿”。原则问题上的是非黑白,其实他是清楚并且也不苟且的。声华同志话不多、感情也不常流露,我想这大概既是他的个性,也是长期踏勘腥风血雨的作案现场所致。
可以这样说,张声华同志是上海公安干警的优秀代表之一,而无数张声华式的英勇的上海公安干警,无疑也就是这样一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过硬队伍。
这里,我要感谢作者花费心血采访和撰写出这本书,并将它当成一座文字纪念碑,献给无数像张声华同志一样艰苦卓绝战斗在上海公安第一线的战友们。
需要说明的是,张声华同志认为,任何案件的最终侦破,都是集体的合力,为此他几经推辞以他个人为主人翁来写这些真实的故事。这是他的谦虚,但也确实如此,任何一个案件的侦破,事实上都是集体智慧的成果,参战刑侦人员都有独特贡献。所谓的福尔摩斯,其实只是小说中虚构的英雄人物,因此根据张声华同志的意见,书名特别标明了“803”的战友们。在这本书里,可以找到“803”乃至全上海公安民警的影子。
三
张声华同志是上海公安战线上的功臣。也许,对于更多的市民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读者来说,他和他的战友们还是常年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作者在这本书里所纪录的案例故事,只不过是其全部事迹中的一小部分。他们的奉献精神、职业道德,还有专业才能,以及所取得的非凡业绩,都是令人钦佩的。在他们身上,寄托着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对人民警察的殷切希望,而他们也确实不辱使命,不负众望。看了这本书,每一位读者都会感到,作为一个公安战士和侦察英雄真不容易;而民警读者一定会感到,当一名上海警察真自豪!
首先,本书的主人公——张声华同志和他的“803”战友们忠诚于党的公安事业,充满了以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为内涵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在政治上和思想上,他们坚定地与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公安工作道路忠于职守,他们有一股浩然正气;特别是为上海紧紧抓住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奋不顾身保驾护航,他们贡献出了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时间和精力,有的甚至是倒在了自己的岗位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百折不挠的旺盛斗志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惜此机会,我谨向他们,以及为此而作出巨大牺牲的他们的亲人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鞠躬。
其次,张声华同志和他的“803”战友们具有一种实事求是、不断进取的科学态度。
现代刑事侦察工作有赖于时代的巨大进步、科学知识及其科学成果被广泛和直接地运用到各类案件的侦破实践当中。多年来,上海“803”的刑侦科学技术与时俱进,处于国内外先进地位。如实际侦破过程中频繁利用的指纹比对技术、DNA技术、计算机网络、各类痕迹鉴识、微量物证验测、声相技术和测谎仪等高科技手段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他们自觉积累方方面面相关科学知识,认真学习并努力掌握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并非常重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侦破形形色色的疑难案件,保持思维的开放性、敏锐性和灵活性。他们接办侦破的各种大案要案,往往一开始只有零碎、间接、抽象的案情报告及些许毫无逻辑关联的材料,无论是现场勘察、证据收集和认定以及描绘和推断案情等,时时处处无不体现出他们的丰富经验和现代高科技的威力。他们通过对各种疑点和可能性进行筛选,并无数次反复排摸、调查研究、发掘各种新的真凭实据,从而发现对全案的侦破起着关键性作用的重要线索,经过一层层抽丝剥茧,去疑解惑,终至水落石出。
再次,还必须看到,张声华同志和他的“803”战友们具备良好的维护法治的职业素质。
“人民乃父母,稳定是天职”,心中怀有老百姓,当警察才有味。正义、公平、社会文明有序,对于他们意味着至高无上。他们的性格就是嫉恶如仇,他们的职责就是要以法律为依据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确保社会稳定。人民警察热爱自己的职业,并不是喜欢而是希望最大限度地减少跟罪犯打交道。他们坚信“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把坏人绳之于法,给人民以安全感。他们的工作维护并且代表着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正因为如此,在他们的周围团结了无数支持和关心着他们的人民群众,不管他们走到哪里,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他们的工作都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宝贵支持和帮助。群众路线曾使无数个已成死结的疑难案子柳暗花明,顷刻告破,群众路线与专门工作相结合已成为“803”的优良传统和作风,“803”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概括说来,张声华同志和他的战友们正是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公安战线上的出色实践者。
四
就文学本身而言,《张声华与“803”战友们》也应该是—本很有看头的书。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侦探文学,与古代公安文学、近代侠义文学有着血缘关系,也历来为读者喜闻乐见。诚如钱钟书先生所说,过去在没有电视机的时代,深夜灯下沉浸于侠义、公案文学,以至后来的侦探故事,亦是少年人的最大乐趣。
侦探文学在西方素有“智慧文学”的美誉,被认为是世界文学中最活跃、最易沟通的文学样式。它多以情节曲折、悬念丰富、逻辑严谨为表现特色,集法制、科技、人文精神于一身,拥有广泛的读者和深远的影响。
侦探故事,自然可以是一种消闲的娱乐读物。它有很高的娱乐性。除此之外,它还有另外两种其他文学未必具备的特殊功能:其一,益智功能。读者阅读一个侦探故事,犹如一次精神历险,不知不觉中进行了思维训练,这对培养周密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的分析能力是有好处的;其二,认知功能。侦探文学作品为读者提供的一些知识,包括破案的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对读者认识科学和社会很有帮助。
《张声华与“803”战友们》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它跟以往的中外侦探文学故事相比,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不同。
人们通常所见的中外侦探文学多是虚构的。在这一点上,所谓侦探小说、推理小说、间谍小说、警探小说、惊险小说、悬念小说云云,殊途同归。不少读者耳熟能详的作家,譬如有“世界侦探小说家鼻祖”之称的美国作家爱伦·坡,英国作家柯南道尔和克莉斯蒂,日本作家松本清张等等,他们创作的侦探名著基本都属于这一类型。
而《张声华与“803”战友们》,则完全是根据真人真事撰写的。
作者在写作上既注意适应我国的国情及借鉴侠义、公案文学的传统手法、又重视引入西方现代侦探文学的科学分析和逻辑推理的技术。书中这些案件的描述并不像一般小说那样稀奇古怪,也不是以耸人听闻的谋杀来剌激或取悦于读者,即使有些案件情节离奇,人物精神状态反常,那也是在真实可信的社会背景之中加以表现,读来较为自然。在本书写到的形形色色的案件中,作者也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今社会犯罪的主客观因素。
当然,因囿于情节的真实,《张声华与“803”战友们》并非没有弱点和不足、相信读者读后也会形成自己的看法。
五
当我正准备要收笔的时候,忽然看到桌上放着的当天《文汇报》,一行醒目黑体标题跃然眼帘:“美国警察不吃香了”。整整半版,描述美国警察“蛀虫”劣迹斑斑、黑幕重重,警民关系已跌到数十年来最恶劣时期。文章例举了纽约、洛杉机、芝加哥、西雅图等城市的大批警察纷纷辞职、离任,年轻人不愿当警察的大量事实和数据。读罢感慨良多,人民警察要全心全意服务人民,加强公安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我真切地希望上海四万余公安民警共识“人民乃父母,稳定是天职”和“欲治安必先治警、欲治警必先治长”的理念,固本强体,科教强警,像张声华同志和他的“803”战友们那样,认真学习、贯彻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力推进上海公安队伍的革命化和现代化建设,让党放心,使人民满意。这也是我推荐《张声华与“803”战友们》的最大心愿。
是以为序。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