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警察书屋>详细内容

警察书屋

刘向东的新书《生命诗韵》序--警察与文学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曾元滄 发布时间:2007-08-08 09:05:12 浏览次数: 【字体:

 

 警察的职能为维护社会秩序和治安。然而,“通人不囿于内”,在警察行列中,也不乏兴趣广泛、能文能武之辈。
    
    顾名思义,“警”者,戒备也;“察”者,注视、调查之谓也。此乃警察作者从事文学创作厚实的“生活基础”,亦是一种优势。故此,不少警人的作品(报告文学居多)往往是从典型“案例”中“化”出来的,架构基本上就是那个模样,情节跌宕起伏,颇为讨巧、可读。这类创作中的好作品(!),剑气肃然,正义如虹,对法规制度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助推作用。
    
    可是,文学因形式多样才显得宽绰与美丽,也美丽地成全了读者的选择。另外一种类型的警人作品(我青睐其中的散文)不见了“报告”成分,闻不出案例”味儿,而有着别样的生活气息与文字韵致。比起前类作品,由于作者自身情感投入得更多,“登台表演”更充分,笔墨的表达更讲究,于是它的文学色彩更为浓郁。一级警督刘向东就是这么一位优秀的警人作者。他的文章里有炽热的心在跳动,一种永不过时的真情意把文字养活了。
    
    《天使丹妮》是写一位当年的军营护士的。那时,随军的向东尚幼,生病时仰承她的照料。护士丹妮长得俏,脸上有着一对小酒窝。也许是出于好感,也许是因为孩子的天灵盖底下始终醒着“为什么”的缘故,向东去问语文老师,“为什么叫‘酒窝’呢?明明那里面没有一滴酒。”老师难解其惑,环顾左右而言他,对旁边的同事说,“这孩子好调皮,小小年纪就开始研究哪个女孩子的酒窝了。”作者坦然白描往事,童心童趣跃然纸上。丹妮退役两载后去了澳洲,刘向东知恩图报,每年都要给她寄去一些“上好碧螺春”。文章结尾意味深长:“不知道那里的水能不能泡出家乡的味道来?”我倏然觉得:刘向东的散文,不就是香味幽雅而持久的“上好碧螺春”吗?
    
    当家乡二月的情景真真切切地嫣然于游子刘向东面前时,满心喜悦与一阵沉思之后,《故乡的早春》就酝酿告既,很快便形诸笔端。虽然题材变换了,但是文章依然像上好的碧螺春,紧细匀整、嫩绿带翠,细节如碧螺春的白毫多而显露,文字还是那么水灵生动。“……坡上,被雪滋润了一冬的草这时最鲜绿,成了黄牛和山羊的美食。忽然,两只长着大弯角的公羊‘咔嚓咔嚓’地厮撞起来。大花狗见势想冲过去。‘人家叫春顶头打架为争媳妇,管你啥事?’二叔拍了花狗一巴掌,花狗瞅了二叔一眼乖乖地蹲了下去……”“孩子们……冷不防在你身后点一只鞭炮吓你一跳再哈哈大笑,笑得让你不忍心去骂他赶他。”通篇文章富有自然原色,充满诗情画意,而且由于筛滤选择而更集中更清纯,因此高于生活。观察的深入、细节的捕捉,以及展现给读者的那种摹写功夫,令人击节叹赏。他的其他散文如《此物最相思》《亲近胡杨》等等,无不具有上述特质和长处。尽管有的地方引用古诗文显得有点累赘,有些字句还有失简练,但那毕竟是瑕疵而已。
    
    身为共和国一级警督的刘向东,名字阳光,人阳光,文章亦阳光。这跟他受到曾经是模范军人的父亲刻骨铭心的影响,与他自己得益于部队生活的陶冶分不开。他的精神家园驻扎着坚强、勤勉、正义和爱心。所以,自上世纪80年代步入检察队伍之后,他严于律己,秉公办事,扶弱济困,曾荣膺中国最高检察院三级奖章。变动当了警察,刘向东恪尽职守的努力无愧于忠诚,而他对文学的兴趣亦有增无减。
    
    刘向东有铁骨,亦有柔情。他把经手的大量“案例”作为实据,逻辑地嵌进了法理之中,写了六部法学专著(获“中国‘八五’科学技术成果奖”),还不倦地穿引情思,精心编织他从小就喜欢的散文。他的文学作品具备了标本统一意义上的审美元素,在不小的受众范围内赢得“不同生活状态里的知音灵魂”,潜移默化地裨益于社会。读他的文章使我相信:唯有真情最动人,而选择坚强与大爱才能铸就无愧人生;艺术不问作者出处,警察同样可以笑傲文学殿堂。
    
    散文集《生命诗韵》是刘向东著作的一本新书,字里行间澎湃着作者对生命的礼赞。这是一本很阳光、很有滋味的书。
    
    (本文系《生命诗韵》序言,有删节)

警察与文学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