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警察书屋>详细内容

警察书屋

公安纪实文学《我是女刑警》出版发行

来源:南京警察网 作者:章丽娅 发布时间:2005-03-20 17:56:12 浏览次数: 【字体:

    由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白下公安分局政工办章丽娅同志创作、原中顾委委员、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上将为该书题写书名、省作协常务理事、著名诗人冯亦同写序的纪实文学《我是女刑警》一书,近日由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共278千字,收集了作者散文、诗歌、随笔、报告文学、文学评论及纪实性文学作品近百篇,是作者二十二年职业警察经历的真实写照。

《我是女刑警》一书,是章丽娅继1988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纪实文学《赌海沉浮》之后出版的第二本作品集。

附:1、《我是女刑警》序

      2、《我是女刑警》后记

金盾下的五彩曲

冯亦同

章丽娅11岁学艺,能弹一手好钢琴和手风琴,两个专业的“成人考级”都达到了6级水准,连发证书的省音协的工作人员都为之惊讶,说这样的成绩在报考者中非常少见——这是10年前的事了。我没有“耳福”聆听这位6级琴手的优美琴声,却有“眼福”较早地读到了这部她用火热、真挚的情感和质朴、流畅的文字在电脑键盘上敲击出来的“心灵交响乐”。也许它的标题不够华丽:《我是女刑警》,让人联想到的似乎只有警服上的橄榄绿,难免有些“单调”。实际上远非如此,这充满自豪与自信的5个方块字,所浓缩的生活领域和精神内涵,是一片极其广阔、丰富的天地,即使用绿色和白色的警服去形容,那也是云白天青下的满城绿意与山高水长,一个从警者胸中和眼中的大干世界。近百篇或长或短的文字,几乎涉及到作者22个职业春秋中接触到的方方面面与形形色色;也是她进入不惑之年后对于自己走过的人生路所作的回顾与总结,因“爱的奉献”而精彩,因“心的投入”而生动。因此我想说,这本包含了5个部分的新书,是“警花琴手”章丽娅为广大读者弹奏的一阕献给战友与同志、也献给亲人和自己的“五彩曲”,恐怕此言并不为过。  

翻开文集的前两部分,我们看到的是作者本人“壮丽的从警岁月”和她“橄榄绿情结”的由来。一个自小生长在“公安世家”的女孩子,一位20岁刚出头、崭新的警服还没有发下来,就赶上“严打”办案的法律系毕业生;一个为人妻、为人母,因记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而自惭,家有“累夫”和“怜童”、自己忙得像“陀螺’,却还要爬格子写报道、上夜校圆“七年自考梦”的女警官……从当初预审记录流氓犯罪细节时听得”满脸通红头也抬不起来”,到出席全国公安首届宣传工作会议”、报刊文章连连获奖、“优秀党员”、“先进个人”的荣誉接踵而来——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同公安工作、法制建设一道成长、进步的一位职业女性的真实生活:一个穿警服的“陆文婷”,一个在“男性的世界”里敢闯、敢拼,又不失秦淮女儿刚柔并济、古道热肠的生动形象。请听她的内心独白。

“苦的时候,我有时后悔做警察;倘若做不成警察,我可能终身后悔。” 

“ 我的爱像大海那样深,我给出的越多,自己越富有。”

   面对这样的执着和忠诚,你不能不想到我们这座雄伟古城的高峻和坚强,是怎样伴随一面新时期“金色盾牌’’的铸造,而深深渗入到这位在中华门瓮城下居住了六代人、祖上曾是云锦织造工的南京女娃的血液和骨骼里了。

   如果将以上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散文,比作一种热情奔放的“本色演奏”的话,第三部分《我的警察弟兄》和第四部分《刑侦大案纪实》,则是作者笔下塑造更多刑警模范人物、表现公安题材内容更丰富、手法也更多样的一首首“叙事曲”。在《恶魔的天敌》里,我们看到审讯室里,善与恶的较量、人与鬼的搏斗,一位位智勇双全、沉着冷静、克敌制胜的预审员的形象跃然纸上。在《禁赌飓风》、《江西追逃五日行》里,警钟长鸣、法网恢恢的主题通过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案例,得到鲜明、生动的体现。刑警队长、民警、交警、警嫂、警察之家,都栩栩如生地出现在作者的笔下,特别是对女同行的描写更在细微处闪烁动人的光彩。例如《女警官戚长云》,写主人公一心扑在工作上,“对自己、对自己的亲人呢?一颗爱心已无法掰开了”:“寒冬腊月的一天,女儿上完体育课推开门回家,戚长云突然低头发现,孩子的大脚趾竟然暴露在球鞋之外。一瞬间,止不住的泪水挂满双颊。她愧疚得无地自容,恨不能飞进商店买来十双八双李宁、耐克名鞋让孩子穿上……”

   这就是《我是女刑警》中“警花”们的平凡人生和不平凡的追求。我注意到在章丽娅的笔下,即使写同罪孽深重的犯人打交道,也离不开一种为伸张正义的法律“奠基”的人文关怀,以及女性作者常有的细致入微和同情心。《我壮丽的从警岁月》有一段写她押送一个偷盗了价值68万港元名表的“女大盗”回南京,十几小时的押送路上,她“高度警觉,丝毫不敢大意,一直抓住她带手铐的手”;即便如此,身为执法者的她也没有忘记做这位“长得白净瘦小”、“从小父母双亡”的“女大盗”的思想工作。后来,在奉命送该女犯去做强制性“人流”时,又送去为之准备的保暖毛衣和卫生巾等必需品,致使“女大盗十分感动”。在《连环案随想》中,写一位利用职权强奸、猥亵女工的工段长的落网。风雨交加之夜,这个作恶多端的家伙被带到该单位政工室,宣布其被逮捕做例行搜身时,他的工作证、党费记录卡等一一取出,作者如此描绘她当时的感受:“……寥寥无几的现金、粮票、食堂饭菜票,倒也证明这是个清贫的人。我仿佛听到被捕人身上物件发出的叹息”。

   本书中最富有文采的,要数第五部分《女警的情感世界》。它收入诗歌、散文诗和散文二、三十篇,组成了这位“警花”笔下最富有生活情趣、也最带深邃的思辨和哲理色彩的华彩乐章。其中有《我家有只名犬叫贝克》这样的“诙谐曲”,有《成人读童话》这样的“浪漫曲”;最吸引和感动了我的,是女诗人笔下两首不同凡响的抒情诗。其一《咏春梅》;为自家窗台上栽培六载,“一年打包数月,花只开一周”的绿梅而作,作诗时正逢花盛而风雨飘零之日,爱花的忙碌的女主人同她“亲爱的春梅姑娘”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芳香四溢的对话,充满了这个家庭里浓郁的生活气息,也时时闪烁出源自作者本人的个性光彩:

灿阳下我休息的双休日

你择时开放

可爱的洁白、至尊的洁白

让我细细看你模样

铜钱圆  雨丝蕊

好好数你的瓣

一二……十五

轻轻点你的蕊

一二三……五三

最后端详你的托

粉粉绿绿五个圆

身子  香香

白瓣  甜甜

桂花萼

主人的观察力啊

树儿已知道审人破案

幸运做您的树惟有求

别把我夸得好害羞

我是没名气的一枝梅

《红梅赞》唱的不是我

《咏梅》诵的是蜡梅

只要您高兴活才有意义

    后一段是“绿梅”的回答,它能体会到“主人”对它的赞赏,是出于“职业需要(审人破案)”而发挥出的超常“观察力”:好一株知爱、知怜、有情有义的绿梅!仅摘录以上两节,读者诸君也能感受到这首“梅花诗”的独特风韵了。梅花,不愧为金陵市花,一朵“白瓣”绿梅同样映照出南京警花的“芳心”和“倩影”。

   另一首《方块字抒怀》,则写得大气磅礴、举重若轻。女诗人“闲暇伴子,描红写字,愈写愈爱,激情澎湃”,于是发而为诗:

有一种文字

四四方方

出生在东方

大大方方

呵,这是我祖国的方块字

如此平白如话的开头,其实颇见功力,它饱含着一种坚不可摧的信念和开天辟地的气度。紧接着,便有一条承载着五千年璀璨文明、充溢着炎黄子孙孺慕亲情的“诗之河”,从这个“方块字”打开的闸门里,奔涌而出、汩汩流淌,一路翻腾起浪花。作者巧妙地借为汉字说故、解构、释义、绘形、辨音,盛赞民族文化精神的“长生不老”和“功德无量”,讴歌它无穷的生命力和神奇的创造力。没有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挚爱和同样出于“职业(写作)需要”的“观察力”和“表现力”也是写不出这样的好诗来的。

 正因为如此,我深为已认识多年的文友章丽娅取得的创作成果而高兴,也为一贯支持她事业和业余爱好的夫君、支持和关心她写作的朋友们的热忱所感动。我想,珍惜我们手中的笔和笔下的每一个如此美妙的“方块字”,犹如珍惜流淌在这阙“金盾下的五彩曲”中每一滴来自生活和心灵的真情与挚爱,为养育我们的土地和年代谱写出更多、更绚丽的乐章来,是摆在“警花琴手”章丽娅和我们每一个文学工作者面前的崇高、长久的使命。

 

42岁,做文学梦26年。大部分时间是用来做梦、寻梦的,像个没长大、不乖巧且不安分的孩子。这恐怕就是我的性格特征。

青春梦的过程长而又短,感觉才起步,刚有轮廓,我决定继续做下去,做个让老师和长者终生教益的孩子。我的这两个师长,一是崇高的人类文学,二是神圣的人民公安事业。我为他们而生、而死。

梦的日子,埋头独自做,偶或一回首,一声叹息、一个惊叹:二十年伏案的日夜啊,每一回都是自剖胸膛、自呕心血。一滴滴、一串串,  日子久了,在春天里,会融合成一片青草地;夏天里,连缀成一枝爆竹红;秋天里,聚集成一簇黄雏菊。不比牡丹,却也异常敝帚自珍。我现在非常感恩这个梦,因为有了它,才模糊名利、忽视六欲。心绪,挥去阴暗;行言,返璞归真。守住纯净水的洁,把住池塘水的静。更深一层理解“给予”。

我今天非常感恩这职业,从警叫我与众不同。22年做民警,崇高、奉献;艰苦、严峻;加个人一份炽爱与执著,砥砺煅烧了一个普通的、性格急躁的、未考上名牌大学的女孩,她从飘浮变为踏实、粗心养成细致,还在摇摆、彷徨中化为铿锵坚定。她学会了、擅长了干每一件事都会把牙关咬得紧紧,决不放松……

关于这本书的结集成册,得益于亲人和好友的关爱。感激真挚友人、作家徐良文先生和我的夫君李小兵律师,在我感觉两手空空、心病尤甚的失落日子,两位同道为我创意这本书,奔波忙碌半载,深感温馨和谢意。

书中撰写的多是与我朝夕相处、分外亲切的20多年战友,他们来自刑侦、治安、社区、户政、内保、国保各警种。在斗争一线,我们同荣共辱、生死与共。

感谢原中顾委委员,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老将军的关爱,亲笔为本书题写了书名。

感谢文学长辈、著名诗人、江苏省作协常务理事冯亦同先生百忙中拨冗为一个未名文学爱好者写序。

还感激所有关爱我的组织领导、好友亲朋,没有大海包容,我这一滴水早已挥发涸干。今天,我将用热血和爱拼盘的果实,敬献与您。对我来说,终生快乐。

苦,自己吃;甜,共分享。

(2004年夏季6月)

小说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