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英烈母亲:我相信,你能听到我的话
写给儿子一封信,这是此次英烈母亲慰问活动中的一个主题。在18位母亲中,有的不会写字,有的已经老眼昏花,无法提笔,然而,她们或者坚持自己动笔,或者找人代笔,心里流着泪,诉说着无尽的思念———
“如果你那个世界里也和我们一样的话,妈建议你还选择当警察……”———摘自于春林给儿子王建峰烈士的信
“我的儿啊,要是能让你活过来,我愿死上一千回、一万回。儿啊,人家说母子连心,你我虽然相隔一道地平线,但我相信你能听到我的话,像妈的好儿子。如果你那个世界里也和我们一样的话,妈建议你还选择当警察,继续做好你的本职工作,继续关心和爱护你的群众,尽一个警察应尽的职责!”
这是王建峰烈士的母亲于春林写给儿子的话。王建峰生前系江苏省通州市公安局特警大队助理中队长,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7岁。王建峰是父母惟一的孩子,他从小聪明伶俐,活泼可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长大后的王建峰忠厚老实,充满爱心,母亲常为有这样一个好孩子暗自欣喜。王建峰从警之后,不论在哪里工作,都不怕苦不怕累。为了维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好几次都冲锋在前,身负重伤。他多次受到上级机关的嘉奖、记功,这让母亲更加放心,工作中的儿子显得更加优秀和成熟。
面对儿子的突然离去,于春林没有责怪他为了服务群众不能给父母再尽孝道,没有后悔当初让儿子加入公安队伍,而是为儿子的行为感到自豪,她在信中这样写道:“儿啊,你知道吗?因为你我受到社会前所未有的尊重,他们只要得知我是你的妈妈后,都会对我投以尊敬的笑容、报以热烈的掌声。我知道我现在身上罩着一个英雄母亲的光环,到哪里都会受到别人的尊敬。”
为了让儿子放心,为了不给“英雄母亲”这四个字抹黑,于春林把悲伤深埋在心里,她对儿子这样说:“儿啊,你安息吧,你的母亲懂得该怎样把悲伤埋在心底,告慰你在九泉之下的英灵;你的母亲也懂得该怎样珍惜党和人民给你的荣誉,不让你的英名玷污上一丝一毫的灰尘;你的母亲更愿意以满腔的真诚祝福千千万万像你一样的警察,能够得到社会更多的理解、更多的支持和更多的尊敬;愿每一个警察的家庭多一份亲情,多一份欢乐,多一份幸福平安!”
何晓雨烈士的母亲袁永钧与于春林有着同样感受,她在给儿子的信中这样说:“晓雨,你从来都是我的骄傲,上学的时候,老师、同学都喜欢你。当兵到云南,你也没有让我和你爸爸操心,表现得很好,还入了党。当了巡警以后,你的领导和师傅也夸你懂事、肯干,说我有福气,养了个好儿子。而你离开的时候更是表现得很勇敢,感动了很多的人,他们从各地跑来看你,陪你走完最后一程,陪妈妈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让妈妈更加理解和支持你的选择。”
支持儿子从事他热爱的职业,她无怨无悔,这就是任飞的妈妈俞经菊。她这样告诉儿子:“你崇尚警察这个职业,你立志要抓住坏人,保护人民,你抓住了一个又一个的坏人,尽管有个坏人让你永远地离开了妈妈,离开了这个家,但是儿子,我为你感到骄傲,如果你有第二次生命的话,我还会支持你去当一名人民警察。”
“娘懂得,你是为了工作不出差错累死在工作岗位上的。”这是河南省宁陵县公安局政保大队副大队长高国强66岁的母亲刘自荣最想对儿子说的话。高国强烈士在配合处置邻近地区发生的突发性群体事件过程中,为做好辖区群众的稳定工作,连续13个昼夜带病坚守工作岗位,终因劳累过度,不幸殉职,年仅35岁。
在很多母亲给儿子的信中,都能读到“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话。哪个母亲能承受丧子之痛呢?但是公安烈士的母亲深明大义,毫无怨言。
“以前我觉得组织欠我的,现在我觉得自己欠组织的。”———摘自肇玉芳给于海烈士的信
“当初儿子没了,我觉得组织上欠我的,给我什么待遇都是应该的。再说了,过不了几年,人走茶凉,就没有人记得我们了。可是五年多来,我却深深地感受到组织对我们一家无微不至的关怀,公安部的赵永吉副部长、省厅的李文喜厅长和市局的刘和局长、李世众副局长先后来到我家看望我们老两口,问寒问暖,帮我们解决实际困难。不光各级领导对我们十分关怀,同志们对我们的关心更是举不胜举……”
“……有时我看着于海的照片对他说,‘孩子,放心吧!党和政府一直没忘了咱家啊!咱啥也不求了,这辈子咱欠组织的!受之有愧啊!’”
于海烈士是辽宁省沈阳市公安局的一名刑警,在侦破一起盗车案时壮烈牺牲,年仅23岁。他是家里惟一的孩子,肇玉芳哭得死去活来。她说,当时只觉得自己的生命也随于海生命的终止而终止了。当公安部领导亲自把一块“共和国不会忘记”的匾额送到她家时,看着匾额上闪闪发光的七个大字,她的心里好受了很多。之后,来自公安、妇联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怀连绵不断,渐渐消散了肇玉芳内心深处的伤痛。她说,有一天她梦到了于海,就在梦里对他说:“儿子,你的那些战友都经常来看妈妈,你放心吧。”现在肇妈妈最担心的就是于海的那些战友,她想对他们说:“妈妈不能再没有你们,工作中你们一定要多加小心。”
做母亲的怎么也不会想到,那个倾注了自己全部心血、寄予了全部爱和希望的孩子,竟会匆匆而去。当王建峰牺牲的消息传来的时候,55岁的母亲于春林不能承受这种打击,突发胆囊炎住院。然而,也正是这场病让于春林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她在信中给儿子讲述了这段经历:“虽然我失去了你,失去了我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但是我现在很满足,公安系统的各级领导、你所在单位的同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都关心我、帮助我。儿啊,就在我突发胆囊炎住院做切除手术的时候,市局领导对我就像对他们的亲人一样,在繁忙的工作中抽时间来看我,并主动帮我办好了一切住院手续。你的战友们更是跑前跑后为我挂号、取药……看到这一幕,我感到你没有走远,你就在他们中间。”
为了让儿子放心,广州铁路公安局衡阳铁路公安处雷宏烈士的母亲张惠兰在信中这样写道:“妈妈在思念你的同时,也觉得非常欣慰,因为我拥有你这样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人民的儿子。妈妈爱你,也会爱你的选择,你选择了警察,选择了牺牲,妈妈尊重你的先择。我虽然失去了儿子,但上千个母亲得到了儿子;我们家不能团圆,但上千个家庭却得以团圆。你走后,组织上非常关心我,给了我活下去的信心和力量,妈妈现在比较坚强。每逢春节、清明等节日,各级领导都来慰问,今年春节前夕,湖南省公安厅、广州铁路公安局、衡阳铁路公安处的领导都来看望了妈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雷宏的妈妈在儿子牺牲前不久患上了癌症。那时候,儿子就是她坚持生存下去的支柱。她记得一个冬天的早上,她躺在病床上打吊针,当冰冷的药水进入她的血液时,一阵刺骨的冰凉沁入体内。人说母子连心,细心的儿子用厚实的双手环握输液管温暖药水,当流淌着儿子体温的药水进入妈妈的血管时,她虽身患癌症,却感到自己是天下最幸福的母亲。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自己还在与病魔作斗争的母亲,在突然失去儿子时,没有埋怨儿子,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而是感谢组织将儿子培养成为一个铮铮男儿。
这是怎样的境界啊,在饱受骨肉分离的伤痛时,她们更多的是为儿子感到骄傲,是对组织和社会给予的关爱无尽的感激。
所有看到此信的人无不落泪,是因为什么?是因为这世间再难寻到的宽厚而博大的胸怀!
“你的卧室、你的日用品还像十年前一样,妈妈始终认为你没有离开我们,经常到你的房间看看你,和你说说话。”———摘自王华玲给栾波烈士的信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一直如巨石压迫着每位母亲的心。哪个母亲不思念儿子,这是常人无法理解的痛苦。1996年12月21日,这个日子就像一把刀悬在王妈妈的心上。这天夜晚11时,栾波为了救一名素不相识的女青年,在与持刀歹徒搏斗中壮烈牺牲。每当夜幕降临,看着时钟的摆针一点点指向11时,王妈妈的眼前就会闪过儿子遇害时的场景。她多想替儿子挡住要命的尖刀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纪念方式。”王妈妈说。栾波牺牲十年来,他的房间一如从前。有人让她把儿子的东西全扔掉,可她坚决不肯,她说:“他还在。”
在儿子离去后,所有的母亲饱受着一样的思念之苦。杨靖宇烈士的母亲张秀娟在写给儿子的信中说:“面对你的遗像,看着你那可爱的笑脸,我只能默默地流泪。楼梯里传来上楼的脚步声,我起身开门,探头想喊却又打住了,那脚步声是属于楼上的……我的心揪得紧紧的,我多么希望是你呀,这时候你该下班了……”年仅27岁的杨靖宇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与歹徒的搏斗中倒在血泊里。
天底下没有多少儿子能记得母亲的生日,然而哪个母亲都能清楚地说出儿子的生日。对于英烈母亲来说,更让她们刻骨铭心的是儿子牺牲的日子。有多少母亲掐着手指数着日子度过白天黑夜啊,罗明聪烈士的母亲李雪珍就是其中之一。她在信中说:“扳着指头细细地算来,到今天一共是2602天。明聪,你在西藏的那座雪山脚下现在可好?娘在这两千多个日子里,总是觉得你快要休假探亲回来了,每次看见在西边天空飞过来又飞过去的飞机,我心里总是想:说不定你就在哪一架飞机上面呢。”罗明聪烈士是在执行任务时壮烈牺牲的,年仅18岁。他的母亲李雪珍是一位淳朴善良而坚强的母亲。她说她没有读过多少书,不会表达自己的感触,但是她相信儿子理解她的心情,于是她请人代笔,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以此来寄托对儿子的哀思。
“1993年6月12日,我的儿子为抢救两名中毒民工而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当噩耗传来,我简直不敢相信,27岁,正是人生青春好年华,他却扔下了年迈的父母和幼小的儿子,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儿子的离去是我心中永远的痛。”这是独家明烈士63岁的母亲最想对儿子说的话。
18年来,缉毒英雄陈建军的母亲饱尝了丧子之痛,1987年,年仅25岁的陈建军为了保护巨款在与毒贩子的搏斗中壮烈牺牲。“当你牺牲的噩耗传来,妈妈顿时感到天崩地裂、肝肠寸断!白发人送黑发人,我和你父亲心如刀绞。你没有辜负父母对你的教诲,没有给曾经当过警察的爸爸丢脸。”
“最初的日子,妈妈好希望出现奇迹,让时光倒流,让一切都从头开始,让你再回到妈妈的怀抱,让你再轻轻地喊我一声‘妈妈’。”这是夏霆烈士的母亲郎桃花的心里话,也是多少英烈母亲的心声啊。
■采访后记
感恩•感动
坚强,慈爱,宽容,这就是英烈母亲们给我留下的印象。其实我知道,这几个简简单单的词汇远远不能形容她们博大的胸怀、无法形容她们高尚的品格,此时此刻,我也感到了话语的无力与苍白。然而,我还是选择了这几个词,因为我知道简单的背后蕴藏的正是厚重的内涵。
我看到她们的念子之情,尽管她们强忍着眼泪;我看到才只50岁的人,竟已白发苍苍;她们的内心深处虽然伤痕累累,却常怀一颗感恩之心。
天底下有哪个母亲不心疼儿子?在18位英烈中,牺牲时在27岁以下的就有15位,而且多数是独生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已是生命难以承受之创,更何况今生今世不会再有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呢?一位母亲给我讲了这样一段经历:一天,她和丈夫乘坐公共汽车,丈夫给一个四五岁的孩子让座,孩子说“谢谢爷爷”。这位母亲当时泪如泉涌,车上的人都惊愕了,惟有她的丈夫理解她。是啊,她年轻的儿子牺牲时只有23岁,还未来得及体尝为人夫、为人父的幸福,而他的父母———这对年迈的老人,这辈子也不可能成为爷爷、奶奶。这位母亲就是于海烈士的母亲肇玉芳。即使如此,她从来没有为儿子为国捐躯感到哀怨。
这次采访于每个记者而言都是一次净化心灵之旅。我们知道我们的每一次采访都在揭着一块伤疤,谁都不想这样残忍。“如果你们的报道能让社会上更多的人理解警察,理解他们的牺牲,尊重他们的家庭,你们所做的就有意义,我们支持你们。”这是一位英烈母亲的话。她就是栾波的母亲王华玲。面对这样可亲可敬的母亲,她们的精神不仅仅是一个“伟大”所能概括的。
母亲的心在流血。希望不再有母亲和儿子面对这样的阴阳相隔。“亲爱的孩子,为了你们的妈妈,为了所有爱你们的人,你们一定要练就过硬的本领,在保卫祖国和人民的时候,不仅要靠勇气,而且要靠智慧,妈妈希望你们每一次都能凯旋归来。”这是英烈母亲共同的心声。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