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见过李昌钰博士是在十年之前--1999年左右,他到我们学校来做有关犯罪现场重建的专题讲座。到会听众很多,除了学院老师外,还有来自省市一线侦查专家。此后的几年时间,我也陆续听过李博士的专题讲座,给我的印象是李博士思维敏捷、知识渊博,风趣幽默,具有大师风范。但真正近距离接触并了解李博士是来美国后,经过几次工作上、生活上的联系、交往让我认识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李博士。
他工作勤奋。他曾不止一次在演讲上说他没有一天不工作,没有一天不思考问题,工作让他充满活力、工作让他年轻。但真正让我认识到他对工作的热情是在美国圣诞节期间。由于我们是他介绍来纽海文大学的访问学者,他盛情邀请我们到他家做客。做客那天是我们来美后下的第二场大雪,天寒地冻,到处雪花飞舞,校园一片寂静。我们于约定的时间到其工作大楼等候,1小时后他才从办公室匆忙走出,见到我们伫立在走廊,连忙向我们解释,手上事情太多,工作太忙。见到此种情形,让我肃然起敬。因为圣诞节在美国犹如中国春节,依照传统,是家人在家团聚、尽情享受生活的时间。对于一个年满七旬、已获得tenure professor(终身教授)荣誉和在国际刑事司法鉴识科学领域享有盛誉的的老人而言,如此辛勤工作,这不能用常人所说的追求名利来解释这一切。名,他应该有了,在国际刑事司法鉴识科学领域里,无论是从事实践工作,还是从事理论工作,我想应该没有人不知道其大名;利,他也应该有了,在美国,一个tenure professor(终身教授)职位完全可以养活一家人。惟一可以解释这一切的是他对工作的热情、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作为一个华人,在主流社会难以立脚的美国能取得如此非凡成就,我想与他忘我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可惜的是在国内,部分人只是看到其成就而没有看到他取得成就背后的辛勤付出。
他认真执着。我想大凡大师级人物做事都如此吧。但让我真正见识到李博士做事认真、执着是在一次做实验的时候。最近他手上有一台用于勘查现场的新照相设备,但是他也不知道其功效如何,他叫我们到实验室组装设备并通过做实验来检验这台设备的功效。我们到实验室组装设备并完成第一次实验时,已经快是下午四点了。我们将实验的结果拿给他看时,我们想我们的工作已经做完了,也该休息了,因为这里冬天日昼较短,下午四点半差不多天就黑了。出于我们的意料,李博士要求我们继续做实验,因为我们只做了平面物体上手印显现后的拍照,而没有做凸面物体上的手印显现后的拍照。等到我们做完凸面物体上的手印显现后的拍照时,已经是下午四点半左右。当我们拿着实验的结果给他看的时候,他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让我们要将实验结果写成报告,将实验的过程、实验发现设备的优缺点及其改进的建议一一写出来,而且要用英文写。这对于我们来说,太困难了,但是我们也了解李博士的初衷,他严格要求的目的是规范我们做实验的程序,因为刑事司法鉴识科学不同与其他学科,规范、严谨是基本要求。我想他今日在刑事司法鉴识科学领域里取得的辉煌成就除了与他勤奋工作外有关外,也应该与他工作认真、执着密不可分。
他为人谦和。凡是名人都是有性格的,有个性的,与众不同,常人不易接近。在国内有所成就的人我在工作和生活中也接触不少,但是像李博士那样为人谦和的,我真的遇见不多,这也可能是我孤陋寡闻,少见多怪吧。记得在去他家做客的路上,他一边开车,一边主动询问我们的生活情况。我们开始拥有的拘束感悄然化解,宛如多年的朋友在交流、谈心,愉快、惬意,这完全没有国内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时刻提醒自己注意的不可逾越可能会冒犯他人权威的戒备之感。做客之后,在离开他家的时候,我的一位同事想和李博士在其家门口合影留念。当时我就感觉到这个要求似乎有点过分,或者说是一种奢求(这种机会不多),因为外面雪很大,地面上到处都是厚厚的积雪。出乎我的意料,李博士竟然爽快地答应了,并招呼我们一一与他合影,这的确令我们感动。李博士这种为人谦和、友好,不仅仅表现在对国内访问学者上,而且对于美国的同事、朋友也同样如此。记得在圣诞期间我们到康州下面的一个叫Easton的警察局进行参观考察时,警察局里有许多警察要求和李博士合影,因为李博士在美国警界也是一个大名人,他们也很崇拜他,据说美国就是这样的一个社会,他们不分种族、出身,只要你有真本事让他们心服口服,他们都会认同甚至崇拜你。在和他人一一合影后,一位正在值班室里值班的年轻警察提出要和李博士合影,李博士也满足了他的要求,看得出来他当时很happy。他用他的行动向我们阐释一个道理:做事很重要,做人也很重要。
这就是我所认识的李昌钰博士,工作勤奋、认真执着、为人谦和。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