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新:一位铁路公安民警的忠诚
在这个寒冷的冬季,一位忠诚的铁路公安民警离开了他热爱的岗位。
11月16日11时,乌鲁木齐市殡仪馆的上空被悲痛凝重的氛围笼罩着,上百名身着警服的乌鲁木齐铁路公安局的领导和民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肃立在门外,静静地等候着为他们的好战友、好同事——王永新同志送行。还有一些是慕名而来的群众,他们是王永新曾经帮助过的人,他们来就是想和王永新说声:谢谢你,人民警察!
殡仪馆大厅内,乌铁公安追逃能手、二等功荣立者、乌鲁木齐车站公安派出所民警——王永新身着崭新的警服静静地躺在灵柩内。他走得那么匆忙,甚至没有来得及和家人、战友、朋友以及那么多挂念他的人留下只言片语,但他又是无悔的,他为他所钟爱的乌铁公安事业付出了全部……
王永新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从小就受到了父母严格而正规的家庭教育,无论是在家人还是在老师眼里,他都是个品德优秀、乐于助人、善良勤快的人。1978年3月,23岁的他从部队退伍后,被分配到乌鲁木齐铁路公安处工作。这一干就是28年。
28年里,他不知放弃过多少个节假日、放弃过多少个与家人团聚的幸福时光,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即使在与病魔搏斗的日子里,他也没有放弃过他所热爱的工作。
说起铁路追逃工作,那可是个辛苦活儿,车站每天来来往往成千上万的人,鱼龙混杂,要想抓住逃犯,既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又要有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
2003年,为了进一步加大追逃工作力度,乌鲁木齐车站公安所领导决定成立追逃工作小组,并让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王永新任追逃组长。面对所领导的信任,他不顾自己已是个多年的糖尿病患者,痛快地服从了命令。尽管身体的病痛不时折磨着他,可凭着对事业的忠诚,他一干就是3年。他常常告诉新来的同志说:“干追逃别怕麻烦,要想出成绩,就得下功夫,只要咱们守住阵地,就不怕抓不着逃犯。”
王永新抓逃犯靠的不仅是耐心和毅力,更靠的是与逃犯斗智斗勇的硬功夫。2005年5月1日,正值黄金周的第一天,乌鲁木齐车站人流攒动,售票厅内熙熙攘攘,挤满了前来购票的人。王永新像往常一样在大厅内巡视,边走边打量着他周围的每一个人。这时,迎面走来一个农民工打扮却没带行李的人,他的目光刚一遇上王永新的目光就立刻闪躲开了,这一细小变化没有逃过王永新敏锐的眼睛,他立即走过去,请那人出示身份证件,并问他的姓名。慌乱之中,那人连说了4个名字,可没一个与身份证上的相符,经过上网比对,发现此人身份证是假的。王永新觉得有情况,就将此人带入办公室作进一步盘查。在他的盘问下,此人交代了自己的真实姓名——傅某,并说10年前在湖北老家同其兄故意杀人后畏罪潜逃。交代完罪行后,傅某像卸掉了陈年的包袱,将这10年间逃亡的辛酸史一股脑儿地倒给了王永新,还恳求王永新帮他讨回在外打工的工钱,好接济他的家人。王永新答应了他。没过几天,他果然帮傅某讨回了工钱。傅某在后来的服刑期间,怀着感激之情给王永新寄来一封感谢信。
铁路追逃工作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工作。为了躲避公安机关的抓捕,逃犯们都千方百计地“乔装改扮”,所持证件也大都是精心伪造的。单凭网上比对往往很难认定。王永新在比对过程中,总会结合此人的相貌、口音甚至随身物品,只要有疑点,他就会仔细盘查,只要有一点特征相符合,就紧追不放,不查个究竟绝不罢手,很多逃犯就是这样栽在了他的手里。
经过多年的工作实战,王永新总结摸索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追逃工作方法,对自己的工作所得,他从不保留,对身边的年轻同志他更是注意言传身教,经过他传、帮、带成长起来了一个又一个缉逃能手和标兵,为乌铁公安铁路查缉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2005年8月底正值暑运客流高峰,王永新带领的追逃小组每天上网比对近千人,繁重的工作使他们经常顾不上吃饭、喝水,甚至上厕所都是一路小跑。这对于已有10多年糖尿病史的王永新来说,身体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站的时间长了,他的双腿就会发肿,话说多了,嗓子就会发炎、肿痛,他的牙龈、口腔还经常出血肿胀,他虽然时时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但工作中依然谈笑风生,不喊一声累、不叫一声苦。
乌铁公安局领导了解到他的病情后,将他从离家10多公里的乌鲁木齐车站调到该局助勤,实际上是让他休息。可是不到3个月,他嫌工作太闲,三番五次地找领导,要求回乌站公安所。11月14日,他和同事们紧张地维护车站治安秩序,在护送采棉工安全返乡的工作中,他突感身体不适,在去医院的路上病情加重,经医院确诊为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永远地离开了他热爱的工作岗位。他将警服挂在衣帽钩上,微微颤抖着换上便服迈出售票厅大门的瞬间,永远地留在了同事们的记忆里。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