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人物>英模人物>详细内容

英模人物

施华山:打拐神探

来源:CCTV.com 作者:王兴义 发布时间:2005-02-18 10:43:58 浏览次数: 【字体:
 

    CCTV.com消息:他是一位传奇人物,14年来,为了打拐,角色百变,扮老板、装小贩,只身涉险,勇闯难关,帮助145名被拐妇女重返家园,被人们奉为打拐神探;他又是一名普通的人民警察,用心维护着一方平安,他就是江西省贵溪市流口派出所指导员施华山。

  这个人就是施华山,破旧的衣服、生锈的手电、一双底被磨平的解放鞋和一个普通的旅行包,别看这些东西不起眼,这可都是施华山现在外出打拐随身携带的神秘装备。

  施华山打拐开始于1991年,那时候,民工潮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涌动,施华山的家乡江西省贵溪市,同样有很多人走出家门,希望创造更好的生活,然而就在这时候,人贩子们却将黑手伸向了那些充满美好期待的少女们,在1991年,就有30多位从贵溪外出打工的少女先后被拐卖到福建、广东一带的农村地区,贵溪市曾经组成一个18人的打拐小组前去解救,但一个月后他们回来时却一无所获,施华山当时所在派出所的所长也是18人解救小组中的一员。

  施华山:我们看到所长的头被打破了,他就说解救工作不是人干的事情。

  打拐工作没有新的进展,然而人贩子们却依然十分猖獗,不断有家属前来报案。看着那些前来求救的家属,尽管施华山并不负责打拐,但是还是感到自己的良心一次又一次受到冲击。

  施华山:家属跪在我们所长面前,哭,跪着边哭边求。作为一名警察,求我们办事?不应该求我,就要主动去。

  在施华山的心中,从小就梦想当警察为民除害,但是他进入警察队伍并不顺利,施华山自小生长在贵溪,15岁时由于上不起学,到几百里外的农村下乡三年,回城后作了八年的糕点师傅,直到80年代末才考入 警察队伍。面对那些哭诉的家属,施华山再也不能忍受内心的煎熬,挺身而出。

  施华山:我马上向所长提出,要求请战,我说所长,能不能让我去试试。

  施华山没有想到,这一去,他便从此走上了一条与人贩子的对抗之路。也渐渐体味着打拐的艰辛,那时每一次解救行动都令人惊心动魄,有时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在一次解救行动中,施华山刚刚把被拐卖少女带到村口,五六十名当地村民就围了上来。

  施华山:一个妇女,拿着伞朝我的眼睛刺了过来,我一闪,刺偏了,血流了下来。我看到个影子,他拿刀,咚一砍,我拿手一挡,就砍到这了。

  施华山右手的手筋当即就被砍断,但是施华山当时已经顾不上自己的伤势。

  施华山:我从来就没有怕过,怕就是怕在解救过程中女孩子救不出来,真正在解救当中怕老百姓打,从来没有怕过,怕我就不去了。

  凭着这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气,施华山成功解救出那位女孩,但是这次经历却让他终身难忘,同时也给他带来更深的触动,打拐工作虽然是在维护法律、捍卫正义,但是一时还不会得到当地村民的理解,危险随时存在。

  施华山:解救过程中,大部分女孩子在农村、山区,买主大部分是为了传宗接代,在这种情况下,(当地)老百姓法律意识比较淡薄,不给你讲法律,他认为我花了钱买了老婆,就是我的老婆了,你要把他带走,他就跟你拼命。

  看到施华山为了打拐一次次负伤回家,妻子心中的担心和不理解一点点增加。每次打拐成功回到家中,施华山从来不谈自己的经历有多么惊险,只告诉妻子那些女孩子的悲惨遭遇,这样也渐渐化解着妻子心中的不理解。

  妻子:看到救回来的女孩子,我看了心里也比较同情,有时他们和我讲,阿姨,谢谢叔叔把我从苦海里救出来,我说你不要谢,这是叔叔应该做的事情,这样时间长了我也理解他的工作。

  打拐不能只靠勇气,更需要智慧,这是身上的累累伤痕带给施华山最直接的感触。1993年,手筋伤愈后的一次解救行动中,施华山的手中多了那个旅行包。经过两年打拐,施华山已经成功解救出20多名被拐妇女,在家乡江西省贵溪市也已经小有名气,被拐卖妇女的家属来到贵溪市公安局报案时,大都直接点名要求让施华山前去解救。李先生突然得到妻子玉兰被拐卖的线索时,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施华山。

  被解救妇女丈夫:那时候就有人说他在解救这方面很有特点,很有能力,当时是抱着试试的想法。

  施华山毫不犹豫就答应了李先生的请求,一到当地,他们就碰到了难题:这是一个上千户人家的大村,而施华山身边只有李先生和一个助手,势单力孤,强行解救危险相当大;而且当时他们并不知道小兰到底被卖到了这一千多户人家中的哪一户,要是挨家挨户打听,恐怕一进村就得惊动买主,人都找不着,何谈解救,如何查找到小兰的下落成了他们碰到的最大难题。看到这种情况,李先生焦急地把目光投向了施华山。

  李先生:他是公安,我们是老百姓,他既然承担了这个责任,我们只有依靠他,

  李先生正在着急的时候,施华山打开那个随身携带的旅行包。 转眼间,包里的这些旧衣服、解放鞋就让一脸正气的施华山,变成了一个收破烂的,但是第一次化妆,施华山心里并不踏实。

  施华山:我化了装以后,照镜子看看是不是像,照一下镜子,我觉得很像。

  看着施华山的样子李先生一头雾水,施华山会讲当地话吗,喊出来时会不会露馅?这时,施华山告诉了他自己的行动计划,原来施华山打算江西老家的家乡话喊"收破烂",在尾音中喊出玉兰的名字,当地人听不懂,但是一旦玉兰听到乡音和自己的名字,肯定会出来。临行前,施华山并没有告诉李先生这是他第一次化妆侦查,而是让李先生再看看自己化妆的是不是很像。

  施华山:我说像不像,他说像,像就开始出发。

  施华山一边穿行在村子的每一条巷道,一边大叫收破烂,玉兰终于出现了。

  施华山:我们的对话是朝天的,不能当面讲话,当面对话引起老百姓怀疑。要赶快讲,抢在她前面讲,不要等她回话,回话就要冲动,她出了眼泪,我说你不能出眼泪,不能哭。

  玉兰的下落终于找到了,这让施华山兴奋不已,他马上用江西话和玉兰约定夜里来救她,但是他们没有想到,晚上的相见会是一种让人想象不到的场面。

  被解救妇女丈夫:当时我们去解救的时候,我的媳妇被对方装进麻袋了,只差五分钟就把她扔进河里去了。 原来,买玉兰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屠户,由于玉兰始终宁死不从,这个屠户已经对玉兰失去了耐心,大怒之下,当晚把玉兰装进了麻袋,准备抛入海中。如果当天不是靠着施华山的化妆侦查,查到玉兰的下落,并且及时赶到制服屠户抢到玉兰,那一天李先生就将和自己的妻子阴阳相隔。想起当晚,李先生依然有些后怕,但是对施华山却充满了感激。

  被解救妇女丈夫:我根本不可能想到这些东西,我也不敢,没那个胆量采取这种办法。我是这样想的,不少人也是这样想的,要不是有个打拐英雄,要不是他有这种高度的保护人民的责任感,可能这数以百计的妇女还在黑暗中挣扎。

  解救一个被拐妇女,不仅化解了一个人的痛苦,甚至也挽救了一个生命和一个几乎破碎的家庭,尽管每一次解救都充满艰辛,但是对于施华山来说,能够看到那些离散的亲人得以重聚,是他心中最大的幸福。

  施华山:我觉得打拐工作是一个很艰苦,也是一个很危险的一份工作。在解救过程中能把一个女孩子从苦海里救出来,给一个破碎的家庭得到幸福,我觉得我心里更幸福。

  从此以后,施华山手中的那个打拐包渐渐成了他最神奇的武器,包里的几件物品,使他时而成为蹬三轮车的、时而成为收破烂的、时而成为手摇货铃的小商贩,时而成为衣着光鲜的大老板。凭着智慧、勇气和经验,施华山一次又一次化险为夷,解救人数不断增加,成为远近闻名的打拐英雄。

  然而,那段时间,关于施华山的各种说法也随之而来,有人说施华山就是靠运气,也有人说,施华山这么做就是为了出名、为了当官。但是每一个见证过施华山打拐的人,都对施华山和他的解救工作有着自己的看法。

  同事:没有参加过施华山解救行动的人,他不知道,打拐有多艰苦,不知道打拐流血牺牲。我参加过六次,两句话,八个字,惊心动魄,终身难忘,比打黑还可怕。没有一种智慧,没有一种勇于牺牲的精神,不可能做到。

  被解救妇女:以前在电视上面看,我们是不大信任的,但是当我自己经历这件事情,我的看法和以前不同了,世上真有这样的事情,这样不顾生命危险来救我们。真不容易,这么多人,个个都要经过这种生命的危险,冒着生命危险才我们拉出来了,我心里真是感谢,一生都要感谢,再生父母。

  无论是褒是贬,施华山都一笑而过。面对多次升迁的机会,他选择了留在派出所中,踏踏实实的工作,只要有人来求助,他还是那样义无反顾,拎起打拐包就走。

  有段录像施华山一直珍藏在家中,这是最让他感到心痛的一段记忆。录像中的这位老人,是施华山的母亲,每次施华山外出,母亲都会在他的兜里塞上几个苹果,叮嘱华山注意安全。但是就在母亲脑溢血住院的时候,施华山却接到一项紧急的解救任务。临行前,医生告诉施华山母亲应该还能坚持一个星期,但是施华山外出的第三天,正在解救被拐少女时,却接到了母亲病逝的噩耗。

  施华山:(临走时)叫她等我回来,一定等我回来,她还说你去吧,注意安全。

  施华山妻子:到家以后,看他母亲躺在殡仪馆里,心情很难受,大声哭啊,他在后悔,他妈妈没跟他讲什么话,他自己也没跟妈妈讲什么话,很遗憾,叫妈妈不要怪她。

  一面是被拐妇女一家团聚,喜极而泣;一面是打拐英雄惊闻母丧,扶棺痛哭。回首这十多年,多少次直面困难、挑战艰险、冒死解救,施华山百感交集。

  施华山:死了就白死了,那时打死就是白打死了,我到底图个什么。

  圆了一百多个家庭的团圆梦,在自己最深爱的母亲临终时,却没能守候在她的身边,自责让施华山一遍又一遍叩问自己的心灵,要走下去,还是选择放弃。

  施华山:凭我个人的能力有限,救得了那么多人吗?救不了,全国这么大,你救得了那么多?

  一次次翻看桌上的打拐档案,每一页都是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每一张面孔都曾经饱含屈辱的泪水。

  施华山:每次解救当中,看到受苦受难的女孩子,是一种良心的振动。如果百姓找到我,我不去解救他们,我对不起这身警服和头上的国徽。

  施华山最终没有选择放弃,而是继续一次又一次踏上解救路,14年来,施华山化妆过数十种角色,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使145名被拐卖少女获得解救。在他心中有一个最大的愿望。

  希望我们国家太平,没有拐卖,没有买主,女孩子出去平平安安的,这多好,我希望有这么一天,不求英雄不英雄的。

打拐 英模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