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人物>英模人物>详细内容

英模人物

他很权威,但他最怕成为权威——记上虞市公安局法医、全国先进工作者郑先平

来源:天天商报 作者:裴金红 发布时间:2010-04-28 09:10:32 浏览次数: 【字体:

 

28年解剖7100具尸体,每年不下10次硫化氢中毒,3次因公负伤2次差点殉职……在警界最苦最脏最累的岗位上,有人演绎出了无比精彩的人生。他就是上虞市公安局刑侦大队法医、“全国先进工作者”郑先平。

刚刚被评上“全国先进工作者”的郑先平,此前已是“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他留给绍兴警界的传奇至今仍让人们传颂,有人甚至冠以“江南神探、当代宋慈”的美名。在光环背后,这个先进有着什么不一样的神秘?

女尸身上有伤痕

她是被谋杀的吗?

事到如今,上虞市公安局的民警还在称道郑先平的一次尸体鉴定。

去年5月份,上虞市丰惠镇丰章大桥下惊现一具女尸。从现场情况看,死者是溺水而亡,其颈部、头部、面部有明显损伤。从调查结果来看,这名死者27岁,交友比较复杂,种种迹象指向一个结论:这应当是一起凶杀案!死者家属更是对这一结论深信不疑。

然而,接下来问题出来了。在很多民警看来,死者身上的伤痕必定是凶手所为,但郑先平却有些疑惑,他觉得这个伤痕有点奇怪,似乎不是人为的。不过,没有任何证据支持他的这种想法。

不容有任何疑点的郑先平开始对尸体进行全面研究。他先后6次解剖尸体,5次勘查现场,2次进行现场实验,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相信自己的结论:这不是一起凶杀案!但他始终弄不清疑点:死者身上的伤痕是怎么回事?

为了解开这个疑团,郑先平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当他翻看到上世纪50年代一本教科书的某一页时,激动得不得了,因为上面一具女尸的特征,与他手头上的这具女尸是何其相似!

死者身上的伤痕终于弄清楚了:女子颈部、头部的损伤是下坠时与湖底的泥土撞击造成的,而她面部的损伤根本不是人力所为,而是遭到了湖中鱼虾的啃食。关键的一环解开后,女尸的死亡很快有了结论:这不是一起凶杀案,死者是意外坠河身亡的。

死者的家属一开始听到这个结论并不接受,他们死死咬定有人谋杀了他们的女儿。但当郑先平将自己的推理一点点分析给他们听后,他们终于释然了,心服口服地接受了这个结论。

他有爱种菜的“怪习惯”

一个又一个疑难杂案,在郑先平分析推理下如抽丝剥茧般揭开谜底。但是,这看似易如反掌的“解题”过程背后,却是人们想像不出的幕后功夫。

为了了解一些案件致伤工具对创口的影响,郑先平跑遍了商店、地摊,仔细观察榔头、刀具等可能被用作凶器的器械,每次市场上出现了新款的榔头、刀具,他就买回家仔细研究。为了掌握曹娥江不同地段泥沙沉降对尸源的影响,郑先平走遍了曹娥江每一处地方。

郑先平还有一个旁人难以理解的习惯,那就是利用一切能利用的土地,种上各种各样的蔬菜和农作物。郑先平种菜并不是为了吃,也不是为了修身养性,竟是为了破案。对于种菜这个怪习惯,郑先平饶有兴致地讲起了一个故事。

在郑先平刚做法医的第二个年头,上虞发生了一起命案,尸体在一块毛豆地里被发现。郑先平用了所有他掌握的方法,仍然无法准确判断死者死亡时间。这时,附近一个经过的老农却脱口而出,“这人死了有半个月了。”说完,老农依旧忙他的事,但郑先平却震惊了,他当晚没有睡着,一直在想,“老农怎么这么容易就判断出死亡时间呢?”

带着这个疑问,郑先平备上香烟和酒以及一些水果,找到老农向他讨教,老农的回答又让他惊讶了一回,“这个很简单,旁边地里的毛豆苗比死者身下的毛豆苗长一截,这一截长出来要半个月时间。”

命案很快侦破。从此,郑先平知道了,破案的方法是不拘一格的,从那天起,他开始在房前屋后种菜,全面掌握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它有时能对破案起到一定的作用。

他最怕的是成为权威

做法医28年,郑先平参与评残评伤13000多人次,检验物证2500余件,从没有出过一次差错,也没有出现过当事人要求重新复评的。但是,这也正是郑先平最担心的。

“我时时刻刻都在担心出错,我最怕的就是成为权威,因为这为出错准备了条件。”郑先平说,当一个人成为权威后,往往会被盲目相信,而一旦没有人指出权威的失误,权威稍有不慎就会犯错。所以,郑先平说,他在工作中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别人对他的质疑。

郑先平不相信权威,只相信事实,他说不能冤枉一个好人,但也不能放过一个罪犯。为了坚持正确的鉴定结论,郑先平有时甚至不惜与领导发生“冲突”。

1999年,上虞曾发生过一起罕见的凶杀案,犯罪嫌疑人朱某奸杀了自己的小姨子,然而警方始终没有找到指向朱某的直接证据。当时,从局领导乃至上级公安机关领导都认为案子错了,但郑先平根据他的鉴定结果,结合犯罪嫌疑人发案前后行为表现,坚持凶手非朱某莫属。

事后证明,郑先平的推断完全正确,经过一番斗智斗勇的较量,朱某不得不承认是他奸杀了自己的小姨子。

因为相信事实,郑先平总是力求最大限度地还原事实。为此,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做完一次检验鉴定,都要做一次认真的总结分析,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为了尽可能掌握犯罪分子的心理,郑先平常常在死刑犯被处决前要求见他们最后一面,这不为别的,就为向犯罪分子“讨教”案件中不懂的问题。“我会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问他们是如何办到的?”郑先平认为这时从犯罪分子口中得到的解释最有价值,他们的心理可以为以后破案提供借鉴。

他见惯尸体

却无比珍视生命

见惯了尸体的郑先平却非常尊重生命、珍视生命。

在法医岗位上,郑先平曾多次因公负伤,其中多次依靠自救脱离大难。另一方面,当他从媒体上看到和他一样的公安民警因不懂自救而牺牲时,万分痛心。为此,他开始挤出时间,编写《警察救护与自救》,并主动到绍兴市人民警察培训学校讲课。如今,他的课甚至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民警,在大家的眼中他已不仅仅是位法医,他更是一位智者,一位“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

郑先平对群众同样满怀热情,时刻不忘救死扶伤的天职。一天,回老家看望老娘的郑先平刚好路过一起车祸现场,上虞市汤浦镇青年樊尧良被撞后生命垂危。见情势紧急,郑先平立即投入到抢救工作中去。当时伤者因伤势过重已经停止了呼吸,郑先平顾不得伤者满身血污,当即对伤者进行人工呼吸,并采取止血等有效措施。

待伤者恢复呼吸后,郑先平又拦车将他送往医院。伤者没钱付押金,郑先平就主动提出为其做经济担保,并协助医生进行抢救。经过6个小时的努力,伤者脱离危险。像这样经他抢救生还的普通百姓就有4人。

28年来,每天保证至少3个小时的阅读,使得郑先平全身透着一股智者的气息。

“做人,做人,既然是‘做’,这就注定人来到世上不是来享受的,而是要付出自己的辛苦和劳动的。”郑先平总是在生活中总结哲学。他说,他干了28年法医工作,说不危险不辛苦是不可能的,但是他觉得从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也找到了工作的乐趣,所以这辈子没白过。

法医 郑先平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