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警界英雄:张亚平
张亚平
张亚平,用自己28年的朴素刑警生涯,讲述了一个真实的现代警察故事:他奉法律为圭臬,怀有深厚的公民权利意识,喜欢自己的职业,快乐地承担着超负荷的工作,最后殉职在工作岗位上。
有人说:他在法律实用方面是河北警界的权威。
也有人说:他是新时代刑警的代表性人物。
他身后留下警界同僚广泛称誉的名声,公安部的授奖更将他树立成一座新警界英雄丰碑。而这座丰碑背后的意义则更为引人关注:中国警察的风格已经由传统警察向高素养、有强烈法律意识、有朴素人文关怀的现代警察转型。
■身后追忆:外粗内细的典型警察性格
张亚平突然故去,让河北刑警界很多人都感觉失去了很重要的一块,一些人还因此陷入对刑警职业风格转型的思考。
3月25日下午,追授张亚平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仪式在省公安厅隆重举行。500余名警察眼圈红红地参加了这个仪式。
5个月前,400多位警察从各个地方汇聚到殡仪馆,深情送别这位级别并不算高的51岁刑警。
无情流逝的时光没有让他淡出人们的话语圈。前不久,省公安厅副厅长曹爱平组织研究一个重大案件,顺口就说:“去找亚平问问……”大家一片默然。
张亚平突然故去,让河北刑警界很多人都感觉失去了很重要的一块,一些人还因此陷入对刑警职业风格转型的思考。
张亚平不喜欢照相,有几张工作照,是给全省刑警做业务讲课时拍的,深色眼镜、眉头紧锁、眼睛里饱含思想,一副学究样。
但他的同事却说,他不严肃,性格属于“可爱型”,中等个头,日常开朗幽默,工作再忙也忘不了调侃几句,玩笑中又总带有智慧。
了解他的人又说他很犟,干起工作来太较真儿,到下面例行检查工作,会扎扎实实给人家挑刺儿,被人称作“棒槌”。
28年的警察工作铸就他外粗内细的典型警察性格,同事们说:他确实堪称是新时代警察的典型。
■坚守原则:“最讲证据意识、法律意识的人”
张亚平曾在闲聊时对妹妹说,最容不得警察审讯打人,审讯要用智慧,用证据说话。
张亚平的职位听起来没什么特别:公安厅刑事侦查局刑事侦查处副处长。
但熟悉刑警工作的人知道,他身份里包含一项特殊内容:预审。好多“刑讯逼供”的民间恶劣故事,就发生在这个环节,从内部讲,这也是整个案件侦破过程中最较劲儿的关键部位。
张亚平把关这个重要而敏感的环节近十年,将法律化规范化的作风发挥到极致。
办理南宫特大税案过程中,河北律师张金龙提出对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申请,很多警察都认为没必要理睬,这么大案子,反正也不会批准。但张亚平却打了报告,又认真出具一份《不予取保候审通知书》。事后,公安部门为提高办案质量请专家讲课,张金龙告诉他们,当了这么多年律师,这是第一次提请取保得到书面答复。
也是在那次办案中,经侦总队政委王建民第一次跟张亚平合作,他看张亚平不厌其烦地告诉每个人调查取证要注意什么,搜查中要注意什么,大家遇到难题都去问他,不禁感叹“真少见这么敬业、做事这么规范的人”。后来共事中,他评价张亚平是“最讲证据意识、法律意识的人”。
侦查邯郸市张军方涉黑案时,省公安厅召集来自各地的刑侦精英近百人,分成十几个小组夜以继日忙活,刑侦局政委陈国平说,“大家每天睡眠两三个小时,都不好意思给他们再增加一点负担,可亚平每天在我这儿汇报工作进度的时候,都会递给我一份条理清晰的提纲,还对有关问题做出注解。”
张亚平看不得警察有违法操作的地方,一次,他出差办案,见一名警察讯问证人时使用铁质椅子,扶手上还有限制自由的挡板,他当即愤怒,“这是违法的!”让他们赶快换一把木椅子。
张亚平曾在闲聊时对妹妹说,最容不得警察审讯打人,审讯要用智慧,用证据说话。
■理想情怀: 有强烈公民权利意识的警察
张亚平每次出差,都会带上满满一箱书,全是刑事法律方面的,即使再忙再累,都习惯手捧一本书入睡。他把法律看得特别神圣。
张亚平早已成为省内在册的刑事专家,上到负责刑侦的厅长,下到科里的一个科员,都可能在深更半夜一个电话吵醒他,咨询他案子中遇到的法律难题,他如果当时回答不出,必定会连夜挑灯翻书,几个小时后,那人必定会得到一个比较满意的答案。
于是,每当遇到疑难案件,关键时请张亚平拿个主意,成了厅里的一个习惯。
张亚平的作风影响了一大批人,两个名校的高材生张永青和于海峰曾经在他手下工作,被人称为他的两个徒弟,两人说,与张亚平是“亦师亦友关系”。张亚平总是从他们手里抢法律方面的书看。
张永青说,“我们都是法律人”。闲暇时,在一起聊感兴趣的话题,“这是一个走向权利的时代,公民的权利如何得到丰富和发展,执法者在惩罚犯罪的同时,怎样把国家赋予的权利毫厘不差地送到公民手里,都极为重要。”
公安队伍中一批愿意做事、有理想情怀的年轻人,很自然地受到张亚平的影响,他们进步也很快。张永青和于海峰两个小伙子早已成为厅里的骨干力量。
■警界权威:总是出现在大案侦破的关键时刻
全省近些年几乎所有著名大案中,侦破团队中都有张亚平的身影:邯郸张军方案、张家口刘建峰案、承德段彦利案、唐山杨树宽案……
到下边办案,张亚平从不肯凭听汇报定案,他习惯于一头扎进小山一样的卷宗里,随后亲自去讯问犯罪嫌疑人,调查走访,从大量证据线索里寻找蛛丝马迹,胸有成竹后做出最后判断。
陈国平政委说:“张亚平的判断,每每对破案起到关键作用。”
张家口涉黑大案侦查中,张亚平从一起不引人注意的故意伤害案中,发现警方抓获的犯罪嫌疑人有疑点,他带人进一步调查,到医院找到另一个伤害案中的被害人,循着这条线,警方揭破了团伙分子买通人“顶杠”的骗局,最终牵出凶案的幕后黑手。
2004年,省公安厅接到唐山李久明案的举报材料,张亚平奉命任专案组组长,调查真凶蔡明新,他没有轻信口供,而是带人到案发现场做大量实地勘查,发现李久明供述和证人证言跟勘查有较大矛盾,然后,通过分析制定了对蔡明新的讯问计划,最终揭开谜团,李久明终得昭雪。
山西洪洞县一起爆炸案,公安部在全国调派刑事专家,张亚平奉调前往,又是他,通过心理战术最终突破了犯罪嫌疑人的心结,促使最后破案。
全省近些年几乎所有著名大案中,侦破团队中都有张亚平的身影:邯郸张军方案、张家口刘建峰案、承德段彦利案、唐山杨树宽案……
去世前,张亚平已经被批准为公安部刑事办案专家,得到这个资格的专家,在全国范围内也没有几个。
■普通一面:一个热爱生命眷恋亲朋的人
张亚平不经商、不炒股、不唱卡拉OK、不养花弄草、也不爱应酬,去世后家人整理他的通讯录发现,结交的除了几个小学同学外全是警察。
去年10月16日,王建民他们正赶往承德开一个会,车上接到科里电话,说张亚平不行了。他很愤怒:“胡说!肯定没问题。”过了一会儿,收到短信:“亚平已经走了。”王建民心里顿时涌上这句挽联:“今日漫挥天下泪,有君是壮刑警威!”
张亚平殉职在工作岗位上。人们说,这是宿命,他喜欢警察职业,忙起来,几天几夜不睡,一旦案子破了,就特别得意,他一直享受着这种超负荷工作的快乐。
他不经商、不炒股、不唱卡拉OK、不养花弄草、也不爱应酬,去世后家人整理他的通讯录发现,结交的除了几个小学同学外全是警察。
作为知己,王建民却反对把张亚平说成是一个埋头苦干、不顾身体的人,他说,“他非常热爱生命,他活得很快乐。”
但他实在太累了,一年有多半年在外面办案,经常是出门时穿个半袖,回来时已经穿上棉袄了。每次回到家,都会跟妻子拥抱一下。这个动作,妻子每次回味都心酸不已。
张亚平是孝子,只要他不出差,周六周日绝不出来应酬,雷打不动全家去父母家,每次都是他做上满满一桌饭菜陪老人。
但有一次80岁老父做心脏搭桥手术,他仍然接到命令出发了,叮嘱妹妹看护,妈妈也急病了,一个在二楼输液,一个在三楼输液,等张亚平回来,听妹妹说起那段艰难日子,他竟哭出声来。
张亚平的清贫也是有名的。一段时间内,妻子内退,女儿上学,赶上父母要换房子,妻子为难,说女儿交学费拿不出钱,他竟翻脸跟妻子大闹脾气,最后,把仅有的两万元家当拿出来了事。即使这个时候,单位组织给灾区捐款捐物,他还是让妻子把刚买的一床新被子拿出来。
在单位,他让功的事情几乎尽人皆知。单位报了他“优秀人民警察”,他硬是找到厅长把名额让给了别人。熟悉的人说,他并不矫情,只是不在乎这些。混到50多岁,他家至今住在公安厅旧家属院不到50平方米的旧房里,他也从不跟领导张口。生前,妻子女儿都有点怨他,女儿高考只差两分就没能上南开大学,对他诉委屈,他说,“爸没本事,以后你的路要靠你自己走。”
王建民称张亚平有“古代士人之风”,可托五尺之躯,可托百里之地。“若要把家人财物托付张亚平,我相信他一定不会私取一分一毫。”
生前不重名利的张亚平,身后名满燕赵。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