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人物>英模人物>详细内容

英模人物

“神捕”杨国明:追逃成功率100%

来源:人民公安报 作者:未知 发布时间:2008-11-23 18:30:24 浏览次数: 【字体:

 

    从接触追逃工作到如今的“追逃能手”,他只用了短短三年的时间。其间,他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行程30多万公里,将104名在逃人员追缉归案,其中命案在逃人员30多名,直接破获重特大案件121起,涉案总价值千万元,创造了外出抓捕在逃人员成功率100%的奇迹。

  他就是山东省莱州市公安局刑事侦查大队大案中队32岁的政治指导员杨国明。细致排查,让“死”案“活”起来2005年5月,“大接访”活动在全国公安机关轰轰烈烈地展开。莱州市公安局对信访案件进行了梳理,发现很多是由于犯罪嫌疑人在逃而引发的。在一次接访中,上访人王昆言辞激烈地问接访的莱州市公安局局长宋华君:“在我有生之年,你们能否将杀死我儿子的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原来,2001年9月,王昆的儿子在一起打架斗殴案件中被伤害致死,由于犯罪嫌疑人苑某一直在逃,王昆三番五次地上访。

  宋华君的心被王昆这句话深深震撼了。他迅速作出部署,展开对苑某的全面抓捕。

  接到追捕苑某的任务后,杨国明马上找出苑某的所有案卷材料,反复阅读研究。在几番缜密梳理后,杨国明了解到苑某是带着妻子和孩子一起外逃的。要从他的家人那里打开突破口!抓捕的大网立即撒开了。最终,潜逃四年之久的苑某在青岛市被杨国明抓获。

  同年6月27日,得知苑某被抓捕归案的消息,王昆专程来到了莱州市公安局。拉着局长宋华君的手,老人老泪纵横:“杀害我儿的凶手现在终于归案,我死也可以瞑目了!”在追逃工作中,杨国明逐步积累起了宝贵的追逃经验。他将追逃工作总结为三个阶段:查找排查线索、抓捕、押解归案。而其中最基础的一环就是前期排查工作。“前期排查过程必须做得细致、再细致,细的程度用蛛丝马迹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只有扎实的前期工作,才能保证后期破案和抓捕的顺利。”

  在他看来,突破口选择对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选择一个准确的突破口,其艰辛大概只有杨国明的亲人才能知晓。“有案子的时候,他白天晚上都睡不着觉,就在那里不停地想,谁劝都没用。”母亲简朴的话语中透露着心疼。就这样,一个个看似“没有希望”的案子在杨国明的潜心钻研和精心梳理下,又“活”了起来。

  杨国明的战友、刑警大队民警于爱峰说:“最佩服他的地方就是他充分动脑筋,用智慧来追逃。每个案子的情况都各不同、破绽也不同,他会结合犯罪嫌疑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生活习惯,制定不同的方案实施抓捕。”每次抓捕都是胆识与生死的较量在逃人员大多是亡命之徒,追逃是件很危险的工作。因此对杨国明来说,每次抓捕不但是一场智慧的较量,更是一场胆识的较量、生死的较量。

  “果断、机智、关键时刻下准手。”杨国明的战友、刑警大队民警卢军波这样形容抓捕工作中的杨国明。卢军波如今依然清晰记得抓捕绰号叫“小宝”的在逃人员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2006年深冬,在“小宝”的窝藏点———泰安的一个棋牌室外,杨国明透过窗户看到棋牌室内十几个人正围在一起赌博,“小宝”叼着烟坐在中间。杨国明隐约听到他们要散场的声音,感到情况不妙,而此时只有他和战友卢军波两个民警,杨国明果断做出了抓捕决定。整个抓捕过程在瞬间完成,他们当场从13个人身上搜出匕首和长50多厘米的砍刀七把。

  押解在逃人员归案工作是最后一环,也是很关键的一环。“如果押解工作做不好,那么前面所做的一切工作都将功亏一篑。押解过程同样是与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的过程。”杨国明把这一环节归结为耐力和责任心的体现。“只要保证这两点,押解就会成功。”无悔追逃只缘对刑警工作的挚爱三年来,杨国明创造了外出追逃成功率100%的奇迹。有人说他“运气好”,而事实上运气也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运气的背后,是艰辛的付出。

  “这些年的工作经常风餐露宿,固然辛苦,但我热爱这份工作,刑警工作很具有挑战性,每抓获一名犯罪嫌疑人,我就有一种成就感。”一谈起工作,杨国明就神采飞扬,他说他享受追逃的过程,“所有的艰辛都是值得的。”

  由于追逃工作的特殊性,杨国明一年几乎有大半年的时间在外办案,留给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杨国明说,自己欠父母、妻子和儿子的太多了,五岁的儿子几乎连见父亲一面都成了奢望。但是,杨国明的工作还是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群众都说杨国明是英雄、是“神捕”,但杨国明笑着说:“我就是一名普通的刑警,当我到了退休的时候,和我的亲人、朋友谈起我当警察的这段往事,我能感到无愧于这身警服、无愧于头顶上的国徽,这就够了。”

“神捕”杨国明 追逃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