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有勇有谋刑警本色
刘克先后荣立过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并获得过“全省反假币工作先进个人”、“全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摄影/孙康
刘克可真是条硬汉!心跳骤停6分钟,在鬼门关上打了个转儿,和阎王爷照了个面儿,居然又回来了。
44岁的刘克是济南市公安局刑警支队第二侦查大队探长。
今年2月18日,正月初一,人们正沉浸在春节的喜庆氛围中。清晨7时许,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接到报案,天桥区某处发现一具女尸。案情就是命令,不顾年三十值班的劳累,刘克主动参战。到2月22日上午,他已是连续五昼夜奋战在派出所和侦查一线,每天工作到凌晨。过度劳累,让素有“拼命三郎”之称的刘克也觉得实在坚持不下去了,便自己驾车就近到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就诊。在挂号室门前,刘克用手机给妻子打电话:“我觉得不行了……”话未说完,刘克便一头载倒在地,任由手机另一端妻子焚心地呼喊。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抢救,刘克的心脏终于在停止6分钟后恢复了正常心跳。第二天,刘克的意识终于渐渐恢复了。此时,命案告破,疑犯落网。人们仍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一切,好像从未发生过。
儒将风范
3月20日,记者见到了躺在病床上的刘克,几缕白发有些蓬乱,神情虚弱而疲惫。因心脏停跳时间过长,脑组织损伤严重,谈起一些往事,他往往要费力地从记忆中搜寻。熟悉他的人面对这种情况格外心疼,他可是刑警队里有名的智者啊。
“刑警什么时候最得意?那就是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你的判断一致的时候。”谈起一个个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经典”案例,刘克的表情有些神往,仿佛又回到了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的工作现场。刘克的“出山之作”是以一滴陈血破获“沉尸五年谋杀案”。1986年下半年,省水泥试验厂的赵某先后到公安部、省公安厅、济南市公安局报案,称自己的丈夫在1983年被本厂的张某和他的表弟两人杀死在家中。
报案的赵某把丈夫之死说得言之凿凿,然而几年来,周围人都认为她丈夫到南方做生意去了,时常还有家书往来。现在赵某只说人死了,那么尸体在哪里?证据在哪里?
刑警支队派出技术人员和侦查人员到赵某家勘查现场。然而时隔3年,赵某房屋的墙壁已被多次粉刷,屋内摆设也发生了变化,首次勘查,未提取出任何有价值的证据。案件愈加迷雾重重。这时,身为痕检技术员的刘克受命上阵,再次对现场进行勘查。“人过要留痕”,刘克耐心细致地勘查房屋的每一个角落,推想当时凶手实施杀人碎尸过程中的位置和动作,血液喷溅的方向和沉积的可能位置等,终于在现场方桌桌脚和纱门木压条下提取到黑色可疑凝固物。正是通过对这一凝固物的提出检验,为案件侦破提供了确凿的直接证据。一起尘封五年,具有传奇色彩的谋杀案成功告破,原来,正是报案的赵某伙同张某等二人杀人碎尸。时过境迁,三人产生矛盾,赵某感觉二人要杀她灭口,才上演了一出贼喊捉贼的闹剧。
刘克的明察秋毫和推断能力确实让人佩服。
1998年,段店发生一起保险柜撬盗案,犯罪嫌疑人遗留在现场的小口径步枪弹壳成为至关重要的线索。作枪弹痕迹统一检验的重担落在了刘克身上。在显微镜下,在聚光灯下,他反复比对,细心检验,郑重地做了认定结论。刘克的结论,成为最有力证据,一举破获了当时在济南影响极大的20多起保险柜撬盗案。
2004年,商河某河段发现一具女性漂尸。发案现场是凶犯抛尸的第二现场,第一现场在哪里?这个不确定,侦查方向就很难确定,人海茫茫,没有方向等于大海捞针。在专案组举棋不定的时候,一个小小的细节引起刘克的注意:女尸身上有一块微小的红色漆片。在商河农村,哪里会有这种红色漆呢?家具?不太可能。当看到商河满大街跑着红色出租车时,“红色漆片——红色汽车——第一现场”几个关键词在刘克脑海中串成一串。刘克大胆推断“第一现场是出租车”。根据刘克提出的侦查方向,两天后,案件顺利告破。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与刘克当初的推理判断惊人地一致。
刘克对刑警工作有着不一般的追求和自信。
2002年,在打击以洒某为首的贩卖、吸食毒品“摇头丸”犯罪集团时,刘克对领导请命说“只要给我这个任务,我就办成精品案例”。刘克说到做到,他的目标不仅仅是洒某,而且包括上线的毒品来源和下线的销售渠道。经过对洒某近一个月的秘密侦查、跟踪监控,一天,刘克发现洒某到一家银行提取了大量现金。有戏,今天肯定有上线人物要来济南送货。刘克指挥战友兵分两路,一路跟踪,一路设伏,人赃俱获。此案至今仍是公安部的精品案例。
“就好比到了一个房间,我们一看茶杯把的朝向,根据常识就可以知道用过的人是不是左撇子。”谈到一次次“出手必克”,刘克说其实这也很简单。他对记者说,一个刑警就应该有还原现场的能力。他可以根据现场的情况,来推断犯罪嫌疑人的素质、习惯和实施犯罪的思路。
这样的简单,当然是由不简单得来的。刘克的妻子魏敏告诉记者,他每次到北京去,除了买几百块钱的侦查方面的书,从来就没买过别的。只要知道有了新的关于侦查方面的书籍,刘克总要买回来研究。不仅沉迷于侦查知识里,书法、绘画、摄影、素描等,凡能为办案提供方便的,刘克都多有涉猎。他能够根据受害人的描述,为嫌犯画像,使民警在拥挤的人群中一眼认出嫌犯;他走南闯北,模仿十多种地方方言惟妙惟肖;化装侦查,他声情并茂,“演什么像什么”。
身为刑警,刀光剑影里冲杀,大家都认为是常态,可刘克拿枪的手,拿起笔来,也非同寻常。公安部组织撰写的《刑警练兵手册》,刘克是济南市唯一参与者;结合实战经验撰写的《退膛子弹与射击弹壳的同一认定检验》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还有6篇论文先后在公安部和省公安厅的刊物上发表。
拼命三郎
在公安系统,他的谋固然为人称道,他的勇也是无人不知。“刘克一看就是条硬汉子”即使是和在病床上的刘克初次见面,记者也感同身受。一说到案子,他没插针管的左手就打起手势,眼光敛起,透着锐利。
1999年,在抓捕一黑社会性质犯罪集团行动中,团伙中以“心狠手辣”著称的骨干黄某带着四名保镖准备驾车逃跑。情况危急,战机稍纵即逝,刘克带着三名民警果断出击。他冲在最前面,用身体挡住嫌犯车辆的去路,不等嫌犯缓过神来,将其全部制服。而当时黄某他们在车上带了五把猎枪和三把砍刀。刘克曾获省公安系统60公斤级的散打亚军,以这样的身手他当然有把握抢到先机,一招制敌。
2002年,在抓捕一恶势力犯罪集团首犯张某时,负责外围警卫的刘克,惊奇地发现了张某等七个嫌犯。来不及通知其他战友,迅速拔枪冲到张某面前,持枪逼住,一个对七个,嫌犯反应过来,心有不甘,想要反扑。这危急关头,刘克思路清晰地向旁边的桥墩鸣枪示警,水泥墙上顿时擦出一串火花,给对方以极大的震慑。整整10分钟一对七的对抗,刘克始终控制着局面,在其他民警闻讯赶过来后,使嫌犯无一漏网。刘克说,遇到情况,从心理上他没有什么畏惧,需要的是清醒,更需要魄力。一次刘克得到举报,在一个屋子里有一名杀人逃犯。来不及详细了解情况,刘克带着两名民警赶过去。他端着枪,第一个踹开门冲进去大喝一声“警察,别动”。结果一看,屋子里坐着、站着黑压压20多个人,这种情况一般人要发懵。而刘克一下跃过床,跳到梳妆台上,喝令全部举起双手蹲下。面对刘克的气势,混在人群中的逃犯只能乖乖蹲下就范。事后清点,屋子里整整29个人。“好在只有一个罪犯。”回想起这件事,刘克笑着说。
人称刘克“拼命三郎”,更深一层的原因还是他工作起来不要命的劲儿。
“刘克是个一听工作就兴奋的人,”同事们说起刘克工作的状态时半开玩笑地说,“他养的警犬都和他一个脾性,见了工作就兴奋。”刘克的包里,始终装有小卷尺、放大镜等物件,随时用于痕迹研究;在刘克的车里,长年放着一个旅行袋,里面装有洗漱用具和换洗衣物,这是刘克随时应对突发任务,为长期出差办案准备的。为了一条有价值的线索,一天之内,他曾在济南、泰安和新泰三个城市间往返三次;为了分析一个指纹,他能一天坐着不动,平时很少抽烟的他可以此时一天抽三包烟;为了分析案情,他能两个多月不回家。这个脾性,在病房里刘克也没有改掉。被抢救过来的第三天,一名领导去看他,他问领导忙什么呢,领导说在办一个案子。刘克张口就说:“让我去,我给你干得漂漂亮亮的。”把大家听得一愣。在刘克的病房门口,有一张谢绝探视的纸条。而在刑警队,现在也有一条规定,探视刘克不准谈案子。因为同事们探视他时一说到案子,刘克就躺不住。
作为一名刑警,刘克把“拼命三郎”的精神真是发挥得淋漓尽致。1984年从警,23年里,他参与或直接侦破的各类刑事案件达1600多起,抓捕各类犯罪嫌疑人500余名,抓获逃犯80余名。
对于这些,刘克说:“干刑警很有意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