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片警”冯思刚的故事 能文也擅武侠骨亦柔肠
同习武一样,书法已成为冯思刚生活的一部分。
黝黑的脸,不高的身材,头发也有些花白,一笑起来,脸上甚至还有些腼腆。面前的这位民警说是位“庄户汉子”也许更会让人相信,却很难与武艺高强的铁血民警联系在一起。
这就是冯思刚。青岛铁路公安处潍坊东站派出所副所长,在多年的从警生涯中,他曾智擒杀人犯、追逃立功……有着一连串精彩感人的故事。更为难得的是,这样一位武艺高强的铁汉子,竟然也写得一手好字,闲暇时节笔走龙蛇,令人称奇。
痴迷武术
今年44岁的冯思刚是平度人,他从小就是一个苦命的孩子,父亲八岁丧母,十二岁丧父,十三岁那年就去了青岛当学徒,没有上过一天学。他的母亲六岁丧母,八岁丧父,很小就成了孤儿,流浪乞讨,直到几十年后母亲才在农村大集上找到了自己的舅舅。
从他记事起,母亲就常年卧病在床。艰难的生活磨练了他的意志,同时也在他的心灵上深深地打上了农村生活的烙印,现在在城市里生活了二十年的他看起来不像是城市人,倒更像是一个地道的农民。
1979年母亲方才找到的舅舅,是当地远近有名的农民武师。正是他让冯思刚迷上了武术。1982年电影《少林寺》公映,一股功夫热潮席卷中华大地,正上高一的冯思刚,对武术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高中三年别人上早自习、晚自习,他几乎就没上过,经常偷偷的跑到教室外找个没有人的地方练武。虽然练武耽误了学习,但高考时他的成绩还是过了中专录取线,顺利被太原铁路机械学校录取。
到大城市后,冯思刚眼前的世界宽阔了许多,这为他更好地学习武术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他曾到当时全国武术全能冠军孟耿成开办的业余武术学校学习少林武术,每天早晨5点起床,晨练结束再跑回来上课。一年后又拜山西省武协主席陈胜甫的高徒、山西大学武术教授李有甫为师,学习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内家拳。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青岛铁路分局潍坊工务段工作时,业余时间又拜潍坊有名的老武术家于世华为师学习陈式太极拳、太极推手、太极对练及其他武术。1998年,他又拜著名武术气功大师徐一发为师学习武术。
习武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总结归纳几位老师传授的武术,结合自己的体会感悟,1989年创编了一套内外兼修的武术,命名为“七星拳”。在此后的十几年中,他走到哪里就把“七星拳”传播到哪里,使七星拳得到了广泛传播。1996年,他又根据自己所学,创编了一套适合防身自卫的防暴术,命名为“防暴自卫术”,业余时间举办了几十期培训班,使很多人学到了防暴自卫的本领。
从警生涯
工作后没多久,铁路部门招警,他以全局第二名的好成绩成为一名铁路警察。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全国的铁路警察都分布在万里铁道线上,驻站工作是铁路警察最基层的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他很快被分配到基层单位,这一呆就是八年。他先一个人在昌乐县尧沟火车站工作了三年,尧沟火车站作为一个四等小站,曾经是胶济线有名的治安秩序混乱火车站。后来,他又到了昌乐站驻站,在昌乐驻站期间,他留下了一连串的精彩故事。1997年春天,货站连续出现偷盗事件,站上决定揪出这名盗贼。一天晚上,天上飘起了细密的小雨,已经连续盯了好几晚上的他们,觉得盗贼不会来了,有几位同事实在熬不住就去睡了。冯思刚却觉得总是不踏实,次日凌晨1时左右,他又悄悄地到货场去看了看。不想正好发现一个人正鬼鬼祟祟地从货站上搬了两箱酒往停在旁边的摩托车上装,他悄悄的向盗贼靠近。二人相距十几米时,机警的盗贼还是发现了他,于是赶紧上车发动摩托车想逃跑。冯思刚想都没想,一个箭步冲上去,将盗贼从摩托车上拽了下来。翻身起来的盗贼见冯思刚只有一个人,胆气又壮了不少,从腰里掏出了双管土枪。危急时刻,凭借多年习武形成的敏捷反应,冯思刚迅速上前,将其擒倒。事后才发现,盗贼手中的猎枪,枪栓已经拉开,如果他的动作再慢一点儿,后果就不堪设想。随后又在这名盗贼家里搜出了十几辆新摩托车,经审查他是一个惯偷,由于案值很大,铁路公安将他移交给了昌乐县公安部门处理。
1999年10月的一天,已经调到铁路刑警部门的他正在值班,突然接到指挥中心电话,有一名青岛籍男子在青岛杀死二人后潜逃,有可能乘车逃往新疆,要求协查。当时列车已接近潍坊站,接到命令后,他立即上车,向乘警通报了情况,然后在车厢内排查,列车快到淄博时,在其中一个卧铺车厢的边座上发现了犯罪嫌疑人,为防止其狗急跳墙,决定由穿便衣的冯思刚上去抓捕。他装作若无其事,慢慢走到疑犯的后面,迅速锁住了疑犯的脖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制服……
书法之路
在冯思刚的家中,有一间卧室是他自己的书房。推门而入,墨香气迎面而来。硕大的“剑”、“武”书法悬挂在书桌的后面,书法的柔、武术的刚,在这里让人顿感肃然。提起笔来,龙飞凤舞的“天地正气”四个大字一挥而就,书法中透出一股逼人的气势。“武术和书法是一理相通的,指导武术的一些原则、原理、哲学思想用在书法上照样很好。”冯思刚说。
其实,除了习武之外,书法也是他的生活的一部分。
冯思刚的姑夫是老秀才,经常舞文弄墨,受姑夫的影响,他自小就喜欢毛笔字,经常的涂鸦一番。然而,正式踏上书法之路,还是从他到昌乐驻站时开始。那时候,工作已经走上正规,业余时间相对多了起来。他便拜昌乐老干部刘澄为师,从唐楷《九成宫》入手,从此踏上了书法之路。慢慢的,冯思刚爱上了书法,书法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练习书法的路上,他同样博采众家之长。继刘澄之后,他又陆续拜昌乐黄富熙、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主席和联合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徐一发等为师。
“书法是我生活中的油和盐,少了它生活就少了许多味道。书法又是我情感世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痛苦时,写上一二个小时的字,心情就平静下来;愤怒时,用笔来宣泄;高兴时,用笔来表达。喜怒哀乐,跃然纸上,夜深人静,自然身心舒畅。几个小时过去好似一瞬间,书毕,观赏着自己的作品,就像端详自己的孩子,心中自会流露出一种喜悦,一种幸福。”在几尺长的宣纸上,冯思刚随意地挥洒着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感悟,书法已经融入了他的生活。
侠骨柔肠
冯思刚的妻子孙丽萍,是他的中学同学。他们二人的缘分竟来自于一杯开水。上中学时,他们二人是前后桌,由于条件比较艰苦,学生们住校吃饭就把课桌当作餐桌。
有一次冯思刚吃饭时,杯子里没有水,他就干咽着馒头。当时孙丽萍看到这样,就跟他说,喝口水再吃吧,并把自己的茶缸递了过去。
这就是他们羞涩的留下深刻印象的初次接触,那一次,他突然觉得前后桌已经一个学期的她,心灵是那么的美丽。他的心中埋下了爱的种子,但是由于年少的羞涩,他们并没有产生进一步的行动。
数年后,冯思刚终于鲤鱼跳龙门,走出了黄土地,成为了一名国家的正式干部,而她则由于成绩略差,回到了家中。可是,数年来,冯思刚一直牵挂着她那个灿烂的笑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但没有减弱,反倒越来越清晰。
转眼间,几年过去。冯思刚已经中专毕业,他婉拒了一个又一个说媒的人,把手中的橄榄枝伸向了孙丽萍。他的行为在亲属之间引起了滔天大波。“好不容易走出黄土地,却又要回来娶个农家女子……”家人、亲属们极力反对。
然而,在这件事上冯思刚却是铁了心,非她不娶。家里人了解他们之间的这段往事后,最终成全了他。如今一晃多年过去,冯思刚一家三口生活在潍坊,其乐融融,他们仍然在延续着爱情生活的传奇。
在妻子身上是这样,在家人身上也是这样。冯思刚是一个侠骨柔肠的真汉子。
1999年9月,冯思刚和四名战友组成的追捕小组,转战在湖北、河南等八省,追捕三名在逃杀人逃犯的途中惊闻父亲肝癌晚期将不久于人世的噩耗。尽管心情极度沉痛,但他仍坚持工作。二十九天后,他们带着一名杀人犯凯旋的时候,他的父亲已不省人事昏迷了八天,弥留之际仍等着远在天涯的儿子。直到冯思刚赶回家,这才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2001年5月,冯思刚所在的铁鹰行动小分队战斗在千里铁路线上,一个多月没能回家看望多病的母亲,一天下午他和战友在烟台火车站反扒,突然接到母亲的病危电话,等冯思刚乘车赶到老家已是半夜。这时,因突发脑溢血而抢救无效的母亲早已去世多时。没能在母亲去世前看她最后一眼,成为冯思刚心中永远的痛。
尽管父母已经去世多年,每次想起他们,冯思刚的心中总是隐隐作痛。有一年潍坊电视台组织了一次110晚会,晚会上有一节目是说昌邑一民警因工作在母亲病危时不能及时赶回的故事,这在他的心中引起了强烈共鸣,冯思刚看着电视画面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不能尽孝,真是一种无法弥补的遗憾,一种永远也无法抚平的伤痛。”冯思刚说。
后记
记者采访时,由于冯思刚管片上的事情特别多,跟他一约再约,最终才完成采访任务。五月初跟他的一次通话中了解到,因为案子,他又已经有整整二十天没有回家了。说起这样的事儿,记者能够体会到十天二十天不回家,对他们这些铁路“片警”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