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张海宁:“要为每具尸体伸张正义”

张海宁 摄影记者杜日海
见到张海宁的第一感觉是,他不像一个法医。法医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应该是比较冷峻神秘的,可他却是一个文质彬彬甚至有些儒雅的年轻人,谈吐温和有礼,还喜欢开开玩笑。然而,一旦谈起工作,他马上神采飞扬起来。从业十余年以来,他协助破获了多起大案、疑案。他最喜欢说的话就是,当法医,不能放过一个坏人,更不能冤枉一个好人,“要为每具尸体伸张正义。”
个人档案
张海宁
性别:男
警种:法医
从警时间:11年
单位:西岗公安分局刑侦大队技术中队
绝活:手术刀下破解案情“真相”
现场 1
割喉尸 真相:被辞员工菜刀自戕
2003年9月的一天,动物园附近一处工地发生一起命案。在工地的一间工棚里发现了死者周某的尸体,死者的颈部几乎被割断。现场的地板、墙壁和门窗上溅满了血迹,桌子上还发现了一把沾满了血迹的菜刀。无论是死者家属还是警局领导都认为这是他杀。法医张海宁经过仔细的勘查后却得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自杀。割喉自杀并不鲜见,但真的有人能在自杀时将自己的脖子几乎割断吗?张海宁通过自己发现的一系列线索解开了大家的疑惑。
“首先,创口周围有一些小的伤痕,这在法医学上称为‘试刀痕’,是死者在自杀前心里犹豫不定,用刀反复在脖子上比划所致。其次,死者身穿的高领毛衣上并没有破损,如果是他杀,没有凶手在行凶时还会注意毛衣的领子。而且,在毛衣的两个袖口处,血迹只沾在了袖口和袖子内侧,这说明当时血是沿着袖口向袖子里流的。最后,在死者的头部有几个平行伤口,伤口都在死者右手可以够到的范围内,据推断应该是死者曾经尝试用菜刀砍自己的头部。”听着张海宁的一番分析,局领导和死者家属都认可了自杀的结论。后续进行的调查也证实了张海宁的判断:死者在案发前两天被单位辞退,迫于生活压力一时想不开才寻了短见。
现场 2
屋中腐尸 真相:被人掐死后藏于床箱内
张海宁说,民警在破案过程中,死亡时间往往是十分关键的线索,这就要求法医尽可能将死亡时间推断准确。2003年2月的一天,一对来连度蜜月的新婚夫妇在无法忍受旅店房间内的恶臭后,几次找到服务员要求换房间。旅店老板带人查验房间,结果在床箱内发现了一具腐尸。
张海宁到现场后,经过检验得出了初步结论:死者19至20岁,被人勒死,尸体虽已高度腐败,但死亡时间不超过一个月。然而,该旅店位于火车站和大菜市附近,旅客流动性很大,仅在发案前一个月内登记入住该房间的住客即达20余人,且基本都是外地人,要在这么大的范围内查找破案线索,无异于大海捞针。
此时,所有侦查人员都把企盼的目光投向了张海宁,“我能读懂这些目光的含义,如果把死亡时间的范围再缩小一些,也就会把侦查范围大大缩小,可是这又意味着我所承担的责任将大大增加。一旦把作案时间划错了,那么整个侦查工作都将被误导,后果不堪设想。”想到这,张海宁立即蹲下来继续研究。他通过尸体的腐败程度、室内温度、旅店供暖情况等因素综合分析,认定死者是在被发现前12~14天左右死亡。侦查员立即依据此线索重点排查,发案次日此案告破,据犯罪嫌疑人交代正是在发案前13天将被害人掐死后,藏匿于床箱内。
现场 3
高度腐尸 真相:拾荒者争地盘被打致死
法医的工作不仅辛苦,而且还要面对许多令人作呕的现场状况,这些惨烈的场景大概是许多人一辈子也不会遇上的。
2004年盛夏的一天,位于西岗区图书馆的后山上一废弃的平房内发现一具尸体。现场的状况让一些久经沙场的老侦查员都望而却步:尸体已高度腐败,尸体上和地面上爬满了一层层白色的蛆虫,简直无处下脚,周围全是发酵了的血水,臭气熏天。为了防止蛆虫爬进衣服里,张海宁先将裤腿绑住。死者是一名直到结案也没有查明姓名的拾荒者,有人介绍说,以前也发生过流浪人员因病、饿而死的情况。但张海宁经过仔细的勘验发现死者左侧锁骨有一处不明显的骨折线,周围组织腐败程度尤其严重,说明该处当时被钝性外力击打,并且出血。最终查明是几个拾荒者与死者争抢地盘,将其打伤后没有救治,导致他伤重死亡。“拾荒者也是人,有生的权利,不能因为他死了,我们就放弃为他伸张正义,让他在九泉之下安息,是我最基本的愿望。”
法医生活点滴
“工作的衣服根本不敢穿回家”
一些外行人以为,法医验尸的时候戴着口罩,因此闻不到周围环境的气味。张海宁苦笑着解释,那个口罩根本就拦不住臭味,反而会把尸体散出来的恶臭“闷”在里边,让人难以忍受。
有一次正值酷夏,解剖房里闷热加上恶臭,所有人都实在受不了了。张海宁干脆将其他同事“撵”了出去,将尸体搬到警局大院内,自己脱了上衣,光着膀子完成了解剖。“平时工作的衣服根本不敢穿回家,每天都得换下之后才能回去,因为上边沾上的气味实在难闻,家里人也受不了。”张海宁说。
“幸亏读大学时找到了对象”
身为一名法医,张海宁有许多无奈的时候。有时候和别人一起吃饭,人家一听说他是法医,连手都不敢握。“可能是觉得法医成天和尸体在一起,又脏又臭吧,也可能是比较害怕,觉得不吉利。”他开玩笑地说,“幸亏当初读大学的时候找到了对象,要不然当了法医恐怕就不好找了。”
为了自己从小立志要当警察的梦想,1998年从锦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张海宁出人意料的没有进医院,而是当了法医。虽然经过了医学专业的训练,张海宁仍然对自己的专业技能不满足。他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培训、学习班,参加法医学会,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素养,在杂志上发表法医学专业10多篇论文,并且拿到了东北财经大学法学学士学位和吉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
当年的大学同学如今许多都已经是大医院的医生,他们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很多方面都要比在公安局当法医强出几倍,但是张海宁总是这样说“到现在我也不后悔当初选择了当法医,更不后悔当一名警察,因为我选择了我热爱的事业,我为我的选择感到骄傲!”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