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人物>警界专家>详细内容

警界专家

追求完美的痕迹专家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未知 发布时间:2005-03-15 21:12:01 浏览次数: 【字体:

 

   CCTV.com消息:侦察破案的故事通常是最引人入胜的,比如说福尔摩斯和他的传奇故事,几乎人人耳熟能详。今天我们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个福尔摩斯式的人物,在厦门、在福建,乃至全国刑侦第一线,许多人提到他都会翘起大拇指。

    2003年岁末的一天,厦门火车站附近,一辆抵达终点的公共汽车上,乘客都已下车。乘务员在例行检查中,发现汽车后面的一个座位底下有个塑料袋,仔细一看,里面是一个缠着电线的四方形盒子。乘务员觉得这个物品十分可疑,像是个爆炸装置,他不敢怠慢,立即报警。厦门市公安局马上调遣排爆队赶赴现场。

  现场,排爆队员们在紧张地准备专业工具。这时候,一个身着便装的人上了车。他在座位旁蹲下来,仔细观看那个塑料袋,神情严肃。看了一会,他扭过头来冲着车下的同事说了几句什么,紧接着,同事递给他一根烟。他到底要做什么呢?

  只见他用手里的烟卷小心翼翼地拨开塑料袋,认真查看,然后他果断地伸手把袋里的东西抱了出来。

  记者:现在情况怎么样了?

  民警:这个是假的,假的爆炸物。政委不愧是政委,姜还是老的辣。

  曾海泉,厦门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政委。精通犯罪现场痕迹检验,掌握法医、化验、文检等刑事侦查技术。

  在火车站疑似爆炸物被排除的第二天,在厦门市公安局,我们再次见到了年近六十,但仍然才思敏捷的政委曾海泉。

  记者:在火车站的时候,您没穿任何防护服就上了车,这么做是不是也不太符合有关的工作规程?

  厦门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政委曾海泉:按道理说是不符合规程的,但是因为客观条件,一个是时间条件,一个是空间条件不允许。所以最后只能采取一些应急措施。我走近公共汽车后门一看,心里有一个底,线路太多了,不像一个真正的爆炸装置。但是为防止我的错误判断,所以我就要想办法把塑料袋挑开,看得清楚一些。

  记者:怎么想到用烟卷?

  曾海泉:因为我想手不能去动它,我也没有东西可以去处理它,在这种紧急情况下,我认为一根烟是最好的工具,也是最好的办法,因为它毕竟比较柔软。

  记者:您在现场灵机一动?

  曾海泉:对,灵活应变。

  曾海泉的灵活可不是蛮干,而是在丰富的临场经验中建立起的一种信心。几十年刑事侦查工作,他经历过很多危难时刻,有着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这次,他是用一根烟卷及时解除了现场的危机,去年年底,同样是一触即发的爆炸现场,他还曾用一瓶矿泉水破解了对峙的僵局。


  2003年8月,厦门市区一栋宿舍楼里发生爆炸,一个受到感情伤害的女子在楼道里安装了十多筒硝铵炸药,又打开了两个煤气罐,打算跟负心人同归于尽。

  曾海泉:随时都可能爆炸。这时只要打出一个火花,这个液化汽罐爆燃以后引发炸药连环爆炸。

  在炸药遍地、煤气弥漫的爆炸现场,警方不敢贸然强攻,双方在一门之隔的走廊里僵持着。正当束手无策之际,政委曾海泉注意到女人的客家口音,他开始改用客家方言与激动的女人对话。

  果然不出所料,乡音起了作用。女人逐渐稳定了情绪,但是仍不放弃爆炸的念头。这时,曾海泉又注意到女人不停地擦汗,他灵机一动,从窗口送上了一瓶矿泉水。

  曾海泉:我给她矿泉水,意味着我在关心她,让她感觉到我们距离很近,不是看到警察,警察就是要抓人,警察也有人情味。我从窗口递给她,她去接这个矿泉水。

  正是这瓶水,把一直死守在门口的女人调离开,曾海泉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瞬间,破门而入,把女人控制住。女人被带走后,曾海泉让同事们退后,自己一点点地把10筒炸药一一拆除。

  厦门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中队长刘建国:海泉作为支队的领导,他如果到现场来,他应该是一个指挥者的角色。他没有说危险的让兄弟们,你们年轻人去,他也五十多岁的老同志了,但是往往这个时候他都是亲临第一线,跟我们在一块。

  一根烟卷,一瓶水,这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东西,在曾海泉的手里,都成了四两拨千斤最趁手的工具。从曾海泉走进公安局的大门,他已经在刑事技术侦察第一线工作了33年,他的专业是犯罪现场痕迹检验,由于出色地侦破了许多疑难案件,2001年他被公安部评审为刑事技术高级工程师,成为福建省知名的刑侦专家。他办过很多大案,但给人们印象最深的还是他在这些故事中所表现出来的机智和细心。

  记者:您是不是一个很细致的人?

  曾海泉:在现场我应该是一个比较细致的人,搞案件的时候我比较细致,但是在生活上我不是太细致的人。

  记者:我感觉您好像挺善于揣摩别人的心理?

  曾海泉:就是要注意一些细节,往往一些小的东西看起来不太重要,但是恰恰很小的东西起到一个杠杆的作用。

  像爆炸一类恶性的刑事案件发案之时,现场无疑是极度危险的,而在生死关口,办案人员需要的决不仅仅是勇敢,更为难得的是头脑还能够保持冷静和机智,而在曾海泉的身上,一个优秀刑警的品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2001年农历除夕的傍晚,厦门市中心一家四层酒店里突然响起爆炸声。当时,一楼大厅的吊顶整个坍塌下来,厚厚的玻璃墙被炸开一个大洞。除夕夜的喜庆和安详被击碎了。刑警、排爆特警、消防、120急救等部门火速赶赴救援。

  同事:当时整个酒店的大厅是炸得一塌糊涂,两扇玻璃门粉碎性的向外跑,当时很危险。因为整个现场,我们在外面都闻到硝烟的气味。

  据酒店经理说,爆炸发生前,曾接到一个神秘电话,一个男子称他总共在酒店内装了10枚炸药,要求酒店按照他提供的银行账号打10万元给他,否则就把事先安装在酒店内的炸药引爆。

  同事:整个店当时的电都停掉了,里面是黑不溜丘的,那个硝烟呛得人受不了,第二个还有潜在的很大的危险,我们海泉政委是义无返顾带队亲自进去。

  黑黢黢的酒店里,几束耀眼的光柱缓慢地移动着,曾海泉带着两名排爆队员冒着生命危险寻找可能存在的未引爆装置。站在门外的人都捏了一把汗。

  同事:弄不好有时候有的人就回不来了,这个就是危险。

  曾海泉在一片狼籍的大厅里仔细搜寻每一个角落。现场的排查进行了一个小时,他带给大家一个意外的好消息:酒店内没有炸弹了。

  记者:当政委曾海泉从这个酒店大门走出来的时候,他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也就是排除了现场仍可能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同时,他又在试图寻找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到底是谁把炸药装到了这里,并且引爆了它,那个人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现场,政委曾海泉努力搜索那些能够帮助他找到答案的痕迹。

  记者:您在现场除了排除了没有其他炸弹之外,您还在现场发现了什么?

  曾海泉:应该是找到犯罪的动机目的是什么。虽然炸了一个部位,但是通过这个部位我们发现犯罪分子的心理痕迹。他炸的是大厅,而不是炸的饭厅。也就是炸这个大厅目的要让这个饭店没有面子。他要求汇十万块钱,给的时间太短了,5:14打电话要求汇款,5:24打电话来催款,5:28爆炸,整个前后才14分钟,这根本就不够,犯罪分子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在于爆炸。

  记者:确定这个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确定这些东西?

  曾海泉:这对我们侦察方向是很关键的。

  根据曾海泉对现场的分析,专案组确定了侦察方向,从与饭店有矛盾纠纷的人当中找到了犯罪嫌疑人,是一个曾经在这家酒店举办婚宴,自认为受到慢待,丢了面子的人。这起案件的破获,再次印证了曾海泉准确而敏锐的判断力,他总能在细微之处见精神。

  厦门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中队长陈幸鹭:政委就是一个破案的高手。经验非常丰富,而且在现场勘察又很细致。

  记者:你还说你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是在现场追求完美?

  曾海泉:我在现场要尽量追求完美。犯罪分子从进入现场到离开现场各种痕迹都有。我能够看的我尽量去看,看到的东西还要揣摩它,研究它,从中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记者:你感觉很有价值,可能别人感觉不到,你的感觉跟别人是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曾海泉:现场都是一样的,它客观存在在那个地方,但是要怎样认真地去看它,从一样当中找出不一样的东西来。你把这些都串起来以后,实际上等于是再现犯罪,像放录像一样重新再放一遍。命案的话,人死了,不可能说话,谁来说话,我们来替他说。

  记者:在您过去侦破案件的过程当中,有没有特别失败的时候?

  曾海泉:有过。有一个杀人案件,现场发现一个血指纹,当时我们看的人都认为这个血手印是无疑的,包括我也是没有异议的。我们利用这个血指纹进行排查,但是没有找到犯罪分子,因果关系都排出来了,又否定了,最后发现什么呢?这个指纹是油漆指纹。这个案件时过境迁机遇失去了,这个案件没有破。所以这辈子对我来说是耿耿于怀,这个案件对我的教训太深了。

  正是这样的挫折,使曾海泉愈加发奋和认真,在刑侦战线上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曾海泉曾经参加会诊过发生在福清市的一起凶杀案。一名身中数刀的男子报案,称家里三口人夜里被杀,自己侥幸未死。公安机关发现这名报案男子自身就有犯罪嫌疑,但是恰在此时,有一个在押死刑犯人忽然又主动交代这起杀人案是他所为。案件一时扑朔迷离。这个时候,曾海泉见微知著的判断力再次派上了用场。他首先发现的就是报案男子身上的刀伤很蹊跷。

  曾海泉:他说被砍伤了,根据我们现场痕迹来看,我们发现第一个他身上的伤是可以自己形成的。比如说肩膀这个伤,这个斜线方向恰恰是自己可以形成的,而别人形成的恰恰是相反的方向。再一个,他身上的伤是重复平行的,因为我们在别人砍你时,你有一种挣扎抵抗,不可能在一个位置不动,让犯罪分子去砍。这种重复平行的伤往往是自己自残形成的。这个自残的人往往就是犯罪嫌疑人。这正是种苦肉计。

  曾海泉发现的第二个奇怪之处是,案发当晚,报案男子与他妻子睡在一张床上,并且睡在床的外侧。他妻子被砍死了,而他只是受了伤。

  曾海泉:犯罪分子来砍的时候,应该第一个砍的是他,而且从犯罪分子来看,首先应该制服的是男的。根据我们现场勘察,他老婆是睡在床的内侧,紧靠墙壁的,他自己倒过来说他是睡在里头,我们现场一看,他说假话了。

  曾海泉发现的第三个疑点,是邻居反映既没有听到受害者的呼叫求救,又仅仅听到报案男子自己下楼的声音。

  曾海泉:这种呼叫的声音肯定要有,这个就案子没有,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另外隔壁邻居只听到一个人下楼,完了以后紧接着就是她丈夫在底下呼叫。所以这个案件我们综合起来感觉到,这个案件真正的犯罪分子就是死者的丈夫,报案人是他,凶手也是他。

  曾海泉发现的这些细节单独看只是蹊跷,但加起来就是嫌疑。真的假不了,假的逃不掉。那名主动交代作案的死刑犯人仍然是在细节上露了马脚。

  曾海泉:我们问他这个蚊帐是圆的、扁的、方的,他说不出来,也就是说他没有到过现场。在铁证面前他不得不低头了。

  曾海泉丰富的办案阅历,被同事看做是一种传奇。最近他正在做一件事情,他把自己的实战经验汇集成书,命名为《不可知犯罪痕迹证据理论》。在公安部组织的全国范围内多次重大疑难案件的会诊会战中,曾海泉来自实战的心得和经验一再被专家们所肯定,并有效地运用到司法实践中。

  曾海泉:抓到犯罪分子,案件破了,是我最开心的时刻。我对这个工作很热爱,很喜欢。

  记者:人有热爱的时候才能真正沉得下去,钻得进去。

  曾海泉:对,而且当我钻进去发现问题的时候,我又感到一种快乐,一种乐趣。

  记者:您对英雄怎么看?您心目中的英雄是什么样的?

  曾海泉:我心目中的英雄,我们警察其实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很多都是英雄,但是不可能每个人都戴上红花,挂上奖章。我心目中的英雄应该是他默默无闻在干,只要你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不管你戴不戴红花,都是英雄。

  曾海泉自1969年走上刑侦工作岗位,他参与破获的案件据粗略统计,已达数千起。他自创的“不可知犯罪痕迹证据理论”,拓展了传统的犯罪现场痕迹认知。春节过后,他开始电视网络教学,与更多的一线刑警共同破案。

  现场对每一位破案的民警都是平等的,曾海泉的“过人之处”来自于几十年安于寂寞、勤于钻研的工作。我们记者对曾海泉的采访,是被又一起突发的刑事案件打断的。曾海泉又去出现场了,因为现场需要他,他也需要那个最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他能够去追求完美的地方。谁能说,这样的平凡的人,他不是英雄呢?

痕迹 专家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