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钰自解“神探”诀窍:有多少证据说多少话
心细如发8000悬案迎刃解 著书立说传奇人生凭“运气”———
■啸风
很难想像这位慈眉善目、始终微笑的退休警官,就是“让全世界凶手都睡不着觉的人”。在大多数人的眼里,神探就应该像福尔摩斯一样叼着烟卷。
在美国媒体报道中,李昌钰就是神,破案如砍瓜切菜一般。他说:“很多人都以为我的手中有一个水晶球,可以通过魔法看到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其实我就是个普普通通的人。我只能有多少物证说多少话!”在辛普森涉嫌杀妻案中如此,在“9·11”事件后法医鉴定中如此,在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案子中如此,在“疑点太多、答案太少”的台湾“3·19”枪击案中更是如此。
1938年出生于江苏如皋的李昌钰目前是美国警界任职最高的华人,从警40多年来,在全球(美国各州居多)侦破8000多起刑事案件,包括数十年的冷案。
李昌钰出版过30多本刑事鉴定方面的专著,在美国法庭电视网开设了《蛛丝马迹:李博士奇案录》的系列节目,节目创收视率纪录。他是纽黑文大学的刑事科学系主任,1998年出任美国康州警政厅厅长,成为第一位出任美国州级警政长官的华裔人士。
当上报纸总编辑只用9个月记者与警察工作异曲同工
李昌钰跟全家迁往台湾之后,父母去世,他和另外12个孩子只有靠母亲独自抚养。1960年,他从台北“中央警官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警察。之后,他去了马来西亚,在《华联日报》做过记者、编辑,9个月后成为总编辑。李昌钰对自己的记者生涯感到很亲切,也充满了感激。记者经历对他后来的刑侦工作大有裨益。
“跟警察相比,两种职业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两者都是在做报告,记者报道新闻,我们报告案件,两种工作都要真实公正。记者这种刨根问底、探究真相的特质,也为我一直以来从事的刑侦科学研究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他说。
指纹、手帕、DNA———30多年冷案被破
在李昌钰看来,让他受益的是从事刑事鉴定时“只让事实说话”的原则。他讲述了自己最困难的案件之一,那是个30多年没破的陈案。一个18岁的美国女孩子被谋杀,一刀刺穿了心脏,李昌钰就找保留有血迹的纸巾盒子,但是血指印已经变成咖啡色了。他用化学药剂、激光,找到了半个指纹。这半个指纹变成很重要的物证。然而,指纹档案中没有这个人,说明这个人没有犯过案。
不久,一名男子殴打女人被抓,他的指纹正好与该指纹吻合。但是只靠指纹比对,却并不能确定他是凶手。李昌钰找到留在现场的那块手帕,发现上面有一些干鼻涕,李昌钰取下检验其DNA。结果与这名男子的NDA进行比对,男子终于被判处了无期徒刑。
“3·19”这个“烫手山芋”运气对破案很重要
或许最难的案子并不是这件30多年的冷案,而是目前仍然无解的台湾“3·19”枪击案。2004年3月19日,陈水扁突然遭到枪击。在巨大压力下,李昌钰前往调查“3·19”案真相,自称接下了“烫手山芋”。
“‘3·19’枪击案的侦办,是从一个完全被破坏的现场、两颗弹头及弹壳开始的。唯一称得上‘证据’的就是子弹上的工具痕迹及弹壳内部的特殊构造……唐守义自行设计的弹壳内部结构及枪管的设计都透露出其‘稀少性’及‘特殊性’。经过这套科学鉴识的程序,我们逐渐缩小范围。”李昌钰说。
案件的最终报告没能令各方满意,他仍是坚持“有多少物证说多少话”。他最近才透露说:“我从来不说案件背后的压力,但是当时有无数的电话、传真、电子邮件传过来,对此,我一概不看,我只看证据。”他每天只休息4个多小时,而在“3·19”枪击案调查的这段时间里,他每天的24个小时,已经当48小时使用了。
李昌钰喜欢把案件的成功侦破联系到运气上,他说:“破案要有四个支柱,一个要有好的现场,现场保护好了,我们才能找到证据;第二个是物证,要有好的化验结果;第三个找到人证;第四个要有一点运气,破案还是靠运气,运气有的时候占很大的百分比。”
李昌钰一直强调破案要抓住侦查机会,他经常半开玩笑地说:“你可以结两次、三次婚,但犯罪现场侦查只有一次机会!”不过,对于“3·19”案,李昌钰似乎有些不够幸运,“‘3·19’案中我只有9件物证,现场都没有处理好。”很多的时候,现场的物证统统都没有了,运气也就没有了。
他把“3·19”案比作“火坑”,自己就是“灭火坑的人”。他坚信,如果继续追查凶手使用的枪支的下落,这个离奇的案子仍是可以破的,他也曾自信地说:“我接手的8000多起刑事案件从来没有判断失误过。”
难忘包公审石头细小物证与逻辑思维是法宝
在很多人的眼里,李昌钰能够同时处理至少五六起案件,记忆力惊人,在他的大脑里装的都是刑侦方面的知识。可他说:“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是知道你的局限,假如你不知道,就请教专家。”
他拿手中的铅笔举例子:“假如我在作案现场发现一支铅笔,就会马上打电话问铅笔厂的专家,了解这个品牌的铅笔的木质来源等,之后就成为了一个专家了。”有一次,他在探访现场时,总是被毒藤刺伤,后来他就成为了一个毒藤专家。
李昌钰的时间非常紧,连自己写的书都没有时间看,吃饭像“吸尘器”一样快。除了一些多年未破的冷案和福尔摩斯探案集外,他经常带着一些中国古代刑事案件的书籍,其中最让他难忘的就是《包公案》里包公审石头一案:包公为了抓住偷卖油郎钱的小偷,故意公审大石头,引得观众大笑。包公就罚发笑者钱,让他们往盛水的盆里投钱,结果小偷投的钱泛起了油花,暴露了身份。
这也就是他一直强调的逻辑思维能力:“每个案子就像一张走道图,走道旁有不同的房间,有的房间的门是开着的,有的却是闭着的。我脑海中立刻浮现一般的走道图样,如果当时的情况和脑中的图像不同,就表示另有原因。”李昌钰承认,很多刑侦人员经常忽视很多重要的细节和微小的物证,比如“辛普森杀妻疑案”中,第一现场的刑事人员竟然忽略了可疑的血印和不翼而飞的纸条等物证。在这方面,他也承认有过疏忽,所以一直很审慎地收集物证,仔细分析。
他举了一个相反的例子说,一次在死者现场,当警察要把这个人的手用物证袋装起来时,他注意到死者的手抓得很紧,发现是一把钥匙,这是一家旅馆的钥匙。他说,假如不是马上发现,那几分钟的时间,凶犯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这当然是运气,也是仔细观察的结果。
新小说已写完想回中国做教育
李昌钰上周首次在京披露他的侦探小说计划:一部英文侦探小说已经完稿,明年春天将在美出版。故事讲述一位在纽约工作的华人警察,他在白人刑警队中受到歧视,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一个复杂的案件水落石出,获得白人警探的尊敬。小说中的案例讲述的是公园里发现一具女尸,与此相关的是一位有名的政客,牵扯到贪污及一连串案中案。
有人说,李昌钰在影响着历史的进程,比如“9·11”,比如“3·19”,李昌钰并没有否认。从警政厅厅长的位子上退下来之后,他并没有真正地休息。虽然已经60多岁了,他仍精力旺盛,仍在进行全球演讲和调查研究,他希望能够叶落归根,晚年定居中国。
最近,他在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计划,受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刑事科学技术实验室名誉主任,为老家江苏的刑事案件侦破出力,江苏南通的刑事高破案率也有他不少贡献。他把自己侦破的案件在央视播出,还提出与人大联合开展中国物证鉴定培训工作,提高中国的物证鉴定水平。
李昌钰希望自己以后去做教育,不仅是教警察人员如何破案,也是教一般人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谈到中国大城市出现的犯罪率,李昌钰说:“大城市里人越多,犯罪越多,侦破率也越低。要降低犯罪率,只能预防犯罪,警察只能做一部分工作,主要还是要靠公德心。”他还特遗憾地说:“很多时候,假如犯罪的双方让一步,就不会有犯罪了。”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