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神探李昌钰:出身贫寒志存高远
李昌钰简介:
1938年11月出生于中国江苏省如皋县,四岁随母亲迁居台湾。
1956年考入台北中央警官学校,毕业后任台北市警察局外事室巡官。
1963年李昌钰离开台湾警界,与华裔宋妙娟结婚并移居马来西亚,在一家报馆当编辑,几个月间便当上总编。
1964年赴美国留学,先后获纽约大学生物化学及分子化学硕士、博士学位。
1998年任美国康涅狄克州警政厅厅长,成为全美第一位出任州级警界最高职位的华裔首长。
2000年正式退休后,受聘在美国十一所医学院与法学院授课,他力争在未来五至十年内“培养接班人”。
他的著作有30多部,其中不乏有被各国作为鉴识科学的教科书。他的英文小说《重新调查历史奇案》在侦探小说类畅销书排名第一。
参与办理的重大案件肯尼迪总统被杀案件尼克松“白水门案件”美国足球明星辛普森涉嫌杀妻案克林顿桃色案件“9·11”事件法医调查南斯拉夫种族屠杀万人案(应联合国之请)陈水扁、吕秀莲“3·19枪击案” 。
出身贫寒志存高远
江苏如皋,一个并不为为人熟悉的名字,虽然儿时的记忆并不清晰,可李昌钰依然记得这里的小桥流水,记得这里出过董小碗,记得在父亲的庇护下,享受的宁静和朴素。少小离家,水乡小城的一切就和家一同带走,成为行囊里永远遥远而清晰的分量。
李昌钰:“我爸爸那时候经商,我们到了台湾以后,我父亲因为轮船失事去世,我对母亲的印象非常深。因为我母亲她中学都没有毕业,一个女人,我13个兄弟姐妹是她一个人带大的,她让我们大家每个人都念完了我们的学业。一生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我的妈妈,李王岸佛,我母亲在纽约,跟我姐姐住。老人家吃素念佛,耳朵已经不太好了,104岁了,很大的年纪了,她看了一个世纪了。我常常跟她通电话,去看她,什么杀人凶犯,恐怖现场,我都不怕,我就怕我102岁的老妈生气。没有她我不可能有今天。每次她都对我讲要好好做人,好好努力,好好工作,你从小就不好好努力,工作不认真,你要多花点时间,我当然不敢跟她辩论,我说已经不能再工作,工作量已经达到饱和点了,她对我还是以前的印象,因为我小时候很调皮,所以她认为我没有好好努力。”
那时候我只有一件衣服、一双鞋子,只有一双鞋子,像我儿子,我常常跟他开玩笑,几十双鞋子,球鞋、皮鞋,常常还说没有鞋,我说我那时候只有一双。走路,早上上学的时候都赤着脚去上学,到了学校门口给鞋子穿上,因为进学校你不能不穿鞋,要不然老师不让你进校门,进教室。所以穿着鞋子。一放学,鞋子赶快脱掉,赤着脚走回去。
从李昌钰的父亲去世起,钱就成为李家必须面对的生产压力。年少的李昌钰或许没有意识到,从选择做警察那天起,他就开始独立面对金钱的选择了。
李昌钰:“当时认为做警察的都是比较三流的人物,所以当时我投考警官学校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并不是要做警察,因为那时候,除了军校以外,警校是唯一不收学费的大学,还有公费拿,毕业了以后也不必找事还可以分房,分配工作,同时它是第一次对外招考学生,以前都是从里边招考。所以他要吸收比较新的学员,所以从外面招考,所以当时去投考的时候,有六、七万人投考,只收50名,所以我很幸运能考取。考取了以后我起先没有告诉我妈妈,后来我告诉了她,她不同意,反对的很厉害,说还是去念普通的大学,但是我想家境不好,这样就不要兄弟姐妹继续支持了,因为学费很贵的,那时侯他们已经开始上班了,省吃俭用支持我们比较小的,所以我读警官学校不要学费了,我很幸运进到警官学校,学校早上8点钟吹起床号,大家集合、训练,然后早上早读,然后开始上课,吃饭规定每个人要5分钟吃完。所以完全是军事管理,到了晚上9点钟吹安息号,大家一定要熄灯睡觉,不管你想不想睡觉,都一定要一起睡觉。一起睡觉,但是我喜欢念书,特别喜欢读书。图书馆的书没有看完,白天没有时间看,所以晚上偷偷起来,唯一有灯的地方是厕所,所以到厕所里面去看书。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是文武全能的教育。”
1942年,李昌钰成了一名正式警员,起早贪黑、粗茶淡饭的日子里,他遇到了可以相伴一生的另一半。
李昌钰:“在到1965年之前,有一段很重要的事情发生,就是我碰到了我的太太宋妙娟,我们双方的家长都反对我们结婚,当时我答应我妈妈,我一定要念到博士以后才结婚。对于她的父母亲,她也说过,她一定要做到校长以后再结婚,但是我们两个一见钟情就结婚了,所以双方的家长都非常反对。他爸爸亲自从马来亚沙拉越到台湾来看过我,因为她父亲当时看中国的传统电影,警官都是不学无术,贪污、长指甲、不做好事的。后来发现我还是很好的,所以当时提了一个条件,我不反对你们了,但是你们一定要到沙拉越再结一次婚,所以,我是世界上合法结婚两次的人,同一个太太。当时到了沙拉越,因为不能从事警察工作,所以,有一个秘密我现在透露给大家听,我做过记者,所以你们写的东西我都知道,我是过来人。”
投稿为生活拮据的李昌钰带来了额外的收入,他一直都盼望着吃一大串香蕉,在收到第一笔稿费的时候,他立刻跑到街上去吃了个够。从此他投稿上瘾了,从散文到评论,从普通记者做到了总助编。
李昌钰:“实现我对她家里的承诺以后,我跟我太太讲一定要到美国来念书。所以当时一般人就说,你这么好的工作,社会人士对你们两个都很好,为什么不留在这个地方继续工作?但是就是你要在一个小池塘里面做大鱼呢,还是要到大池塘里面做一个小虾米,我们决定要在大池塘里做一个小虾米。”
但是那时候沙拉越的钱很不值钱,存了半天只够买两张机票。到了纽约的时候,只剩的50块钱。一下了飞机就要去找工作,因为你生活的问题怎么办,所以我们租了一个很小的房间,比我现在这个办公室的房间还要小,只够摆一张床一个桌子。煮饭的地方是一个角落,一个小厕所,当时在国外是没有睡房的,就在我纽约大学工作地方的对面,所以我这样就省掉很多时间,交通的时间,我每天走去上班走回来。交了房租电费、电话、水费所剩无己,当时我还要交学费。所以当时我们生活非常艰苦。每天就是咸菜白饭,但是生活虽然艰苦,但是很愉快。所以很多沙拉越的朋友特地到美国来看我,看到我们住的地方跟在以前在沙拉越比,没有得比。他说你们为什么要这样,我告诉他每一个人有一个理想,我希望完全我的学位,我答应我妈妈完成我的学位。所以我后来完成我的学位,达到我的理想,也主要就是当时在我一生,我决定要对我个人的学业上有一个成就。
华裔神探李昌钰:“证明你比他们行”
“证明你比他们行”
“我现在做的是物证学,广义的物证学包括很多,法医只是其中的一个项目,还有研究牙齿的、研究昆虫的。比如,我们怎么鉴别从现场发现的蛆,是哪里的苍蝇,北京的苍蝇或者南京的苍蝇。”
李昌钰1965年到美国,用了10年时间使自己成为一名鉴识专家。“60年代在美国,人权不是非常有保障,破案完全是用刑讯,到70年代美国很多法案限制警察使用刑讯的方法,鉴证和鉴识科学得到了大的改变。最近几年来,任何重要案件都会牵涉到鉴识。最近的《今日美国》用整版的封面报道说,假如一个案件到了法庭,没有鉴识科学,一般陪审团认为这个案件isnotagoodcase(证据不够充分)。”
“我刚到美国的时候,做鉴识科学的都是白人,一个中国人来做,他当然会排挤你的。但是我比他们行,最重要的是你要proveyourself(证明自己),假如你不能做,只会讲,也是没有用,只会做不会讲也没有用。一旦你做好了,每个人都来找你。我一天会有几百个委托要求,根本做不完的。”李昌钰说。
刚开始做鉴证的时候,找李昌钰的都是辩护律师。“后来警方发现我的能力比他们的要强,马上就都来找我。做鉴识科学有个好处,我们不必做广告。”李昌钰摊开双手,做了一个欢迎的姿势,“克林顿总统出了事,一定乖乖地跑到康涅迪格来找我。”
在华大方瑞三楼实验室的一个水稻基因图面前,李昌钰驻足问道:“除了品种,你们能不能看出是它是哪里长的?”
听说不能后,李昌钰点了点头:“我们正在研究番茄,我们能知道这是哪一种番茄,而不必知道它的基因序列。在一个死人的胃液里面找到番茄,我可以知道他在哪里吃的。”
对于华大方瑞的一位研究人员想做一个中国人面部特征DNA的研究,李昌钰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很好的题目。我在台湾大学毕业以后到美国,从大学一年级重新念起。大学我念了两年,硕士我念了一年半,博士只有一年。在研究项目中,每个人都想解决人类的问题,但是我的导师做了这么多年,得了诺贝尔奖,也没有解决。李昌钰认为,研究的领域足够窄,才能做到精深。
抠时间,一年顶三年
李昌钰的时间表,40年来总是一样的忙碌。无论做研究还是当厅长,侦破、讲课、读书和演讲是他每天必不可少的四项工作。
李昌钰:“我吃得很快,我太太说我像个吸尘器,坐下来3分钟就走了,像刚才重物吃比萨,我一块就饱了,再多吃了半块够了,几分钟就解决了。所以我每天就省了很多时间吃饭。我睡得比别人少一半的时间,我就多了一千五百个小时。”
在业界,李昌钰的时间原则自成体系。一年有8700个小时,如果每天比别人少睡三小时,吃喝少用一个半小时,一年就节约出来一千多小时。但忙碌并不耽误李昌钰帮着太太做家务,他说即使倒垃圾的时候,我也可以看看垃圾的分类和生活小区里垃圾的特殊性。
李昌钰:我的家就在海滩旁边,风景很好,所以左右邻居一直跟我太太讲,无论如何要请李博士在海滩上躺一分钟,这样大家就知道他还住在这里。因为我从来不喜欢躺在那里,躺在那里我也要做事情,不可能闲下来。我常常就是办公室有好几个电话,我可以同时跟三个人通话。我常常跟七、八个专案小组开会,每一个给他们放在一个会议室,我就来回走来走去跟他们讨论。因为时间不够用,我从小就学会怎么样能够合理利用时间,能够做几样不同的事情在同一个时间里面。这样你的工作效率就会提高。但是最主要的不要发生错误,所以你在做决定的时候,不能说因为要赶快做事就马马虎虎决定,但是思考一定还是要同样的周密。
下午李昌钰应邀给中学生进行刑事犯罪知识的普及演讲。李昌钰认为,能够影响一个中学生,就有可能解决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李昌钰:美国看地区,像洛杉矶,好莱坞,他们的道德观念跟我们康州的道德观念水准完全不同。在美国东半州,它很传统、保守,所以道德观念非常浓厚。但是你假如在洛杉矶,好莱坞,每个男明星,女明星互相跟别人有关系,这行通常的。所以,你衡量道德观念的时候,因为美国地域太大了,有的只有很难。但是假如你看美国很不幸就是以金钱衡量一个人的成就。小孩子都希望变成足球明星,棒球明星,篮球明星,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收入一年可以拿几百万。所以他忘记了除了对金钱上有成就,你应该对社会上有贡献。所以最近几年大家都觉悟到个,所以每年我都到8个中学给中学生演讲,讲的题目是《我一个人生的经历》,那个已经排到公元2005年,对中学生演讲,但是对中学生演讲非常重要,假如你能感化了即使一个中学生,你将来的社会问题就少了一个。
在孩子们的心目中,Dr.Li是一个绕着光环的名字,他的工作尺同乔丹的球衣、阿里的拳击手套一样是孩子们眼中的信物。而这样的演讲日程已经排到了2005年。
(现场同期)李昌钰:我出生在中国,你们中有谁知道中国在哪,哇,这么多人。这是我的学生,从前的学生,他来协助我,中国在哪?亚洲,对了,给他一份奖品,为他鼓掌。
我出生在一个特别大的家庭,我有十三个兄弟姐妹,但只有一个爸爸、妈妈。我是家里的老小,(照片上)哪个是我。
学生:最后那个。
李昌钰:最右手边那个,对了,是最帅的那个,对吗?
李昌钰:因为家境不好,也不要兄弟姐妹继续支持了,因为学费很贵的,都是兄弟姐妹他们已经开始上班了,省吃俭用支持我们比较小的。所以我读警官学校不要学费了。我很幸运进到警官学校,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是文武全能的教育。
李昌钰;因为我想进一步深造,想得到更高的学位,我跨越重洋从亚洲来到纽约。刚到美国的时候,那时候生活很艰苦,早期的移民都很辛苦的,因为我们要解决生活的问题,语言的问题,工作的问题,然后再到学业的问题。决定生活的问题,早期的时候,美国人很排挤我们中国人,所以你只能在一定的领域,那个时候他们认为中国人只能开洗衣店,做餐馆,打工。我跟我太太刚到美国的时候只有50块美金在口袋里面,当时很快就到一个餐馆西面去端盘子,但是因为我以前学过一些功夫,然后在纽约医学院打工,一面工作,一面求学。很快,因为我太太怀孕了,所以有了小孩,那时候更辛苦了,所以那时候常常想,算了,不要念书了。但是因为我们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求点儿知识,能够学业有所成。所以,很快即使再辛苦也是要咬着牙,通常早上都是5、6点钟就起来。然后准备功课,去上班。一下了班赶快就去念书,念完书回家的时候就是一两点钟,所以一天的工作量很大。很幸运当时我在纽约大学医学院服务,替一个诺贝尔奖金的生物化学科学家,跟他工作,后来就变成他的学生。所以,我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完成了我第二个学位,就是建设的学位,同时完成了我的硕士跟博士生物化学。所以每个中国人到美国都有一段很辛酸的奋斗史。
我跟我太太到美国的时候只有五十块美金。刚到学校,他们还不让我注册,因为他说美国学生语言讲得好的,他只能念了不起十二个学分,你怎么要念二十三个学分。因为我来的时候我已经工作了5年,所以我的年龄已经比一般的学生稍微大一点,我要在最快的时间念完。四年的大学我希望能在两年之内念完。所以当时我跟学校注册组的人说,那是我自己的问题。假如我考试不及格,那是我的问题,你假如不让我试一试,你怎么知道我不能做。
(学校现场同期)李昌钰:很快我知道早期在美国,只有两条道路能让你打开成功之路。第一条,在美国假如你要出人头地,通常要出生在有名的家族,或者是有钱,有势力的名门望族,像肯尼迪或洛克菲勒家族,。另一条路就是努力工作,于是我选择了后者努力工作。美国这个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它很肯定一个人的成就,一个人的能力。所以你不一定要出生在一个有名的家族或者有钱的家庭,你只要在你自己的领域能够做一点贡献,就很容易引起社会大众的共鸣跟了解。
李昌钰:我记得我刚到美国来,在纽约大学生物化学系工作的时候,一般人批评你们中国人日夜工作,脑筋好,所以你会是一个很好的科学家,你是一个好科学家,但是你永远不能变成一个教授,因为做一个教授,除了要有研究的成就以外,同时你要能讲课。当时我就想,我应该证明给美国人看,我们中国人能够做教授。
从研究人员到年度教授,从鉴识科学所所长到著名的餐会演讲人,李昌钰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艰难的爬坡。为了谋生,他端过盘子,做过记者,当过武术教练,虽然无法摆脱与生俱来的清贫,但却可以选择用坚持和韧性来改变命运。
李昌钰:在大概两三年前,他们说中国人不可能做警察首长,所以当时洲长请我做康州警政厅长的时候,当时之所以我答应有一个原因,就是替中国警察开辟一条路,我就答应了。所以在两年之间,他们大家都公认我是最好的州警政厅长,我是第一个东方人,第一个中国人做州警政厅长的。所以,证明给美国人看,中国人也可以做警政厅长,所以做完两年以后,我还是要回到我工作岗位,这是我最喜欢做的,就是刑事鉴定、刑事侦查。
40年的经历,李昌钰成为美国媒体的传奇。当年口袋里只有50美金,只认得几个英文单词的李昌钰不仅在业界得到承认,而且成为美国青少年的偶像。
李昌钰:我现在跟年轻的一代,我的学生讲,永远不要说“不”。要知难而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样你才能成功。
在李昌钰看来,由于职业的特点,他这个普通的人才会受到大众的关注。然而只有等到他即将离开现任的位置,一身轻松地回家时,普通二字才又一次显示出并不一般的分量。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